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HD中字

主演:詹妮弗·洛芙·休伊特,丹尼尔·艾瑞克·高德,米凯拉·麦克曼努斯,玛德琳·卡罗尔,阿丽夏·维加,杰米·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咖啡 剧照 NO.1咖啡 剧照 NO.2咖啡 剧照 NO.3咖啡 剧照 NO.4咖啡 剧照 NO.5咖啡 剧照 NO.6咖啡 剧照 NO.13咖啡 剧照 NO.14咖啡 剧照 NO.15咖啡 剧照 NO.16咖啡 剧照 NO.17咖啡 剧照 NO.18咖啡 剧照 NO.19咖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初恋的重量

《咖啡公社》的结尾,女主选了有钱有实力虽然老了点儿的老板,站在浮华的影视圈儿的Party上,眼神茫茫然望着远方,想念着当初放弃的备胎年轻小伙子;而男主在自己蒸腾的事业里,同样眼神茫然的望着远方,想着自己被人选掉的岁月。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女主的内心肯定是: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男主肯定想的是:你是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孩,但为什么那么眼瞎不选我呢?我那时候是穷,傻,天真,但我有潜力啊,真可惜,你居然看不到我的潜力。我忘不了你不是因为我还爱你,而是对这个不完美感到遗憾。失败是令人遗憾的,尤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扳回来的败局,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

初恋在男人心中有多重?别人我不知道,我有过好几次初恋(是的,好几次初恋,并不矛盾,不同年纪,人会有不同的初恋)都可以说非常刻骨铭心,留下了各种美好回忆,当然还有和美好程度匹配的各种创伤。然而,现在都不记得了,真的。曾经的非你不可,寻死觅活,最后都变成了青春存在过的一点点记忆,不会比儿时在田野里捉蚂蚱的记忆更深,更谈不上什么遗憾。如果是个理性的人,就会感激这种淡忘--这是健康感情的正常归宿。

和“听说你耿耿于怀六百周”相比,我更欣赏“你与我唯一的接触点,是我仍然用你编号买书在诚品店”这样的感情。缘聚缘灭,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和初恋女友分别理论上和你毕业后和你的中学同学分别没什么区别。最后你都会不记得,虽然最后可能你们都会重聚。

当然,80多岁的伍迪艾伦才不屑讲这些三十多岁就应该明白清楚的道理。这部《咖啡公社》用娴熟到不能再娴熟的技艺,借这个爱情故事的壳,重复着伍迪艾伦一贯的自黑:真遗憾犹太教没有来世,否则他们生意会更好;演艺圈的明星们都很浅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知识分子喜欢逢人就拉着讲道理,宽于律人,严于律己,屁用没有。还有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贯穿电影始终的爵士乐。洗印时加了滤镜的泛黄色调。都如此的成熟,专业。伍迪艾伦大爷这种每年一部每部都差不多的电影大概是我喜欢的唯一一种流水线作业的产品了吧。闭着眼睛听那抖小机灵的对白,一开场男主叫鸡又不敢上那充满张力的一个场景,都是伍迪艾伦独有的魅力,他总能拍出一两个这样的场景让你忍俊不禁。

这一年半年以来,每次考试完后我都是用伍迪艾伦的电影来压惊,让自己从紧张的气氛中逃脱出来。最近几年他的电影很容易让我想起他和伯格曼见面后说的话,他说,哎,和您老人家相比,您是个画家,我就是个刷墙的。这未必是谦虚之词,毕竟大家的追求不同,他还说过,我是个幸福的劳动者,这样一部部的制作大致相同的电影的确不能说是经典,传世,大师作品,但也挺快乐的,他做的快乐,我看的也快乐。

 2 ) 20郎当岁,谁都以为自己挺清高



戳破主角飘在半空中的虚妄和梦想。

这几乎是 Woody Allen 电影里,除了纽约犹太梗、偶尔可有可无的旁白,以及狡猾幽默讽刺的情节外,最鲜明持久的特点。

在伍导的新作 Cafe Society 里,后面几点的发挥,都只能算得中庸。犹太梗偶尔牵强,布朗克斯味道浓重的旁白,生硬又违和,像是「把甜甜圈浸进了干马蒂尼」;唯有作为一支戳破虚妄梦想的针尖的这一特点,观众愈发可以嗅得到。没准是导演老了,越来越把自己放进主角的眼睛里了。

