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1928

HD

主演:埃莉诺·博德曼,詹姆斯·默里,伯特·罗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2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群众1928 剧照 NO.1群众1928 剧照 NO.2群众1928 剧照 NO.3群众1928 剧照 NO.4群众1928 剧照 NO.5群众1928 剧照 NO.6群众1928 剧照 NO.13群众1928 剧照 NO.14群众1928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群众192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900年7月四日的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小孩在这一天出生了,取名为约翰。约翰十二岁的时候,当他与小伙伴坐在一起讨论长大了干什么,小约翰说他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大人物。就在那天,他的父亲死去了。几年以后,小约翰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小伙子,他离开了他居住多年的小镇,踌躇满志来到纽约。不久,他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一天晚上,他的同事和朋友邀请约翰与他和简一起出去玩。约翰认识了简的朋友玛丽。他们一起在科里岛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晚上,在返回的地铁里,约翰向玛丽求婚。玛丽答应了。又过了几年,约翰和玛丽成了两个孩子的父母。正当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一帆风顺之际,他们的婚姻开始出现了裂痕。玛丽厌倦了他那永远不能兑现的诺言。在约翰丢了工作后,他们又失去了一个孩子。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把约翰推向崩溃的边缘。少年侯德榜即时引爆荒野逃生冰刀半血缘兄弟(粤语版)极速车王天主之岛私密在线穿越白色空间艺术学院那些事儿咖啡间疯云第三季我养了个少年鸟类变形记帕西法尔1978山巅之城 第一季空降利刃21克再遇两个他赌博默示录2009催魂黑胶枪缨润物——电影《箭士柳白猿》幕后纪实东北青年之冒牌富豪我们的四十年智利说不了无痕迹为爱放手电影版抗争第三季尼斯湖谜案狂野的夏季海军罪案调查处:悉尼第十季射雕英雄传续集鸟的歌唱最后的直男分水岭安娜飞行员终归是家人第一季功之怒食人鱼3D英语不平静的日子浪漫满屋2004独奏恋之曲完美的日子阴魂小丑

 长篇影评

 1 ) 我是群众的一员,

在2019年最后一天写下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的影评。影片中,令人晕厥的高阁,攘攘熙熙的人群,我坐在双层巴士的前排,都是日常的仰俯所见。我来到这座七百万人的城市即将踏入第三个年头,依然是陌生又熟悉。这一年,就像影片中的Johney一样,我和我的Mary住进了城堡,带她去看田野上的日出,野餐和摆拍;听静夜里的海潮,抚慰和温存。我也许下了豪言壮语,终有一天能财务自由,生两个娃,远赴明信片中的异域风景。格子间里,我用电脑做着同样的算术题,工资缓慢的增加,身边的同事组成团体,学着讨好上司,逐渐都变得一摸一样。我尝试努力却陷入平庸。我想找寻自己的独特,打开这一部黑白默片,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和百年前的人们的经历,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虽然我是一个现实的人,但看完这部电影,仍然被现实主义狠狠的打了一拳。

 2 ) 群众

小小的独立宣言又算什么呢?

通过纸板类似多米诺骨牌似的倒塌来向观众交代时间线,默片时代很妙的一种镜头语言

一个长焦镜头中小Johnny从人群中走上来,得知父亲噩耗时给到一个近景,拍的好

从镜中迷幻的城市倒影与完美的多重曝光相结合,再加上后面从大厦底部向上不断推进的镜头,表达出繁华都市对于21岁的Johnny来说是个多大的挑战

而从大厦窗户中深入的镜头带观众到达了一个恢宏的办公室里,我们通过镜头的拉伸发现了人群中正在工作的Johnny,电影史经典镜头

我们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个体,我们也是群众的一部分

女儿出车祸去世后男主在窗边提醒路人要小点声,经典片段

群众总是会与你同欢,但却只会与你共悲一时

朴素又精湛的镜头语言

最后从主角的近景又拉远到一个剧院的大全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脱离群众,成为最独特的那一个,可是我们又最终归于人群。

平淡的人生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奇迹。

 3 ) 从认同到对立——观众心理视角下的个性丧失过程

十八世纪以来,科技的进化带来了许多:它将“传统社会”转变为“大众社会”,盘随着的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 (Lowery & DeFleur, 2009) 。在当时,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如科层制、新的管理模式如公司制度、工厂制度挑战自文艺复兴时期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人类作为理智的生物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魔弹论”与“控制论”传统便体现着一种思潮:我们可以像研究机器的零件一样研究人类,每一个个体在从整体来看待时都是一样的、被动的、可替代的。

