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

HD

主演:彼得·科特拉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哈威·凯特尔,巴里·佩珀,朱利安·山德斯,乌多·基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提姆·卡尔克霍夫,Jitka Cvancarová,Antonín Masek,Petr Vanek,Pavel Kríz,Denisa Pfauserová,Irena Máchová,莱赫·德布里克,Petr Stach,Radim Fiala,Milan Simácek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语言:捷克语,德语,俄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2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3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4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5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6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3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4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5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6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7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8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19被涂污的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被涂污的鸟》 这个男孩的命太硬了

当一只鸟的羽毛被涂污,它回归鸟群后会被群鸟当做异类攻击,《被涂污的鸟》用近3小时的片长,带我们看到这个荒诞的世界。

电影用一个犹太小男孩的视角,通过他多段诡异神奇的经历,让观影的人有种看完他神奇一生的感觉。他寄养家庭的老奶奶莫名其妙的去世、被当做不幸的怪物被卖给女巫、被性无能无法满足妻子的老农夫鞭打、和疯女人苟且的捕鸟人对他的短暂照顾、想帮助他的神父好心办坏事给他找抚养人导致让他被猥琐男鸡奸、欲求不满对他打骂甚至找山羊媾和的恶女人,反倒是那个要枪杀却对他放生的纳粹老兵,和教他用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苏联狙击手,这两个部队中的杀人如麻的军人反倒是对这个犹太小男孩显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以至于当看到他枪杀打他的无良小商贩时候,我既然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整部电影是失语的,但是却非常有力量,作为男主的小男孩基本在电影惜字如金,但是这个荒诞的世界却通过男孩无语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他如同海报图被埋在泥土中被乌鸦啄食,被那些装善良的教民扔在粪池中,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被涂污的鸟》这个电影要用黑白片来呈现了,因为这些镜头太恶意和血腥了,这个世界对这个男孩而言是个没有颜色的地狱,他卑微的依存着这些大人只想活下来,却体验了世间的各种恶,所以当他最后被父亲找到的时候,他已经麻木不仁了。好在结尾,男孩写下自己的名字joska,这个象征着找回自我的举动,给电影带来暖色。

PS:这个男孩的命太硬了。

 2 ) 何以为家(自存,剧情概括)

三个小时的电影,不忍再看第二遍。 第一家。他寄宿在农村老寡妇家里,空旷的土埂上落着一座木房子,清汤寡水的吃食和擦不完的皮鞋。可惜老寡妇半夜洗脚死了,他怯生生的去查勘被吓了一跳,翻倒的油灯瞬间点燃的房子,他没能力救火,只好趴在被烧焦的土地上蜷缩熬过一晚。

第二家。寡妇死了,他急切的想要回家。徒步很久,遇到了另一个村庄,村民认为他是恶魔,想要当众打死他。村长正好缺个仆人,用绳子把他像牲口一样栓回家,可他流着吸血鬼的血,于是施法驱魔把他埋在地下,乌鸦群拥而至,围着他的头颅啄食,鲜血包裹他的脑袋。村民们认为他是扫把星,于是在钓鱼时被村民吓到水里,抱着浮木漂泊。

第三家,他漂到了磨坊,磨坊主每天家暴妻子,疑心学徒和妻子有染,挖了学徒的眼睛,他偷偷溜走并捡起眼球还给学徒。

第四家,养鸟人,他们一起捉鸟,一起期待明天去集市卖个好价钱,随着养鸟人心爱的女孩被虐杀,养鸟人自悬房梁,他弱小的身躯无法托举救助,只好抱住养鸟人的身体增加负重希望他死的不痛苦。随着鸟儿回归森林,他踏上了流浪的日子。

第五家,两个村民把他先给了纳粹,一名军人好心放走了他。他躲在森林里,看一群犹太人从火车跳下四散奔逃,又被一个个击毙,他在一个半死不活的男孩身上扒下了一双鞋,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鞋。

第六家,再一次他被纳粹抓走,临刑前他拼命给军官擦鞋获得活命机会,被神父带走。两天后神父因为身体原因,把他送给一个男人。

第七家,他以为男人是好心收留的信徒,可没想到是个禽兽。他被男人性侵和暴打,并被恐吓不许告知神父。最后他把男人推进了鼠坑。回到教堂,新神父继位,他不小心在耶稣面前跌落圣经,被信徒扔进粪坑淹死他,他顽强的爬了出来,找到河水洗了洗自己的衣衫。

