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

HD

主演:杜红军,钱有法,汪凤娟,章仁良,章国英,孙章建,孙章伟,彭璐琦,庄一,孙子康,董镇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杭州话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春江水暖 剧照 NO.1春江水暖 剧照 NO.2春江水暖 剧照 NO.3春江水暖 剧照 NO.4春江水暖 剧照 NO.5春江水暖 剧照 NO.6春江水暖 剧照 NO.13春江水暖 剧照 NO.14春江水暖 剧照 NO.15春江水暖 剧照 NO.16春江水暖 剧照 NO.17春江水暖 剧照 NO.18春江水暖 剧照 NO.19春江水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请给他们多一点点关注和多一点点信心

07.28 更新

恭喜整个团队获得FIRST 影展最佳长片,恭喜导演获得最佳导游!

这部影片已经拿到龙标了,希望大家能尽快在院线见到这部片子。

以下为原评论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电影人,他们也不是拍不出含蓄隽永,娓娓道来的故事片。只是在他们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名气和号召力前,你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买一张电影票,将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交给他们,沉下心来,在影院中欣赏这些作品。 如果可以,在这部《春江水暖》中,你将会在两个半小时内感受到富春江的春•夏•秋•冬,从一个富阳的家族里发生的事情看到中国大多数普通人家的缩影,看到需要当今社会新老一代独自面对或共同承担的问题与责任,看到对中国根源文化的呈现与表达。 当然,如果你觉得两个小时太长,或者一部没有枪炮爆炸视觉特效的院线电影是不值得去看的,那么请在下次要发表针对中国电影的言论前,好好思考一下。 你是因为恰巧看到几部烂片便忽视了其他影人的努力,还是因为你自己压根没有耐心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希望你给他们多一点点关注,多一点点信心,他们依旧值得你的驻足。

公众号“这话我可没说”了解一下

 2 ) 在富阳

《在富阳》

日行千里,高铁就是马车

这全部的身外之物,沿途的城市村庄

都像一次皱缩的仓促的无所事事

在北京,在燕矶,在富阳

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并没什么两样

活着,走路,相信世界间或怀疑

在每一个夜晚躺倒,又在清晨醒来

周而复始,如同牺牲

譬如这一次,你兴之所至

下鹳山公园,望江,吃鱼

看一叶扁舟,在渺渺山水中走神

傍边有剧组在拍电影,说着方言

春夏秋冬过去了,时光漫长

 3 ) 不偏不倚,大家捧过了

抱着很高期望看的,但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导演意识极强的作品。现在的年轻导演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味的追求长镜头,但是长镜头的设计,却没有意义……说通俗些,年轻导演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放弃了真正的镜头语言。当然本片的自圆其说很好,想法确实很好。可惜摄影水平……尬。除了后面奶奶一个人倒在江面的小舟上那个长镜头,有些欣赏画卷的感觉,前面几个都很刻意和没有意义……真的不希望年轻导演们再去一味的使用长镜头,除非有必须用长镜头的理由,不然就真的尬……电影还是蒙太奇艺术。

台词尬,本片选择非职业演员,其实还可以,但是江老师那个演员的一口台湾腔实在尴尬,而且他在第一次约会的长镜头里说的话不像是正常人能说的,背课文一样……这不是演员问题,是编剧台词没有写好。

最不能容忍的是摄影,摄影技术其实是不过关的,或者说没有为自己的镜头争取时间,沟通肯定存在问题,评心而论。铺了轨道,中间轨道推的颠了几下,这个素材就不应该是OK条。既然都铺了,那就多来两遍好了……不能只因为演员是非职业,很难捕捉到想要的内容就放弃对画面质量的基本要求。另外摄影的取景很普通,我想如果去富春江游玩,应该会很美,但镜头没拍出来。

大家都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史诗级画卷”“画面很美”……捧得有点过了……

最后表白窦唯大师的音乐,真的好!非常有绵绵画卷的感觉,为影片加分不少!

最后强调一下,“电影是蒙太奇艺术”!不要一门心思想搞个人风格,玩大量长镜头,先把基本的镜头语言做好,再玩个人风格化……

 4 ) "此水不现尸首”的柔软

(不算影评 算看后有感 写写我的富阳)

