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HD中字

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周大勇,雷佳音,李京泽,吕岩,王刚,王山雨,谢闻轩,荣金源,王帅,罗达,刘昱煜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高考197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 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念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热血少年倚天屠龙记2019欢喜县令一屋之主寅次郎的故事30:寅次郎落英缤纷神奇三公主无声火女孩不哭大师之疯狂假日初缠恋后的2人世界我来也智取威虎山电影纪录片之打虎上山舞衣虎鹤妖师录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国语版)灵异女仆第三季杀手情咱们相爱吧2016告密者2009英语变脸效应活着爱着乐着玉米地的小孩:大逃亡江山美人[1959]南多福多尔和会说话的猫鼬血色烽烟之绝地锄奸驱魔人 第二季满天繁星悖论郡主万福万视瞩目蓝色粉末宝莱坞双雄之战日本桥寻秦记花满佟家峪迷局伏香变种女狼2学校奇谈:八年贝鲁特小魔婴今天明天邪王重生

 长篇影评

 1 ) 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这个广告词是某个提前看了内部片的人写下的推荐词,第一眼看见,就很支持。

我曾经做过77年之后十年的所有高考题目,此后还断断续续做过单科题目。去年还在做了高考作文题。

从当年惊讶于77年高考题目的简单,到现在惊讶于高考题目的诡异。回归那些过往的日子,很多东西值得深思。

我不喜欢孙海英演过的所有角色,甚至不喜欢孙海英,但我对片子里,他扮演的场长,最后开着拖拉机送那些现在已经做爷爷奶奶的当年的年轻人去高考的时候,我觉得分外感动。不是感动于他,而是感动于这个影片里的人物最后能够如此的人性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化,因为,这在当年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改变。

志友的留下,众多人的离开,片子没有继续写下去,但值得我们思考下去。的确一部90分钟的片子非常短,但能够提问,让看的人深思,也就够了。

我舅舅是当年的高中老三届,当所有人都离开农村,他一个人还在地里忙;当他终于得到朋友帮助成为中学教师;当他终于得到同意参加高考,最后却因为是中学骨干教师而被扣下来,以可以进清华的成绩留在当地的大专读书,最后还要自己去参加自学考试成为大学本科生。

那些岁月,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孩子的记忆力最为清晰。那些我过去思考过,现在思考的,将来还会思考的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我心中徘徊不去。

乃至某个朋友说出“启蒙未完”这四个字时,在我心中引起过那么强烈的震撼。不过,这些,留着自己思考就好了。

我特别想提出来进行延伸思考的是,那个绝食争取报名权力的陈国强的后来岁月。因为,强子最后考上的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这个很有意思的哦。中国的法律是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啊。因为片子里面他和他们就是在一个“章”下面的困兽。而“章”和法律,又是多么矛盾的统一体。:)
  
片子里面说——“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重新认识知识和重新将“学而优则仕”放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是值得所有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认真思考的。

现在的高考里,还有多少“为祖国选拔优秀人才”的成份?或者这个提问都会让人觉得可笑的吧。

再者,当高考恢复十年之后,高考成为“万人过独木桥”,到后来高考扩招,再到现在有大学生要求恢复“三包(国家包分配,单位包房子,父母包婚姻)”。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之内,发生的变化的确翻天覆地。

而这些变化,已有人在慢慢开始反思,反思中,我们会学会矫正现在的错误,虽然,我们依然在不断犯错。

 2 ) 我怀念那个年代

电影本身,是没有太多可说的。故事煽情与否,取决于的只是叙述的角度和技巧而已。火把点燃时我就想,喔,一个小高潮,然后要来个大场面以及剧情转折了。果然,火海蔓过银幕时我满眼升腾的都是三个大字:主旋律。
雪地里陈琼对着父亲吼的时候,我开始摸纸巾;她脱衣服的时候,我埋头发短信“有床戏,不知道被审查掉片段没有,貌似胸很大”;赶考途中摔倒落下的人喊着“你们一定要好好考”时,我噗地喷笑出来。影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固然有它的惯用手法,但这些未免也太套路了吧。另外,十二月的东北早晨五点半不到,天就能亮成那样?

