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

HD

主演:埃兹拉·米勒,李起弘,奥莉薇·瑟尔比,比利·克鲁德普,迈克尔·安格拉诺,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泰伊·谢里丹,卡兰·麦克奥利菲,约翰尼·西蒙斯,尼可拉斯·博朗,杰克·基默,詹姆斯·弗兰切威勒,托马斯·曼,尼尔森·埃利斯,布莱特·达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7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8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9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好家伙1990秘密的校园军人没有假期风的另一边美人鱼第二季大地龙种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四季凛2019密西西比第一季巴斯比九美图码头风云1954凶案深处我喜欢你喜欢我有Friend无惊1984那场雨爱上你跳跃剪接火线突围早间新闻第三季寄居大侠相棒第十二季黑森林菜鸟王爷闹江湖秘密的男人福利院的阳光终极特警 第三季艾琳神奇的火岛爱情爷儿俩开歌厅偷情别墅拉字至上:Q世代第二季两个妈妈一个婴儿镜之孤城青春奏鸣曲私奔B计划魂断曲终安检亨利之书憨媳当家小学风云黑暗中的陌生人沙娜拉传奇 第二季水晶眼

 长篇影评

 1 ) 三部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影片大致对比

一、简述 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的剧情片已知有三部,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可以归为一类,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根据意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改编的,后者还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美国版则是根据实验策划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编,因此也成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部。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TSPE 年份        2001         2010          2015 剧本改编自  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小说   Philip Zimbardo著作 还原事实度     中           中           高 二、Das Experiment和The Experiment(改编自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对于实验发生的年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以及实验中后期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在小说版本中,实验发生在当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是社会人,实验中后期「看守」和「囚犯」之间发生了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造成了人员伤亡。而根据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实验发生在1971年,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实验中后期没有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但是在细节上也有很多分歧。2010美国版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没有涉及到实验策划者,实验策划者除了实验一开始的讲解之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也没有介入到实验中去。而2001德国版对于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少量介入实验,在后段,实验策划者也成为了实验牺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对待。(另:2015美国版也对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较多地介入实验。) 此外,由于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戏剧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线的描述(2010德国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美国版是男主对女主的记忆闪回),包括男主角与「看守」的矛盾冲突(2001德国版是男主为了取得新闻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美国版则刻画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阴影),包括「囚犯」中弱势成员的死亡对于推进矛盾的影响(2001德国版是杂货摊摊主,2010美国版是漫画家)。 三、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自Philip Zimbardo著作) 2015美国版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或者说有多个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实验参与者则更趋向于「心理正常」和「行为正常」。这一点尤其重要。根据相关资料(如维基百科等),不管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科学,历史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作恶。在没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没有心理阴影下,「看守」在权威的诱惑下会不自觉的作恶,这才是实验真正的结论。(根据Mario Giordano小说改编的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则弱化了这一结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2015美国版虽然在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中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却在最后的采访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较疯狂的「看守」承认,自己心中也有个小实验,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强调了「看守」实施凌辱的主观动机,弱化了实验的客观结论。而事实上,根据所查的实验资料和结论,「看守」实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导致,而非刻意为之。 此外,2015美国版还抛出了另外一个人性议题,也就是最后的采访过程那位较疯狂的「看守」所说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2015美国版中,「囚犯」在绝大多数时间对于「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溃,也没有将矛头强烈地对准「看守」。相信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都对此不太理解,相反觉得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囚犯」的集体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但事实上,结合实验报告,2015美国版对实验中双方行为的描写更加真实。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规则下,正常人对于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采取的是纵容和忍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导致「看守」凌辱升级的另一个原因。 四、总结: 总体来说,2015美国版更接近真实,「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压抑,最终也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加深刻。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在实验过程中描写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为的主观动机,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最后「囚犯」的集体反抗也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从而弱化了实验本身对人性的拷问。另外,2010美国版对实验本身的抨击性最强,比如实验策划者在看见暴力事件后也不终止实验,以及男主角声称要起诉实验策划者等(2010德国版其次,2015美国版洗得最白)。 从影片角度来说,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由于加强了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描写,影片的感染力更强,视觉冲击也更强,尤其是2001德国版的剧情推进(包括多线推进),从抛开实验事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说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连实验策划团队成员也被实施暴力等。在剧情上,2010美国版的剧情稍显薄弱,女主的闪回也完全成了鸡肋。不过,个人认为,2010美国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片头也很意味深长。 最后贴一下三部影片的相关评分,在观众心目中,2001德国版评价更高,而在影评人看来,2015美国版口碑更好,至于2010美国版似乎无人问津。 Das Experiment (2001) IMDB: 7.8 Metacritic: 60 (影评人) / 7.5 (用户) Rotten Tomatoes: 72% (影评人) / 88% (用户) The Experiment (2010) IMDB: 6.4 Metacritic: NA (影评人) / NA (用户) Rotten Tomatoes: NA (影评人) / 49% (用户)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IMDB: 6.9 Metacritic: 67 (影评人) / 8.1 (用户) Rotten Tomatoes: 83% (影评人) / 77% (用户)