我们全家搬进富阳市区的那天晚上,深夜,在大桥收费站边发生了车祸。我躺在车后座睡得昏沉,大概听到外边大人的争吵。然后车子再开动,有人抱着我扔在新房间的床上,祭神的猪头,三只香。第二天醒来,我已经算搬进了城里。从搬进新家那天起我每天晚上偷偷哭,大概哭了一个多月,最怕无聊的大人问我城里好还是乡下好。后来长大点,我知道真正的城里还要是杭州,甚至北京,东京。富阳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小到哪种程度呢。我常从城西的家一个人走去城那头的图书馆,公车大概十二站路,路上可以沿着富春江边走或者穿过旧市中心喧嚷的街道。如果是坐2路车晃过去,大部分时间我都会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数路上新开的商铺。车子会经过影剧院,转过路口就是黄金大饭店,然后是人民医院,最后在鹳山脚下把我们放下来。我去鹳山公园对过的图书馆借书,中午十一点半闭馆就去附近的面馆吃碗面再背着书包跑去鹳山上坐一会儿。那么多年过去,现在还是那样。清早甚至因为图书馆还未开门,会坐在鹳山顶上看一堆老头打太极拳。

几年前,鹳山那棵樟树树杈上挂满过祈福的红布头,树杈很高,布头上写得什么也看不到,只知道它们被某些人许过愿,挂上去,寄希望于一棵三百年的樟树。那仿佛是人类的蠢具象地挂在枝头。它们什么时候被摘下处理掉的我也不大清楚,大概现在也不准那样做了。但是上次经过那里,还看到树身上贴着红纸,是给出生多病的孩子祈福。我停下来看了一会儿,纸条上的字翻来覆去地念了几遍。樟树能不能保佑这座城市里的人,大家心里都有点清楚。但跟每一座普通城市里的人一样,人生里的不如意甚至想要一棵树来一起分担一点。

饮食男女,婚丧嫁娶。无非是那点事,无非换一个家庭,换几个主角的名字。就是这次的故事刚好发生在黄金大饭店而已。母亲大寿的夜晚,饭店忽然停了电,祝祷词还没有说完,母亲中风病倒。开头就很像一种人生的隐喻,幸福没有尽兴的道理,其中必定糅杂悲哀。四兄弟商量谁来赡养老年痴呆的母亲,开饭店的老大看起来最有钱,但钱借给妻弟有去无回;二儿子是渔民,拆了迁,现在不过住在船上度日。三儿子带着自己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还是赌博成性的“烂人”。小儿子是长不大也成不了家的巨婴。但大儿媳妇问母亲,你那栋旧房子以后给谁。老人说,我给小儿子,他总是陪我。后来就像是无可奈何,实在是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将母亲送进了养老院。躲债回来的三儿子接她回了家照顾。那间屋子窄小逼促,他患唐氏综合的儿子永远坐在餐桌边念念有词,母亲则呆滞,像个没经过出厂检测的故障残次品。他白天照顾他们,晚上靠出老千设赌局骗钱。终于有一天警察上门,三儿子被抓,母亲失踪然后去世。结局停在从墓园出来往下走的众人身上,像是踏青郊游后尽兴回家。那又像人生的另一种隐喻,悲哀里一定还有三分快乐。 最后小儿子在阶梯上停下来,戴上三哥送他的墨镜替他回望了一眼母亲的墓园,就此就全剧终了。但我们几乎可以一下子认出来,故事远没有结束,除非这个家族像马孔多一样被一阵风卷走。他们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又将再继续那样子循环,是幸福中悲哀还是悲哀里快乐,全看运气。我们每个人也是那样。

那大概是家庭电影的迷人所在,我们从某一帧里可以认出一点自己。何况这个故事整一个落在我生长起来的那块地方。小学时候每周末赶去实验小学上兴趣班必要穿过鹳山公园,放了学再穿回来,贴着富春江边走,一年四季有游泳的大人。我六年级开始近视,趴在石栏上远远看见水面上游动的事物,会以为是水鸭,近了才发现是人。我从来怕水,不知道游泳的快乐在哪里。石栏上晒满棉被,有矮小裹足的奶奶舒舒服服趴在自己的被子上晒太阳,我向她借一角,同她一起趴着看水面上游过的人、堤岸上正要下水的人。那就像江老师同顾喜比赛,一个游泳一个走路谁能更快到达那头时候,岸边那些人的模样。但那个一镜到底太长了点,镜头像船,游过鹳山脚下,绿色丑陋,水面无聊,最后上岸后拖着手说话的情侣也没滋没味。我会想起我和那个奶奶的午后,那时候我刚从书里读到,眼睛所看到的晚霞是天空八分钟前的模样。我和奶奶在那种过期的美底下,像两块被晒软的糯米年糕,黏在世界上。

