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海知道

HD国语版

主演:黄尚禾,钟家骏,李凤英,张灵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1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2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3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4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5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只有大海知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小由祖母养大的马那卫(钟家骏 饰),盼望长期在台湾工作的爸爸有天能回到兰屿,陪伴他的成长。学校里新来的年轻老师游仲勋(黄尚禾 饰),一心想争取记功嘉奖、早日调回台湾。学校报名参加了在高雄举办的全国原住民舞蹈大赛,仲勋自告奋勇担任指导老师,而马那卫也想趁机到台湾看爸爸,大家都为了梦想奋力一战。在集训过程中,仲勋却发现,孩子们对代表达悟文化的丁字裤显然排斥,不愿穿着它上台表演。为了让孩子们能顺利登台演出,仲勋尝试去理解、鼓励他们,从文化中找回骄傲与勇气。当他们终于踏上台湾的土地,仲勋和马那卫心中坚守的梦想,也因为这些日子的努力渐渐有了转变…...魂断奈何天消极的快乐,电锯的边缘宫本武藏1954猛虫下乡雪国2022轻取罗小林的决心幻灭海军罪案调查处:悉尼第一季冤家搭档 第一季朱莉娅第一季小镇警官追捕连环杀手第三季人妖阿发 痴人三部曲 1/3忍无可忍1984失业阵线联盟诸神之怒2012上海风云企业流氓回头见断案吧!寇准斗鸡1990范海辛英语美丽的契约化外之民目视朱丽叶罪案终结第四季香蜜沉沉烬如霜超自然战场代号杰罗尼莫淹没(2017)谍网娇娃美丽至极3穿靴子的猫不要走远风骚律师第三季皮囊 第七季夏洛克的孩子们极速格斗浴血护镖自娱自乐大冒险王之金丝玉盘燕子李三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长篇影评

 1 ) 这个夏天要去海岛

这个片子与《老师,你会不会回来》有不少相似之处。(原本以为是讲张雨生的!)

这个更原住民原生态一点。展示了民俗的东西。这与国产片那些少数民族题材类似,民俗风情,加上小温情,不同的是没国产片那么主旋律、说教。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台湾的“支教”题材。大陆的支教片应该学习下,怎么更自然,而不是矫情,乱煽情,尬演,生硬的情节,高大上(假大空)。

民歌好好听。达悟人是个个能歌善舞。

“丁字裤”这个,很容易想到日本的“丁字兜裆”他们是不是因为日本殖民50年影响而有这个传统的?

兰屿,台湾本岛最大的一个岛,不过人口只2000多,都是原住民达悟人。以前是听说过名字的。当然绿岛更闻名,不是因为绿岛监狱,而是《绿岛小夜曲》,世界上另一个因为监狱出名的地方是关塔那摩。