 2 ) 谁来帮扭曲的人性买单?

“试验”这两个词,美其名曰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过程,又朝着确定性的方向而去,当方向开始逆转,试验也就宣告失败了。
这部监狱试验,挑选来自斯坦福的高材生们,按照掷硬币的方式,成为狱警和囚犯两派,开始为期两周的“试验”,说实话,电影从头至尾也没有交代试验的目的(只说要去除人格,女性化?),前期研究,设计参数,同事提到的变量设置,以及期望的结果。从观者而言,仿佛就是为了观察而试验,这个不清不楚的初衷,还未带我们细细揣摩,就被简单粗暴的叫代号,关禁闭,体罚所冲击,观感上的好奇转化为厌恶和恐惧,这里的恐惧不是对电影本身的恐惧,而是对于接下来囚犯收到的对待的恐惧。
果不其然,殴打,不让睡觉,百分百的服从,及到最终的各种肮脏词汇的使用和各种动作的极度侮辱,有人开始崩溃,有人尝试反抗,但大多数人选择服从,眼神变得盲目,动作变成机器,连本可争取的假释权利也可有可无。这时候的“试验”,剧本中叫失控,实际上叫不知所以,人性的走向开始变味,狱警大多乐在其中,而囚犯则各种苦逼,即使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囚犯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罪有因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只是随机的掷硬币,但为何感觉选人都恰到好处,可惜的是,没机会讲狱警和囚犯抹去记忆,交换位置,看看是不是还是这样的匹配。但我相信,差别不大。
社会不就是这样,当你处于既得利益集体之外,各种忿忿不平,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低潮热讽;可当你为既得利益者时,又是感叹舆论的不公,非利益者的粗鲁和无理,及其咎由自取,好自为知。这个“试验”其实有点浪费,人性的扭曲都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使然,谁生来知道礼义廉耻,连大小便都无法估计,哪有能力考虑这个;谁又生来喜欢豪取强夺,不是后天的不足才不得已而为之。
再深一步,是否必须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面对,有人会想到马列的共产,人人平等,可从未见成功,倒是资本主义的利益至上,凭本事吃饭(没有100%)造成了短暂的表象繁荣。那怎么办,也许是社会的范畴太大了,当一个个小区域不再联合,各自为政,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平衡,可小小的监狱,不也是让人性不再纯粹。
怎么办?当然“试验”本身不能告诉我们,现实也没有教会我们,当今的社会,谁不曾困扰和烦恼,一切钱与非钱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发展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显然参数很多,而变量更是巨多,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结果。
所以,办法本身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大的内心,当你的内心可以做到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那参数为零,变量为零,你便可预知结果,但是这是最好的办法么。对我显然不是,人生的乐趣不是有一半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么,这就引申出又一个话题,敢于承受不确定性,所以还是一个平衡。锻炼强大内心的同时愿意承受各种结局。
当然,我并没有“试验”认证这样的我能否不让人性扭曲,毕竟要达到所谓的内心强大,承受结局还有太多的路需要修炼。
也许某天,拍一部“魔都生存试验”,再来验证。此处就不表了…