我长大的这几年,富阳常在拆拆建建。我家在富阳市区的那间旧房子是爸爸在我出生那年心血来潮买下的。九十年代末那块地方除了那栋房子,只有连绵的田地。这几年富阳各个角落都在拆迁,那个老小区一直没有动静。周遭都竖起新式大楼以后,只有这一小片像块不知廉耻的老年斑坏在脸皮上面。我念大学回来一趟常又觉得哪里变得不太一样。今年刚回国,朋友开车带我路过秦望附近,已经拆得认不出什么了。那些旧楼和过去满地的野花一个道理,阻碍了城市向前推进就要被摘下。电影里在拆迁楼里捡到情书的拆迁工人,一字一句板正地将它念出来,破损墙垣和沙砾中间,过去的生活温柔体贴得消亡了。那像一段悼词。我妈妈前几年又再装修了一遍我们的旧房子,她喜欢它,像喜欢她的第三个孩子。每次和我或者爸爸闹脾气,她就会逃回旧房子,抱一只茶杯躺在房间里舒舒服服看一晚上电视。第二天她就痊愈了,会回来给我们做早餐。我说妈妈你知不知道,心理学上称那叫“恢复壁笼”。我们的旧房子是你的恢复壁笼吧。她不懂那个,她只是喜欢她住了十年的老房子,那是“家”这个字的具象,不是几万一平的商品。我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整座城市换了一遍新,我们还是不是我们自己。

导演大概想说,山水是永远不变的。世道人心会变,山水永恒不变。我们的那些琐碎故事像富春江水流过去又流过去,最后在某处和大海里面其他城市人的心事交杂在一起。潮汐来临又涌回心头,读起来都一样涩咸。鹳山会知道我每次坐在它顶上发呆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吗。会知道为什么我那么有空把郁曼陀故居当“鬼屋”,常常试胆量进去看一眼又跳出来是在玩什么?但只要它在那里,至少我都想得起来为什么。那是山水存在的意义。

我永远不想动情地说我多爱我的家乡,那是件很不酷的事情。它不比任何其他城市动人,所以我常无话可说。我在距它七小时时差的地方回忆起它的时候,只会想起那些趁着晚风的街边散步,迎面走过来的昏暗面目,车轮翻起的灰尘,城市十年前就失去了星星。但富春江是它的性格,有“此水不现尸首”的柔软,收容过我所有心事。

 5 ) 『春江水暖』觀後

1.演員遴選就是個技術活,很多稍心細的觀衆可以瞧出來的毛病,大多自演員糟糕的表演開始。由外部的脆裂引發全片的崩盤。

2.感覺都是鋪陳些心魂寡淡的人。不是創作者不去寫,感覺是不會寫,沒寫到。將片末,才看出老三父子兩人的刻畫有一點特別的味道出來,澡堂子、放火炮都不錯。通篇講說臺詞,除了游泳的實時長鏡頭,幾乎沒寫動作,人如紙片上的字,沒站立。彷彿沒得餘力去細化這些環節,創作者還在遙遠的美景之外徘徊,像個迷路的富家子弟。

 6 ) 导筒× 导演 顾晓刚 :从泥泞的沼泽中走出,用影像打开漫漫长卷

导 筒 F I R S T 系 列 专 访

回到水汽氤氲,四季分明的故乡,导演顾晓刚以舒展而沉着的节奏,拍摄完成了剧情长片《春江水暖》,这是关于他故土的一幅影像山水长卷,顾晓刚也凭借此片成为今年FIRST电影展的最大赢家,《春江水暖》获得最佳导演,最佳长片两项荣誉。

查尔斯·吉伯特、查尔斯·德松、穆森·马克马巴夫为顾晓刚颁发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荣誉。颁奖词:导演以生活化的方式融合了不同的日常场景,极具创作野心。导演积极寻求把控不同层面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美学诉求与超高的完成度。

刁亦男、宋佳为《春江水暖》全剧组颁发最佳剧情长片荣誉。颁奖词:影片在中国城市景观、水墨画卷美学结合的时空融合中寄托家庭故事,在家庭故事里得见关于故乡、社会、季节流转的中国面貌,对传统美学作出现代化的探索。

顾晓刚是第二次来到FIRST:“四年前我以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身份站在这个台上,此刻像拿到毕业证书,从纪录片到剧情片,感到FIRST对青年导演不变的扶持和支持,从评委会接过鼓励对我这样一个野生创作者特别重要。”

春江水暖 (2019)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导演: 顾晓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现今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城市翻天覆地革新建设。在此背景下,富春江畔正在举办一场家族寿宴,不料老母亲席间病倒确诊老年痴呆,她的四个儿子因为赡养问题,使得亲情关系发生着剧烈改变。老大家的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家族划清界限,老二在勉强营生的环境中面临儿子新婚房的难题;老三一面独自照顾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面躲避无缝不入的债主;老四忠厚老实,却连自己也照顾不好。家族亲情与个人取舍不断受到考验。家庭故事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顾晓刚

顾晓刚,杭州富阳人氏,学服装营销出身,机缘天作接触影像而耕植纪录片数年,而后转向剧情电影创作,企划长卷电影《千里江东图》,两年间历经四季拍摄完成其卷一《春江水暖》,本片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并被选为闭幕影片。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专访

导 筒:

这次这个剧本大概创作了多少时间,是否跟你自己的家庭经历有一些关联?