个人很喜欢海边,海岛也大爱,海岛游虽然怕坐船(因为会晕)但常常舍不得归程。小时候被“海滨小城”那篇课文洗脑了。

 2 ) 只有海知道,想念是蓝色的

《只有大海知道》,2018年的台湾电影,由崔永徽导演指导,几乎全素人演员出演,讲述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影片里面的小演员钟家骏(电影主角马那卫的扮演者)因出色的表演获得第55届金马的最佳新演员。 老实说,对这部电影真的渴慕已久,只是苦于一直没有资源可以观看,才迟迟不能“品尝”,两年后的今天,终于有机会观看到了,着实开心,惊喜之情不亚于当初观看国产的《米花之味》,只不过,两者的结局,稍微有点不大一样。 在《米花之味》里,小女孩因好友之死打破了和母亲长久以来的隔阂,最后自愿与妈妈和解了,两人一起在钟乳石洞里跳起了非常美丽的孔雀之舞,铃木庆一的配乐还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真的太美了。那一场戏,简直是“神来之笔”,《米花之味》的寓意一下子变得越发深长,整个电影的“档次”也瞬间高了好几格,不得不叫人喜欢。 而《只有大海知道》的结局,却约等于没有“结局”,因为“高雄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在追求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钱的时候,马那卫的爸爸迷失了方向。他选择逃避自己的家乡和与家乡有关的一切,选择逃避这种对他来说像一种束缚的纽带的“落后文明”,哪怕马那卫对他喊着“鞋子我可以不要,爸爸,我可以不要鞋子……”他依然载客而去,留下马那卫在大城市里迷路。 相比于《米花》一开场就是母亲开车回家看孩子的设定,马那卫得到的“爱”注定是会比《米花》的小女孩要少得多,少得可怜的。大人们对爱的注重程度不一样,大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度”不一样,也会导致关爱的程度非常不同。 同样闭塞的环境,同样外出挣钱,有的人回来,是会接受现实的,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和崇敬的,会想家的好和家人的重要性的;有的人,是只想越走越远,越走越远,也不管赚钱了没有,能不能赚钱,现实不现实,唯一的目的,就是先赚了钱再说,家人什么的,可以先放一边。 所以马那卫的爸爸才可以一次次地伤害马那卫的心,一次次地错失他的表演,错过去关爱他的机会,错过,甚至不关心马那卫的安危。哪怕马那卫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高雄,在高雄这个大城市找到他,他也可以做到不理睬他,“绝尘而去”,不怕自己的孩子会否出意外,会否在高雄迷路或被拐骗。 他可以骗自己的孩子“爱河”多么多么漂亮,也可以假装“爱河”多么多么适合游泳,给马那卫勾勒出一个幻象中的美丽高雄。只是他不知道,马那卫真的会去“爱河”游泳,把自己的眼泪留在“爱河”里面。马那卫纵身一跳,沉入“爱河”,得到的却只是无尽的黑暗和空辽。幻想中,自己就在兰屿,幻想中,“爱河”的底部就如同兰屿一样绚丽多彩,自己的爸爸也和自己一同“起舞”,感受着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着最真诚“爱”。无奈一切皆是虚妄。 电影开头和结尾,都拍摄了马那卫和奶奶一起摘龙眼的场景,都是马那卫和奶奶,没有爸爸,虽不乏温馨和有趣,但也隐约透露出不少失望和寄托,比方说,奶奶一直念叨的,爸爸回来就可以吃龙眼了,但爸爸很少回来,也没有吃龙眼。 关于马那卫渴求的鞋子,导演也给了很多的“描写”,比如马那卫烂鞋子的特写,比如马那卫用胶水粘鞋子,比如马那卫放学路上鞋子又裂开了,他轻轻地抱怨。再比如,马那卫看到同学妈妈帮忙买的新鞋子时的羡慕,比如他爸爸的好朋友大叔捡了别人丢弃的旧鞋子送他时,他开心的模样。 当然,在这期中,还有他对得不到新鞋子时,被老师误会,被体罚后对他的自己仅有的一双人字拖的厌恶之情。把鞋子丢掉,把鞋子丢出校门,仿佛这样就可以解决他稚嫩童心的屈辱,仿佛这样就可以远离校园,远离被歧视和误会。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马那卫为什么要画自己的脚丫子,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特意去拍马那卫画脚丫子,还以为马那卫和我小时候一样,喜欢各种乱涂抹,乱图画。画脚丫子和手掌这种事我都做过,纯粹为了好玩,没想到,在马那卫这里,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是电影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母体”。 后知后觉才知道,原来他需要爸爸帮忙买鞋子。而他对爸爸的思念,也很大程度都寄托在这鞋子里面,只有需要鞋子的时候,爸爸才可以带着新鞋子来找他,只有需要新鞋子的时候,才能盼望爸爸回家,来看看他和看看奶奶,给他一小段时间的“情感寄托”。 可悲的是,爸爸由头至尾都没有认真对待马那卫的“情感寄托”,爸爸如约送来的鞋子,第一次是因为爸爸拿错了马那卫寄过去的图纸,买了小码数的鞋子不合脚;第二次是,在马那卫和小伙伴们准备正式表演原住民舞蹈,期待着爸爸能和他朋友妈妈一样,百忙之中抽空来观看他的表演,爸爸却只是转交鞋子就走人。一点也不为儿子的荣誉感着想,不为儿子的自豪感动。 他不愿参与儿子的成长。 他不知道,等他送这一双鞋子,马那卫经过了多少“磨难”,有过多少坎坷的经历。他也不知道,马那卫的心有多么痛苦,多么多么想要一个可以陪伴他成长的爸爸,哪怕是一小会儿,哪怕是偶尔有之,他也心满意足,毕竟他参与这个原住民舞蹈表演,为的就是可以来高雄看一看,见一见自己的爸爸。 高雄很大,高雄也很美,但这种美和这种大,只适合拥有“雄心壮志”的人“展翅高飞”,不适合马那卫这种骨子里就怀有自由与自在,无谓与童真的人“遨游”,马那卫需要的是海洋,不是河流,马那卫需要的是关爱,不是冷漠,是真挚,不是欺骗。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里面写道:「学习爱永远不迟。但它令人害怕。」或许,马那卫的爸爸,就是珍妮特眼里的,还未长大就已经老去,还未学会爱,就已经老去的人之一吧,所以他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不懂得怎么去爱马那卫才是真正的爱他。毕竟,爱。是一个艰涩的字。 「爱。爱的匮乏。爱的可能。」马那卫一直期待着的爱,只有大海知道。只有大海知道,是蓝色的。如海的眼泪,如航行的地图。如浪花在礁岩哽咽。等待着咸咸的海风,来吹开迷雾的长夜。 爸爸,Long Time No Sea(See)。

