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海洋

HD中字

主演:大卫·爱登堡,希尔维亚·厄尔,本·福格尔,Craig Leeson,巴拉克·奥巴马,Jo Ruxton,Tanya Streeter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塑料海洋 剧照 NO.1塑料海洋 剧照 NO.2塑料海洋 剧照 NO.3塑料海洋 剧照 NO.4塑料海洋 剧照 NO.5塑料海洋 剧照 NO.6塑料海洋 剧照 NO.13塑料海洋 剧照 NO.14塑料海洋 剧照 NO.15塑料海洋 剧照 NO.16塑料海洋 剧照 NO.17塑料海洋 剧照 NO.18塑料海洋 剧照 NO.19塑料海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不过,还有个别重视环保的国家给污染日益严重的地球带来一些希望曙光。比如,美国德州奥斯丁,整个城市禁止使用塑料袋,德州最大的石化公司基地则更是环保者的绿洲;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卢旺达,始终拒绝塑料袋,不生产也不进口;德国慕尼黑,制定法律,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有义务回收塑料垃圾,整个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回收链道,甚至每个超市都回收塑料矿泉水瓶;英国曼彻斯特轴子聚合物公司将塑料重新制成新的塑料制品,达到循环使用;戴维与肖恩弗兰克森在海地创立塑料银行,鼓励当地人回收塑料垃圾,避免流入海洋,而塑料银行则将回收的塑料重新加工处理,进行循环使用;爱尔兰,西娜尔垃圾转化能源公司,将塑料热解后制成柴油,每台机器每天处理20吨塑料垃圾,生产出18000升柴油;澳大利亚豪勋爵岛,垃圾分类回收……还有片中未提到的日本,整个国家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家庭丢垃圾时,需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如果分类不对,收垃圾的人是不收的,政府还出台《废弃物处理法》,对于不按规定要求乱扔垃圾的人,最高有可能处以5年以下拘役,以及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下图为新居浜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垃圾分类信息

      反观中国,因为是属发展中国家,全面搞垃圾分类回收不现实,那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应该出一个有文明象征性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城市吧?没有,一个也没有,处理的方式全部是填埋或焚烧,记住,焚烧会产出大量二恶英有毒气体,这是致癌的。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2 ) 减塑不是宏大的事,而是生活二三事

在做菜过程中,有一天我突然有了”我也用太多塑料袋了吧”的愧疚。尔后,我开始搜索相关的音、视频和书本。《塑料海洋》是一个开始,但我知道它不会是结束。它帮我打开了新的一只眼睛,这只眼睛将带我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途几度有想哭的感觉。我那些无意识的使用和丢弃塑料行为,给这个星球的环境、动物和人都造成了伤害。纪录片把重点放在了”海洋”,但它只是一个引子,让我们窥见自己所丢弃的物品,是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刻影响海洋及其周边。

地球的全部生态是一个整体。陆地的垃圾会通过不同途径(人为或自然地)被带到海洋中去。海洋中的动物会被缠住失去行动力而死亡。但个更多的(包括海鸟在内)会因为误食塑料而导致消化系统阻塞、崩溃而死。塑料会在海洋里降解掉么?不,并不会。你看不到,是因为它们变成了更小的塑料碎片,被更多鱼类误食。小塑料碎片本身含有、同时后续又吸附了大量有毒物质。即便这种误食没有导致鱼类直接死亡,但也将毒素带到了其身体里,通过循环系统送至全身各处,使其产生各种疾病。而我们可以全身而退吗?不,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骄傲人类,我们在大快朵颐时,也让这些自己扔掉的垃圾,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自己身体里。

还有那些原本美丽的村庄,被占据被侵蚀,变成了常年恶臭的塑料垃圾填埋场。那里的人类,因为垃圾焚烧、土壤污染而患病。塑料对人体的伤害从早期生长发育,到后来的身体机能(引发各类癌症),再到生育能力,贯穿始终。

我们需要更有觉知、更谦卑地认识到: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和这个星球的所有生物一样,我们也只是寄居于此而已。当其它所有生物都只是按照本能在生存时。我们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着生存方式。而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在欲望驱使下,过着过剩的生活。可这种过剩又给予了多少人持久而稳定的快乐呢?但它对地球却造成了持久的破坏,对其他生物和人造成了实际的伤害。

