八月狂想曲

HD中字

主演:村濑幸子,井川比佐志,茅岛成美,大宝智子,伊崎充则,根岸季衣,吉冈秀隆,河原崎长一郎,铃木美惠,理查·基尔,本间文子,川上夏代,真木弘子,松本克平,夏木顺平,音羽久米子,堺左千夫,志村幸江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2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3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4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5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6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3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4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5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6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7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8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9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别吵了!黑泽明没你们这么肤浅

《八月狂想曲》几乎是黑泽明的电影里最富争议性的作品,它描写了长崎原子弹爆炸后,长崎幸存者祭奠逝去的亲人,以及对原子弹投放者美国人的愤恨之情。这对中国人来说确实很难接受,何以你们是战争的发起者,你们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你们配吗?

所以在豆瓣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很多短评都是这样的论调,“日本自己都没反省道歉,怎么好意思把自己树立成受害者的角色”,可黑泽明真这么肤浅吗?他不知道日本是战争的发起者?他控诉美国发射原子弹,为日本人民树立受害者的形象吗?

并不是,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铭记苦难,但不要铭记仇恨,世界大同的反战主题。


我们该如何看待日本的二战电影?

事实上这样的争论并不少见,只要我们看到日本电影里有描述当时核爆的困难时,我们都会觉得日本不但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觉得自己被美国人迫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就遭受过这样的指责,影片讲述在战争中变成孤儿的两兄妹,如何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因为影片表现的受害者倾向,影片遭遇了用户自发的打一星运动。

可是《萤火虫之墓》并不是在给日本脱罪,它表现的是战争对每个平民的危害,一场战争发起后,再也没有胜利者,战争不过是一个国家的农民去杀另一个国家的农民,影片展现的正是这样的哀痛底色。

黑泽明的《八月狂想曲》比《萤火虫之墓》走得更远些,他不仅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死亡,更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看待曾经的仇人。

影片中父母一辈因为移居美国的叔叔现在成了当地的大富翁,所以不管不顾径直去拜访富亲戚。去美国时,只字不提自己的父亲,美国叔叔的亲弟弟是在长崎原子弹爆炸下被烧死的。

小辈们重返故地,拜祭爷爷的墓地后,对父母的贪慕虚荣生出了一种由衷的愤慨,他们觉得父母去美国时忘恩负义的行为,是数典忘祖的背叛。但爷爷的妻子,奶奶却并不认可这种愤慨。甚至是奶奶自己催促父母去美国看望富亲戚的。

按说奶奶因为那场原子弹爆炸,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兄弟姐妹,她才应该是最为愤慨的,但奶奶没有。

战争是由上至下的命令,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迫前行。铭记苦难是必要的,它让我们知道战争的可怕;但铭记仇恨是过激的,仇恨只会生发出更多的战争,造成更多的农民杀死农民。

我们要的是对方正视历史的歉意,而后和曾经的敌人我们仍旧可以一起在庭前赏月,一起戏水,一起默哀,一起见证音乐的史诗、生命的伟大。所以影片中真心同美国叔叔的儿子克拉克交好的,不是去美国游玩后的爸爸妈妈,而是看到他的歉意之后的年轻小辈们和奶奶。

黑泽明多次将镜头对准在长崎受害者纪念堂的嬉戏打闹、拍照打卡的人群,这样的苦难被当做一种打卡风景,对战争中死亡的人来说是残酷不仁的平庸之恶。父母们为了升官发财刻意隐瞒自己父亲的死因也是可耻的。

可参破苦难,铭记仇恨的愤慨也是平庸之恶,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受害者态度,让我们一步步接近战争,这是新时代的平庸之恶。

 2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3 ) 令人发指的片面之词

我从来没有见过对于战争如此片面的所谓记忆与反思。

整个片子中无处不在体现或暗示日本人由原子弹而造成的难以抚平的伤痛。然而,片子从头到尾只字未提美国人为什么要扔原子弹,只字未提导致美国人扔原子弹的二战,尤其是太平洋战场给美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美国人为什么要扔原子弹?因为以当时日本政府及整个国民的疯狂程度,如果美国选择以陆军登陆日本的方式结束战争,那至少还要造成几十万美军及中国军队伤亡的代价。那样难道就会避免日本军队及平民的伤亡?如果黑泽明想说原子弹造成平民伤亡是不对的,那么二战中由于日本的侵略造成的中国、越南、菲律宾的平民以及美国珍珠港的平民的不可计数的伤亡难道就不是这些国家人民的历史伤痛?我也认为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然而作为二战发起国之一的日本要为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负最主要的责任!