 3 )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相当凑巧,写完一篇essay之后,决定看电影时碰上Curzon联合举办的台湾电影节,于是有幸在伦敦看了《只有大海知道》。原本以为这会和之前看的《大象席地而坐》一样,中国人包场。结果现场倒还是有不少外国友人。台湾大陆人而论,台湾人占七八成。坐在我边上的就是两个台湾女生,用台湾腔讨论着《大佛普拉斯》和日常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台湾腔总会给我一种轻松搞笑的感觉,于是好几次忍不住偷偷笑出来。观影过程中几次落泪,不仅是因为有类似经历,也是因为那种忧伤没有大剌剌地体现出来而是克制隐忍——这更加令人心疼。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

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兰屿留守孩子的故事。因为父亲去高雄打工,他和年迈的阿嬷相依为命。不过同时,又加上了从台湾被“贬”的老师,一开始一心想调回台湾的老师;以及前往高雄希望有所成功却对家庭缺失的父亲。最终,通过一个兰屿传统舞蹈表演出来的飞鱼之歌,三方形成了联系,电影也取得了部分和解。老师沉下心来,看到了兰屿的文化和马那卫的思念。马那卫真的是孩子心性,虽然内心思念,表现却是天真,天天玩玩闹闹,该笑笑该哭哭;不过那句“我哭不出来了,我的眼泪都留在爱河了”,让人动容——孩子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形地感受到了。跳舞以及参加比赛,对他来说并没有像老师那样重大的意义——也许唯一的意义也只是能去高雄见爸爸,以及让爸爸看到自己的表演。他最大的武器就是真实:被老师训话过之后跑去头偷龙虾,不愿意穿丁字裤而被老师逼着穿……但这些却是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真实。导演对于这样一个留守儿童的把握是准确的,他心中有着长久的忧愁,但日常依然是孩子心性;他还没有长大到明白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不过每当生活触碰到他的忧愁时,他也会难过。

不过我觉得影片并不完整:最后的老师没有明确的结果,父亲也是,比赛也是;最后只是马那卫和阿嬷在打龙眼,和开头呼应。感觉三条线只完成了一条。也难怪最后有人问会不会有第二部。

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其实看剧情和背景,说是发生在大陆西部某个风景壮丽的小村庄也并不觉得违和,但是总感觉这样的搭配的大陆主流电影不符。大陆电影给人的感受总是宏大的:宏大的场景宏大的命题宏大的理想,这无可厚非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国心态的体现。不过台湾电影却完美补充了大陆电影所缺失的柔软,聚焦在人与人或是人与自然之间。总体上台湾电影就是给我这种来源很细小但是却真实的感动,《海角七号》《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等等,都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感情。

影片比较台湾特色的是,本土文化又一次被提及了。而此类电影还有很多。反观大陆,关于少数民族又进入主流视野的电影,我想想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人口比例的原因吗?