顾晓刚 :

剧本创作用了一年,创作经历很多都是因为从小到大生长在一个家族系统中,有些听到看到的,一半一半。其实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中,身边亲戚之间好像都会发生一些类似家族间的家长里短的事情。

导 筒:

之前吕乐导演拍《小说》,里面的作家阿城说在东方我们讲究时间的无限性,你之前也有类似的这种表达。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次作品当中对孝道、亲情包括对时间的表现?

顾晓刚 :

首先阿城老师讲的关于东方文化里关于时间的内容,总结来讲可能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不管在任何一个艺术媒介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追寻、追求,就是关于时间这种无限性。

像西方不管在建筑或者绘画方面,可能会偏向空间的探讨会多一点。那在《春江水暖》中,一个是基于比较直观能看到的春夏秋冬,再加上结尾有一个回闪,再次回到了夏天寿宴前的那一夜,这一家人在做什么,形成了一个时间的轮回。借自然呈现一些人生观念、轮回观,非常典型的中国文人式的表达等等。

基于到中国绘画的话,得讲中国画的事。因为中国画和西方很大不一样,就是在有中国的山水绘画这个形式初创之时就已经拥有了电影才具备的媒介特性,就是对时间的描绘。古代的卷轴画,它是放在手心徐徐展开观摩的,很像胶片电影的那种卷轴的转动方式,随着胶片的展开,你才能看到下一帧的画面,不是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这样的全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了。那这个玩的就是一个时间的游戏。

另一方面,中国画中讲到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它的这种透视点是没有消逝性的,就我们所谓的叫非消失性的散点透视。因为像西方的绘画相对偏向还是有一个消失点和镜头,好处就是它的空间性会很强,类似一个照片一样,具有在一个画面中,在瞬间爆发所有信息的能量感。

像中国绘画因为画的都是山水,而且没有消失点,因为山水远处就是宇宙,包括它在布局这些剧情和拼贴折叠这些时空的时候,就是希望传达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永续往前,并且不断在演进的一种哲学表达。所以在《春江》中也有在呈现这样的一些哲学命题和美学命题。春江经钱塘到汇入东海。东海其实相当于一个很大的意象,就像宇宙这样,从一个小一点的春江到大一点的钱塘,再到东海,包括所谓的三卷的概念也是在想去呈现这一个大的母题。

导 筒:

你觉得我们在电影拍摄当中,有一些很基础的正反打或者是景别的选择,跟我们的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哪些可以对应或者呼应的地方?

顾晓刚 :

当我们觉得纯粹去自立一种形式,用形式主义去转化的话,会影响跟观众的连接,所以其实也是在找寻这种平衡。从中国传统绘画过来的这种视听语言,一方面对此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就是跟观众达到一种平衡,这个是一个考量之一。后来摸索的过程中有找到一个突破口,从对于一个「空景」的理解开始,就举一反三了。

因为我们当时对「空景」的理解,就像是刚刚提到中国传统卷轴绘画展开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可能刚开始没有人和景物,只有房子。或者说没有剧情,只有景色。但这部分就已经是剧情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叫「空景」,不是空镜头了。其实《春江水暖》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从那个时候就把它理解成一幅画了,不是电影。所有的人物和剧情发生,都是展开在这片山水空间之中。有这样的理解之后,就可以摆脱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一种表层理解去处理的时候,其实一切都不一样了。而借这个来举一反三,就真正能去呈现传统或体现那种古意。不是靠表象的表征,还是要靠一个真正的内核。

导 筒:

影片当中四个儿子,包括母亲,这些都是素人演员吗?

顾晓刚 :

90%都是素人。比如除了饰演老二的渔夫是真的渔民,四兄弟都是我的亲戚,其他的都是我爸爸妈妈这边的亲戚。然后职业的演员有奶奶和顾喜,然后顾喜的男朋友就是她(真实生活中的)男朋友,是一个话剧导演,等于说来帮一下忙。

导 筒:

非职业演员在这种大量需要表现人物关系的拍摄中,如何沟通去让他们实现你要的效果的?

顾晓刚 :

因为我们的题材还是一个“家庭生活片”,所以里面的情节大部分还是基于演员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会以演员自身最舒服的生活习惯为准。当然部分戏肯定是有我们非常明确想要的一些调度,比如演员某些生活习惯很繁复,那就会缩减部分流程,然后结合我们的一些节奏点,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平衡点的方式来做。但是还是会去先观察他们自己真正生活中的节奏。

导 筒:

这次看到很多是在春江上拍的江面,或者是从江中间拍岸边的长镜头。水上摄影这方面会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顾晓刚 :

