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脚

HD

主演:李歌,姜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的脚 剧照 NO.1我的脚 剧照 NO.2我的脚 剧照 NO.3我的脚 剧照 NO.4我的脚 剧照 NO.5我的脚 剧照 NO.6我的脚 剧照 NO.13我的脚 剧照 NO.14我的脚 剧照 NO.15我的脚 剧照 NO.16我的脚 剧照 NO.17我的脚 剧照 NO.18我的脚 剧照 NO.19我的脚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本片改编自已故爱尔兰天才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克里斯蒂天生大脑麻痹身体残疾,只有左脚能灵活如常人。很久没因看电影流泪的我被这部影片母亲和儿子间的心有灵犀戳中了泪点。十月怀胎、分娩、哺育,这些不可替代的要素奠定了母子间天然的牵系。类似的母子关系演绎有很多,《阿甘正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如果不是有幸做了这个家庭的小孩,父母慈爱,兄弟友爱,克里斯蒂未必会成为后来把天赋充分施展出来的那个他,当他经历失恋自杀未遂,妈妈一句“你放弃了?我还没有”足以抚慰身心的伤痛。残疾人在残疾之前也是普通人,可能比正常人更需要爱情,会更热烈地投入爱情,这点在看去年娄烨的电影《推拿》时已心有戚戚。

 2 ) 《我的左脚》的编剧、导演、演员创意



与传统的好莱坞励志影片一样,《我的左脚》承袭了奥斯卡获奖作品里最多的故事类型,即真人真事改变的实现个人梦、美国梦的励志电影。但同样类型的电影为了适应更多观众的审美趣味,自然要寻求在创意中取胜,《我的左脚》获得高分评价的优势就在于它在电影剧本改编、故事叙事、人物刻画上的创意。本文旨在从编剧、导演和演员来分析《我的左脚》的创新。
《我的左脚》取材于克里斯蒂▪布朗的首部自传体回忆录。先天患有脑瘫的克里斯蒂▪布朗,整个身体只有左脚可以活动。医生断言他已经受到了精神上的影响,没有办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但是克里斯蒂的实际行动推翻了他们的定论,在母亲和大家庭的关爱下开始用粉笔在破烂的地板上画符号,克里斯蒂写出了mother一词,全家都为之落泪和感动。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学会了读和写,培养了自己的画画兴趣,并通过医生的护理等一系列治疗后,最终成为画家、诗人、作家。195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回忆性自传《我的左脚》。随后他的小说又陆续发表,被《爱尔兰时报》评为:“继《尤利西斯》之后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品。”


1989年,肖恩▪康诺顿和吉姆▪谢里丹将回忆录改编为电影剧本,又由吉姆谢里丹拍摄为电影,《我的左脚》被搬上荧幕,可以说从小说原著到电影剧本再到电影创作的三个环节里,体现了编剧、导演、演员的三次创意的附加。
1.编剧的创意
(1)亲情与爱情成为电影发展的主线索
从自传到电影剧本,编剧抓住了在克里斯蒂最终励志成功的重要元素,即母爱与亲情,重点在还原克里斯蒂的成长道路上母亲、家庭所起的推动作用,作为电影之所以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这一点被不断刻画。但是情感的线索不仅限于亲情,还有当克里斯蒂成年后的重要的爱情,艾莲医生和玛丽护士对克里斯蒂爱慕的回应态度,直接打造了他情绪变化的高峰和低谷,这种高峰和低谷又在电影中不停的交织,低谷意味着比身体更严重的心理创伤,在解决创伤的时候,母爱和亲情又一次站出来成为解决的重要推动力。在庞杂的自传体叙事中,有很多关于克里斯蒂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心得方面的内容,而在电影剧本改编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传递编剧和导演企图达到的情感共鸣,他们只好选择情感作为最主要的线索。
图 4克里斯蒂与和他感情纠葛的两位女人,从画面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最后的选择。