第八家,暴风雪来了,他不慎跌入冰河中,被一个女人救回家。女人要求和他做爱。他不能满足女人的欲望,女人当着他的面和公山羊做爱侮辱他。他杀了公山羊,把羊头留给女人。

第九家,他杀了路人抢走他的衣服。在一场屠村行动中,他被一名军官带进军营。他和军官一起为离营受伤的战友报仇,军官教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久,他被部队送走,临别,军官送了他一把枪。

第十家,孤儿院。因为擅自离开,他被主管用裤带抽。因为犹太人的血,他被小贩当众揍倒。报仇,他射杀了小贩。

第十一家,主管找到了一个男人,他的父亲,男人抱头痛哭,他却沉默不语。男人带他离开孤儿院,并对他表示抱歉,他愤然出走,砸碎玻璃发泄,痛当奈何!男人带他踏上汽车,Joska,他在回家的车窗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3 ) 恶之花 (而且是杨梅大疮里长出的花椰菜那种)

看≪彩污鸟≫前我本以为会是那种全场全程哭得稀里哗啦夹着惊叫叹息的悲情戏。结果三个小时看下来一滴眼泪没有,前后左右黑压压的人也没见一个抹眼泪的。有些人离场,过会儿又回来了,一看大都是老头老太,估计尿憋的。坐下来接着全场死寂的看银幕上各种凶残变态发出各种狼嚎鬼叫,偶尔观众里有人低低的惊叫甚至暗笑一声。大概还是多伦多的观众见多识广的,不像威尼斯那帮人那样玻璃心大惊小怪。都说加国人礼貌有品,但论说近几十年出了能上国际新闻头条的各路变态杀人狂,没哪个能比得上我们加拿大。 这戏上周在威尼斯做的时候,据说媒体场上观众成批的乒乒乓乓逃离剧院。卫报的评论说一场做下来,灯一亮观众席里剩一半人不到。说是有个女观众急着要从座位上逃出去,一挥臂打到了旁边坐的人脸上。第三次观众集体出逃的时候十几个人冲到门口去拍门,发现门从外面给锁上了。估计那场面比电影里的故事还要黑色魔幻,卫报毫不吝惜的给了五星满分。 小说原著我没读过(读书少,在这之前甚至没听说过)是个波兰裔的犹太人在美国写成的。似乎是六十年代出书时开始大家都以为是自传体小说,后来给人扒拉了出来,说是大多是作者对战后许多波兰短篇小说里的情节的借鉴和引用。不管是否搬了别人的情节,但凡涉及自身亲身经历过的战乱之殇人性之恶,我丝毫不怀疑那是部伟大的作品。据主办方开场介绍,电影里能引发惊叫的情节全部来自小说(三个小时的戏里村姑慕男色情狂就有两个,我都不敢去想象小说原著的情节了)。但这个纯黑的童话寓言和04年的≪潘神的迷宫≫根本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迷宫≫里小女孩在成人世界的恶和毁灭里,生生给自己搭建出一座童话的美好梦幻世界。≪鸟≫里的小男孩则是在成人们的血污里一路下沉。每次看着觉得这会是最坏的结局了,下一节戏里铁定有更坏的发生。所以三个小时结尾前那个重逢的亮色结尾看着特别突兀。我真的不是心理变态阴暗,但故事里的世界既然已经变成这样了,还不如一黑到底大家一起毁灭的好。 ≪鸟≫这张里除了有听得像德文俄文的对白外,主要对白据说是一种“泛斯拉夫”语——社会主义阵营基于波兰文的“世界语”?似乎是导演并不想让观众在观影时把联想局限于哪一个斯拉夫语系的东欧国家。其实这有点多虑:全片本来对白就很少,而且本来好几个角色是欧美专业演变态的大明星做的。看到朱利安桑兹那张吸血鬼的脸,他说什么都不重要了。散场后看演员表,居然还有一个是当年出演过克里莫夫的≪Come and See≫的。最难得的是这张电影的主角小演员彼得——说是这片子连着拍了几年,我们在一幅接一幅的地狱素描里见证他一点点的从一个男童成长为一个少年。 像我一样之前没读过小说也没看过剧透的观众,大约总要疑心这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如果存心剧透一句话就可以归纳完:二战期间,东欧某个小国一个男童和父母失散了,为了活下来同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求生欲,他一次次的做小伏低的当奴才,在引领他活下去的大人们周遭一次次的见证了地狱各道坎上的众生相。 那些地狱关口的众生相也许太凶悍残忍变态了,却都是以最绝美最epic的黑白构图表达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做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时代最大场景的最有气势的明信片。虽然这张电影里的情节可以吓跑一半观众,德国人机枪扫射和哥萨克放火刀砍都不算什么了,随随便便数几个情节:对各种动物和小动物的虐杀。暴民们(全部是女性)对一个女性的虐杀。挖眼喂猫。强奸甚至于儿童和少年。瘟疫。活埋。拽到地堡里给堆成山一样的老鼠咬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甚至还有兽奸。我们的牟敦沛和他们的帕索里尼拍731和索多玛都不带这样的。 最后想想,我决定给这张打非常骑墙的3.5星。一是害怕,怕又打起来了。二是怕得罪人:现在大家大概还都好,你哈我哈的;真的等那天到来了,你们所有人会变成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呢。