我想这部纪录片于我而言只是探索的开始。当我们更主动、更有意识去看世界时,会放下很多小情小爱小纠结。当我们不再只看见自己,才可以放弃许多无谓的挣扎与攀比。当我们真正开始做点什么时,会真切地感知到自己与世界,与别人的连接。当然,我向来对自己温和,所以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不彻底、不纯粹的环保人士。

但那又如何呢?我还是可以在生活里,做到可持续、无压力的环保行为:

1,减少塑料物品的使用。(1)减少外卖,有条件就堂食或自己做;(2)自备购物袋;(3)视情况将家中常用物品(保鲜盒、盆、刷牙杯、晾衣架等等)逐步更换为不锈钢(但是要注意,不要为了做这些而提早扔掉塑料品,当前有的,就要物尽其用再扔);(4)出门带水杯(不锈钢或玻璃);(5)不喝瓶装饮料;(6)少买袋装食品,实在要买,就买大份的,相对塑料使用率低。

2,将环保意识扩散。

(1)在日常活动中影响身边的人;(2)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环保概念。(3)教育下一代,从小又环保意识和行动!

 3 ) 向它宣战,不该只是说说而已

本文首发于博格漫电影趴(ID:bogemandyp)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见了这么一条消息:91岁依旧活力满满的英国女王正式“宣战”,宣战的对象不是某个国家或组织,而是我们平时都会接触、使用到的塑料。女王正式发起了塑料战争,“在所有皇室地盘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塑料瓶”。

看到这条消息立刻想到了《塑料海洋》。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评分8.9,看过的人却只有200多人。这是一部值得让更多人看到的纪录,更是一部应该让更多人看到的纪录片。

《塑料海洋》的导演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克雷格·利森。原本只是想寻找难以捉摸的蓝鲸的克雷格,在本该原始纯净的海洋中发现了惊人的景象,在封闭了30年的斯里兰卡海域,原本蔚蓝的海面被油脂和各种垃圾覆盖,整个海面飘满了塑料。

亲眼见证了塑料海面之后,克雷格与一些国际性的专家合作,花了4年时间,前往全球二十几个地方,去探索海洋脆弱的状态,以及关于塑料污染的真相。2016年,在塑料海洋基金会的支持下,纪录片《塑料海洋》开始放映。

纪录片中列出的一系列数据让人不寒而栗:

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倾倒进海洋;海洋中塑料碎片的数量多达5万亿枚;据科学预测,到2050年,海洋里每3公吨(1公吨=1016公斤)的鱼就有1公吨的塑料;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鱼类。

看着这些数字,有没有一点害怕,然而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字,还有更加有冲击力的例子。

在挪威,人们发现了一头鲸鱼死在海滩上。

它的胃里没有任何食物,有的只是塞满胃的30多个塑料袋。

平时喝饮料用的不起眼的吸管,出现在了海龟的鼻孔里。

为了拉出这根吸管,工作人员花了8分钟,整个过程海龟痛苦无比,它的鼻孔鲜血直流。

一个潜水大叔在海底发现一只海龟,它被塑料袋卡住了喉咙。

“塑料袋紧紧地卡在它的喉咙里,我必须用很大的劲才能将袋子拉出。海龟看起来非常虚弱,如果我再晚一点,它很有可能就被活活饿死。”

不仅仅是海里的生物遭殃,海豹也不例外。

它被塑料打包环死死套住,自己没法解开,只能任由它卡在自己身上,海豹越长大,塑料环就越紧,最终卡进了它的肉里。救援人员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去。

就连会飞的海鸟也不能幸免于难,哪怕是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南冰洋岛屿上的信天翁。它们飞了数千英里寻找食物,很多时候会把塑料误认为食物,自己吃塑料,也喂孩子吃塑料。

有一只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牙签,导致胃被戳破,最终死去。而在这些信天翁的巢穴旁,堆积着非常多的塑料垃圾。

除了英国女王,还有一个人对塑料也是深恶痛绝,他就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

老爷子这一生都献给了自然纪录片,他对大自然爱得越深,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就越让他担心,尤其是在拍摄《蓝色星球2》的时候。

虽然我们在片子中看见的都是美丽的蓝色海洋,但实际拍摄时所见到的海洋塑料污染让老爷子心惊不已。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海洋那么大,住在海里的生物那么多,我们人类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影响到它们。但现在我发现:我们错了。在录制《蓝色星球》时,不管我们去到的海洋多么偏僻,摄影师总能看见塑料。”

塑料倒进海洋非常容易,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但你以为它们就这样不存在了?太天真了,它们会像幽灵一样,用各种形式和人类纠缠在一起。