我先要说,这八百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开篇的那句话,此外没什么别的东西。很单薄。因为这部片子本身也很单薄,除了漂亮摄影,差强人意的表演之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影片就像是没说完的半句笑话,然后,导演眼里雾蒙蒙地朝着你耸耸肩。

从成名到现在,伍导的电影永远活在七十年代。从片头、叙事、故事结构,在今天看来,似乎像包裹上了两层怀旧的旧报纸。黄澄澄的色调,和反反复复铺洒在场景上的夕阳,将「黄金时代」一词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出来。



这部小片摄影上的精致倒是更胜于前(唯一可以比肩的大概就是黑白色的《曼哈顿》了),夕阳金色和墨兰的对比随处可见,帧帧都漂亮。查了一下,发现本片的摄影是 Vittorio Storaro,你可能从《现代启示录》、《同流者》、或是《巴黎的最后探戈》里看到过他的名字。甚至,Cafe Society 可能太小而承载不住 Storaro 的精致和气场。看着这股大师范儿就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感到,所谓「意胜于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这甚至让人对前作《蓝色茉莉》里的 Cate Blanchett 感到一点小惋惜。如果说 Kristen Stewart 在这部戏里终于有了点演员的样子,那么肯定是有摄影师的功劳。而表演素来无懈可击的 Blanchett 要是也能有 Storaro 这样的摄影师,通过光影帮助展现主角 Jasmine 的焦虑和虚衰,那《蓝色茉莉》想必更加称得上是部不错的片子了。

其实,从 Cafe Society 一开场,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蓝色茉莉》。因为,前段时间六爷来帮我录播客时,曾经提到过 Woody Allen 不给任何虚伪假装以好下场的风格。说起来,他也并非一直如此,甚至过去还时常给角色们以狡猾逃脱现世、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似乎只要够聪明,投机取巧也无可厚非。而在最近的三部作品里,任何佯装的把戏都统统被戳穿,怀旧味道也原来越重,以最近这部 Cafe Society 为最——不仅怀念过往与旧时代,甚至连好莱坞的风华快照、电影的黄金年代都一并缅怀起来。或许这和导演自己这几年经历的是是非非多少有些关系。



到头来,和《蓝色茉莉》中普通人佯装资产阶级不同,Cafe Society 中被戳破的是欲望的倒写,是故作清高。当小秘书 Vonnie 带着初出茅庐,紧张地说话直打嗝的 Bobby 畅游比弗利山的时候,所谓的景色无非就是各路大明星的宅邸。俩人站在门口仰头观赏,赞不绝口,真是以观星的态度在观「星」了。

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当然也充满诱惑,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势必有一方叫得更响亮。如果真要说生活教会给我们,无非是: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


相比之下,杀人不眨眼的大哥 Ben 在切换自己「信奉什么」这件事上就自在的多,哪怕是对待真正的信仰,而非标榜身份的自白。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文艺青年容易命途多舛,还是恰恰因为这些浪漫的构想全部建筑在半空之中,全都掺杂了太多无论是脑子里还是行动上的不切实际,因而才必然会受打击。

只是,虚妄的真假参半的现实也未必是坏事。至少,尽管「梦只是梦」,至少挂在腮边的,也是滴黄金时代的泪。

 3 ) 朱砂痣白月光,都不及我哥


这位略像刘晓庆阿姨的甜品店女服务生是我没娶到的朱砂痣。别看她穿成这个样,其实她是我舅舅的小秘。那个年代的美国,秘书就是这造型。甜美得像颗糖果,跟《咖啡公社》整体的暖黄色调很搭。