Tiff'19 Sept 11th Tiff Lightbox 今晚导演没来,说是在捷克做推广,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威尼斯不受观众待见。憋得我一肚子怒火的问题无从发泄

 4 )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被涂污的鸟”

原文链接:【影/《被涂污的鸟》:世间的多少沉重,要透过孩童的双眸

假如不是画质过于清晰,很难想象,这部几近黑白默片的电影,其实是一部“新片”(2019年上映)。

在如今这个流光溢彩的纷繁世界,黑白和沉默,有时候是一种“态度”,是一份不太想与大众为伍的遗世独立;有时候是一种“情怀”,是对过去那种比较纯粹的情趣的缅怀;有时候是一种“审美”,是已经流行,却不想被视为流行的复古风格。

然而,黑白和沉默,在这部片中,只是、也只能是黑白和沉默。它没有任何多余的附加理由。

因为实在太过于沉重。

文字不是万能的。此刻的书写也生怕过于轻浮。

然而,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这部初版于1965年的同名小说,因尺度过大,一度被禁。作者是波兰犹太裔的耶日·科辛斯基(1933—1991),作为二战的幸存者,他确实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小说中的诸多情节。生于二战之后的捷克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在小说作者自杀后的第28个年头,将它以电影的形式再度呈现世人,而且几乎剥离了文字(在电影中,就是几乎剥离了对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原作者的一种致敬。

至于颜色。啊,颜色。黑白其实是最丰富的颜色。所有的颜色汇集到一起,就成了黑色。而所有的光汇聚到一起,才形成白色。如果用心去体会,甚至会觉得,在这部影片中,黑白甚至还显出一种“温暖”。试想那些赤裸裸的、血淋淋的镜头,假如不是黑白化的处理,又该是怎样的一种肆虐。

////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沉重,还很让人费解。

片名(小说名)本身就是一个谜题。被涂污的鸟,the painted bird,有什么寓意吗?查看电影的官方网站,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Kosiński borrowed the title “The Painted Bird” from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is expression refers to a custom once popular in the countryside – people used to catch birds and painted their feathers in striking colours. After this, they released the painted bird back into its origin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other birds would never accept the painted bird back. It would be perceived as an enemy, a foreign element in the flock, and was pecked to death.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feels like a painted bird, as he encounters fear, scorn and cruelty all the time and everywhere simply because he is different.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novel is a young boy, who himself is THE PAINTED BIRD.

大意是,在农村,有一种流行的习俗,人们将捕捉到的鸟的羽毛涂上颜色,然后将之放归原处。但此时,其他的鸟已经不再接受这只被涂了颜色的鸟,于是就把它啄死。小说中的男孩就是那只被涂了颜色的鸟。

影片中,关于“被涂污的鸟”是有交代的。一个是养鸟男将情人送给他的鸟涂上了颜色,当着小男孩的面将它放飞天空。不多久,鸟落了下来,小男孩将它捡起,抚摸了它的翅膀,不禁啜泣。

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幕关于“被涂污的鸟”的命运隐喻。也就是电影海报宣传的取材镜头,小男孩被埋在土里,只露出脑袋,一群鸟啄他的脑袋。

联想到这个场景,也就可以理解小男孩为什么会啜泣了。他曾经有过被鸟群啄的经历,所以,当看到被群鸟啄死的小鸟,会觉得它是自己的同伴。

他之所以竭尽全力地活着,是不是在心里想着要挣脱这样一种命运的束缚呢?尽管他是一只被涂污的鸟,但他不想拥有被啄死的命运。

假如男孩的年纪大一些,这样的揣测或许是成立的。但对于一个尚处童年的孩子来说,这一揣测就不免显得牵强而又残忍。他本该天真无邪地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啊!