结束后的Q&A环节

这次去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最后有主创提问环节,导演没空,因此是黄尚禾在凌晨三点和我们Skype聊。整个过程有不少有意思的点。

1. 哥大毕业的黄尚禾。他全程用英语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也算流畅。正当我疑惑台湾艺人素质之高时,他提到他是哥大的研究生毕业。

2. 一位台湾腔的外国人。期间听到有人用台湾腔国语夸黄尚禾帅,继而又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疑惑地看了一下,发现是个外国人,顿时惊奇。散场时候观察了一下,发现他还注意到了片中国语和母语的区别,正一本正经地和同伴解释。仔细观察下来,可能是混血吧。

3. 敏感的主持人。主持人期间提到一个文化问题,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离开兰屿去高雄,于是问是不是出于什么政治原因。同台的台湾策划人回答说是经济原因以及兰屿没有高等学府。散场后我也在思考,外国人来看中国电影,缺乏文化背景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看,和我们看到的终归不同。反之我们也是。

4. 台湾电视剧。 黄尚禾提到说自己目前正在拍摄一部台湾电视剧,后面还会和HBO以及Netflix合作。想到最近很火的《我们和恶的距离》。台湾的电视剧创作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如今又是百尺竿头。有这么一个文化相近但是更加自由的母体在这儿,我们倒是能够有机会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了。也希望大陆能被反影响吧。

(在国外看个台湾电影真的很难不联想到政治,更准确地说是两岸区别)

 4 ) 感情有自身的来处和归途

第11届两岸电影展带来的台湾最新影片,去年金马奖上最受瞩目台湾电影之一,由编剧导演集一身的崔永徽导演的《只有大海知道》,5月30日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加演了一场,上座率约7成。 在小编看来,这是一部台湾兰屿岛留守儿童的故事,里面穿插着隔代扶养,城市的人把自己放逐到孤岛找回自己,岛上的人到了城市迷失自我,还有在地文化的寻找和对人的滋养。 影片质朴清新,颜色明亮柔和,干干净净的人和环境,看得到底感受得明白,情绪在一呼一吸的节奏里荡漾,不悲不喜的体验人与人彼此的影响和自身的领悟,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由小见大,从生活细节入手,一点一点中在海洋的环绕里展开情感脉络,故事情节前后呼应,配合角色心理历程,角色在经历中的心境不动声色转变,静静演绎着悲欢离合,张力在人心共鸣,且是回荡不止。 小男生在兰屿岛上跟着奶奶生活,思念在高雄打工的爸爸时,会不想吃家里做的芋头和新鲜鱼,而是去外面吃面和汉堡,试图在心里拉进和爸爸的距离;当他慢慢理解到爸爸对故乡的离弃和被生活的不如意折磨得对自己和奶奶的爱越来越少时,他会主动跟奶奶提出要吃传统食品芋头。 最感人的是他到了城市表演节目,独自去找爸爸时,爸爸冷漠地为了工作把他遗弃在街头,他独自在夜色里跳进海里,镜头一转出现的是:幻想中他们父子在阳光下,兰屿岛清澈的海水里嬉戏画面。 这是一个悲伤的镜头,充满父子温情的画面背后是小男孩完成了对父亲在身边渴望的终结,他把眼泪在海里流尽,一瞬间成熟。 小男孩和理解他的老师在计程车里看着窗外的城市说:'高雄的路好多啊,不像兰屿就一条路。' 老师回答他,也像是回答自己:'走一条路比较好。' 看到这里,小编很感慨,每一种感情都有自身的来处和归途,没有其他的情感可以替代,没有就是没有了,追不回的。 生而为人大概只有接受,自己去封存已经枯竭的感情,好好对待能把握的,能争取的感情,让自己舒服些,把日子养起来,未来有点温度有些支撑,有爱自己的人,有自己爱的人相伴。 有人形容,台湾是一个曾经被遗弃,而他们不断在探索自己文化认同的地方,出产的电影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对过去的凝视和对未来的困惑以及选择。 电影里透出明亮人间烟火里的脉脉温情,让人莫名安静。