然而,也存在以法兰克福学派、波德莱尔等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去积极地分析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关系。默片时代的好莱坞著名导演金·维多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影片《群众》中显示出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同情。该部电影十分客观地展示了主角Johnny Sims的去个性化过程——尽管导演没有在其中施加任何个人观点,结尾消失在人群的Johnny却使观众感到无比的不适感与荒诞感。维果是如何实现这一效果的?重复与形似在影片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重复

在此我主要指的是类似构图、元素等画面的重复。显然,重复不意味着完全等同。尽管前后两个镜头的构图或是元素非常相似,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却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正如爱森斯坦所言 (Eisenstein, 1929) :

蒙太奇,就是对立。

构图

我认为全影片最精彩的镜头是当儿童Johnny得知父亲死讯,走上楼观看的段落镜头A。

00:04:13

从画面中我们能看到,墙体与楼梯构成了一个梯形区域,其画面、视觉中心首先是人群,后是走上楼的Johnny。景深的运用很好地展现了他走上楼梯的全过程。维多在这其实什么都没有干,这甚至都不是一个俯视镜头因为镜头的轴线显然是水平的。

拍电影,就是展示某些东西。但同时也是通过某些特定方式来展示。 (Rivette, 1961)

维多知道在这需要的是观众的代入感,因而选择现实主义且客观的展现方式是最好的选择。此时甚至一个小小的推镜头都会显得刻意(如《Kapo》),并且充满导演的说教感。这个段落镜头完成度极高,我们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是在他人不幸前的旁观者(如Johnny身后的群众),仿佛我们观众成为了Jonny,我们是这一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我们共享着主人公的震惊与悲痛。

在医院中,另一个镜头(B)出现了同样的梯型构图。

00:57:46

出于叙事与心理情绪展现的需要,维多在这采用了缓慢且逐渐加速的跟镜头,我们能感受到此时Johnny不安的心理。

当把这两个镜头比较时则更有趣了。在A镜头中,Johnny才失去父亲且那是他最后一次体现作为孩童的“独特”。在B镜头中,Johnny刚刚成为父亲且正在丧失自己的独特性,接受自己的普通。这仿佛是一个生命的轮回,他的孩子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此外,这两个镜头中就连梯形的朝向与人物的运动轴线都正好相反。维多通过同一构图连接起了两个异时异地、完全对立的场景,而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作为主角的Jonny不过是一个“自命不凡”的普通人这一事实。

元素

人群是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非常显眼的一个构图元素。

在片段C中,Johnny正在前往纽约的轮船上,隔海望着城市,说道:“我想要的只是一个机会。”镜头结束于他望向镜头外的眼睛。随后便是十个左右短全景镜头,展示了无数走在马路上的人群。淡入淡出的运用使得我们感到这些人群就像稻穗上的蚂蚱一样,一群压着一群。之后,连续的镜头表明都市建筑的高大,伴随着移镜头与仰视镜头,我们进入了大楼,花了大力气才能找到了淹没在同样装扮员工里的Johnny。

相似的,在另一个片段D中(影片最后),导演开始于Johnny开心的半身平视镜头,结束于俯视拉镜头——在欢声笑语中,Johnny逐渐消失在了人群里,我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了。

最有意思的是,在C中(从人群到Johnny),我们是在进入“叙事”当中。看的主人公的那一刻,我们便将自己视为他了(正如在镜头A一样)仿佛即将开始的是我们观众自己的故事。相反,在D中(从Johnny到人群),影片即将结束,我们即将脱离叙事。但这是否是一个好莱坞式的happy ending呢?对于主人公而言毫无疑问是的,与家人朋友在剧院里消磨时间,他是如此的开心;而我们观众却被震惊到了,甚至为他感到同情:Johnny最终还是丧失了自己的特性,满足于做一个自己曾经嘲弄的普通人,他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在这,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效果产生了——观众与角色的对立心理 (Bazin, 1976)

形似

在这部影片中,形似指的更多的是场面调度的相似,其服务于重复。

当镜头专注于Johnny在隧道中亲吻Mary时,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下一个镜头却展现几乎每一个乘客都在亲吻。当Johnny和他家人在沙滩上度假时,镜头先把他们与其他人隔离开,让我们以为这个空间中只有他们一家在烧烤,随后镜头一转——沙滩几乎人满为患,每一家的烧烤装备、毯子都几乎差不多。更不要提Johnny的帽子、西服、领带几乎和其他无数走在路上的路人所穿戴的一模一样。

