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队长

HD中字

主演:维果·莫腾森,乔治·麦凯,萨曼莎·伊斯莱尔,安娜丽丝·巴索,尼古拉斯·汉密尔顿,席瑞·克鲁克斯,查理·肖特韦尔,崔恩·米勒,凯瑟琳·哈恩,斯蒂夫·扎恩,以利亚·史蒂文森,泰迪·范·依,艾琳·莫里亚蒂,米西·派勒,弗兰克·兰格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神奇队长 剧照 NO.1神奇队长 剧照 NO.2神奇队长 剧照 NO.3神奇队长 剧照 NO.4神奇队长 剧照 NO.5神奇队长 剧照 NO.6神奇队长 剧照 NO.13神奇队长 剧照 NO.14神奇队长 剧照 NO.15神奇队长 剧照 NO.16神奇队长 剧照 NO.17神奇队长 剧照 NO.18神奇队长 剧照 NO.19神奇队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城市森林冒险三部曲终篇《神奇队长》

     虽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证,现在将2016年上映的这三部(《瑞士军刀男》《追捕野蛮人》《神奇队长》)电影称为“城市森林冒险三部曲”也不无道理。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大篇幅地展现现代城市人如何在森林中生存,并且无一例外地通过表现环境上的矛盾来表达独立的个体与整个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联系。

     为什么称《神奇队长》为终篇呢,主要根据两个分类标准:一是以展示森林部分的影片时长作为标准;二是根据主人公依赖森林荒野的程度。《瑞士军刀男》可以称为2016年度最奇特的一部电影,男主人公作为一个极度自卑自闭的人,他对森林的依赖程度最高。《瑞》的场景从头到尾几乎都局限于森林之中,到最后主人公也没能很好地回归城市文明,应为“城市森林冒险三部曲“的开篇。《追捕野蛮人》也花了大篇幅去展现新西兰广袤的森林,最后小男孩和叔叔这对野蛮人“被捕”,男孩回到城市中加入了另一个寄养人的家庭,视为中篇。而《神奇队长》展现森林的场景只占了片长的一半甚至更少,结尾部分父亲更是打算彻底放弃了六个孩子的抚养权,最后虽然几个孩子还是跟他一起生活,但是他们已经彻底脱离了森林回归到城市暖和的晨光中,视为终篇。

     为什么只将以上三部影片作此归类,展现森林的电影也算不上特别罕见,诸如《荒野猎人》之类的影片就未纳入此类,主要因为这类电影依然是个传统的类型,表现的只是单纯的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与抗争,是生存层面的矛盾和冲突,而城市森林冒险片表现的更多是意识层面的抗争与冲突,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父亲就是那个神奇队长,他训练自己的六个小孩在森林里面生存,生火、打猎、攀岩、射箭等等一切在野外生存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训练他们掌握阅读、外语、数学、法律等现代文明的精华。父亲很满意他的孩子们,孩子们也热爱他们的父亲,只是一旦出了这个森林,暴露于城市之下,他们的言行像足了怪胎。因为他们不懂得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和x-box等等,被他们的表兄弟们取笑而浑然不知。

      本片涉及教育问题与方式,不过这还不是最想讨论的问题,父亲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害了他的孩子们和因无法忍受疾病带来的痛楚而自杀的妻子。孩子们的祖父痛恨这个女婿,并禁止他来参加女儿的葬礼,祖父认为就是这个男人害死自己的女儿。而事实上,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提议并决定到森林里面生活,远离烦嚣的冷血城市和丑陋的金钱社会。父亲作为队长,他所做的恰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们。孩子们确实过得纯粹和单纯,身体强健而且知识渊博,即便如此只要他们重返城市,一切都变得格格不入。最大的那个儿子熟识古典音乐,对于搭讪女孩却一窍不通。孩子们终将长大,父亲明白到无法将他们永远留在森林,无法永远睡在星空之下,即便那是一片人类的净土。
《神奇队长》用森林和公路、用星光和桥梁、用猎物和货柜诠释着理想主义纯粹性和实用主义复杂性的矛盾,展示着森林精神和城市文明之不可调和的冲突。

作者:cherie chik
文章编号:CF035
日期:2016年10月23日
公众号:wordshowu
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2 ) Sweet Child O'Mine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大卫·梭罗

     节选自电影《死亡诗社》所引用的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虽然对原文进行了些许改动,但也并不影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表现出的独树一帜的自由思想。而维果莫滕森主演的这部家庭亲情+公路片,就探讨了梭罗的自由主义的2.0版(家庭形式的自然主义生活)的可能性。

     电影开头是父亲本对六个孩子的教育,格斗、静坐、健身、读书、攀岩,由于屏蔽了外来的无谓干扰,加之父亲教育方法的科学、有效、持续,每个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超过同龄人的层次,身体条件也非常健康乃至强壮,至于这种教育方法究竟正不正确,或者说这种脱离于人类社会的知识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类似于空中楼阁的固有缺陷,能否弥补普通教育对人性、价值的扭曲,两者相比究竟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在此无力讨论。但从大儿子没入世都已经深谙撩妹之道,厚实的理论知识也很轻松的敲开名校的大门,结尾布德文放弃大学机会,独自前往纳米比亚流浪、生活、学习、思考、体验生命,可以看出导演是原谅这种教育方式的先天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种教育。