这是我,一个穿高腰裤的NewYork boy,是不是很显腿长?这也不奇怪,那个年代我们都这么穿。我不知道自己是没脖子还是含胸驼背,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好莱坞投靠我舅舅,聪明的我真的是典型的美国人,有社交天赋,虽然上面那妹子还是跟了我舅,但好歹我学到一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咖啡公社。

所以你看,男人什么时候都别把爱情当成人生的主题,导演伍迪艾伦之所以用了反沉浸的旁白和不厌其烦的爵士配乐,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部爱情片,这是部传记片。好吧,其实贯穿全片的还是感情线,可是这跟一般的爱情片真不一样啊,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是以男性视角叙事,所以说情也变得很理性。

说了朱砂痣还没说白月光,白月光是个甜姐儿,我跟她结婚生子。朱砂痣则一直带着暮光女的影子,说实话这白羊座的姐们儿就是骨子里有股硬气,不然咋叫她演会打仗的白雪公主呢?我忘不了朱砂痣是因为她是我初恋(好吧其实不是,反正就是初恋的感觉咯,没结果的那种)(这里可以插一下BGM王心凌《第一次爱的人》)没得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啊。总之,这俩美女都很好,就像舅舅也觉得他前妻和现妻都很好,而朱砂痣也觉得我和我舅都很好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最爱我哥。

我哥是黑道老大,身材壮硕,声音低沉浑厚,整个一雄性荷尔蒙化身,性感指数力压《嘻哈帝国》里的大哥。他虽然混黑道,但他对家人很好。对,就是反差萌。他是一家的保护神,虽然保护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搞死)。哥替二姐解决了她蛮横不讲理的熊邻居,最重要的是,朱砂痣跟我舅结婚我丧回家后,是他给了我事业的新起点,他的夜总会成了我的用武之地,我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上流人士,进入了上层社会才娶了名媛老婆。
如果我今天还是个小屌丝,朱砂痣真不一定对我旧情复燃,谁知道呢。总之,你们就说我哥好不好吧?只可惜现在是法治社会,他这样的梁山好汉终归是要被和谐。我只能多放点他的照片表示缅怀。

 4 ) 后来,我们不知如何去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学期在法国交换,离开巴黎的前一晚,朋友电话过来,“要不要看个电影,伍迪艾伦的,庆祝你考试结束。”

是周五晚上,Cafe Society又刚上不久,挺大的厅几乎坐满了人。20分钟广告后,正片开始,听着英文对白,看着法语字幕,感觉满奇妙的。

故事简单,甚至有点俗套。

年轻的男主对未来迷茫,去好莱坞投奔了电影大亨舅舅,顺便爱上了舅舅的秘密情人,年轻女秘书小K。小K一番摇摆后,嫁给舅舅,而男主在一番历练后返乡经营夜店,事业成功,娶了离过婚风情万种的Serena。S怀孕,生子,二人激情褪去,当男主与小K重逢,发现,白玫瑰还是那么美。

简而言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情节老套,但伍迪艾伦胜在故事讲得好,男主年轻生涩引起的小尴尬给人满满的共鸣。

初到好莱坞,男主求职不顺,浑浑噩噩,在哥哥撺掇下叫来妓女。男女两方都是第一次入行,相视尴尬,话不投机。男主无奈,算了,不做了,给你钱,你走吧。女孩自尊受伤,眼泪掉下来,男主求饶,别哭,我们做好不好。如此纠结好久。

这是一个讲述成长的故事。

初到舅舅办公室时,他动作僵硬,衣着土气,别人问话也紧张地过几秒才答复;后来,他驾轻就熟地招徕客人无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夹杂奉承与调侃,每一句都恰到好处。

初见小K,他目光直愣愣的,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女孩。他说,即使你有男友,我也一心一意对你好,他备好晚餐,醒好红酒,被女孩一次次放鸽子,却依旧召之即来,小心翼翼不敢逾矩。而Serena时期,他已然成把妹高手,套路直白而有效,调情句句勾情,相识当晚几乎够到本垒。

初到加州,他信誓旦旦地想到大城市干出一番事业,却在被人问 “你想做什么”时茫然无措;后来,他更了解自己的价值,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他开始明白最适合自己的不一定在远方。

那时,微风吹起女孩的裙摆,小K说,我当然羡慕这些有钱人,但有时候却觉得他们挺可怜的。我想要做自由的人,做爱做的事。数年后,小K偎在舅舅怀里,如数家珍地向周围人念叨名人掌故,好像自己的价值就体现在一串串响亮名字里。男主幻灭,问K,从前你不是最不喜欢这样的人吗。小K轻叹,你能说自己和从前一样吗,我们不是都变了吗?