 3 ) 【电影】16004[1.21]《斯坦福监狱实验》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对斯坦福监狱实验嘅猎奇心理远远大于实验背后嘅现实意义同社会意义,因为係大陆嘅舆论氛围下,怕且冇人敢为学术目的搞个咁嘅实验吧。虽然关于呢次实验嘅评论重重复复提起实验嘅主导人——津巴多教授提出嘅招牌观点路西法效应,但我觉得路西法效应更似一个将基本常识学术化嘅伪学术,无论从行为学还係心理学嘅角度,我都认为路西法效应并唔具备创新性,佢只係用文字嘅方式将环境对行为嘅诱导作用加以具体而已。

事实上,如果係谈论路西法效应嘅时候我哋非要提提现实论据,我觉得美军虐囚事件、南京大屠杀甚至係文化大革命都俾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力得多,其中最关键嘅问题係客观程度。电影号称非常忠实咁还原咗斯坦福监狱实验嘅细节,亦因此,无论从电影还係实验相关嘅文字记录我哋都可以睇倒一点——津巴多本人对实验嘅严谨性施加嘅破坏性影响:

当囚犯第一次起义,狱警不知所措嘅时候係津巴多,而唔係监狱长出嚟同狱警讲要“利用好权力”,呢个等同于係导演亲自出镜教演员演戏一样,管理者有意诱导狱警使用暴力;

饰演囚犯同狱警嘅两方都知道有录像监控,但当狱警当住镜头变本加厉虐囚嘅时候,管理者从未出面制止,呢个等同于对狱警嘅纵容,亦等同于话俾囚犯知虐待係被允许嘅,处係真实嘅监狱,呢个係失职嘅行为。

综上所述我认为,呢个实验既失败又成功,失败係因为我哋睇倒嘅更多係一个由津巴多有意引导嘅实验结果,成功係实验结果其实同津巴多想得到嘅论据完全一致。如此一嚟我觉得实验就好冇意义了,狱警所以会虐囚,根本唔係因为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嘅影响,而係因为监狱长同津巴多嘅唆使同非常明显嘅授意。所以论据证明唔倒路西法效应,我最终得出嘅结论係——斯坦福监狱实验失败且无意义。