(2)叙述模式的转变
改变传统的自然发展叙事模式,编剧在改编时实行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手法。与文学作品自然语言建构叙事方式不同的是,电影语言是需要限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传达出电影语言,因而电影语言首先是一种指示性的符号。编剧将自传回忆录改编成为集中的几个时空情节。叙事模式的双重性促使观众进行思维模式和情境模式的切换,“电影话语的功能更富于双重性:它既推动叙述的建构,同时又把它规定为纯粹的电影构思。”
2.导演的创意
(1)画作的呈现
作为克里斯蒂成功的重要体现,他的画作的展示是整部电影中的亮点,从艰难的几笔到富有造型、油彩和内涵的成功画作,无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在不具有图像感的电影剧本中不能有很好的展示。“借助电影和借助银幕的心理学特性,象征和抽象的符号为所有的人回复了坚实的现实所具有的明确性和分量。” 绘画作品运用到电影中不仅是美学的展示,更要结合画家的创作背景成为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具有德育作用的符号。每一幅画作的创作都伴着克里斯蒂内心的情愫的萌动和表达。画成了传达意图的重要方式。
向瑞秋表白时的画,色彩鲜丽青春,体现了克里斯蒂萌动的少年心。


除此之外,画作还提供了叙事模式转换的切入点,模式的转变是观众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到画作中,由画淡入到回忆的部分。例如从原版的书稿第二章母亲,进入了第一个回忆阶段,即他从出生开始的童年生活,,从命名为“地狱”这本是悲怆的画作转为快乐的童年生活,从父亲的肖像画转为对父亲的爱和父亲的去世的回忆。

(2)音乐的选择
剧本的开头是克里斯蒂抽出了一个唱片莫扎特的《唐▪璜》,但是在电影中却选择了莫扎特的《女人心》,同样都是莫扎特的喜剧,为什么导演在使用上没有遵循原有的剧本,而是改为《女人心》呢?
《女人心》叙述的是哲学家阿方索与两位军官打赌,说他们的未婚妻并不象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忠贞。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本性,即爱慕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并不因为是否已有所属就停止对爱的追求或者是对爱的接受。如果说“女人皆如此”,那么,男人何尝不是这样!莫扎特的《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他本质上是反面人物,但又具有一些正面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导演在刻意的选择了一个不带主观情感的歌剧作为开头引入,《女人心》更多的展示了人的本性,为后面克里斯蒂对爱的追逐做了铺垫,即便女人有了约会的对象(玛丽)或是未婚夫(艾莲),克里斯蒂还是会不顾一切去努力尝试追求。在这一点上凝聚了导演的创意,并埋下了伏笔。
(3)结尾部分环节的省略和改编
新书发布会结束后剧本中有这样一段:
“克里斯蒂用脚在《我的左脚》上签名。报界仍在拍照。
克里斯蒂:我的脚上已经出现作家的肌肉痉挛。
那位司机出场和克里斯蒂及他的家人合影。克里斯蒂喊玛丽,她就站在附近。
克里斯蒂:玛丽,请到这儿来。(玛丽走过去)请把我推到那边。
布朗太太观察克里斯蒂和玛丽说话,便离开主要人群。克里斯蒂把花给她。
克里斯蒂:我要送你走回家。
玛丽:你不要和你家里的人度过这个晚上吗?
克里斯蒂:我已经和家人度过以往的28年。
玛丽:你母亲会怎样想呀?
克里斯蒂:我高兴的时候,我母亲就会高兴。”
但是这一段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只是直接略过到克里斯蒂和母亲、亲人一一告别,虽然彼此尽显不舍,但是并没有说出“我已经和家人度过以往的28年”的话,应该是导演希望在整部电影中保留完整克里斯蒂对母爱、亲情不可或缺的需要。所以只在行动上独立了,语言上未采用这一段。
剧本最后的结尾:
外景,墓林尼,白天
克里斯蒂和玛丽眺望基林尼海湾,下面峭壁重叠。
克里斯蒂:登一百九十六级台阶便可以到萧伯纳别墅。
玛丽:你怎么知道?
克里斯蒂:我曾被带上去过。