想起有人评价黄蓉的转变,在射雕中可爱洒脱,而神雕中却世俗守旧,俨然不像一个人。知乎上有人答,只是黄蓉长大了,现实了,明白如何能为人所容,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地容易一点、舒服一点。

所谓初心,是不是只是无知无畏时的虚空的妄想。长大了,我们变成不同的人,有时会想找回曾经的爱人,还原一下年少时的心境,想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曾经那样全情投入地爱一个人。

不知我曾经爱的人,现在过得好吗。

 5 ) 老头儿变甜了,但我喜欢

「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

大概是老头近年来最犹太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导演出生的年代。地点是纽约和洛杉矶——东、西海岸最多犹太人聚居的两座城。我们的主角名叫Bobby,不用说屁股后面跟着典型的犹太姓氏。他在纽约混得不好,准备去洛杉矶的舅舅那里试试运气。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西海岸的阳光,思念一到冬天就落满大雪的曼哈顿(而不是布朗克斯,主角的出生地)。于是他回去了。在这前后,他在两座城市分别和叫Veronica的美女各有一段恋情。故事结尾,后者成了他的妻子,前者成了他的舅妈。

内布拉斯加是个穷地方,地广人稀,冬天还冷得要命。在内布拉斯加,即使拥有英语和戏剧双硕士学位,Vonnie也很难出头。于是她来到洛杉矶。她没有成为明星,而是当了秘书兼老板的情人。在洛杉矶,这事不稀奇。如果不是老板的侄子Bobby突然出现,她可以没什么纠结地掀翻正主,当上老板娘。

Bobby在洛杉矶给他舅舅打杂,有点落魄也有点不甘心。他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天天见冷脸和坏声气,只要有人对他稍微表现一点善意,他都会拼死抓住。比如舅舅半是炫耀地给他介绍Vonnie,他就打蛇随棍上爱上了她。

年轻人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回过头来看,其实是爱上自己的想象。Bobby就是如此。两人一起逛洛杉矶的豪宅,一路看来一路评,聊得风生水起。但对Vonnie来说,这不过是应付老板的任务,对Bobby来说,却是一段艳丽的新生。Vonnie附和Bobby一句「不爱浮华」,是言不由衷也是顺水推舟,却因此被后者引为知己。

本来,Voonie不准备和这个处男认真。原因一方面是和老板如火如荼,转正有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obby是个可以随时抽身离开洛杉矶的纽约客,没法理解她这个必须留在洛杉矶的内布拉斯加乡下妹。两人约会,Vonnie很少主动提起自己,总是Bobby在喋喋不休地聊着纽约和洛杉矶。直到Vonnie被老板甩了,她哭得梨花带雨,敲开Bobby的门,准备正式接纳这个备胎。但那时,她也没有敞开心怀。

直到脚踏两条船的窗户纸被捅破,Vonnie必须有所抉择。两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舅舅,一个是侄子;一个有洛杉矶带游泳池的豪宅,出入往来都是名流,另一个只有布朗克斯的小公寓,有着不可预知的未来。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贪恋她的美丽,懒得理解她的灵魂。所以同样不够爱,不如选有钱的。她做了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Blake Lively饰演另一个Veronica。尽管她的出场远少于Kristen Stewart,但有她的每一幕,都光彩照人。她在市政府工作,刚离婚,被劈腿,有点阅历,也不失天真。那时Bobby正在夜总会混得如鱼得水,懂得适度粉饰,懂得察言观色,远非那个召妓都哆嗦的吴下阿蒙。这样的Bobby遇到这样的Veronica,少了年轻懵懂,身段娴熟进退自如,两人棋逢对手。