有,水上拍摄主要还是船只一直不好协调。因为没有真正的一条为拍摄准备好的船,我们也是就地取材,找了当地打捞江面垃圾的一艘船,因为那个船的甲板比较的宽敞。然后我们协调了那个船,麻烦就麻烦在船夫变成了剧组一员,他相当于一个轨道员,他需要对摄影、对一些剧情节奏要去了解。

很有意思,这样的一位船夫就要进行每次的拍摄配合培训,还要一大早起。我们跟船夫做了很久的工作,搞关系,培养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江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有水流变化以及涨潮和落潮,有时候时间凑不好。虽然整个电影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每次拍摄的单个周期很短,夏天也就十几天,短的时候像秋天只有四五天,有时候可能就撞到涨潮期了。比如说有一次拍游泳镜头的时候正好是涨潮期,演员安全有一定的风险性。从摄影上也需要去掌控,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都是在流动的:船的速度、它本身产生的抖动、江的波动、江上的调度,都是挑战。江上又不好调度,特别是冬天,远处还有别的小船,调度起来会麻烦一点。

导 筒:

长镜头大概拍了几遍?

顾晓刚 :

夏天拍了两年,一共拍了十二三次,每年拍几次。每一年都有不错的,但最后看到的是我们第二年拍的一条。

导 筒:

春夏秋冬四季的多次拍摄当中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顾晓刚 :

最大的问题就是制片上制作上的这种维持性。这个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其实一开始拍只是从一个创作的文本上或者仅从创作本身的理想状态上出发的,还没从制片经验和制作的角度去想,但是后来拍摄的时候就遇到了。

总共拍了两年,第一年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预算,那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像常规的拍摄就是两个月到三个月,如果纯粹当一个独立电影,其实也是可以去操作的。发动哪怕仅限的资源,向同学朋友寻求帮下忙,大家就说好一个预算,比如说二十三十万,我们就在预算下,大家倒推,拍完就拍完这样帮下忙。但是一旦周期被拉长之后,第一次大家是可以来帮忙,但是到第二次不好意思刷脸让大家再来,我们要借的钱也都借完了,这样到第二次就遇到问题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周而复始,很像是你在一年中不停地拍片子,相当于要拍四个片子,这样的感觉就是不停地在筹备,不停在拍,又不停地再去找钱,这个过程好像是一个很巨大的沼泽,包括对剧组、对演员的维系。等于这两年其实就没有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维系这个东西,拍完了这个阶段又去筹备下一个阶段了。比较麻烦,还是接受了很长久的煎熬。第二年好很多,因为第二年工厂大门进来了,完全就不一样了。

导 筒:

片中有较多全景镜头,其实对于录音方面事有不小的挑战的。

顾晓刚 :

对,李丹枫老师是偏后期时在声音设计上这方面加入的,前期的录音工作方面主要是另一位同期录音师叫马聪,是他完成了整个电影的同期录制工作。这次FIRST的训练营他也在帮忙。很多声音都是需要完全的同期,但机位大部分还是偏离演员远一点,他的收音杆也不大好下,而且我们单个镜头的拍摄时长都是比较长的,对声音的挑战比摄影还大。

导 筒:

这次奶奶的形象,她有时间上的错乱,你觉得她的在影片当中的作用是怎么样的。因为她其实串联了所有的剧情,你是怎样来理解她的角色在影片当中能够带来的这种深层的含义?

顾晓刚 :

其实影片里面也都会有给到奶奶的一些小小前史,以及她和四兄弟的关系,都会在影片中看到。整个影片虽然是有春夏秋冬这种章节、结构感,但最重要的主线就是奶奶这一条。

从戏上说,围绕四个兄弟解决奶奶的赡养问题这个矛盾核心展开,整个戏剧也是从她这个原点展开的。其实她和《一一》中的奶奶还蛮相似的,因为她记忆丧失,虽然说因此会让人尽量包容和谅解这样一位老人,但是四兄弟的现状也有很多原因是由母亲造成的,比如说老四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妈宝男的形象,30多岁还找不到女朋友,在生活上不能完成一个男性角色转换的一个状态。

在奶奶这块,其实正好是像康康那样一个小孩的方式去看,一个善良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看四个儿子,它就变成了一个观众的视角去依次看四个儿子的表现。

杨德昌《一一》 (2000)

导 筒:

《春江水暖》应该是今年FIRST时长最长的作品了,这一次刘新竹同时也担任了黄梓导演《慕伶,一鸣,伟明》剪辑工作,怎么会确定与她确定合作,2年的拍摄对剪辑有什么样的影响?