外景,山坡,清晨
晨曦初照都柏林。克里斯蒂和玛丽在都柏林的山岗上,观察都柏林破晓景色。鸟儿啼啭。
玛丽:你怎么可能比我先登上山岗的呢?
克里斯蒂:每个跛子都有他自己走路的方法。
打字机:
银幕上出现一只脚,用电动打字机打出:“克里斯蒂▪布朗与玛丽▪卡尔喜结良缘。他们共同生活到1981年他寿终。”
但是电影中,他们向下看的是乔伊斯塔、作家辛格出生的山,没有谈怎么上山,而是为都柏林干杯。因此在电影的结尾,导演又回归了爱尔兰文化,将克里斯蒂文学和精神意义提升到爱尔兰民族意义,不再是剧本中仅讨论的人类突破自己的意义,视角放大到更宏观的角度,主题得以升华。
电影的最后一幕不是如剧本中所提到的是电动打字机打出的,而只是屏幕上出现了字幕,旨在不割裂最后完满的场景,使得电影有一个较为顺畅完整的尾声。导演将电子打字机的调换了位置,放置了影片的开头。

(4)其他象征意象、元素的使用
电影中一些隐含的象征意象和元素是导演独特创意所在。电影中暗含了几个小元素来构成了电影的小线索,并成为抽象主题的物象寄托。诸如储钱罐、莎士比亚的诗句等等。
A.万圣节中被烧掉的稻草人象征着克里斯蒂的磨难
大家在开心的过着万圣节时,镜头聚集到了被火烧的稻草人身上,并记录了它的胳膊被烧掉的过程,其实这预示着克里斯蒂会面临的如火烧般的痛苦。
 
B轮椅是克里斯蒂的愿望也是全家人奋斗的目标
克里斯蒂从一个简陋的小推车坐上正式的轮椅,这其中是一家人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从17岁生日开始的小愿望实现后也预示着克里斯蒂的事业在一家人的团结关爱里终会实现。


3.人物刻画的创意
要扮演克里斯蒂需要极高的演技和生活体验,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人物的刻画能力和坚持不懈的付出和努力。扮演克里斯蒂的著名电影演员丹尼尔▪戴▪路易斯1990年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他是英国和爱尔兰双国籍,对克里斯蒂有极强的认同感。他小时候在学校里由于是有一半的犹太血统,总是受伙伴们的孤立,因此习惯了孤独,自我调节学会了内心的强大,这与他所扮演的角色克里斯蒂来说非常的相似。凭借出色的演技,路易斯后又凭借《血色将至》、《林肯》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2013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电影史上创造了奇迹。电影演员演技上的创意电影剧本、电影影像得以最终成型的重要载体,每一个环节的创意最终还要靠演员的出色演技才得以完美的展现,被观众所接受。

 3 ) 『被禁锢在残躯中的灿烂灵魂。』

当因身体局限不能得到爱时,那种绝望却是心的绝望。而这部英国传记片《我的左脚》讲述的就是一个被禁锢在残躯中的灿烂灵魂——已故爱尔兰天才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自传故事。
命运对布朗来说是残酷的,他刚出生不久便患严重的大脑瘫痪症,他的脑部控制肌肉的神经受损,因此手臂扭曲软弱,如果没有外力支撑,便无法坐、也无法爬。他耳聪目明、能思考,可是自己的想法却无法传达给别人知道,他还没有来得及领略人世的美好,便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在21岁那年,布朗的第一部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由于他只有左脚能灵活如常人。所以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幼时总是遭到周围孩子的嘲弄,父亲险些放弃他,而母亲却一直对他悉心照顾,不离不弃。他心理苦闷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试图用左脚写字作画,渐渐地凭借毅力和智慧,他越来越得到认可。母亲悄悄地为他买了轮椅,之后他又得到了艾莲医生的免费救助。在艾莲的锻炼引导下,克里斯蒂的身体开始有了好转。在他31岁时,他的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问世,15年后,在妻子的照顾和帮助下,布朗又先后出版了三部小说和三部诗集,他成了爱尔兰人民的骄傲,而在48岁那年,克里斯蒂•布朗与世长辞,整个爱尔兰举行了哀悼活动。爱尔兰总统说:“布朗走了,但是他留给爱尔兰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永远不会消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Daniel Day-Lewis的演技真心好,演绎残疾人,尤其是布朗这样大脑麻痹全身瘫痪的,需要用很多肢体语言去诠释角色。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一大半原因要归功于Lewis的精彩表演。我很喜欢片子里母亲的角色,真的感觉有那样一个妈妈是这孩子的福气,母亲的包容和鼓励让布朗最终成功,为何天下最可敬的人都是母亲,因为每个母亲的眼里她的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看完电影的我问了自己母亲一个傻问题,假如,我生下来是个残疾,你会不会不要我?(在观影之前,我曾经去过本地的儿童福利院,那里百分之90%的孩子都是残障,不是身体就是智力有问题,都是在他们小时候被丢弃的…)妈妈看着我,想也没想就回答,当然养着你了!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母亲。
伤残人士大部分都希望被当做正常人对待,这是起码的自尊吧,与布朗相比,我们拥有的太多了,既然他能用唯一能活动的肢体——左脚,就能写出人生的辉煌,四肢健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而不去努力呢?面对失败或者不如意的现状,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很多很多借口,实际上很多事情如果能够执着的面对并且一点点去实施,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坚持不懈,就会有希望成功。
不想喊口号,弘扬大道理说励志精神,只是觉得如果可以奔跑,那就尽情奔跑吧!因为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曾有恣意奔跑的感受。