很无聊嘅一部戏,同样证明路西法效应嘅同时又拍得好嘅电影太多了,好奇怪呢部戏竟然有7分,浪费时间,待删除。

 4 ) 一场催眠

       任何人去看《斯坦福监狱实验》都会感觉震惊吧。震惊的不是电影,而是一场真实的实验。若不知道路西法效应,没有人性本恶的先入为主,一定以为这是一场冗长而无趣的实验,就像实验设计者曾经料想的一样。
      实验仅仅持续了六天,就被迫叫停。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结果。我们与策划者一起,通过更清晰的屏幕和画面,见证了整个过程。
      这不是一次实验,不是模拟监狱,这就是真实的监狱,只不过是心理学教授的监狱。实验叫停后,作为实验对象的男孩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场实验,是个太过残酷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场集体催眠。
改变一个人需要多少时间?我想许多人都这样问过。在看完电影之后,我猛然心悸,或许时间从来不会改变人,改变人的是所处的位置。
      一群斯坦福的大学生,随机地被分成狱警和囚犯。他们并非真正的狱警或是囚犯,他们的区分最初来源于服装。狱警有笔挺的制服与墨镜;囚犯则是麻布裙装,丝袜头套,脚镣。服装区分了身份,当然也象征了权力,于是一场围绕权利展开的催眠就此开始。
       以前看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在一知半解中窥见“权利心理学”也猛然发现它寓于各种场景中。权力,看似一个无法定义东西,实则在各种场域中纵横驰骋。一开始觉得福柯太过夸大“权力”的作 用,“斯坦福监狱实验”让我震惊,至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力量。
      在电影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扮演狱警的人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而囚犯却不是。以前我也曾经疑惑过,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在监狱怎么会消停?没有人生来就是囚犯,带着囚犯的基因,进入监狱服刑的过程,就是成为囚犯的过程。
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了监狱的日常,也给了我们一本手册,“如何让人成为好囚犯”。
     首先,剥离他的个性:统一的服装(甚至是女装)、发型,除了一张床外几乎没有私人物品,限制个人爱好。他们赤条条的站在一起,没有分别。
     其次,夺走他的姓名,一个编号就是代表,忘了曾经的身份,忘了狱友的身份,接受监狱给他们的定位。当监狱里其他人被要求齐声大喊“891是个坏犯人”时,891失声痛哭,濒临崩溃,他接受了对于他身份的认定,他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忘记了这只是一次实验,相信自己就是囚犯891。
      再次,限制他的语言,语言与思维有关,或者语言就是思维,控制了语言,便控制了意识形态。反之亦然。狱警要求囚犯回话时必须带有“尊敬的纠正官先生”,狱警代表了司法的正义。而监狱的牧师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引导者,是上帝的传道者。他们被两种“高尚”胁迫,在亲友探视期间没有说出对监狱的不满,表现得像一个好囚犯。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让他忘了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空间自由的限制,让他失去时间观念,度日如年,消磨意志,仿佛不配拥有自由。
      这就是一场催眠。学生们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成为了角色里的那个人,就连策划者也牵涉其中。
电影中,最有趣的,是教授的同事问道,你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Cohen老爷子的《Who by fire》,谁燃于火,谁溺于水?当老爷子接到上帝的电话,宣判对他的命运时,他反问了一句:“Who shall I say is calling?”
      狱警乐于控制囚犯,囚犯乐于控制自己的群体,而教授,典狱长一般的存在,乐于掌控自己的监狱。当他喊出“这是我的监狱,我不能让它这么毁了。”他的女友震惊了,因为他也已经深陷实验当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成为实验的一部分。
      权力难以被定义,但可以去定义其他,就是一种权力。
      这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但绝不是让人绝望的电影,电影中有一位狱警始终没有参与进同行的虐待行为中,他也没有制止,在虐待越演越烈时,摘下了自己的墨镜。或许在这场实验中,他是唯一没有被彻底催眠的。当实验终于无法控制教授冲进实验区,大喊:“实验结束了!”时,所有人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只能含着泪,说到“斯坦福监狱关闭了。”
      男孩们终于恍然大悟。
      看完电影,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好人,究竟能坏成什么样子?好与坏的界限突然间就变得有些可笑了。实验中,象征“好”的狱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扮演坏人的囚犯,却逆来顺受,最后甚至认为一切是自己应得的,忍受变成了一种品质。
      想必看完电影,我们都会问自己,我如果是狱警我会不会成为施暴者?或者,如果我是囚犯,我会不会反抗?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假想,也庆幸都是假想。
      实验的结果,无疑是让人对人性产生怀疑,但更多的是警醒。
     人总是乐于操控,就像以前流行“hold住”一样,总想hold住一切,“掌控”会给人带来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甚至是快感。我们活着,却总是在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证明当然不可能来源与自己,而是来源于他人,看见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就是一种证明。谁不想站在世界中心,我这里指的是你自己的世界。
     于是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权力、金钱,想要拥有更多,操控更多。欲望催人追逐,也张着大口等待着吞噬着追逐的人。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权力金钱操控。这不奇怪。
     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路西法吗?
      或许,不止如此。
      这次实验展示的是一次集体催眠,但清醒的你,有机会做那个不被催眠的人。
      权利与欲望的催眠,潜移默化,若能摘掉身份的墨镜,保持清醒,洁身自好,恐怕也不难。
      我自知是个容易被催眠的人。所以我选择远离,经不起挑战,所以我选择远离挑战。
      但是这里藏着另一个问题,你真的害怕成为路西法吗?或着是你也渴望着呢?
      人心本无善恶,因事而异。
      “监狱”无所不在,无论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制定规则或者被困其中,尊重,对别人,亦对自己。
      最后希望你的善行能换来比作恶更多的愉悦。
      推荐Leonard Cohen《Who by fire》