顾晓刚 :

剪辑是我们拍了两个季节之后,我才开始去找的。在我的朋友推荐下找到新竹。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俩有共同喜欢的书法老师,我觉得就像隔空同学一样。而且他之前也是央美附中的,本身就有绘画的基础了,所以完全就没有屏障,一拍即合。她真的是跟了两年,剪辑了整整一年半。

刘新竹曾担任周子阳导演《老兽》剪辑

整个工作过程就是我们每拍摄完一个阶段都会剪一段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剪辑有重新编剧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片子有“时间”的参与,“时间”就在片中就真的是一个角色,所以我们一些剧情会根据真实时间的进行而更改。对原剧本的更改也是基于剪辑到达一定的结果后,我们再进行一个评判。

剪辑就是在做一个我们说的气韵生动的过程,就是如何把整个电影像一个绘画一样展开,场与场之间完成这种紧密的咬合感,同时有生机感,有生命力,还要具有丰富性和矛盾性。可能处理不好就掉出去了,或者另一边平衡不了。这种天平一样的微妙,产生非常丰富的复合性和复杂性,希望给观众们的品尝。

导 筒:

老二这个角色的这条剧情线当中,有很强的纪录片风格或者说是纪实感。你之前做过纪录片,这些创作经历对现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的把握上,会不会有一些帮助?

顾晓刚 :

纪录片那个阶段的经历给我的帮助肯定会有,因为一方面我的写作过程也依靠纪录片的一些经验,写剧本很像做一个纪录片作品。其实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过程确实也是在拍纪录片,黄公望先生画了七年,前五年就是在富春江边采景,画下他觉得不错的这些山水景色,最后两年是来组织这些山水,这就相当于电影后期中剪辑的开始。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然纪录片作者对角色的把握肯定会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真的会基于角色本身去展开这些剧情,你是会顺着这个材料去生长。纪录片是一个生长的一种创作哲学,跟剧情片可能会有很强的区别。因为剧情片大的体系还是来自于塔科夫斯基讲的“雕刻时光”,要在每分每秒钟进行对时光的把握和精准的雕刻,像纪录片作者可能对电影的哲学观念有很强的这种生长观念,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角色一年之后会怎么样?时间会给你非常丰富和复杂性的答案,所以《春江水暖》是时间在指导着我们的创作,它给到很多更智慧的方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导 筒:

影片当中其实有很多场景是关于房屋拆迁,很多可能是富阳本地正在发生的现状,你是怎样去了解捕捉这种纪实场景的?

顾晓刚 :

消息的了解方面还好,因为每天政府新闻都会发布,这是整个城市都会知道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的制片还是得到了政府的协助和支持的,在拍摄之初还是通过了政府的允许和支持去做这件事情,不然在起步阶段很难完成这些制作上的体量,哪怕就像我们去江上拍肯定是实施不了的,会进行管治,还有学校等等的空间也是得到一定允许之后再进入的。

就像刚刚说到的时间在参与,原剧作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拆,会怎么拆,真的是整个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去到现场才会看到种种具体的情况。包括镜头怎么转,怎么连接几个兄弟的剧情,就像一个诗句的排比句一样,形成了一个诗的叠嶂。前面是在讲顾喜被赶,这边怎么突然又讲老三了,发现老三之后又讲到了老四,老四之后又转到了爱情,又转回去了。看似在拆迁,其实侯导杨导都有这个手法叫言此意彼,就非常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手法,只是我们在这边相对会做大的一个段落性的这种言辞以他。你看了好像这十几分钟在一直在讲一些其他事情,但发现事实上还是在讲前面那个主题,但也不仅仅讲了前面主题,又把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表达出来了。

导 筒:

昨天现场放映的时候,提到窦唯名字的时候都有很热烈的掌声。他之前也做了一些电影配乐,但是感觉那些影片的剧情和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不是那么契合,但《春江水暖》确实在最近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跟他本人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共鸣。你是怎样去跟他合作的?

顾晓刚 :

《春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完成度,很像一个植物,在慢慢生长,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简陋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样资源、朋友,大家愿意来帮忙就来帮忙,就一步步起这样。其实窦唯老师这块我们开始肯定是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任何想象。

我们开始只是基于在创作上的一个参照,起初因为想拍一个讲山水的电影,但我们找了很多,至少在电影媒介里面还没有看到一个这样明确的风格,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拍出来,或者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其实也看不到。

不过还是会有一个参照的,比如有台湾新浪潮,它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志趣的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窦唯老师的音乐。我听到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窦老师他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已经走了很远了,甚至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表达。他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做这个东西,包括2014年的《天宫图》。在那个阶段就已经达到了那么高的一个高度,把传统和当代的艺术结合,真的能古为今用,这个是非常难的,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不多,很少见。

窦唯2014年《天宫图》,2016年《间听监》,2017年《山水清音图》

我们很多剧作上就有根据他的音乐来的灵感,比如说冬天摇镜头,直接就是根据他音乐写的很多调度的,还有结尾回闪镜头,就是我在听他那个《溪夜》的时候,才想象出的情境,其实本来没有剧情,但是我听音乐就想到情境和设计,写了那段戏。

在做的时候,我和主创其实都挺有信心的,我们感觉只要这个作品做完给他看,他只要愿意看,我们觉得肯定会打动他。大家虽然不认识,但是只要一看作品,他肯定也能明白我们在思考些什么。后来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乎发动所有的资源,给窦唯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并且发了一些我们的电影资料,他当晚就给我们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我和剪辑师新竹在房间里都特别特别惊喜,然后就给了他我们的样片,开始合作了。当然整个过程还是要靠制作公司的支持,因为后来又追加预算了。

窦唯

导 筒:

你有想做成三部曲,后面还是会在家乡拍摄吗?