多年以后,当Bobby在夜总会重逢Vonnie,看到她满口名人八卦,变成了当初讨厌的那种人。对此,他说了一句俗语:「Time flies, people change」,然后领她去纽约的餐馆、赌场、酒吧,带她去中央公园看日落,旧梦重温。毫无歉疚,义无反顾。

到结尾,没有奸情败露,没有撕破脸皮,没有撒狗血,也没有夸张的戏剧起伏,甚至连老头标志的偶然转捩点,都没有。老头不再做一个「虐待狂式的剧作家」,他收起了毒舌,收起了厄运;他放任摄影师大量地使用金色的柔光和移动镜头,让电影笼罩在梦幻的光芒中;他变得柔软,把一桩苟且偷情拍得温情通透;他不再无常,变得有常;他变甜了。但是我喜欢。

 6 ) 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20岁出头的时候开始喜欢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彼时在巴黎读书,夏天有听不完的露天音乐会,冬天有逛不完的博物馆,一年四季都有UGC 一个月不到20欧的无限次电影卡。曼哈顿、赛末点、午夜巴塞罗那、遭遇陌生人、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等等等。那时候看老爷子的电影,更多的感觉是新奇,甚至会对剧中人物的遭遇感到可笑;那时候对未来的自己无比憧憬,因为有无数种可能性,而伍迪艾伦电影里时刻不停变幻的不确定性恰巧暗合了自己当时的心意。那时候试图在电影里找答案,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抓马的故事背后老爷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然后自问自答:嗯可能就是要学会拥抱和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如果还有什么,应该就是要对世界和人的不确定性报以最大程度的宽容。

那时候不懂,读书时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可能性,进入社会后的不确定性则大多是不可能性,或者说是限制性。本科、研究生、回国工作后又只身来到纽约。这几年在工作生活感情都经历了不确定性后再看他的电影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辞职后的这小半年我断断续续的重看了伍迪艾伦几乎所有的电影,有大笑也有默泪。越看越觉得,生活真的挺残酷的。即便你有一万种选择,你也只能选一种。还有赛末点里男主角说的那句:人们不愿意承认运气在人生中占多重要的部分。还有今天咖啡公社里Bobby的舅舅Phil说的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小k当时选择了嫁给Phil,我觉得倒不止是Phil能提供给她的物质条件和Bobby有天壤之别,还有她本身对Phil的余情未了,对曾尚在婚姻中的Phil的那种“想得而不可得的”执着。其实上面两个条件如果单独一个拿出来k都未必嫁给Phil,可同时出现时做出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再见Bobby时当年对Bobby的感情又被延续了出来,再加上可能多少对已到手的生活的厌倦,Bobby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那个“想得而不可得的人”。

小k和Bobby都没有在合适的Timing出现在彼此的人生中,但Bobby的妻子做到了,所以她是相对幸运的那一个。影片从开始时Phil面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难题到小k和Bobby在结尾时落寞又无可奈何的眼神。难题被转移了,然而难题永远都存在。有意思的是当舅舅向Bobby倾诉不知该如何选择时Bobby的反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旁观者清的经历,当“上帝视角”看问题时,每一个故事都平淡每一个选择都简单。一旦主角换成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纠结与疲惫。

今天看完电影从Lincoln plaza cinemas走出时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再在电影中找答案,事实上在重看伍迪艾伦的这半年里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知道了很多事情本就无解,比如Timing , 但还是要感谢老爷子把这些无解都拍出来,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有类似烦恼困惑的人。

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结局,不给你看主人公们的选择,但是告诉你他们的生活都还在继续。所以既然life goes on, 我们也只能go with it了。

Btw, 确实和很多观影的朋友一样感到老爷子友好了不少,没那个劲儿对世界冷嘲热讽了。伍迪艾伦的电影我还是最喜欢午夜巴塞罗那,重看很多遍也不厌。







 短评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12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主角Casting大失败...

16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19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22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2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28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KS出戏

30分钟前
  • spinario
  • 还行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34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37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3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46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4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54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59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1小时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