形似的效果在于使我们观众感受到Johnny的非独特性(以及消费社会的模式性)。它不会创造出对立心理,而是将观众从“认同心理”一步步推向结尾的“对立心理”。

总而言之,维多十分客观地呈现了Johnny地故事,没有做出任何价值判断。然而,通过对重复与形似的使用,导演成功将观众从消极接受状态转向积极思考状态——观众在不得不接受平庸事实的“角色我”与悲哀于这一事实的“观众我”之间被拉扯。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导演对这一事实的反对与悲悯,尽管维多展现得是如此的客观与冷静,始终对他的观点保持缄默:

L'individu est réduit à zéro par rapport aux puissances économiques. En même temps celles-ci portent la domination de la société sur la nature à un niveau jamais connu (Adorno & Horkherimer, 1983).

参考文献

Adorno T.W. et Horkherimer M. (1983). La Dialectique de la raison. Paris: Gallimard.

Bazin A. (1976). Qu'est-ce que le cinéma ? Paris: Cerf.

Eisenstein S. M. (1929). Hors Cadre. TeaKino-petchat, pp. 72-92.

刘海龙. (2008).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Lowery S. A. et DeFleur M. L. (2009).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媒介效果.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ivette J. (1961, 6). De l'abjection. Cahiers du cinéma, pp. 54-55.

 4 ) 从群众这部电影中所学到的

最重要的两点是:

1、不要轻易结婚

2、结了婚之后不要轻易辞职

一、如何追求异性

1、对她说甜言蜜语,对她说花言巧语,让她觉得你是一个浪漫的人;

2、时不时说一些目空一切的大话,让她觉得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3、带她去游乐园、去沙滩、去瀑布,在合适的时候亲吻她,同时,不要忘记前两条:说甜言蜜语和大话。当然,主要是甜言蜜语,大话可不能为你赢得亲吻;

4、为她拍照,为她弹琴唱歌,让她觉得你是一个有趣而非乏味的人;

5、时机成熟,请主动表白。

二、结婚以后的小贴士

1、努力工作,为了未来的孩子存钱;

2、平常也做些家务

三、把女朋友/老婆惹生气了怎么办

主动承认错误,送她一些小礼物请求原谅,一定要主动承认错误!并且一定要注意以后少犯错误,错误越多,道歉越多;道歉越多,阈值越高;阈值越高,和好成本越高,所以嘛…

四、在没有特殊技能的时候找工作不要眼高手低,而且,找到了工作之后请认真钻研本职,力求做好。

五、想要升职,不仅工作要做好,和领导的关系也要搞好。

电影版的《一地鸡毛》,好看

 5 ) Notes on The Crowd

The interwoven play

Basically the story is about an ordinary, fallen myth of “everyday failure”—a mix of family melodrama and romantic comedy. Surprisingly, though, there exists a dialectical parallelism against the closing-in narration of continuity of the former, which shows the iconography or spectacle of modern capital and ever-growing population. Some of the sequences remind me of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The insertion of such sequences refers to the dynamic and automation of modernity: the clock, the train, the skyscrapers and the crowd rushing endlessly…a machinery world that works independently of humanity.

The hero and heroine are paradoxically staged as “one of the crowd”, and the desire of whom is at all times linked to exterior material. For example, John’s longing & fantasy of “home” is explicitly stimulated and mediated by an advertisement that he notices on the train (Plus the fact that he works in advertising business); similarly, his appreciation for his wife Mary’s beauty is “scoped” by a camera lens (After taking a picture of her he “realizes” that “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all the worlds.”). It seems that the drive toward living a life no longer emits from the inside of the characters (as in romantic literature); instead, the reason they are living is that they are MADE to live, by something from the outside.

the advertisement on the train

The staircase

Another fine example of the melodramatic use of staircase:

(1) As the mediation of hierarchical order of paternity. It’s a high-angle long shot from the top of the staircase when John’s father died. Young little John walks up the staircase, pauses, toward his mission to become “the man of the family”, which he found constantly incapable to suit later years in the modern capital.

young John on the staircase

(2) As the mise-en-scène of sexuality and the suture of male-gaze. When the two girls on date climb up the staircase to the top of the sightseeing bus in low-angle shots, cut in the reverse close-up of the man’s expression—twice—an intentional appealing to the viewer’s sensation.