还记得2012年的“香港胶灾”吗?12年7月23日,台风将6个装有150吨塑胶颗粒的货柜吹翻,大量的胶粒飘向香港海域。

胶灾过后,当地渔民随机捕捞上来三条鱼,这些鱼的胃里都有五到七颗胶粒。

一根不起眼的塑料吸管,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然而降解已经是理想情况了,可怕的是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的直径小于2毫米,肉眼很难发现,塑料微粒被鱼吞食后,人吃鱼,塑料微粒就会留在人体内。研究表明,海鲜爱好者每年可能吃进11000颗塑料微粒。

当然,塑料微粒并不是最小的塑胶粒子,还有更小的,塑胶本身或许无毒,但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容易附着有毒的化学物质。随着食物链的流传,毒素将会在脂肪与肌肉中沉淀,最后都会进入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的身体中。

“白色污染”这个词,在十年前应该算是个热门词,自从2008年施行“限塑令”之后,似乎减少了很多“白色污染”。然而,大量的塑料垃圾仍然不断产生。经过科学家研究,现在大部分海洋垃圾来自六个国家: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

这么些年过去了,“限塑令”真的有用吗?还是有用的,超市的塑料袋开始收费了,买的人也少了,但是也只是超市而已。外卖盒、饮料瓶、塑料包装袋等等,我们的生活中依旧充斥着各种塑料制品,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用品。

而我们说了那么多年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呢?也基本上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数据显示,全球真正回收利用的塑料资源少于7%,剩下的大部分被焚烧、填埋或流入海洋。

海洋产出了地球一半的氧气,人类毁了海洋,就是在毁灭自己。

其实,英国并不是第一个宣布“禁塑”的国家,第一个全面实行“禁塑令”的国家,是卢旺达,肯尼亚随后也颁布了最严苛的“禁塑令”。在我们眼里贫穷的“非洲兄弟”,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既然知道它不好,干嘛还留着它?

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禁塑令”,巴拿马、坦桑尼亚、西澳大利亚州……那么,作为最大的海洋垃圾排放国之一的我们呢?

虽然在制度、法令上还没有什么有效的举措,但是我们自己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向塑料“宣战”。当你图一时方便,使用一根吸管、一个塑料袋时,请想一想那些被塑料折磨的生物们;当你购物时没有自备袋子,频繁购买塑料袋时,请想一想被塑料覆盖的大海。

海洋再大,也是有限的。再这样下去,当我们再次来到海边时,也许面对的真的就是广阔的塑料海洋了。减少塑料使用,保护环境,其实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4 ) 今天,你的身体里又多了一点塑料元素。

很少会看纪录片,总觉得太过正式和枯燥。但今天要说的这部《塑料海洋》真的让我从头到尾都看的十分认真,因为不仅是一部科普片更是关乎于我们每个人身体健康的生活现状反映。震撼程度五颗星!

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塑料产品的接触,不论是早上装煎饼的塑料袋还是中午外卖的包装盒,几乎随时随地我们都被一次性消费的塑料包围。当我们随手把吃完食物的包装扔进垃圾桶里就觉得万事大吉那可真都是大错特错!

现在全球大面积的海洋都有风化不了的塑料颗粒沉淀到海洋随处可见的地方。那些本该在海洋里自在生活,不会去考虑吃进嘴里的究竟塑料袋还是小虾米的生物,胃里都塞满了不能消化的塑料垃圾最终导致胃被塞满直到死亡结束这悲惨的命运。

电影中用母亲的视角走访了世界各地被塑料包围不同程度环境影响,影片真实的讲述了当地人民在面对大面积塑料垃圾的无奈。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接触塑料过多,导致流感、癌症的多发于蔓延。没有办法阻止这场人类的“慢性癌症”,只能无可奈何的看着最初美好干净的家园被垃圾一点一点的摧毁与破坏。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天真的以为垃圾会被送到垃圾回收场然后经过完美又环保的净化形成传说中的二次利用,让垃圾不再成为垃圾。

包括我在内,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之前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走在街上也会很认真的把每一点垃圾宁愿多走几步都要扔进分门别类的垃圾桶里。

然而事实上,百分之八十的垃圾并不会真正利用起来,而是被换个地方堆积着、发臭着。

很多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塑料,都没有办法真正进化成为可再次利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慢慢沉淀,不论过去多久它依然会在那里看着这个荒谬的世界。