 4 ) 左脚创造的奇迹

    一个身残志坚的故事,克里斯蒂•布朗出生即因脑部瘫痪而导致全身肌肉痉挛,只有左脚可以活动自如。庆幸上帝给了他慈祥坚强的母亲,虽酗酒但心地不坏的父亲,互帮互助的兄弟姐妹,使之成为克里斯蒂精神的支柱和前进的动力。如果说爱情的打击曾让这个小伙子萎靡不振,那么家庭的关怀则让他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那些充满想象力和创造灵感的画作,那本纪实性质的小说,成就了克里斯蒂的辉煌,也为他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5 ) 你将吹熄那地狱之火

克里斯基•布朗在他十七岁生日的时候,家人为他捧来生日蛋糕,上面插满了蜡烛。“亲爱的,将它们吹灭吧。”他的母亲说,父亲只是拥着他,没有声音,克里斯基歪斜着脖子,头费劲的往后仰,卯足了气,吹了两次,还有一根蜡烛的火焰在跳动着。他的其中一个兄弟说“克里斯基,去吧,吹灭那地狱之火!”克里斯基满头大汗,其他人也都在等待,他深吸一口气,把那朵仅存的火焰吹灭了。
这是全剧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清楚又深刻的体现了克里斯基的家庭关系——懂得的母亲,无言的父亲,以及平和的兄弟姊妹。


这位伟大母亲的扮演者Brenda Fricker于当年1990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我们在钦佩其演技的同时,也为她所表达的伟大的母性所感动。
母亲一共哺育着家庭里包括先天性脑麻痹的克里斯基在内的六个子女。在家庭里她给克里斯基的照料是最多,倾注也最多。甚至可以说,克里斯基人格的形成,最后获得的成功,大部分要源于其母亲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照料上的耐心,更是人格发展上的严格和精神上的潜移默化。
她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先天残障而自怨自艾,她做了一个推车,让他与外界接触。她耐心的等待这个发不出声音的孩子在黑板上歪歪地写字。她了解儿子的兴趣和对画画的渴望,却对他们偷来的煤厉声说道:“这样的东西不能进布朗家的门!”在克里斯基陷入对艾琳医生的迷恋时,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女人说:“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太多的期望。”而在他失恋而迷失自我时,母亲又说“你放弃了,我还没有。”她为他盖房间,她等他复苏,她为他做了一切。
母爱并非一个母亲影响孩子的全部东西。我以为,母亲自身的人格和力量,才是孩子生长的依赖。她偷偷存钱想为他买轮椅——这一笔钱即使是在全家顿顿喝粥的情况下依然不被拿出来,这不能叫偏爱,她是在告诉其他孩子们,克里斯基是你们的兄弟,我们要不竭余力的爱护他。她保护其他孩子,在姐姐怀孕而被迫离家时,她护着孩子,站在孩子的一边告知父亲。甚至她也是不善言辞的父亲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在父亲和孩子们比赛砌房砖时,她偷偷让孩子们让着父亲“让着他吧,这会让他高兴,这是父亲对你们表达爱的方式之一。”
可以说,在克里斯基提气吹灭地狱之火的那一刻,是母亲,给了他足够的勇气。