Playing with the staircase, “going up” embodies the POV of the “high-hat”—not only the deceiving ideology of the American Dream, moreover, universally, the kite-flying ideal of “progress” that promises each individual her/his value while the numerator of the masses less and less counts in a society of individualization. The young John’s condescending mockery of “the sandwich man” only predicts his own future, and, ironically, it is his descending from the illusion of “the top” that saved his marriage -- for a while.

Man and woman

Is it as usual a typical American story that told by men, leans on men and weeps for men? — even if it’s about their incompetence. Viewing a story based o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epoch, let us be aware that men and women who were “liberated” by modern capitalism into labour force for big corporations, to some extent, are equally free and equally trapped.

What impressed me about female desire in this film is the honeymoon sequence on the train. A parallel comes into being in term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sexuality. It gets very detailed coloring the atmosphere of the “first night”, not j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sband. The wife as a sexual subject is truly THERE, which is rare in later 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even though conveyed in a gendered touch.

Also, the women’s condition is clear. She works all the time and gets no credit while he sits around bragging about his “ship coming in”. However, what gives this film a certain egalitarianist perspective is that the woman has no burden of fame and false pride and has always her side of family to retreat to. That makes her easier to be happy, while the man, always chasing, never manages to fit in the world, nor sees his ship come in.

The indication of something bigger — the organization of modern society — takes charge of the fate of the man and woman in the family melodrama and romantic comedy. Looking from a hyper-distance provid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photography,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equally sad, as one of the crowd.

 6 ) 笔记

1. 第一部分主角父亲逝世时 摄像机在楼梯的顶端 小男孩出现在一楼门口 典型的新英格兰地区别墅的狭窄楼梯 俯视显得很长;向下的视角是人看起来更渺小无助;人群停在门外 小男孩独自走上来 这个镜头真棒。可惜看电影的时候不老实刷了豆瓣 被剧透了产房那个构图 失去了第一印象的震撼。

2. 第二部分开始表现纽约的“人群”的一连串镜头极有才华 沿着纽约摩天大楼一路爬升的镜头和几百张办公桌里推到主角的镜头都是经典 在这两个镜头之前还有一个仰拍摩天大楼的镜头 本来是很平常的 但是维多让镜头旋转起来 这个画面忽然就活了 很漂亮。

3.这个故事让人透不过气,即使结尾刻意回避了问题 但是问题没有被解决。镜头一路向后拉 他们消失在千篇一律的观众里 没有谁是不一样的,一如开始的时候镜头从千篇一律的办公桌里找到主角 没有谁是不一样的。

 短评

导演竟然是跟66同一天生日,结果在66生日这天,我看了一个和他同一天生日的导演的作品。生日快乐,维多和66./1.以为世界不能没有自己2.关于空间架构的探索3.趣味性4.数月...无止境的数月,群众总是会与你同欢,但却只会与你共悲一时5.我们是浩渺群众里的一员

4分钟前
  • 穆如初
  • 推荐

把别人当做傻逼瞧不起普通人的自命不凡的我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的有一点歪才能打动女人的蓝领的爱情闪婚婚后有了两个小麻烦的平庸的生活 在最后三十分钟,剧情急转直下,孩子被撞伤,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终结,一度消沉的男主最终找到了此前他嘲讽过的小丑工作,我一向快乐。最后靠花与音乐赢回女人心

5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坐下吧,你不像个历史人物;你只是个螺丝钉而已,而且是个无关紧要的螺丝钉,像别人一样。PS,我讨厌这样的男主角,无论死电影还是生活,虽然我也稍带一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时也说给自己。

8分钟前
  • 翟墨子
  • 力荐

虽然流水账了一些,感情鸡汤化,但这么注重情感厚重感的电影,在20年代蛮难得的。卓别林那种属于以点带面,大喜大悲,本片情感就融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更何况有个很有趣的主题,美国梦对个体的影响,无论是热情、傲慢、还是烦躁、毅力,都与环境息息相关,这部分论证算可圈可点吧,奉献了一些不错的call back;最后落到娱乐业,复活的市民再一次被洗脑,也不知是夸还是黑百老汇