海洋中很多塑料颗粒都是经过数不清的年月磨练而成,因为过于细碎,很容易被生物吃进肚里,融进肌肉及身体的每个角落。而我们今天所吃到的海鲜,同样也等于吃进了同等的塑料因子。

可怕吗?真的很可怕。

我们现在越来越 注重养生,从饮食到运动。但似乎我们忽视了生活的地球其实早已经千疮百孔。它经不起我们自私的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折腾消耗真正让我们生活的地方。虽然塑料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但付出的代价,这背后给整个大自然及生物圈带来的灾难是难以计数的。

虽然影片最后也没有真正解决的办法,只能让我们每个人从生活中的细节里,减少用塑料的频率。

虽然我们做不到生活中不用塑料产品,但我们可以减少使用那一小包咖啡糖、一次性保鲜膜、包装好看的饮料奶茶......生存环境是我们自己的,不为别的,爱自己总没错吧。

 5 ) 《塑料海洋》观后感

制造塑料消耗大量石油 漂浮在海面的塑料会被鲸吞食,使鲸死亡 填埋的塑料污染土地 海底随处可见塑料垃圾 塑料看似分解了,但以微塑料的形式存在(micro plastics)被浮游生物吃掉,微塑料吸附毒素,最终毒素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 塑料燃烧的烟有害 海鸟吃塑料会死亡 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会全球循环 塑料含有能让雌激素释放的东西 有很多人在努力 直接救助动物 垃圾场生物修复 美国海军的摧毁垃圾的方法 回收业 原罪:一次性文化 要少用塑料制品 要循环使用塑料制品

 6 ) 拒绝塑料袋、塑料制品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的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这两个给我的感觉是对环境伤害都不大。但事实上呢,还要考虑这两件物品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额外物。

比如环保袋。生产环保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这些原料的采集成本如何,制作环保袋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废气、废水产生,运输给各个市场使用的运输成本又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调查才行。可惜,本人普通穷人一个,不知该去问谁问哪个机构。百度、图书馆资料却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忙着工作不了了之。

2017年3月份搬来广州,换了新地方生活却发现塑料袋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还是摆脱不了它。期间试过一两个星期这样的,拿几个超市那种看上去比较干净的透明塑料袋去买菜,这次用了洗干净晾起下次接着用;想去外面那家便宜又好吃但却只有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塑料饭盒的快餐店吃时就拿宿舍里的碗去装回来吃。后面又不知为啥不了了之,宿舍厨房又总是每天都有塑料袋。

在昨晚,跟宿友看《塑料海洋》,看到那位女士从那些海鸟尸体的胃里掏出那些塑料时,我被彻底地震住。这让我彻底地厌恶塑料袋、塑料制品。我想我要从现在做起,要时刻记着,能不用塑料制品就不用,下定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买个竹制菜篮,买菜时蔬菜直接放菜篮,肉类、海鲜、豆制品等先用碗装好再放到菜篮。

2,买早餐吃的面条时不买塑料制品袋包装的。

3,厨余、日常生活垃圾直接分别倒两个不同的垃圾桶,不再在垃圾桶套塑料袋。有些厨余垃圾直接倒在垃圾桶可能会恶心,但一想到那些海鸟胃里的胃容物,会更恶心。(这点在宿舍的塑料袋用完时开始执行)

4,在外面吃东西时,用一次性饭盒装饭菜的不吃。

以上先暂时4点,也希望大家能共勉,感激不尽!

 短评

特别是从死去动物的胃中清理出的大量塑料,触目惊心

5分钟前
  • 且行且歌
  • 力荐

片中没有提及的两点:1. 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后绝大部分是被卖给发展中国家了,真正在本国获得回收循环利用或者被转化为能源或其他材料的塑料垃圾只占极小一部分,所谓 “成功解决塑料问题” 不过是将垃圾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以后产生的错觉罢了。2. 纸袋的制造和使用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物和230%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水污染物比塑料袋多50%,在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可能造成的污染则是塑料袋的14倍;制造食品杂货纸袋所需的原料比塑料袋多40%;生产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4倍,回收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85倍,而在再生循环的过程中,比起废弃塑料,纸袋的处理也会排放出更多污水,进一步加剧环境负荷。此外,纸袋在垃圾填埋场占据的空间也比塑料袋大得多了。塑料制品确实需要减少使用,但纸制品并不见得就是更好的替代品。