我想为这次观影写点什么,因为这事有一定程度的怀旧性质。大一时几乎每周六都跟着社团去影院,后来娱乐活动逐渐多样化了,影院也就不怎么去了。这次偶然想起又去参加了一次,在放映厅门口看见社团的指导老师,老爷子还是那么精神,一腔热血的样子,突然我就感动了;坐在熟悉的红座椅上,周围都是大一大二的小朋友,感觉有些微妙。
恰好又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我怀念那个年代。

我生于一九八六,父母都是本科毕业。自然,他们正是七八级和七九级的毕业生。相信很多同龄人的家庭都是差不多如此的。据闻当初我娘初中时候,上课时间不比下乡时间多,第一次考物理全年级只有一个学生会答一道题。其时全年级学生相互传看,看不懂就硬抄。判卷时老师只好给写出这一题答案的学生都打了满分。她念了两年制的初中,高一时赶上恢复了高考,于是两年高中后考上了大学。那一年的高考录取率是十六取一。
正巧过年时翻看老照片,看到他们大学时候同乡会的合照,我说怎么就这么点人呢?她说你以为啊,就这还是全校的同乡会,从大一到大四,各个院系的,都在这里了。
我于是想起我们家乡那个城,曾经的旧都,千百年出了多少状元进士,没落成这样子。
我爹那一届,县城里也只有六个人考上大学;恢复高考不到一年,可幸赶上了。他对他的大学时光言之甚少,我对那些日子里他生活的印象,主要来自的是家里满墙的书。学校供应午晚两餐,他的大学四年都没有吃过早饭。几乎所有的补助,换了那些书。诗歌,小说,艺术史,园艺,我童年所有的启蒙都来自它们。
高中时候曾经想买一件什么东西,缺钱,就想变卖一些不那么喜欢的书和CD。他知道后就掏钱给我,告诉我书不能卖。他也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书就应该得到尊敬。

这正是我怀念那个年代最大的原因。现在还有多少书值得尊敬?我尊敬那些旧书,那些称得上著作的书;而另一些印刷品,我只能尊敬印刷装订人员的劳动而已。
人心不古,可以用这个词么?或者,饱暖思淫欲?
当年因为贫穷,他们选择了师范,师范不收学费。后来的二十五年,他们送走了二十几届的毕业生,我的思想也从“大学是人生中必经之路,考不上就再考”到了“大学是不会考不上的扩招都扩成那样了”又到了“大学生反正不值钱了高考也就是意思一下”再到了“好多人退学啊大学果然没意思我也退学吧”。
我当然没退学,并且现在还即将毕业。希望我这种渣也能毕业。

大一报到时我带着一个箱子一个包,包里是衣服被子,箱子里是书。送我去宿舍的学长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把行李拖到报到点的。大二时我已经又添了一些书,又管着社团的书,室友说我的书架桌子是个山洞。成教本科刚毕业的辅导员来检查,指指点点戳着书架说整顿!书要那么多干什么!
我去垃圾桶旁边捡了一个干净纸箱,装了一些书放到角落;又让学弟学妹把社团的书搬出去分开几部分保管。学校没有条件给社团活动室,但有条件给我记过。因为书多,寝室被通报批评;那些奖学金可能受到影响的室友也开始指着书恶言厉厉。
现在我的书架上将近一半的空间是瓶瓶罐罐,这才是大家心目中大学女生的书架上该出现的东西。
所以我期待着毕业走人。

扯回来。
电影票买了一对,却没有人跟我一起看。喊了一圈,不是嫌九点的场次太早起不来,就是嫌题材内容没看点。周末里他们去唱歌,聚餐,窝在家刷网页,找一群无聊的人一起无聊,选择是很多的。备选项太多了。电影也太多了。那个年代不论看过几次的片子都能被反复地看(据说除了《珊瑚颂》,我一直好奇想看看这片能不好看到什么程度),直看到台词全都背下来。那个年代人民贫穷,一切资源都那么匮乏,有就不错了还谈什么选择?但有时我真怀念那种简单,虽然这有些犯贱。
南京城正午的大太阳底下,我穿着耐克鞋挎着小单反,从阿童木包包里摸出一块早晨在路边买来,已经压扁了的黑米糕;咬上一口,很甜。