 5 ) 欧美人太敬业了

首先我先声明,我是赞同实验结果的,极致的权利诱惑下,好人也会变成法西斯。
但就这个实验而言,我觉得仅限于虔诚的美帝。不适用于机智的天朝人。
我推论的前提是:中国人不会对这种rpg游戏入戏太深,至少大部分不会
我一直不理解怎么洗脑能洗成这样,哪怕抛弃上帝视角,让我站在看守、犯人、实验者角度,我依旧不理解。
这个实验的参与者大部分都是缺钱花的,而并非对这个实验感兴趣者,至少一半以上的人的想法应该是:“就随意混混,他说什么做什么,几天后就把钱赚到手了”的想法。
但这个“他说什么做什么”应该是有原则和底线的。

我不知道外国人怎么想的。你说他们笨吧,他们的思维相当有逻辑性,你说他们聪明吧,忽悠俩句就瘸了。
这个实验演变成最后的悲剧,起因是“看守的攻击性行为”。他们忘了自己只是演员,真把自己当看守对方当犯人了。而犯人不知道自己能反抗的尺度,所以一味忍让。
如果在中国,大家会想,都是打工的,不会互相为难。日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太过分。都是糊弄一下,
有人会说,中国人里也有很爱挑衅的,但他如果不蠢,他不会做的太过分,如果他蠢,做的实在太过分了,犯人会提醒他:你tm别太过分,都是打工的,你要趁此机会整老子,完了有你丫受的!然后入戏深的看守会想起自己只是角色扮演,因此日后产生麻烦也不值得。如果没有实验者干涉,整个实验会演变成平淡无奇的流水账。就算实验者强制要求:你们必须半夜叫他们起来!行,看守们照做,犯人很不爽,但执行了,多来几次?犯人已经要崩溃了,看守为了避免责任甩锅:这都是实验者强制要求的,我们也没办法。因此,如果继续下去,犯人只会将矛头指向实验者,而不是与看守产生矛盾。这时如果产生法西斯,也只能是实验者,而不是执行的狗腿子。
但外国人,我就真心理解不了啊,你们为何那么爱挑衅,那么爱引发冲突,那么爱给自己制造麻烦,如果我是看守,我完成工作的最高指标不是监狱平淡无奇没人闹事吗?你们真的不知道你们在作死,作死到一定程度对方会操吗?