其实在前面二十分钟,这个片子的基调就基本定下了。实在是因为是黑泽明的片子所以我才坚持看完,而且我一直期待着后面会有日本人自己反思的部分。可惜,直到最后都没有。英雄可以迟暮,看来大师也有老糊涂的时候。那个脑残的理查吉尔,竟然还代表美国人向日本老太太道歉,简直是令人发指!

想说明的是, 我自己并非一个盲目反日的人。但是在对于二战的态度上,日本实在是应该向德国学习。德国都能拍出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和Stalingrad那样反思自己历史罪恶的片子了,而日本人还在一直为自己在二战结束时受到的那些伤痛而不停呻吟与叫嚣。纵然他是黑泽明,我也要鄙视他!

这是我迄今为止给一个片子最低的评价。如果以10分为最高分,以前给过的最低分是4分,这个片子我只给2分。片子唯一给我留下好印象的是那个反复出现的咏叹调,我觉得应该是出自谁的安魂曲,可片尾字幕没有中文或者英文的翻译,所以我也不知道究竟出自哪里。

 4 ) 上了年纪就爱做朴素的梦。

克拉克要去爷爷去世的那所学校那一瞬,让我觉得无比的遗憾。这所学校在之前三姐弟购物的出场就已拖沓冗长,而这一段更是令人尴尬。 经历过惨烈战争的民族拍起战争来格外出彩,按理说中国应该是最惨烈的战场之一,却一直没有拍出有大担当的反思战争的电影。纵然连类似这部电影一样的小民族情怀也拍不出来。日本人爱另辟蹊径,直接扣问到扭曲的社会与人性,以人性的恶来消解战争双方的民族的恶并以此自勉。他们的大导大多令人信服的态度暧昧。而国人听小津偶尔谈战争时,看黑泽明这样拍战争时,看《萤火虫之墓》那样处理战争时想必心情是复杂的。 如果抛去讨论战争的几场戏恍惚觉得应该是黑泽清导的,这样的田间,这样的一个日本的人世自然洒脱的呈现出来。在默默无语的老人之间,在微风吹起的竹帘上,在般若心经的麦田里悄无声息的展开三代人的冲突,这本是某派日本电影的一贯手法。这是我认识和喜欢的日本。 可日本还有另一面,另几面。 插入的这几场战争的讨论与自然风格融合的并不完美。克拉克出场更像是完成了一场文化意淫,克拉克跟奶奶在月光下牵手显得做作可怜。 在讲完河童的故事后的奶奶扇着小扇子不理会吓傻了的孙子们,这么动人的老太太应该有更深的更朴素的情怀,而不是仪式性的疯狂的在大雨中举伞前行呀。这一幕看起来总是觉得荒诞大于力量,虽然说荒诞本身也是力量。 也许是导演老了,越来越看重历史。偌大的一个世界被窄化成一场战争,可惜。尽管直接表现战争的部分已经很少,可还是嫌太多了。 但毕竟是黑泽明,涌现出许多故事的可能性。奶奶如果慢慢想起她的十一个兄弟姐妹的故事,孙子们去寻找也未尝不是一部好电影。 你说到底喜不喜欢呢,也矛盾。喜欢一半吧。 不过既然叫做狂想曲,大概就是一个琐碎的梦境吧,人上了年纪很爱做梦的。

 5 ) “一看到月亮,内心就变得纯净了”

“一看到月亮,内心就变得纯净了”
以独特的方式(几个小孩,老人,在美国的远方亲人的来信引起的波澜)谈及长崎被投原子弹。1945-8-9 11:02,当时天空仿佛一道裂光里有一只巨大的布满血丝的眼。
老奶奶演得很到位:“美国说投原子弹是为了结束战争,但现在世界上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还在继续杀人”。
老人的亲人有的到了美国成家立业,老人对他们也和气。
夏日虫鸣,屋子外面绿叶蕉藕,河童是绿色的。老是走调的钢琴。
为死去的人念经诵佛,蚂蚁爬到玫瑰上。