最后。
多么庆幸我的父母生于六二六三年。多么庆幸他们赶上了高考,这样才会有我。那个年代,太不容易了,我只能感慨这一句,太不容易了。
向所有的父母致敬。

 3 ) 《高考1977》内部试映观感

2月12日有幸受邀到上影集团参加了三月即将上映的“民生大片”《高考1977》的内部试映。试映结束后,发行方举行了研讨会,由于此次研讨会云集了上海文艺界的各位名人以及教授,整个会场弥漫着浓烈的学术气息,见势我便和图宾根木匠等人率先开溜。

《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开头我也说过,对于这样一个借着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而顺势走大场面大投资的影片,导演有意将它拍摄成具有史诗性质的大片,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大摇臂镜头已经茫茫雪景的大场面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大格局的影片来说,影片内部实际所展现的格局却很小,因为人物虽然多,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人物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渲染,比如带头绝食那个人、火车站长的女婿、那个因为救人而被喇叭砸死的上海知青等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性格并不是十分饱满,甚至绝食那场戏中无缘无故跳出来支持带头人的那些人我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影片的主线还是在于小潘和陈琼的爱情以及老迟对于高考的态度转变上的,但孙海英所扮演的老迟实在太过于强势,让我觉得王学兵扮演的那个知青似乎变成了个附庸。

影片中间有一段裸戏,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回来的路上和木匠等人讨论,这段裸戏实在是出来得太突兀,因为本以为这么一部主旋律的片子,再怎么也不会突然蹦出这么一段吧,况且我们都认为这段裸戏实在是可有可无,至于为什么会有,我只能猜测是否导演想让该片不至于太那么主旋律而为之。不过这段估计上映的时候会被剪掉,这里不做重点讨论。这里的爱情戏作为当时人们对待即将改变他们命运的高考其实是增添了一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知青之间相互陷入爱河是很正常的,但《高考1977》里在表现这段爱情挣扎的高潮时明显有一个硬伤,也就是那段裸戏,据我所知,人们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相当保守的,学生之间上课要画三八线,男女生之间很少讲话,即便恋人之间在公开场合也不会作亲热状,就连牵手也被看成是有伤风化,但《高考1977》中小潘和陈琼那次激情缠绵甚至连门都没锁,以至于被闯进来的老迟碰了个正着。

也许对于经历过那次高考的人来说,他们能从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当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回忆当年经历过那次高考的学生描述:“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牵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所以对于《高考1977》里所呈现的各种状况,我是能理解那群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年轻人的心情的。

总体来说,影片选取了一代人对于高考的梦想与挣扎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这次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改革。但在观影之前,我觉得这么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应该着重于表现一群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后终于圆梦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无所适从,但影片结束于农场老迟在广播中宣读各位考上大学的知青名单这样一个十分和谐的结尾,从而将诸多尚存的无奈转变成了一曲和谐之歌,或许美好的东西更值得那些遗憾尚存和梦想成真的人们共同去缅怀吧。

 4 ) 1977年,我的爸爸

夜深,困,寥寥数语罢

1977年,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场
之前,这是爸爸从农场调到了这个煤场
那一年,高考恢复了
当时,老三届知青的梦想与前途似乎早已泯灭
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
却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更进一步
更因为成分问题没有任何的希望
只有这次高考,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来
过程同样的一波三折
按照当时的政策,已经27岁的爸爸因为年龄原因必须赶上这一年的高考,否则就可能永远地错过机会了(虽然后来修正了,直到1979年仍可考,但是当年并不知)
但是终于,通过煤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终于在报名截止前搞定了介绍信
而爸爸也如愿进入了大学
那是一次生命的转折

这当中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爸爸和妈妈说那段在北大荒的往事

1981年,爸爸毕业,1982,我出生
然后爸爸从初中老师到中专老师到大学讲师到大学副教授到大学教授
期间翻译了译林出版社版的《魔戒》等书
这一切的开始,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
那一次,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5 ) 高考1977:奉旨填词