 5 ) 有感而发

这是第一次自己尝试着写影评(不喜勿喷)。想把自己触发的情感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

1.从我个人主观意识来讲,整片以偏纪录片的形式慢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给我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同样曾经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也渴望过父母的关心与陪伴,但随着自身的成长,慢慢意识到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我必须得去接受。我也常常听妈妈说,她那一辈绝大部分都进城务工,渐渐年长爷爷奶奶在家也没有子女陪在身旁。她感到很遗憾!听完朋友各自的想法,有的人说长大后,有的人会情感会钝化,会变得冷漠,我却不赞成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情感需求,只不过学会了隐藏,假装自己不需要它,但总有一天会爆发吧。

2.对于台湾原住民舞蹈、文化的传承的态度,这是值得大陆这边学习,好好珍惜的。

3.在片中,对于男主马那伟妈妈的描述未有只言片语,留白很多,耐人寻味…

粉色的灯光有点暧昧😂
氛围还不错🙈

 6 ) 希·馬沙卡的飛鱼

我是在半夜看完的《只有大海知道》 故事是很简单的双主线结构,一条线围绕着留守的兰屿族少年马那卫对远在台湾打工的父亲的思念,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矛盾,另一条线则是台湾来的老师在岛上带领孩子们重新领悟到兰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并带领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台湾表演当地的歌舞。 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一条推动剧情发展,一条酝酿情绪的爆发,小演员的良好发挥和剧中人物都是兰屿当地纯素人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兰屿的人文风貌,整个观影下来很能把人带入到影片营造的情绪中。 在父子情感的刻画上,整部电影表现的也相当克制,大海和鞋子是男孩与父亲间联系的意向,两次的父子分别也没有出现刻意的煽情与过多的眼泪,而是通过“吃芋头”和“在爱河游泳”来表现男孩的失落与对兰屿的情感回归。 睡醒后我整天都有些恍惚,这促使我再去回想这部片子,影片有种我不曾体会过的疼痛感,包裹着温情、希望、欢笑从那小小方方的屏幕中传递出来,直到结束后,才在你心中蔓延、绽放。 在少数民族文化、父子情这两条线之下的,是我们社会现在正在经历着的阵痛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影片用一种遍地都是的方法将这种对立隐藏了起来,芋头、鱼和炒饭、鸡排,渔船和飞机、铁路,丁字裤和内裤,打渔与开出租,导演仿佛生怕人们忽略这些过于平常的暗示,甚至在影片的结尾加了一句无头无脑乃至有些扣分的对话。 “高雄的路有好多条”“还是兰屿好只有一条路” 有人说,这种类型的片子就是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甚至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甚至能经常看到一些“乡土疼痛文学”,宣扬着现代人在剥离了故乡后的孤独与无垠。 拜托,哪有那么矫揉造作,影片再声嘶力竭的呼喊对于现实的改变都是微乎其微的。 韩国电影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点是,它们敢于把社会中的阴暗面,人们在现实中选择性回避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拍出来摆在大家面前,从杀人回忆到辩护人、熔炉、燃烧、寄生虫…没错,这些影片做到了,无论从影片的艺术角度还是社会意义来看都是极其杰出的。近段时间被热议的小丑,社会边缘群体与精英阶层的矛盾,人们既感叹影片的深刻意义也感叹它们如此开放宽容的影视环境。但影片的社会价值始终是为影片整体表达服务的,无论这些影片里包含的隐喻或是讽刺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启迪与思考,但影片本身的娱乐属性和叙事手法的限制,决定了这些影片中的价值内核很难对人们真实的生活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所以韩国政府不在乎影片揭露了什么,美国也不在意小丑反映的现状 回到这部影片,可见的是,在现代化迈出如此大步伐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东西,无论是饮食、服饰、信仰、生活方式…都会被蚕食吞噬,而依靠制度强行保存下来的东西,可能可以留下形式,留下技能,但一个文化背后没有了人的践行,也就没有了发展,终究是如七彩的泡泡般,看似绚丽,破灭也是轻易而短暂。 影片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带来相关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这些传统的东西中美好的一面,最富有活力的一面记录了下来。它可能不是完全客观的真实,但在那个构建出来的那个小世界里,文化已经脱离了文字所能给予的框架,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描述、也不是对民俗苍白的文字赞美,它给了你选择的权利,给了你在那个世界中过活的“体验”。我至今仍然对贾平凹笔下的秦腔,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莫名的向往,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些传统的文化、历史在被文字建构后给人带来的巨大想象力吧。 一条本应在大海中畅游的鱼儿,当它成为了一条宠物、一具标本,它其实在某程度上已经死了,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进化的可能性,那就连生命也已逝去。 孩子的视角只是为了影片更有感染力吗? 通过孩子的视角去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少见的表现手法。 《迦百农》中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阶级困局,难民问题,《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通过德军军官的孩子与犹太集中营中孩子的故事去讲战争、民族的问题《少年与鹰》中关于工业化的思考《狗十三》中的教育问题《沉默的教室》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思考... 这些影片往往都是悲观的,马那卫最后也没能得到父亲的关爱,德军军官的儿子因穿上了集中营的衣服而错被烧死,李玩最终还是成为了“懂事”的孩子,比利驯服了鹰但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少年的迷茫、无力,正对上了外部世界的沉重与秩序。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Betjeman 我的理解是,很多的问题当你带上了“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时,它往往就不会那么不合理了,而那些依靠着自己的感官去丈量世界的孩子,是还没被“黑暗的理性”侵占的人。 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它帮助人们避免负面情绪给带来的伤害,让我们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感,而这种防御机制产生的方式也很直接。将你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进行隔离它将你的听觉、嗅觉、味觉等等最直观的感受剥离开来,然后给了你一把有力的武器去解决问题。 放到《只有大海知道》中,问题 是马那卫缺少陪伴的成长,而理性 则是父亲挣钱养家的无奈,放到生活中,它可能是我们做出的一次次有违于本心抉择的问题 与 “可能正确”的理性。 我无法对此做出是非的判断,当你的问题被各种各样披着理性的理由、话语所说服时,dark hour of reason 其实就已经在你的体内萌芽 或带着成长 或带着荒谬