那他之所以顽强地活着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影片在一开始是有交代的,就是与父母团聚。小男孩画了一幅画,画面是爸爸妈妈牵着他的手,他在上面写了字,“来找我”,像是许下了一个大大的愿望,然后郑重地将它放到飘流船里,随着河流而去。

所以,片尾安排他跟父亲相见,是首尾呼应的。网上有些评论认为,这个结局是败笔。我对此并不认同。尽管这个时候的小男孩,对于“回家”的念头已不似过去单纯,但它依然是一粒种子,埋在内心深处。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极其感人的。坐在父亲旁边的小男孩,心情复杂地打量着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男人,直到看见他手臂上的号码,好像突然间,一切的不满、哀怨和疑虑等情绪都统统消失了。然后,他在车窗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此时,恢弘、空旷而又深情的片尾乐响起,让人止不住泪流。

原来,自己的父亲,也是被涂污的鸟啊!

////

这部影片在叙事上,也存在令人费解的地方。

导演将故事分成了若干幕,除开篇外,每一幕都以人的名字为标题。这些人都是出现在小男孩生命中的重要过客,透过他的双眼,观众会看到各种荒谬的人和事,其中不乏血腥、暴力与色情。

本来以为每一幕的故事可能都在说明一个主题,最后会形成类似《十诫》或《七宗罪》那样的宗教旨意。比如,村里人以为小男孩烧死了奶奶,就打他,是不是代表了怀疑?男雇主挖掉与自己老婆有染的雇工的眼珠,是不是代表了嫉妒?但看着看着,又觉得好像也不能以某个概念去归纳每个故事。这部片固然有宗教的元素,但它不是核心。而且,从故事的发展看,作者应该是怀疑宗教的。一个讽刺的对比是,神父万分怜悯地收留了小男孩,结果又不明就里地将他送入了恶魔之手。

从此以后,小男孩开始了绝地反攻和复仇,性格也不免变得“扭曲”。先是杀死了欺侮他的恶魔,然后杀掉了让他羞愧的公羊,接着又打死丛林中的路人,并拿走他的行李。

之后,苏联军人告诉他,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分别时还送了他一把枪。他后来用那把枪杀了欺负他的小商贩。

影片中有个场景,一群孩子想要去挑衅小男孩,但看到他腰间的枪以后,纷纷让开,夹道目送他离开。

被涂污的鸟,终于不再是柔弱的、任人宰割的,而是有了力气,也有了武器。

可是,这种“成功”的武装,真的就是一种胜利吗?

回想前面那些行恶之人,谁又没有“武器”呢?

////

一个孩子的童年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社会史、人性史,对于这个孩子,或者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不知道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

这部电影,因这个小男孩的种种经历而愈发显得沉重。同时,也因他的不断出现而留有一丝温存。

很多时候,以孩童为主角的电影并不是拍给孩子看的。就像很多动画片,也不是拍给孩子看的。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他们是不可能理解这些镜头中的语言的。而成年人,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过往,常常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情绪。

或许存在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即成年人之所以会对讲述大人故事的儿童片投入热情,是因为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拥抱曾经的自己,或者是拥抱此刻自己内在的孩童。

可是,在这部片中,我们要去拥抱怎样的自己呢?现在的我们并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极少或几乎没有经历过影片中的荒谬情节。那我们拥抱的是什么呢?

这恐怕就要指向“共情”这个概念了。人之所以能够对他人的悲欢喜乐感到动容,就是因为存在共情的能力。

因为共情,我们才能唏嘘于每一只“被涂污的鸟”。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能是那只“被涂污的鸟”。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5 ) 没有战争,却比战争更残酷

抓到一只鸟,将它的翅膀涂上别的颜色,再放回鸟群。这只鸟会被同类攻击,直至死亡…… 这便是影片中的一个场景......