题目叫“奉旨填词”,其实我有点想把它改成“奉旨调情”,但是之所以不改,一,身为一个不怎么勤快的写字者,我比较规律地能够接到约稿函,能深深体会“奉旨调情”的不容易,一言以蔽之:没感觉也要挤感觉,痛苦。二,我并不清楚影片的创作背景,不好贸然评判导演是“奉旨”行事,做人,要客观。三,我很尊重那些前辈为了获取知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奋斗,他们中间的确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人才。

高考1977是个值得书写的故事,这个事件的伟大之处,远远超出高考的本身。高考由推荐而变成人人可以报考,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描写文革和知青,从诸多的负面故事中,寻求积极和向上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高考,对知识的追求,无疑是很讨巧和很安全的一条路。

但是,影片拍得实在比较一般。

一、 情节连贯性不够。从开头知青告别城市的轰轰烈烈,一下子就到知青拼死拼活要参加高考。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交代不够。也怪不得有年轻观众疑惑:他们看起来生活得挺开心的,为什么要回城呢?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交代,床戏来得也莫名其妙,突然就开始脱衣服了,没头没脑的。还前面后面拍了许多慢动作,跟MV似的,让我们把女主角白腻的背和浑圆的乳房轮廓好好欣赏了一下。

二、 老的套路在反复使用。比如,从影片刚开始我就觉得,肯定要有个把知青死在北大荒,不然不足以对得起那些残酷的青春,问题是——他们怎么死呢?是在伐木时候被压死,还是在冰雪中冻死,或者被军代表强奸致死,或者是抗完大包吐血累死?当小根宝终于被象征强权的大喇叭砸死的时候,我看看进度条出了一口气,估计就死这么一个了。

三、 真实性不够。那个大包,哪里是几百斤重,分明是塞满棉花团,软绵绵虚飘飘,演员扛着连个青筋也不露出来,汗也不出一滴,虚伪。女主角像是在苦寒之地的北大荒熬了八年的知青吗?细皮嫩肉,肌肤胜雪。野火烧荒的动画制作得太粗糙了,不过考虑到国产片筹钱很难,原谅一下。

四、 亮点突兀而散乱。几个高潮点是关于知识,关于命运,关于亲情的宣言。但是,做公益广告还好,激动人心,放在电影里就太突兀了。

五、 过于理想化。事实上,文革后期,知青问题和知青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激烈的地步,枪毙强奸女知青的军团干部的故事,在30年后读来还触目惊心,当然,当然,这些故事不和谐,吃力不讨好,不反映在电影里也可以的。但是,通观影片,除了开头有个面如银盘的驻中学女干部有奸诈之嫌,其他的,全是好人。知青可以无条件支援弱者上大学,录取人员为造假行为开脱,顽固的农场领导最终被进步青年感化,最终驾着拖拉机从天而降,一把把青年们拖上了奔向考场的康庄大道……

看完片子还是比较感慨的,毕竟它能够引发人的对比之情。但是,在最初的物我对比之后,看看那些青年们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再看看现在围绕着教育制度产生的一大陀问题,不由得让人深深为之无语。
    

 6 ) 杀人悔改之后还要求别人说:拨乱反正,伟大光荣正确

这部电影题材很好,但是确实拍得一般,应该能够拍得更紧凑更有张力。

诡异的是,电影不能说组织的坏话,虽然谁都知道,为什么会荒废十一年,是谁造成了百万青年十一年的浪费,但是,组织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可是不批判组织犯的错误,怎么样来解释组织后来的“拨乱反正”呢?这是这部电影一直希望把握的“度”,但我的感觉没有把握好,过于含糊。当然,如果我是导演或者编剧,我也不敢清楚。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是谁,让百万青年虚掷青春;是谁,让父女反目十余年不得相认;是谁,以权力肆意剥夺人的权利。而最后,我们还得感恩戴德地说:感谢你拨乱反正,感谢你让我们重生。

多么反讽的一个世界啊。

 短评

lj

6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还行

很感人的。

8分钟前
  • 一天清晨
  • 力荐

很真实

12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16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哭了

21分钟前
  • TinvanG
  • 力荐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23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26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x

28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33分钟前
  • KO DAN
  • 推荐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34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35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40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推荐

一块钱的小面包

41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46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51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那个年代。。。

55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5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1小时前
  • jiji
  • 推荐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较差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