9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默片补遗。PasteMagazine默片影史第二名。金维多的作品,好莱坞的现实主义,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后来的公民凯恩,不过后者是美国梦攀登至顶峰的崩塌,在《群众》这里,美国梦开场不久就已破灭,人群、大厦、工作(不论是格子间里泯灭了所有个性,还是曾经被自己笑过的小丑)无一不彰显了空虚与困境。最后的结局,人在人群里,欢乐被消减了,只有现实的残酷与悲凉。

13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构图颇具心思,两处倒等腰梯形第一次是John Sims走上楼梯面对父亲的死亡,而另一处则是医院病床所引导新生命的诞生。最悲剧的可能就是成为自己曾嘲笑鄙夷的人,结尾主人公一家看着小丑表演笑得没心没肺,镜头后拉,整排整排同样欢快的人们着实可观,生活所迫逃避现实的可怜人一直充当着群众的角色。

16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King Vidor Retrospective重看。Kevin Brownlow主持修复的35mm版(原始素材实在损毁太严重photochemical已经做不到更好了,希望以后能数字修一下)。Live music Maud Nelissen. 几乎打破好莱坞所有陈规的杰作,Vidor所有作品中对人类境况的关注到这里登峰造极。这次尤其注意到他构图的天才,对建筑空间的意识非常敏锐。

18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7.0 感觉片名The Crowd立意不太明确,其实就是一部婚姻爱情片,而John是一个妥妥的渣男,根本配不上Mary。只会夸夸其谈,自己都不怎么样还嘲笑小丑就看出人品更是不行。对Mary家人冷漠,不顾家,一切家务丢给Mary还指责这个指责那个,要不是怀孕就分了。最后出事丢了工作吃软饭,Mary要离开才悔悟,其实结局Happy Ending也根本不太可能,Mary的心早被伤透了。

23分钟前
  • Shane
  • 还行

好电影就是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好电影就是你能看到社会、生活和人生,好电影就是无论多少年过去了,你还是发现它述说的是今天。

24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力荐

光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2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教育大家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要自视极高而空有鸿鹄之志,以至于荒废人生。芸芸众生,大多数人的灵魂都是平等且平庸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理。

27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结尾,并不是对大团圆的机械迎合,这恰恰是芸芸众生的普通面孔和置于其下的生活——生活不是义正言辞的教材,但是生活常常让我们变成了傻子。

32分钟前
  • 王砍树
  • 力荐

Crowd象征了外在和内里的双重重压,一些细节的呼应,以及不时出现的淹没和消解在人群中的镜头都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结尾的处理就要比类似题材的姨妈要好。PS,The Crowd翻译为“芸芸众生”似乎要更切题一些。

34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非常含混的结局,John最终摆脱了自命不凡,汇入了“芸芸众生”,传统自由主义的死胡同。生与死是超验几何形,其余是再世俗不过的空间。女主最后离开家之前的几个镜头鬼魅至极——动与不动的戏法。De Sica应该是从这里学了一招半式。

3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1.弱者,你的名字叫男人,你连死的勇气都没有;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剧情恒久远,套路永流传;3.结尾是离开了A群众,进入了B群众,某天又回到A群众,“我”就这样过完了一生;4.果然,男人成功幸福的秘诀之一就是啥也别做,先选好老婆!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导演提名、最佳艺术电影提名。原以为是主题宏大的战争革命题材电影,后来发现还是爱情题材的小格局电影,不过当年有日出这么强大的存在,在各方面看来本片都显得过于平庸,故事平淡俗套没有波澜,最后还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没有魄力。不过摄影很值得称道

47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好莱坞式现实主义,细节很丰富的家庭小史诗,情节推进依旧靠意外还是落俗了,但还是说了一个很残酷的东西。随着最后的欢乐镜头拉伸至茫茫人海,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难掩那种细腻的悲凉。

49分钟前
  • TWY
  • 推荐

099 /The_Crowd_(1928).bibescu / 好莱坞模式 或The.Crowd.1928.D5.MiniSD-TLF[7.9][tt0018806]

54分钟前
  • 8月12日
  • 还行

7.5 装饰性人海戳破美国梦虚影,哪怕是团圆也遮掩不住现实主义的困境,由街道回归家庭子宫一如同期德国影片,安稳后反而彰显不安全感。

5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35毫米胶片放映+现场配乐。一部影片却几乎包容了后世所有涉及家庭、婚姻、事业等典型现实主义平民题材的常见拍法,甚至还有对小丑形象的启发,实在是伟大的作品。另外实在无法同意结尾是“俗套大团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drama结局,反而是认清现实继续生活才是最常见的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