有人觉得父亲在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暴躁,不近人情的角色,甚至有时候是个“反派”。其实他们是没用看到隐藏在这位粗犷的爱尔兰男人身体内,一具同样炽热柔软的灵魂。他不是母亲,当然不会心细如丝,他有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工作上不过也是个瓦工(甚至还被解雇了)他没有耐心看克里斯基在黑板上的涂涂写写,可是在他看清楚那是“母亲”的单词之后,高兴的父亲将克里斯基驮在肩上,推开酒吧的门自豪的宣布:“这是布朗家的人!”他管理家庭的模式是有些粗暴和专制,可是在20世纪初的欧洲家庭,这是最普遍的情形。但他在动怒的时候,也从不对克里斯基动手。在他发现烟囱里母亲要为克里斯基买轮椅的偷存的私房钱以后,他质问母亲,为何让全家喝粥,可是最后,克里斯基还是拥有了轮椅——父亲分文未动。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这位不善言辞,似乎让家里的孩子们恨之入骨的父亲,还在为他的残障儿子,砌砖盖房。
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的,虽然父亲不会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最后孩子们一起砸了父亲常去的酒馆的原因——为了对父亲的尊重。

兄弟姐妹里有残障人士,其他人难免会觉得有些羞耻的。可是克里斯基的家庭氛围却很好——兄弟们和邻居家的孩子们推着他的破车,带他一起打球,那使他不至于孤僻。
他们甚至把他视为最好的守门员和奢求手,那使骄傲感和合群的自豪不至于远离他。
他们乐于等待他歪歪斜斜写出的字迹而去辨认,他们乐于带他一起去和姑娘们约会,他们乐于让他参与万圣节的活动,那使他感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生命中该有的一切——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和社会的渗透,与异性的交往。
到最后,他的自传也是他的兄弟帮助他一起完成的。
他们一起在桌前等待着妈妈打开存钱罐,看到他们为她赚来的家用,他们开心的拍桌子,欢呼声震响整个屋子。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也构成了克里斯基吹灭地狱之火的力量。

正是这三股力量,当然还有医疗的帮助等,让克里斯基不至于变成以残障为借口而终日轮椅上度日的人,他获得了健全的人格,勇敢而坚韧。而另一方面,他在美术上的成就,就不得不归功于他自身的天赋,一个贫穷如他的家庭,没有条件培养一个画家,是他自己对美术的天赋与热爱,让他从用左脚夹起粉笔的那一刻起,就孜孜不倦的开始作画。但是我们可以说,天赋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秉存的,如果没有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克里斯基不过是一个只有左脚的人,而幸运的是,他是一个只有左脚的,伟大的人。

 6 ) 两种珍贵

  “不敢尝试那不可知的苦痛,意识让我们都变成懦夫,那血性,敢作敢为的血性,给思前想后的顾虑害得变成灰色,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往往因此而中途旁逸,壮志全消…”莎翁的话。许多时候我们听到一些名言警句觉得好时,更多的是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类似的场景,我们才更能体会其精髓。还记得《奔腾年代》里面引用的名段:“我们从不知道我们有多高,直到我们被号召站起。”与此处所引颇有同感。

  Mother:我曾经跟朋友说起,中文和英文以及其他很多种语言里面,“母亲”的口语发音都比较相似――“妈”,他说这是因为幼儿学舌时最先学会,也是最容易学会的一个发音,嘴巴轻松一张,气流从声带通过,就是这个“妈”。人们将这孩童第一音赋予母亲,可见人们对于母亲的爱戴和尊敬,也足以说明母亲是孩子最依赖和最不可或缺的人。

  “克里斯基的钱,给克里斯基买轮椅的钱。”母亲从牙缝里攒钱,为自己一大堆孩子中残疾的一个买轮椅。在母亲眼里,孩子都是一样的,再笨拙顽劣甚至残疾都是她们的最爱,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放弃了,我还没有。”

  “你知道偷窃是有罪的,知道神在看着你,那些煤不能进这屋子里。”因为穷,他们家在冬天里用不起取暖的东西,克里斯基用自己的小聪明偷来最紧需的煤,但结果不是母亲的赞许,而是这样的一句话。爱,不是放任孩子的一切,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然母爱是纯洁和高尚的,爱的过程和内容也应该是纯洁和高尚的。