 6 ) 希望每一個不知廉恥的日本人都能看看這部電影。

頭一次打算認真寫一個影評。

首先說一些題外話,前兩天逛B站看到一個視頻講德國駐日大使館8月9日在推特上發表了一個紀念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推文,並提到兩國曾經犯過的錯誤,結果遭到日本網友猛烈攻擊,各種骯髒言論不堪入耳。開始我有些懷疑,因為我覺得在一個發達國家像這樣不帶腦子的人肯定不佔多數,儘管近年來有日本右翼的洗腦,我甚至認為在B站發表這個視頻的人可能只是條學了一部分來蹭蹭熱度。結果過了兩天我在推特上親自看了一下發現我錯了,情況比我在B站看到的還嚴重,真的是讓人難以啟齒。以下是一張截圖

日本人對“不忠誠”的德國盟友的譴責

另一張韓國人發的,個人認為很理性的一段話,但也遭到了日本網絡暴民的“圍攻”

當時我看到好久,本來只打算看一眼,結果最後看了一個小時,想想真浪費時間。不過憤怒過後我對這種事情進行了冷靜分析,認為情況有兩種:一是無外乎這些垃圾言論只是一些日本小憤青發的逞口舌之快,和國內的網絡水軍差不多的性質;或者就是,如你所想,日本整體已經無可救藥了。

———————————————————分割線—————————————————————

下面是簡單的一個影評。這部電影其實我很早就標註想看了,黑澤大佬的電影向來很不錯的,裡面的價值觀整體來說也很正。今年年初把這部電影放在了清單上,因為名字裡有八月,所以打算八月看。看之前其實沒怎麼關注這個電影的劇情,也沒想到這個和原子彈爆炸(以下根據電影內容簡稱“原爆”)紀念有關,只是最近看多了日本的不好言論想看看良心電影人的電影緩解一下對倭國的仇恨,沒想到這麼切合時事。這部電影背景設置在1990年的長崎鄉下,主題主要是戰爭(原爆)對於一家人的影響,不過很可惜這部電影儘管對戰爭有所反思,也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但是並沒有我們想要的日本對於發動戰爭的道歉,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比《螢火蟲之墓》中“我們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要打我們”之類的這種態度要好太多。

電影的開頭是夏日裡老奶奶的四個孫子孫女收到了來自夏威夷的老奶奶哥哥的來信,說是希望能見一面。然而奶奶卻說“不認識”這個哥哥所以不打算去夏威夷。晚上吃飯孩子們因為不喜歡奶奶做飯所以讓孫女做飯,又提及第二天去長崎購物。次日,孫子們來到了長崎,談到了爺爺因為原爆死亡的事情,就在市裡看到了各國的紀念碑,發表了一些感慨,又參觀了因原爆犧牲的爺爺臨終前所在的學校。

中國所贈原爆紀念雕像

晚上回到家中,又談起此事,被奶奶無意聽見,奶奶對善良的孩子們的言論表示感動,奶奶首次說出了“要怨恨的是戰爭”,並且指出日美都有受害者。

這兩段應該讓現在的日本人好好看看,什麼叫“好了傷疤忘了疼”。電影拍攝於90年代,那些年日本社會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欣欣向榮,社會風氣也還好,對外關係也很不錯。當時經歷過戰爭的還有不少人,大家對戰爭的記憶猶存。

後面在大孫子和奶奶的但對談話中,奶奶提及了自己的十幾個兄弟姊妹,但是就是“想不起來”這個在夏威夷的哥哥,不過倒是講了自己另一個哥哥的故事,說到他在原爆當天嚇破了膽,然後有了畫畫的癖好,畫的全是眼睛,眾人不解,最後奶奶指出這眼睛就是原子彈。

黑澤天皇對色彩的把握

在後面奶奶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回來了,他們商量著如何讓奶奶去夏威夷,因為奶奶的哥哥一家在夏威夷很富有,都想沾他的光。大人的話被比大人更大的人所聽見,奶奶得知他們不想讓美國的親戚知道自己的丈夫死於原爆而破壞他們高攀的目的,狠狠指責了他們。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奶奶的侄子克拉克在得知自己的姑姑丈夫死於原爆要特地來看望她,而父輩們狹隘地以為他是來為此事取消與他們的生意合作的,因此在接機時發出抱怨,孩子們也以為如此所以不願意等候而借到又去了長崎爺爺的學校。沒想到克拉克是來道歉的,並提出要參觀爺爺的學校,克拉克和孩子們就如此相遇了,在學校裡看到了死難者的同學們前來紀念的情景。