顾晓刚 :

下一部会是一个新的空间,在杭州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钱塘就是钱塘江,它是一个疆域方面的地理关系,春江是一个上游,然后往东流就流向钱塘江了,最后就会路流出到东海这样的一个自然的疆域关系。根据这个疆域关系来展开我们的电影的舞台空间的关系,下一站就是在杭州这个舞台空间。

钱塘江水系图

导 筒:

有没有近期看过的不错的,可能也给你带来灵感的作品,推荐一下。

顾晓刚 :

我最近看的片子是李沧东的几部老片。他的早期片子还没看,我看了《薄荷糖》和《绿洲》就都挺震惊的。包括8月30号仇晟导演的《郊区的鸟》也要上映了,也很期待。

李沧东《绿洲》 (2002) ,《薄荷糖》(1999)

 短评

观感比较复杂。剧本是出人意料的好(但也不新鲜,可以说是一一+悲情城市+三峡好人的合体),场面调度也有其高明之处,但如果说山水画美学,甚至拔高到所谓“中国”的层面,那确实是有点不敢恭维。无论侯孝贤贾樟柯,他们的长镜头是有巨大信息量的,是与现实和历史的复杂性紧密结合的,但顾晓刚的长焦却轧平了全部信息,剪辑虽然想要贯通古今,但似乎让裂缝更加凸显出来。如果说剧本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散点透视”,那么镜头里的空间感则因为某种观念被牺牲掉了,摄影机运动里也因为这种理念掺杂了一些矫揉和刻意。如此追求的长卷美学,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小心的。但不管怎样,两年打磨出这样的处女作,从创作方法上看,仍旧是有意义的。

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影评人周的负责人说让人想起《牯岭街杀人事件》,我倒觉得像《一一》。人物同样多但着墨有点过于平均。Guxi的演员是打了针还是垫了下巴?看起来太出戏了,表演也浮夸。数个长镜头呼应了“画卷”的形式,是近几年国内独立电影中给这种镜头类型找到合理理由的少数。

7分钟前
  • momo
  • 还行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7分,顾晓刚这部成长还挺快的。如山水画一样,讲家,其实是讲家族,或是辐射更广,都是更东方文化式的。好的地方很惊喜,但遗憾的部分也挺多。比如游泳那个长镜头确实用得很有心思,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激动。看导演下一部吧,希望看到更多变化和成长,尤其是节制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高开低走,后半程气息几乎散光了,四兄弟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重复的意象和频繁的点题让本已散落的文本更显封闭与停滞,难以聚拢成形。导演野心很大,执着于高难度系数的镜头设计,但段落间完成度的参差造成影片气质的忽高忽低。大女儿的戏不太行,与其他人物完全不在同一频率内,从游泳到上船的超长镜头尤其莫名其妙,纯属炫技。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导演的状态越往后越好,拿这个山水画卷轴的方式拍一家人,非常棒的想法,故事的处理和配乐相得益彰,冬天那部分拍的尤为迷人,长镜头的调度执行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赢了!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差不多是一一类的家庭故事(也就是影迷呼唤许多年的中国家庭故事),20年后终于在大陆上演了。城市的无序新生,与家庭的内部崩溃,同步发生着。我们曾在岸上看风景,电影变成了在江上看人间炎凉,是否有大师和经典的影子,是否追寻传统山水卷轴画并不重要。非职业演员几乎没有露怯的,令人信服。小年轻有一些文绉绉的对白,但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话剧社之类),而漫长的拍摄周期,拍出了富阳的四季交叠和时间流动,包括长镜头的设计与完成,作为新手实乃不易。以及,在老三去养老院那段看哭了。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3.5 阳阳说的那句话戳中我了,“亲人就是我为了你活,你为了我活,真是吃力。”电影拍得蛮不容易的,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家族志叙事,“一板一眼”的现实主义家庭剧,中年群像戏是整整齐齐得好。看得出来,导演是对杭州、对家庭都很有感情的人。而这个家庭的结构和所遭遇的困境也与我家太相似,不免代入,但却又因剪辑和青年一代表演上瑕疵的过分显露,令人无法共情。需要指出的是,刻意强调文人山水,让本片在意境上反而降格——山水影像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散点横移,那些粗暴又难看的长镜头不如剪干净了。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不愧窦唯配乐,搭配精致摄影,四时更替下的城市“有机更新”,万物流动生长,亘古如此,湍流不息的富春江见证历史的流淌与逝去。整体看起来很美,但也仅止于此了,剧本能否紧凑些?笔墨匀分给大家族群像,难免神散形也散,不是笔触散淡就可称之为“散文电影”。意欲表达太多(新导演的通病吧),强行塞入画作概念并演绎阐述,与本片最大亮点的日常色调并无关联。长镜炫技为主,两人江边漫步+游泳十几分钟是为凸显「画卷」的平移感吗?更不消说做作的念白腔,年轻一辈的戏都是减分项,若改成全部方言更佳(奶奶又是普通话,全程语言系统混乱)。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和《长江图》一样,用影像书写了一幅山水画卷,有风景全貌也有卷轴画(长镜头平移),尤赞游泳长镜头。但是素人演员在情绪该起的时候,都到不了那个高度。最后江老师写完的那本《夜钓美人奇录》的内容不就是《下水道的美人鱼》吗?