  “那听起来像是我们的克里斯基吗?听起来似乎好多了,我认为不是,我一向都了解他。至少他现在有在活动,声音中有些东西…,困扰我,什么意思?有太多期望。”只有母亲,才会真正为自己孩子一点小小的进步由衷的欣慰和赞赏,但一个优秀的母亲,这还不是全部。当她的孩子因为一些成绩而骄傲,或者因此有了“太多期望”,她能悉心地察觉并提醒他,其他人或许也会这样做,但只有父母是最恰当和无所顾忌的。

  Hell:天堂和地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而众生在中间,是这样的吗?其实天堂和地狱仅一步之遥,或者他们就是邻居,莎翁也说过“是生存还是毁灭”,还有诸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爱情和事业皆是如此。也许我们好些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刚从油锅出来,就跌进了冰窖,也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喜忧起伏的。

  “(瑞秋)你是他们中最好的,你的眼睛很迷人;我常畅泳在你蓝色的眼睛里。”爱情来不得虚假,虚假了那就不是爱情,所以请慎重地使用一些词句,因为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从天堂跌人地狱,“一切尽是虚无,因此虚无定要终结”,虽然这并非针对瑞秋,但同样适用。后面的这句话,是克里斯基发现高艾莲医生对他的爱并非爱情而要与他人结婚,克里斯基准备自杀前写下的。与《爱上自己外的自己》相呼应,人不光会爱上自己的作品,如果作品有感情(比如是人甚至是狗或马),也会爱上创造自己的人。

  “玛莉,和我在一起,克里斯基布朗。”一个残疾人,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如此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仪的人,对于我这样的东方人,有点不能接受,这大概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在东方文化里,这样的残疾男人一定是把自己的爱慕深深地藏在心底,因为自卑从不说出,只是在行动上稍稍有些表现,而那位女士从一开始就会因他的才华深深爱上他,根本不注重男人的残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鼓励男人接受她的爱。而西方文化里面的男人在任何时候,总是大胆和幽默的。

  “克里斯基只是一个完美而出色的画家,他与素材挣扎,一如所有画家一样,要把素材表达出来,若你今天看看周围的墙上,可看见塑造出克里斯基布朗的力量,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兄弟姐妹,以及令他获大众认同的女士,高艾莲医生”不过多的评论,艺术及艺术家源于生活的锤炼,还应该记下一句话“只有两派的画,宗教的和马戏团的。”

  “(玛莉卡尔)我是在照顾你,但我不是你妈。”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两个女人的爱虽然同样需要,但绝对是不相同的吧。我还不明白克里斯基和玛莉如何就走到一起来,如果只为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也显得过于潦草和仓促了。恩,不过若是这句就是我说的两种爱,那还真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两位女性,两种最珍贵的爱。

 短评

若非老刘追求“将任何角色都变成本色”的精分派演技,就脚本来说对男主角的刻画流于表面,甚至不如其父母来得鲜活生动。不过原自传也是刻意回避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真相,去打造一个“只要坚定面对就能战胜噩困”的励志传奇。看到残障人士勇敢追爱与接受爱的故事,就发现自己心有残缺……

8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刘易斯的演技可谓是出神入化,整部传记片也是中规中矩,这类方法拍纪录片很讨奥斯卡的喜欢,主人公往往身残志坚,朋友和家庭的温暖和互相帮助,可惜的是导演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挥,使得影片本身显得平庸。

11分钟前
  • 推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戏份应该再多一点

15分钟前
  • 七颗子弹
  • 力荐

看到难受,不得不拿这部电影去和Frida比较,同样是残疾人,同样知难而上,同样作画,但两片的摄影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两人的画技也不可同日而语

1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所谓的“励志”和“神表演”更像是噱头,就连那点浅尝辄止的爱尔兰元素都像是文化景观连环画。Brenda Fricker的表演代表了此片的最大意义,那种母性的质朴,包容,坚忍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凯尔特劳工阶层的,更是一种贯穿人类发展的孕育力。