一个大眼睛的可爱小男孩,倘若放在和平年代,想必会被当成上帝派来的天使。他可以拥有满满的爱,他明亮的眼睛必然会带着喜悦与天真看遍这个世界的美好。

但影片一开场就给了他最残酷的一击 --- 小男孩抱着一只小动物,拼命地逃跑,终于被别的孩子追上。他们给小动物身上浇上油,点着火,看着它惨叫,转着圈挣扎着。

被击倒在地的小男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动物被烧成焦炭。

战争的年代,为了躲避纳粹的大屠杀,小男孩被父母送到偏远的农村,与一位叫玛尔塔的老奶奶一起过着简陋的生活。

怎料老奶奶的突然去世让小男孩流离失所。村里人都认为他是个不祥之人,是个恶魔、吸血鬼。

巫婆将他收留,随即村里发生了瘟疫,小男孩也被感染。巫婆将他“种”在地里,只露出一个脑袋。乌鸦成群结队地聚集,用尖喙啄食他。他只能靠吼叫来驱赶乌鸦,但收效甚微,他被啄得头破血流。

然而,不曾想到,在他往后颠沛流离的生涯中,这竟然是最轻的一次……

被人从地里挖出来,又被赶下河,他只能抱着木头漂。他被一位雇工救起。女主人善待他给他过世孩子的衣服。

男主人吃醋女主人与雇工的关系,对女人进行打骂,小男孩亲眼看着他用勺子将雇工的眼睛狠狠地挖了出来(太重口了,就不放眼珠子了)。

小男孩离开了,他能做的,只是将双眼捡起还给这位雇工。

他来到一个叫“莱客”的老头家里,目睹了被涂上颜料的鸟被同类啄死的过程。 莱客的女友卢德米拉因为勾引村里的少年,被认为是荡妇,被一群妇女活活打死。

莱客也选择了上吊自杀

小男孩又踏上了流离之路。路遇因为受伤而被抛弃的马,他会去安慰它,把它带走。此刻的他,眼里仍然充满善良。

又经过一个村庄时,这匹马竟被人当着他的面杀死

他被捆绑,被殴打,被送到德军手里。他目睹着犹太人被屠杀,被强暴。自己也几乎接近死亡。

善良的老神父将他救下,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神父,只能将小男孩送到加波斯家。

表面看似善良的加波斯实则是一个禽兽。他每晚对小男孩实行猥亵,并且不让他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异样。稍有差池,便是一顿狠狠地虐打。

忍无可忍的小男孩,终于将他引诱进满是老鼠的坑洞,报复式的自救。

在寒冷的雪天来到“拉比娜”的家。夜晚,年迈的农夫被她性虐致死。

农夫被草草埋葬,小男孩成了拉比娜奸淫的对象。 但她并不满足,就连羊圈里的公羊也未能幸免。

小男孩继续着他的颠沛流离,他从一个胆怯的小男孩渐渐长成一个少年。那双曾经灵动的双眼渐渐失去光芒,变得阴郁、冷漠。他早已经成为了那只被涂污的鸟。

战争的边缘,没有战场,没有两军对峙的硝烟弥漫。却让人看到了比战场更加残酷的一面。 与其说小男孩是招至灾祸的恶魔,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见证者,通过他的眼睛和经历,看到的纳粹统治下的悲惨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色彩,到处都弥漫着死亡与绝望。 全片台词极少,氛围有些压抑,黑白的画面弱化了血污和粪便之类的污秽之物。 自私、欲望、欺凌…这些已经不需要语言来阐述。就好像人与畜生、鸟类已经没有了差别。 本片改编自波兰犹太人泽西·科辛斯基的同名小说。故事源自于作者在童年在纳粹大屠杀时期长途跋涉的经历。 影片于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获得了第76届金狮奖和第24届金卫星奖提名。

 6 ) 个体之善,群体之恶

个体的善良和群体的恶意

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多长评短评公号文章都是一个赛着一个丧,变着方的把影片说成揭露人间罪恶的撒旦之书,要把人性说的那么不堪,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把两个半小时坚持下来的人都是真正热爱电影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人?