 6 ) 本片根本不算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甚至不可以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除了发生的事件结果和角色对得上以外,过程根本是进行了颠倒时间点的艺术处理。
其次,本片故意抹去了一些实验的关键细节然后加上了许多政治正确的动议,故意用自己的方式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做主观判断,并为惊悚片的娱乐效应服务。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前因,我们知道后果。但过程是怎样的?你我都不知晓,但逻辑是不可改变的。很多朋友也因此对本片提出相同的疑问:
1.为什么囚犯不反抗。
这只是实验,囚犯和看守都知道。电影里“约翰韦恩”的看守第一天就让囚犯们很不好过,使得他们爆发了反抗。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是“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第一监室的囚犯就把门锁起来,辱骂看守。看守没有办法只能加班,并在监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使用灭火器。当3个看守守护9个犯人的时候,守卫感受到了压力。所以,他们提议建立一个特殊囚牢,让不参与闹事的囚犯获得更好的待遇,更好的食物,但是被这些囚犯拒绝。”
所以,可以看到囚犯不只是反抗,而且还异常团结,从而给守卫巨大的压力。因为守卫的人数远少于囚犯,所以守卫开始“提出使用武力”。这个逻辑显然更符合人性。很多历史上的游行演变的大屠杀都是因为擦枪走火,某个警察过于恐惧就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从而导致恐惧心理蔓延的群起开枪。
2.为什么守卫和囚犯都这么快就进入角色
这个问题到电影结束,电影都没给出个好理由,所有人都嘴上说着“不能再这样了,我太恨自己了”一方面又好像这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执行。可事实是
“斯坦福实验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获得了”palo alto“警局的全力合作。所有囚犯都是被警员直接从家中带走,完全走完逮捕程序的。从手铐、警车、头套到宣誓、录指纹、拍照。完全走完一整套司法程序以后送入斯坦福监狱。”
“金巴多要求守卫,必须给囚犯一种受困的感觉,一种恐惧感,创造一种权威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一切属于我们,属于体制,你,我,他们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自主,最终把他们引向无力感。就是这样,在这期间我们有一切权力而他们毫无权利。”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 一个深层次的动因,也就是守卫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受到金巴多的管制。正如很多极权政府的鹰犬,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殴打孕妇和儿童,推倒老人的房屋,都只是被更大的不安全感驱使,但电影丝毫不提此处。
3.金巴多到底是不是有病
本片把金巴多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科学家,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终止了邪恶实验。斯坦福实验的原定期限是7-14天,也就是2周。但最后只有6天就终止了。“超过50个共同观察实验的人里只有金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老婆的克里斯蒂娜提出了道德质疑“。而金巴多直接停止了实验。金巴多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在观察人的一切反应,而他注意到了,这50多个人的反应。面对不公平和很明显的道德困境,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电影对金巴多的描绘非常肤浅,就像弗兰肯斯坦,他想要控制什么他控制不了的东西。
而我认为这只是实验本身的瑕疵。他就是简单的想用模拟的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的真实的结果。
事实是,他任由受试者之间发生直接关系,同时告诉他们自己在监视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可能被夸大,就像如今真人秀里的那些。受试者很容易互相影响,群体效应和身份认同会促使他们迅速激化矛盾。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狭小环境内。你可以试试想想以下情景:一群人把电梯挤得满满的,这时候,电梯坏了。修电梯的人说堵在路上,大家都站个3小时没法动,这时候,你(一个大胖子)放个屁,你看看会不会有人情绪失控往死里打你,其他人会不会帮手。
”约翰韦恩“昵称的看守就说”他希望发生什么事,他把自己一直想扮演的约翰韦恩的角色融入在了他扮演的守卫角色里,他想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会不会有人阻止他,可结果没有一个人想阻止他。“问题是,这到底是因为他拥有无上权力造成的,还是他自己有妄想症?
电影最后,很明显映射了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守卫要求囚犯做出性行为姿势。这是因为本片是根据金巴多的书《路西法效应》拍摄的(而不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金巴多个人结合了实验与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写的书。他本人也是虐囚事件律师顾问团的一员。他认为,关塔纳摩虐囚的林迪和斯坦福实验里的囚犯一样,都是好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变成了坏人。所以,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死亡实验》的主旨,却因为主观情绪故意弱化了人们的心理描写合理性,而且还不像《死亡实验》直接避谈了系统、极权、规范化消除个性化对人性的残害,而只是把金巴多一个人拎出来作为替罪羊,让观众看完极其不适与绝望。

 短评

三部里最接近实验本身,白描手法展现路西法六天内创造地狱。学术外衣掩盖禽兽本质。而观众里又有多少人在观影过程中牢记这只是一次实验,而不是各自代入警囚身份而产生类似情绪体验?丨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6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真实还原斯坦福监狱实验,相比美版的《死亡实验》中囚徒的暴力反抗,这部中的反抗也许更真实,长时间的驯化后,囚徒变得越来越乖,甚至忘记了身处实验

8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力荐

1.9看的其实。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性的一个审问。但其实说是“实验”,根本没有控制变量和什么参数,不如说是模拟。而且,决定身份的只是一枚硬币而已。人会被环境影响到何等恶劣的形状。服饰是身份符号象征,用编号而非姓名称呼进一步剥夺独特性,必须有人说“监狱解散”而不是“实验结束”才能让受试理解。某狱卒真是个人物,十分有创意了可以说——“我自己也在做实验”。我一直希望女老师报警结果还是没有。

13分钟前
  • 空竹大师
  • 力荐

当phill说this experiment is over 的时候,犯人们为什么不冲上去群殴狱警?