19分钟前
  • WillGoWild
  • 还行

1996年《破浪》→ 2017年《一呼一吸》→ 2018年《真爱百分百》→ 2012年《坐着轮椅飞上天空》→ 1989年《我的左脚》→ 2020年《瘫痪人生》:因《破浪》而起观看了几部主角不幸瘫痪的电影,然后想起这部知晓多年的《我的左脚》(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本片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于是终于观影了。—— 今日观看的六部影片中个人整体观感最佳的一部作品就是这部《我的左脚》(看得我泪腺触动好几次)。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当因身体局限不能得到爱时,那种绝望却是心的绝望。被禁锢在残躯中的灿烂灵魂。DDL为这片子牺牲很大。

2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布朗聪慧,但在不健全的社交环境下粗鲁,看似缺乏教养,但是细想后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DDL演绎地很完美。

31分钟前
  • 麻叨
  • 力荐

DDL演技太过霸道奉献出前无古人的强悍表演。用身体行走,用左脚探索人生。左脚翻书左脚拿画笔左脚按打字机按键。真性情,大才华。不管年少时候还是成熟年华,丢弃的永远是被自己所超越的,在手中的永远是值得追求的。不碌碌无为的话说听起来俗套却是铮铮铁言万年不变。

34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36分钟前
  • 匹咔咘
  • 推荐

Daniel Day-Lewis首封奧斯卡影帝之作,有種類似《Frida》的感覺,即表演水準高於影片質量,同時又有種《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的感覺,即在主角被禁錮的身體之中那顆渴望自由的心閃閃發光。觀影之初我質疑Daniel Day-Lewis的表演太過火,但是我後來理解了其中的全心投入。

37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这种题材很难不与励志沾边,不过这部里导演将励志的内容最小化,很多的在刻画男主角的才华和各种真情实感。当然了,我一向不喜欢演残疾人的电影,男神也不例外,不过妈妈是真的好。

39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此时基提已经爱上了艾莲。某日艾莲将基提的画推荐到了朋友的画廊展出。结束后基提向艾莲表达爱意,却被她拒绝......

4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吉姆·谢里丹处女作,一位身残志坚天才艺术家的传记片。1.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人戏合一的精湛表演首次加冕奥斯卡影帝,小演员休·奥康纳对身患脑性瘫痪的少年布朗的演绎也毫不逊色。2.借由中年布朗等候出席活动时护工翻阅他的自传来回溯叙事,穿插其艰难成长历程,运镜与配乐相当冷静克制,但布朗以左脚完成的一系列或平常或非凡的动作(拯救母命、成功射门、书写作画、尝试割腕、砌砖盖房、击倒对手、献花邀约)的感染力有增无减。3.影片凸显了原生家庭对残障者成长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虔信温柔又永不放弃的母亲、虽酗酒粗暴而不无爱心良善的父亲和尊重友爱的兄弟姐妹都刻画得饱满鲜活。4.两个精彩镜头:片头展现布朗以左脚艰缓放唱片的移动特写长镜,呈露出围观食客诧异尴尬目光的来回横摇长镜。5.“我常畅泳于你美丽眼眸的蓝色池水中。”(8.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励志,人生是否有意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5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多片子 ddl真的是像水一样的演员,每一个角色都看不出是同一个人。/要演绎一个身体残疾的人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day的尺度掌握的真是刚刚好 ,不多不少。 /想到了去年争取了很久的那个痉挛患者的角色,挺可惜

55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力荐

1. Eddie在饰演霍金之前,一定看过此片吧?!英国男演员最受瞩目的一大堆,长相上就没有重样的,也没有统一的一个帅的标准,都帅出了自己的风格。而知道他们对演艺事业的全情投入和他们各自的学霸背景后,你就更知道一副好皮囊真的没什么,还要脑子里面有东西才行。2. 不爱上片中男主角也很难吧!

5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演员太给力了,演出的效果很好,他的人生就是这么让人感到疼痛,一个丰富的灵魂被困在一个沉重的枷锁里面,只有强韧的意志才让自己的生命精彩起来,大喜剧结局的故事,但是里面的辛酸却不仅仅是电影里看到的,向Christy Brown及帮助他的人尤其是他妈妈致敬。

58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迟来的希望 令人伤心 朴实 真挚 感人看的我想哭了 我们正常人很难体会命运对残疾人的不公啊

1小时前
  • 阿达
  • 力荐

相比励志,我认为这片更多的是真实。DDL真是出神入化,这片子是在布拉格之恋之后一年啊,对比一下真是更加惊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