2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昔日孙权故里,达夫家乡,如今针灸赌场,火罐泡汤。富春江从流飘荡,拉开离合悲欢的卷轴。奶奶早已糊涂,却还叮嘱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二叔日夜飘荡,还拙笨地买围巾做礼物。中国文人喜欢画泼墨山水,他喜欢写悬疑小说。最近时常想起刚嫁到富阳的日子,像袋里藏的月饼,像废墟捡的照片,像不悔的誓言。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去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获得者,以前有机会只看了其片段,这次在爱奇艺上才完整地看完了它,确实是个好电影!导演顾晓刚在其剧情处女作中,显示了扎实的内容和风格把控能力,素人及专业演员贴切融合,情节与长镜头画卷诗意衔接,可谓赏心悦目。本片也是疫情后再次选择在网络上首先公映的电影,在促进传统影院与网络融合的发行模式上,增添了新的案例。像这种艺术个性及地域文化突出的文艺电影,在网络上放映可能更为合适,可找到更多合适它的观众。据调查,眼下影院观众百分之70仅是17-40岁的部分城镇人士,网络的加入则可以覆盖全社会人群,实现建立更广泛、多元、丰富的大影视市场。至于大银幕、立体声、群体观赏等影院特点,并不是观影的主要内容,何况众多流媒体观赏的视听质量,正在不断地提高及改进着呢!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男:你听好了,一会我就跳进江里,游个1500米,你抱着我的衣服鞋子到对面等我。上岸后,我会给你讲一节山水画赏析理论课,你得来段才艺展示做回应,演一出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剧。然后,你跟我一起跑上大约800米,赶到一艘马上要出发的船上去见我爸。今天的约会就这么安排,记住了没有?女:呃,为什么要这样呢?男:因为,这是一个长镜头。

33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D+/ 长镜头确实有移形换影的功能,日常的生活在其运动中配合念白抽绎出了庶民神话般的灵动语气;人与自然风物的蒙太奇也试图以目光、姿势去试图定格不断流变的外部空间。这或许是影片最有灵气的两点。但尽管如此,影片整体的剧作架构依然非常僵硬,试图抵达某种外部视角下熨帖的试探性的的群像“景观”,但最终除了代际冲突之外极度缺乏个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这种空洞感就更突出)。最最直观的一点体现大概就是:我自《相爱相亲》之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过家庭题材中如此尴尬的青年一代形象了,简直想帮导演把所有普通话的部分都剪掉。

3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看完感觉自己在富阳活了三辈子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影评人周闭幕。原谅我是靠着英文字幕看完的,问题看得到但私心要给五星啊!导演调度太稳了,某个长镜头有炫技嫌疑。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特意叙事,靠镜头剪辑来推动情节的。没有剪成都挺好挺好的,但有些过度依仗环境了,可能侧重点就不在叙事上,但我觉得让环境服务故事会更流畅。好几个小心思,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拿捏得不错。普通话对白要讲得太多有点尬,看英字还好,方言对白赞(反正听不懂)。最后几乎就是我家里的故事,对号入座只能给五星了。

42分钟前
  • 吃查3000
  • 力荐

《春江水暖》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4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把顾喜的镜头全都剪掉,大概还能加半星。

50分钟前
  • 江声走
  • 还行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楼宇崩塌。

55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推荐

NJ说我们看上去过得人模狗样,可是一点都不快乐耶。电视新闻和房产广告把我们强设定至人模狗样,但大多却只有追赶不上的尴尬。可老祖宗画卷里描绘过我们原本可以体面和诗意的。充分写实零星写意,也不乏魔幻之处。更充分预算下,这甚至可以是一部当代强有力的家庭史诗。

5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