17分钟前
  • 杳圻
  • 推荐

这种题材最尴尬了,不如纪录片的真实性,又不如剧情片的戏剧化,卡在中间了……

19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做这个实验和拍这部电影都是闲得蛋疼,意义何在?

22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谁说和平年代不可能产生极权主义?谁说一个平时挺好的人不能瞬间变坏?这部电影可以比照另一部电影《浪潮》去看,再推荐一本书《路西法效应》。作者就是电影里的原型教授。

26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电影尽可能还原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超越道德底线为恶的批判极为隐晦。越来越近的镜头,把失控与暴力渲染得真实而冷酷。年轻演员撑起整部电影,近景特写克制而自然,反而是津巴多教授的扮演比较失败。实验结果我解读为“恶是社会性的纵容”,而不是自发,教授个人主导的因素不该被忽略。

29分钟前
  • JuneYale
  • 推荐

著名的人性转恶试验,验证了罪恶传染、跨过临界点的“路西法效应”。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试验对象的被同化,而是观测者自身同情心的丧失,纵容甚至歇斯底里的推动恶的发生。PS好羡慕这个同志导演啊,可以把一堆小鲜肉拉来虐了又虐~(没错我也黑化了!!!)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同一主题的《死亡实验》拍的更为浓厚 对比这部就是小清新 4年前记得看《死亡实验》时还会感叹 人性原来可以这个样子 4年后 再看这些 心里虽有愤怒 恢复平静也很快 显然是已然接受了人性本恶的事实 - 所幸你我没有参与到那场实验之中。所悲,你我仍要借助社会生存。而社会角色同样不由你我而定。

34分钟前
  • 名号怎么就违规
  • 还行

这世间,才是地狱。最丑恶的部分藏在最难以眼观的地方——人心。所谓人性本恶,其实也不过如此。每一个人都做着令人作呕的自私的角色,然后,使这个世界看起来规范了,但是,毕竟人性本恶,最肮脏的就是人心。于是这个世界成为了令人痛苦却无法挣脱的炼狱。从生到死,罪恶都是本能,善良才是一种选择。

38分钟前
  • Entrop1e
  • 还行

不知道是电影时长过短限制了导演的发挥,还是导演自身的问题,导致剧情上缺乏过度,最重要的演员情绪和性格的前后转折太快,通篇下来的感觉就是说服力不够。当然了,最后不得不给这场傻逼实验的操作者送上一句最诚挚的“fuck you, motherfucker!”

40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短短六天的实验,可以理解到历史上很多群体性反智运动,战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参与者。没有处于极端的环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43分钟前
  • zenzenzen
  • 还行

绝大多人本来都一样,成长的过程中,被外界这么对待和期待,就会慢慢变成那个样子了。

46分钟前
  • 小岩井
  • 力荐

缺乏可信度,也没把“入戏太深”的转变交代清楚,不过这卡司……太美好了 : >几乎集结了美国好莱坞年轻一代各种型的演技派。

51分钟前
  • Jin
  • 推荐

I'm damaged...

54分钟前
  • 莎拉
  • 力荐

一时不能接受我风骚诱人的Miller演受气包 好气

58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还原度颇高,和真实实验非常相似。时刻谨记:保持一定的疏离感,不要被周围环境同化。

60分钟前
  • 丁卯
  • 推荐

我知道生活中你是一個好人,但我還是對你心懷芥蒂,因爲我知道你會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1小时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还不够狠

1小时前
  • ma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