其实影片的每一段都在递进得像我们讲述一个道理,人作为一个个体,是本性善良的,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一定是罪恶的。

对小动物的争夺,保护者是乔斯卡自己,施暴者是一群孩子。

给乔斯卡亲情的是奶奶,让他第一次体会到暴力的是一群村民。

买了乔斯卡的巫医不仅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阻止他靠近瘟疫,甚至用自己的方式救了他的命,而差点第一次要了他的命的,是一群乌鸦。

从磨坊老板开始,引入了新的个体和群体概念,老板虽然口中说乔斯卡会带来厄运,但是仍默许收留了他,这是他最为一个人的善意,然而他作为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的丈夫和老板,这个群体特有的暴虐令人发指。

捕鸟人一段点了“被涂污的鸟”这一标题,顺便暗示了性之于两个个体之间是美好的,落于群体中就是罪恶的

乔斯卡对马的善意,召来了村民和杂牌军对自己的险恶用心,但最终他还是被一个“罪恶集团”里面的善良个体给救了,然而他还是见证了铁道屠杀展现的那个时期最大的群体罪恶。

这时的乔斯卡学会了靠讨饶主动求生,也被一个善良的神父救了,有人问那个恋童癖不也是个人?他为什么恶?这里影片给出了巧妙的回答,

就是群体和个体不能简单的在表面区分,恋童癖看起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的是恋童癖这个群体,他表面是个人,实质已经丧失在变态群体的标签里,

而是不是有某种群体标签可以代表善意呢?很遗憾,影片又给出了讽刺的回答“没有”

在基督教世界神父应该是最神圣的群体,一开始救了乔斯卡的神父是不是因为他是神父而是个善人呢?很快,那个新上任的神父用对乔斯卡的抛弃和侮辱打了“神父”这个群体的脸。

于是影片在这里得出了一个铁的结论——善意一定是出自个体,恶意一定来源于群体,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有资格做出其成员全都拥有善意的保证。

影片后半部分聚焦于乔斯卡为代表的男人的成长,前面逆来顺受的他,在完成了性的成人礼后,真正开始被恶附身,融入了“人”,“男人”这些群体之中,

他不仅学会了嫉妒,而且开始残害生灵,甚至主动使用暴力行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抢劫无辜的巫医)。

这时候战争这个迟到的主角开始接管舞台,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战争没有让乔斯卡的恶继续发酵,反而通过狙击手得嘴,教会了乔斯卡“恶”的真正用途,那就是用“作恶”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孤儿院里的倚强凌弱让乔斯卡对群体彻底失望,即使这些群体是多么的弱势,他们仍然拥有原始的“恶”。

最后的认亲个人认为有点多余,原已经决心成为独行者的乔斯卡还是向亲情屈服找回了自己,这个桥段过于伟光正,不知是否刻意为之。

最后,有人在读过波兰作家的小说,听过波兰的音乐,看过波兰的电影后会问“这个国家到底发生过什么?这个民族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啊!”

热心的人们,如果我告诉你们,波兰人经历的一切,早在几个世纪前,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居民们早就经历过了,你们还会淡定的悲天悯人么?

善永远属于个人,恶总是属于乌合之众。

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甚至连一次电影都不看。不过生活中也有其他的选择——不一定是电影,但是人们必须能够幻想。如果我们不以任何一种方式“看电影”的话,我们的思想便会腐烂凋零。

 短评

被涂污的鸟,如同被驱逐离群的个体。史上看得全程心里最难受的电影!!!人神共怒,堪比《伊甸湖》!可怜的小男孩Joska为什么这么惨!!!四处流离,寄人篱下,连连碰尽世间各色坏人和变态景象,受尽人间之恶,地狱折磨。黑白沉重的影像,使鲜血仿如流淌的油污,粪便也被弱化了污秽感。寡言少对白,部分影像风格极具Béla Tarr的影子。没想到在这片里可以疯狂吸猫(´・ω・`),Barry Pepper又演大兵角色。He got a name, JOSKA.