7分钟前
  • Andrew
  • 推荐

片子追踪了很多,但还不够深入激进。虽然是个最让人绝望的主题,还会越来越严重,现在也已有很多技术在尝试清扫海洋垃圾。但微塑料是最无能为力的,最有效的还是直接禁和限很多塑料生产,继续努力回收,改变一次性消费习惯。另外吃鱼有风险,几乎一定会将丢出去的吃回来。

12分钟前
  • fro🌈t
  • 力荐

海洋 环保

17分钟前
  • Lucy
  • 力荐

看过《渔业阴谋》以后再回来看这片,连片末最后的一点点对未来的美好畅享也变得像政治宣传和营销手段一样让人失望。

19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电影开头那些在斯里兰卡海域打捞海洋塑料垃圾的人和后来在斐济做烟雾检测的人都带着一次性蓝色塑料手套。直到,詹妮弗莱维斯Jennifer Lavers,她用剪刀把死去的海鸟胃部剪开展示里面的塑料,全程都是裸手,没有带一次性手套。原来卢旺达是少数几个禁绝塑料袋的国家之一。

21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

2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26分钟前
  • 隐子草
  • 力荐

故事由蓝鲸引入很好,由广及微,又由微及广,世界是无数个个体组成,污染是一点一点扩大的,也可以一点一点改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并重视起来。真相太可怕了,涉及中国的那段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31分钟前
  • 声色画报
  • 力荐

了解才会关心,关心才可能改变。

34分钟前
  • 青石
  • 力荐

这么说吧,就凭小李子这么多年关注,数据起码肯定比xx统计局准确,乳化怪歇歇吧

38分钟前
  • 力荐

一个快递,一个外卖就把当年的限塑令当屁放了,垃圾分类也半年了,希望不要光喊口号。

39分钟前
  • 塞克里奇
  • 力荐

看到卢旺达是第一个禁塑的国家震惊了……

40分钟前
  • mafen
  • 推荐

环境保护 保护的是人自己

42分钟前
  • ピラミッド
  • 力荐

看过那么多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 最大的感受就是 如果没有人类的话 地球哪里还需要保护啊…也许人类最光荣的使命不是保护地球 而是瓦解人类

44分钟前
  • 伏柯萧沆的疯巅
  • 力荐

最难得的是,并没有只抛出问题,德国和卢旺达,你选择那种模式?

45分钟前
  • ilie
  • 力荐

很久前,我一直试图告诉身边的人,少用一次性用品、塑料物品……其实一个普通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圈子超不过500,能沟通的可能100,认真听你讲话的可能20,觉得你有道理的可能10,能接受并去做的,可能只有2人…所以现在我更明白,我可以改变的只是自己,少去污染,少受伤害。那些不爱叫外卖,自带水杯,喜欢帆布袋等爱好,都是我保护自己的习惯,会延续。那些觉得地球又不是我家后花园的人,也只能接受这个世界回馈的无处不在的塑料颗粒。德国的回收机构太棒,美国的生产和污染惊人,彩色塑料比无色塑料更有害,那么多受塑料污染死亡的小动物太可怜,食物链顶端的人吸收了更浓的塑料物质。对于我等于复习,但还是打5星。

48分钟前
  • pinkcat
  • 力荐

之前曾在Reddit上看到一条高分留言,那人说:“作为一个长期养殖生蚝的,我都不敢用手直接去碰那玩意儿。”当时觉得那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看完本片后,真的胃里翻江倒海。

50分钟前
  • Jin
  • 推荐

震撼又揪心。无数次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只有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极为深刻的共情感。多么讽刺,人类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最终却会随着食物链回到人类体内。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不幸的,无数次被人类破坏,却始终得不到人类的重视与参与。那些捡垃圾的孩子们,他们做着世界上最脏乱的活,在我眼中他们却比那些口口声声说人类离不开塑料随手扔垃圾的富人们光鲜亮丽得多。这部纪录片,更适合疫情时期的我们,多少N95口罩在现在被投入到海洋,而那些小动物们又做错了什么呢?我想,从今以后我都会努力做好塑料垃圾分类,哪怕一个人改变不了很多,毋以善小而不为啊。真的震撼。

51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力荐

只能说尽量不用塑料产品毕竟现在的商品大都是塑料包装的 每天提布袋出门!讲真德国瓶子回收这个真的可以借鉴下啊 这样一来真的没什么人乱扔瓶子了 毕竟都能换钱呢 片里有句话“人类就像是地球的游客” 太多人都抱着反正就活几十年 地球变成什么样也和我没关系的心态 真的是对不起那些动植物了

54分钟前
  • 乱七八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