 短评

蘭嶼簡單,純樸,風景美麗,但島上的居民卻有很多說不出的悲傷。小男孩的心事,只有大海知道很高興在一片類型片中,看到這樣一部作品配樂和歌曲後勁強,尤其是戲中段的原住民語歌曲我很喜歡鍾家駿渾然天成,不誇張的演出算是年度小驚喜吧

3分钟前
  • Jason
  • 推荐

“多么美丽的大船啊,你却没能和我一起出海。”台湾真的有原住民小朋友会没有一双运动鞋穿?旺扎真的买不到一双雨靴?《只有大海知道》的情感投射,是传统常见的老少边穷留守儿童,故事移换到怒江丙中洛,好像都能成立。但,如果不是由上一代来照顾下一代,通过民族内部的精神传承(而不是任由外来事物去移风易俗,改土归流),难道是老师,政府?正如对于兰屿,如果不是那一条路,还能有哪一条路可选择?电影展示了歌舞,基督信仰,以及不离不弃的老阿嬷。一开始,凶巴巴的老师扮演了讨人嫌的对象,后来,是在高雄开出租车的狠心父亲。他们一开始所拥有给予的,最后所追逐离去的,都是钱。钱当然不是万恶的,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鸡排热狗。只是那一条路,那一艘船,我们可否,走得慢一点,摇得再慢一点。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传统文化及隔代教育。

8分钟前
  • 影君子
  • 力荐

Long Time No Sea,英文名和中文名都好妙。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在刚看过的6-70年代的电影和传教士书中,兰屿原住民还是一群不爱穿现代服装的未开化“野人”,60年后的现在,电影中的孩子竟然为穿民族服装“丁字裤”感到羞愧。原住民留守儿童问题、现代与传统、汉与少民…缓缓表达出来,不过激、不脸谱化、不刻意…把兰屿的偏安小岛气质描绘的很舒服。片尾曲来自在兰屿当警察的卑南族歌手陈建年。如果再有机会去台湾,我一定要去兰屿岛住几天。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父子那条线有点像《小鞋子》,又加入了原住民如何延续民族性和身份认同的话题。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在台南真善美戲院,身邊的觀眾全部看完片尾字幕才離開,簡單的小感動,路只有一條也比較好,