晚上克拉克和奶奶見面,兩人一見如故,很快解開了心結,並且互相致謝。

奶奶用日式英語說“謝謝”

月亮特寫

奶奶決定去夏威夷見哥哥,但在此之前演參加8月9日在佛堂的紀念。克拉克也共同參加了。

克拉克問堂兄弟漢字的意思,兩邊是死難的平民名單

期間克拉克和孩子們看到的螞蟻列隊爬上鮮花。讓我想起了以前哲學課上的一則印度寓言(內容我忘了),大致意思是我們芸芸眾生不過像螞蟻一樣,有時候很難決定自己的命運,無奈般的隨波逐流。最終的爬上鮮花彷彿就如同佛教的頓悟、涅槃、或者說到達極樂世界一般(我對西方宗教哲學知道較多,對佛教不太了解,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當天收到緊急來信,奶奶的哥哥已經去世了,克拉克不得已離去,奶奶自責不已。

之後奶奶就精神失常了,以為現在還是1945年,即爺爺死去的那一年。一次打雷閃電,讓奶奶以為是原子彈爆炸,奶奶急忙拿白色被子守護自己最愛的人(一個常識:白色衣服對於輻射吸收少,黑色最多,因此當時很多穿白衣服的人活了下來)

如原子彈般的雲,或者說是原子彈如雲般

次日山雨欲來,奶奶再次發瘋般向爺爺所在的學校跑去,眾人狂追。

影片在追上奶奶的瞬間戛然而止。

這部電影著實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其中值得細細品味的細節還有很多,希望大家都能親自一觀,目前全網只有優酷有,網盤搜不到。尤其希望不知廉恥的人們能看到。儘管沒有明顯的責備日本發動戰爭,但這種能記住戰爭的痛相比今天的日本人已經很不錯了。或許有時候我們不能苛求太多,比如要求日本人在每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裡都去明確表現對自己發動戰爭的反思(有些時候我們自己犯了錯誤也不願意這麼直白地承認,這是普通人的正常心態,能夠敢於光明正大反思自己的一定不是一般人,是聖賢),能做到這些已經很不錯了。

最後分享一個畫面,奶奶和孩子們一起看月亮(爺爺最喜歡看月亮)。

此篇影評為本人第一次認真寫,其中不乏淺陋之處,還請原諒,還請指教。

 短评

三代人对历史的态度,整体感觉太刻意了。

3分钟前
  • 泰坦
  • 较差

3.8 儿童视角的二战核爆后遗症~三代人的代沟。成人只看钱眼,儿童只看眼前。美术有点差,不过在某方面比《闯入者》要高级很多!

6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7.家庭情节剧。最后的结尾立意立得真好,沉静后的惊爆点!几个孩子的追赶颇像武士,可谈及家庭血脉、生死以及孩子与成人世界|至于这感怀之作对华语观众最不友好……毕竟只顾自怜,对侵略他国只字不提。

7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男孩看见蚂蚁爬上玫瑰这场戏挺有意思,那些地上小小的蚂蚁就像是飞行员视角中大地上的人影,而火红的玫瑰就像是原爆的蘑菇云,再配上舒伯特改编的《野玫瑰》……感觉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这个场景的意象展开的。后半剧情就感觉比较赶吧,很多剧情点的设计感觉就比较硬,像克拉克说要来了,克拉克去学校碰到四个小鬼又碰到幸存者来纪念,克拉克的锡二郎老爹原爆日去逝……总之,克拉克来了,一切都有点不太自然了;跟前半的那种田园感形成的反差尤甚。至于菠萝、原爆、祖孙这样的关键词会突然让人想到高畑勋可能就我一个人吧(说起来《岁月的童话》也是1991年的),那真是一个吃菠萝都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场景的年代。

1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看完这部电影TM想自杀,不过是政府的炮灰棋子一粒沙,根本没有自主和自由,都是被操纵着的,即便微观不是宏观也是,何处寻自由???