6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近乎是完美演绎的小男主,沉重和如多米诺骨牌推倒的人间劫难,这种感觉想起了看《迦百农》时的经历。甚至黑白影像下的视觉呈现和对暴力不吝尺度的表达(怀疑如果补齐被斩的10分钟会不会直接坐不下去)都超过了读原著时所带来的震动,所以很累也有分量。强奸、对任何弱小事物施加的酷刑、不停止的杀戮、可怕的兽交以及哪怕看似很温暖的军官但以崇拜名义的照顾,每一章节所上演的,都是战时生活的人性扭曲与道德沦丧。男孩在当中不断重述自己的认识,到最终也以暴行保护与复仇,是最残酷的注释;而前方没有方向的路,只有那个父母给过的名字还保留一丝童真的美好。

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如果不是大银幕可能一个人在屏幕前不太能看完。

10分钟前
  • bor
  • 推荐

前半小时是金狮的水平,后面发现剧本用室友姐姐的话来说就是在“鬼打墙”,剧情取舍很有问题。剧本需要打磨,也要找个高水平剪辑师来收束一下,不能舍不得剪,不能自得其乐。氛围和视听语言从头到尾都是上乘之作。可惜了。

11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看完的感觉是 像是跟着主角一起走过了漫长的人生 太牛逼了

14分钟前
  • Xiao
  • 力荐

黑白画面的质感很容易联想到六七十电影大师的大手笔,然而导演却不是沉溺作者影像的风格制造者,尽管影片对白很少,却能在诗意的空镜头以及象征性画面构图里流露出阴暗压抑的主题。由于接连出现许多匪夷所思、挑战人性道德的大尺度画面,现场观众有陆续退场的情况。一开始看来像是那种乡村怪诞寓言故事,因为有巫婆、恶毒诅咒和愚昧的行为,但逐渐看下来才发现是真实历史背景,贯穿二战纳粹屠杀直至二战结束,犹太人的话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主角小男孩不仅是历史的观察者,他作为所有痛苦暴行的受难者,更亲身感悟到人性的自私与丑恶,令主题里关于人性意义的探讨变得具体而深刻。

17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章节体结构,通过男孩在流浪路上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发生的故事完成战争对人性扭曲异化的表达,并不是单一的反战电影,因其对人性之恶的着墨相当重,创作者想尽可能触及到更深一层的东西,可在两个半小时多的时间里,对人性之恶的展示有些单调乏味,各个人物变态的暴力行为层层叠加后,观感催疲,但借着出色的视听语言,确实也将“恶”输出到了极致。几组印象深刻的镜头:鸟笼裸女、空中坠鸟、勺挖眼、提羊头、纵马奸淫。

18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没有人敢去设想这样一种童年,如丧家犬一般逃亡,是真正的绝境求生,每一个章回的叙事都是人性的残与酷,我们将一切罪责推给战争,可战争中的个体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被视为瘟神的聚群殴打,将孩子丢进粪坑,神婆的私刑,目击丈夫的嫉妒剜掉调情者的眼珠,被鞭笞和暴打的女性,施暴的女性,失去神父护佑的儿童性侵,嗜性如狂的恶女,堆积的丑恶如累累白骨,如窨井中抢食的硕鼠,而苍凉的大地遍布战争刺过的伤口和脓,略有善念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和平,有一天和平来了,他摸了摸小摊贩的木马玩具,却被扇了几记耳光,骂他“犹太狗”,他学会了以牙还牙,童年的倾覆如此彻底,连父亲柔声的道歉也迟到太久了,他的灵魂早已被烧死,如同那只烧死的雏鸟。没有人可以去涂改人性中的污痕,他们仅仅封存在某处,恃机而动。

21分钟前
  • 茂树
  • 力荐

#VIFF 四星半。被画上颜料的鸟就是异类,会遭到群鸟攻击。与小说不同,电影没有交代背景就直接展现了男孩的颠沛流离,黑白影像和常常升起到空中变为俯视(声音淡去)精准表现(黑屏仿佛常常不得不闭眼)极端残酷的世界和普遍的人性之恶。

26分钟前
  • btr
  • 力荐

狼性生存。

2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黄暴(情节)又干净(风格)版的《金黄色回忆》,东欧电影对画面的高质素和对历史与人性影响之深邃观察又回来了。战时被动而成的恶童,体验了整个世界的罪。

3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今年的复古浪潮真是方方面面各式各样啊,也是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东欧7、80年代感的片子了:有耐心,黑白摄影,帧帧美如画;而且这个片子还结构特别干净,文学文本性很强,有关于战争的情感百科全书的感觉;一路在地狱边缘行走,自己也差点掉进去,些许的善意都要看哭了…结尾只是趁爸爸睡着在窗户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也处理得很好;果然导演说相对于电影他更热爱文学。