18分钟前
  • 平野自由
  • 推荐

在飞机上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兰屿。几年前在兰屿骑车,很能体会里面一句说话:台湾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环岛就是一条路,此外就是山路。兰屿有几个部落,好多人相信基督教。飞鱼、小型机场、独木舟、酒吧,还有那间国小。那是外在的东西。这部电影是关于内在的事情。

21分钟前
  • Ka Fai
  • 推荐

多謝崔導的良苦, 多謝謝小弟弟的演出, 多謝蘭嶼島民!!

22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双球鞋,一种期待父亲的归来,祖孙之间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很自然细腻,高雄和兰屿之间隔着那条思念的爱河,所有的眼泪都融在水里,只有大海知道。

26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百老汇台湾影展】台湾兰屿达悟族原住民题材电影。基本是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展示原住民传统文化部分的舞蹈很不错,既不说教也足够好看。结尾戛然而止,“参赛、父子、老师”三条线索全断,此前的铺垫顿时空无着落,似乎不知该如何收场,突兀地落在“安心回乡”。此外无法理解小孩对城市的失落感。只有一条街道哪里好了?两星半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吃着芋头盼热狗,尴尬民族丁字裤,想逃离的支教老师,想父亲的留守儿童,穷乡僻壤文化认同,海浪渔船不愿归来,“台湾有那么多条路,兰屿却只有一条。”

3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兰屿离岛 不免让人想起风柜来的人

39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实在太分裂,导演粗暴的批判姿态与影片中不断吼叫学生尊重传统的老师别无二致。一边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一边又要歌颂回归原始的从前慢。你要用电吧,要穿运动鞋吧,寄信还要选快达,交通希望你爸坐飞机即刻到。最后却说,嗯,高雄发展太快了四通八达,还是我们小岛一条路好,你怎么不叫你爸从高雄游回来呢?

41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挺巧,一时兴起观看的「豆瓣2018年度最期待华语独立佳作」第8、9名的《阿浪的远方》和《只有大海知道》刚好都是关于教师、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电影。虽然《阿浪的远方》观影过程更享受其中,但这部《只有大海知道》个人感觉在剧作、制作、表演等方面更胜一筹(看完片才注意到「钟家骏」打败《谁先爱上他的》的「黄圣球」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P.S.:观影中间暂停观看的新闻《法院庭长“不开房”保证书背后:精神偏执妻子的猜疑与刀逼》还蛮有电影感的,事件层层推进,真相渐渐明了,有点《浮城谜事》《搜索》的感觉,若能改编成电影的话……?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飞机上看的,留守儿童和原住民教育题材的电影。关于城乡差距,原住民身份,教育的功能,出乎意料的好。下次给学生上课当素材。

47分钟前
  • makzhou
  • 推荐

电影本身倒是没多好,不过原住民小朋友那首歌真是好听

50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本片最不簡單的,就是所有演員,都演得比主演好。

53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前年这阵第一次去台湾,兰屿当时还没季节性开航,就去了小三倍的绿岛。与片中马那卫对比后感慨一样,岛上只有一条路。不过却不像兰屿那样有原住民。其实去西太平洋这些小岛待上几天,都只能和片中黄尚禾一样,发现点地方文化的皮毛,可皮毛之外呢?当地年轻孩子又能知道多少、留下多少?毕竟达悟这样的文化,是脆弱而稀薄的,除了旅游表演外,只能靠《只有大海知道》这样的极小众电影在极小众范围传播一点。至于围绕文化留存的故事,和哪个边远部落都一样,无外乎是聚焦留守儿童。因为现实如此,故事也就趋同,希望看到围绕同样故事的各少数原住民电影吧。

5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台湾留守儿童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