16分钟前
  • ஐﻬVincentﻬஐ
  • 力荐

尤其到老年,黑泽明的大师匠心显现于每一帧镜头,自然华美总在无意间显露。

17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作为世界主义者是消却家国情怀的 正如有句话说过的 纳粹最先占领的是自己的国家 原子弹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 不预设立场 它是纯粹的恶 对于地球而言 或许只是一场小感冒 对于原本对立的家国民族而言 它是改变平衡的筹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 它是灭顶之灾 对于受害的个体而言 它是虚无的终结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作为一个中国人,每次看到日本人关于战争的片子心里总是情绪难伏。确实,那么多人死去,那么多家庭破碎,那么多伤痛无法疗愈,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是老百姓倒霉,都是战争的错。可是战争到底由谁发起?你们真正诚恳道歉了吗?对这类片子我不欣赏黑泽明。不过片子整体风格和拍摄手法都很好。

23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借老人回忆和孩子之眼呈现战争阴影的弥久不散,还原历史一刻;可爱执着的奶奶,功力深厚的大师。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部分镜头切换角度不变或转180度,制造出肃穆的感觉。Cark出来那一段,感觉片子要失控了。但风一吹,奶奶的伞被吹起,还是教人头皮发麻。黑泽老师!

3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时间是如此的残酷,它不会为任何人放慢脚步。有些时间我们错过了,就难以再弥补回来了! P.S.:死亡,即和自然走向统一!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日本人从来不认为他们是败给了我们,他们一直都认为他们败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人的原子弹。

3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意料之中的技法娴熟,说教味也一如既往地浓而直白导致台词不时很跳。但令人汗颜的是,对待这类从家国双线出发的“战争史”回照向家庭片的作品,黑泽明反战的立场、角度和力度甚至还不如山田洋次(《小小家》《母亲》)来的精妙、深刻。当然这种东西还是和每个导演不同的二战经历有关。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战后第一代人民的遗忘与离国,通过第二代儿童的寻找重拾;又经过卅年,这些长大的孩子们有没有重走大人的老路,也成为「愚蠢的一代」。结尾的「顶风前行」是神来之笔,遗老与少年是希望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对于成人年和世界,还是失望的。

41分钟前
  • 451½°F™
  • 力荐

单纯就原子弹于长崎人民而言的影响和日本人对美国态度分化看的话其实是很好的。但作为中国人这片子看得我太纠结了。老奶奶的话让我想起大江健三郎写的:如果中国人放弃让日本人道歉那才是最错误的。战争是太沉重的事。片头和那歌好喜欢。有的地方显得很矫情做作。

44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你们不是来看奶奶的吗?为什么不问奶奶怎么样”。关于二战长崎,比很多当电影来的都更加让人悲痛的电影。所有表现战争的悲痛的都是反战的,即使作为一个中国人去看关于日本长崎的故事,也会被触动。

45分钟前
  • 无姓之人
  • 力荐

这可是时年80岁高龄的天皇拍出的作品啊!只用一间传统日式老屋,4个孩子绕着1位老奶奶,便在勾起人们儿时美好回忆的同时,就将沉重的反战主题也举重若轻的讲了出来,这还不够,对成人世界唯利是图的讽刺也没落下,并不觉得本片有为日本军国主义洗地的目的,相反,黑泽明只是挑选了在原子弹爆炸中,万千受害者中最独特又最普通的平民个例,目的是揭露美国“以爆致和”的虚伪,诟病日本人民“善忘历史”,并诗意地让日美两国间的“世仇”,在一个移居家族的巧合中达到和解,在长崎庙宇祈福的老人中,美国亲戚对着老去的受害者家属们频频首肯,大家也并不仇视,这简单的举动哪怕就像蝼蚁搬家,只要有心,持续,必定会开出火红的玫瑰。但,原谅和伤害其实一直同在。这分明是一位耄耋导演,在生命之末,对日本过去,现在,未来的担忧与和解的期待。

46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陆川几乎每部都是抄黑泽明,《南京南京》和此片一万点相同,可惜价值观下作太多,但黑泽明此时的局限还是可以理解的。

50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雨,落日,烈日,大师依然大师。

53分钟前
  • 啊江好运气
  • 推荐

虽然从文艺批评上来讲,理应把电影和原著当成两部独立作品看待的。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村田喜代子意蕴深远的原著比起来,黑泽明直接把主题挑明为反战就已经败了一局了,更何况电影中对这个主题的表现非常刻意和浅显。但结局的镜头非常不错,很有冲击力。

58分钟前
  • 李濛Lem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