35分钟前
  • 推荐

观看时候一直在感觉这是一部《撒旦探戈》的模仿之作,其剧本结构、摄影以及极强的文本性都与之极为相似,都有着同样出色的调度,但在主题上更加激进但又不如《撒旦探戈》大胆。整个观影过程又在两个极端之间撕裂:本年度最为生理不适的观影体验与诗意的摄影在片中是完美共存的,另一方面结构精妙的剧本设计却又碰上了一个略显无序的剪辑。但与冯·提利尔那般傲慢的堆砌残酷的影像不同,导演其实是在通过这些残酷的,甚至是充斥动物性的影像中去寻找人性与建立温情,但不同章节间几乎毫无变化的节奏,虽然依旧突出了为数不多的几处温情以及放大了主题的冲击力,但如果能做到《撒旦探戈》那般在不同章节间恰到好处的变奏,这部电影可能就要被称之为伟大了。但在这一年代还能看到这样的尝试,并且效果还不错,已经很惊喜了。PS.欧盟影展的删减大量且明显

39分钟前
  • typacm
  • 力荐

12.21 死亡,火,信任,暴力,爱情,神父,鸡奸,犯错,女子,野人,落水,性,愤怒,救马,喝酒,拯救,假死,军队,枪,工具,循环,看破,惩罚,父亲,恨,拥抱,望火,编号,名字,joska,车,远方,未知。何处是家?他一个人就是一群人。屠杀不是战争的专利。过于复杂的失语感。

40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把眼球放进眼眶就能哭泣,把羊头塞进下体就能寻欢,把身体附在大腿就能早死,把名字写在车窗就能重生。见过烈火里烧焦的貂,草地上拖死的马,天空中下坠的鸟,都在被恶意强暴。嗜血的乌鸦,交配的公猫,狂吠的黑犬,都在蚕食善意。经历没有救赎的宗教,没有胜利的战争,没有人性的族群,幸存比死痛苦。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被涂污的鸟”作为主旨意象流于直白,直指被孤立、蔑视、仇视、屠杀的犹太群体,小男主作为整个民族的缩影,如但丁游地狱一般,目睹并亲历人间各种惨绝人寰之事;战争激发人性中所有丑陋而深不见底的欲望,仅存的一丝微光都被无边的黑暗吞噬——因此影片的摄影与布光特别值得称道,黑白影像的沉重压抑契合主题表达。尺度之大令人咋舌,如蒙昧野兽撕咬,他渐渐堕入同样仇恨的深渊,唯有自己的名字——Joska不曾忘记。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放开那男孩。

51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其实前半个小时很警惕在看。构图是真好,就是感觉像是怕被当成黑白照片,所以有太多MV式的pan和zoom,越看越发现就是纯粹码视觉奇观。不过为啥打五星呢,因为真的被视觉奇观设计给征服了,看到哪准备给五星呢,就是上吊那里,不多说了,看到就知道~

54分钟前
  • KREJERK
  • 力荐

燃烧之貂,油灯奶奶;瘟疫巫术,群鸟啄头;猫交捅眼,妒嫉人夫;白毛异类,寻死鸳鸯;空鸣步枪,铁道逃杀;地堡鼠刑,教堂粪坑;咸鱼欲女,山羊姘头;骑兵屠村,红军狙人;长路漫漫寻找不存在的故乡,车窗上捡回自己的名字;残酷史诗,完美……然而,看的是删掉十来分钟需要观众自己不停脑补剧情的#欧盟影展删减版:(#花个近一百块看部电影回家还要再找资源重看,国内影展这么发展下去,是想逼影迷们集体抵制放映?

5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分了四五个章节讲述了一个黑头发黑眼珠的小男孩在二战德国管制下的捷克不断被剥削、虐待、抛弃,最后找回了自己身份的故事;这其间目睹了战争下各种畸形的人性。片子拍到这么长,信息量大,又是黑白影像,结尾收的有如四两拨千斤,真是野心之作。一群士兵闯入一个村子大肆烧杀淫掠的那几分钟场景当时看呆了,俨然一幅上帝视角下的人间炼狱图。

59分钟前
  • 热带疾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