     在随后得知母亲自杀,本带上所有孩子走上为母亲送葬、完成母亲意愿的道路。在路上,本不断给新奇的孩子们讲解书上描写的世界的真实样子,并且恪守原有的食物准则,拒绝垃圾食品,而在超市所设计的偷窃案,则更是将本所固守的摒弃、厌恶传统社会体制与秩序的思想观念表现出来,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虚伪、狡诈、置生命健康于不管不顾的人的行为,还不尽是披着面具的盗窃、亵渎吗。而在接下来的一幕里,导演将争论直接放入两个家庭中,用现代小孩所追求的耐克、阿迪、XBOX与扎亚随口说出人权方案、企业制度、资本垄断对比,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渺小的人与生活于这个渺小世界之上的人的对比。


     如果说之前的剧情只是为了表现本的教育方式的独特、高超与奇怪,那么之后在母亲葬礼及其后的故事,则直接表现了自然主义生活、反社会反政府反宗教主义、甚至也包括嬉皮士运动本身,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在不尊重女儿遗嘱的情况下坚持基督教葬礼,不顾亲情与人性阻挠本参加葬礼,借助这个社会所谓的法治框架抢夺孩子的抚养权,而当祖母给本念出那封信的时候,本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放弃断绝了妻子最后的信念与希望。实际上,我们不能拒绝这个社会体制所给予的所有东西,它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保护与便利,又给了我们充足的物质享受与撕裂甚至扭曲的思想观念,但这个庞大的社会体制机器所带有的锈迹斑斑的劣行,也足够让人深恶痛绝。当然,由于斯德哥尔摩效应,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个社会坚定的维护者。

      在强大的压力与自责面前,本选择了放弃,但是孩子们没有。他们从基督教坟墓中掘出了母亲的遗体,在一个美丽的湖畔,遵照母亲所信奉的佛教火葬形式,伴着我们熟悉的GUNS N'ROSES的经典摇滚乐Sweet child O‘mine ,在音乐、舞蹈、鲜花与蓝天之间,正式送别母亲。愿你永远拥有自由、善良、勇敢与希望。

     如果你心中没有希望,那希望将不复存在,如果你有一种追随自由的本能,那你就有改变世界的机会,才有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诺姆·乔姆斯基

结尾送上Sweet child O’mine的部分歌词,愿自由与爱永生,同时致曾经希望树葬的你:

She's got a smile that it seems to me
她彷佛是在对我微笑
Reminds me of childhood memories
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
Where everything
那段时光,
Was as fresh as the bright blue sky
如同明亮的蓝天
Now and then when I see her face
从此以后每次我见到她
She takes me away to that special place
彷佛被带到另一个特别的地方
And if I stared too long
如果我凝视得太久
I'd probably break down and cry
必定会崩溃而哭泣
Sweet child o' mine
我甜美的爱人啊

 3 ) 神奇的队长,但绝不是神圣的

1、
费孝通在40年代出的《乡土中国》里谈过两篇关于乡下人和城里人的故事。

一则说城里人开车到乡下,发现老农听到车鸣喇叭慌乱不知如何躲闪,城里人就会笑乡下人“愚”笨,没见过世面。费孝通感叹,“愚”字用得太过了,只是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知识结构,乡下人有乡下人的生活经验,乡下人也可以嘲笑城里人“五谷不分”。

另一则感受更切身一些,费孝通讲他和一众教授战乱避居乡下时,发现教授们的孩子和农民的孩子在学堂上课,教授的读书识字成绩比农民的孩子好上一大截,由此不免有人认为教授的孩子总是天生优秀一些,但随即他们便发现在捉蚂蚱、割稻子一类的事情上,农民的孩子又比教授的孩子好上一大截。费孝通由此感叹只是环境不同,教授的孩子生活环境里都是书,所以自然读书会好些,却并非就更优越了。

一种环境能塑造出一种优势,一种优势往往同时又局限了另一方面。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懂,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生活在没来由的优越感和没来由的偏见中。听民谣的小资青年鄙夷听网络神曲的,在B站用弹幕看片的鄙夷守着电视机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鄙夷三四线城市的……

2、
在美国有一对夫妇,他们对消费主义、世俗的虚伪深恶痛绝,于是找了一片原始森林,生儿育女成了森林家庭。

这个家庭的父亲用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每天早起山林里跑步、攀岩、格斗训练、野外打猎,然后根据各个孩子的爱好自由学习、读书,夜幕降临时一家围着篝火,弹琴唱歌,自由辩论各种思想。

这个家庭的孩子们由此体格健壮、生存能力极强,而且所掌握的知识也超出同年龄的孩子,对各种问题总有自己的观点。

一家人过着梭罗《瓦尔登湖》式的生活,直到孩子们的妈妈因为精神疾病住进了医院,继而自杀身亡。这个父亲决定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妈妈的葬礼,于是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天堂,步入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电影《神奇队长》所呈现的故事。

3、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这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一段话,也是很多丛林主义、嬉皮士者们的信条。《神奇队长》中的父亲也坚信这点,所以他带着孩子们在丛林里生活,远离世俗,自己教育。

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认为“只有步入丛林,才活得有意义”,并因此鄙夷丛林外的人,那就有问题了,这就跟信了某个教,就鄙夷其他宗教或者不信教的人,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片子中那个父亲就存在这个问题,他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世俗的生活充斥着虚伪,于是他跟自己的姐姐辩论该如何教育孩子,拉出自己家最小的闺女(8岁)侃侃而谈人权法案给姐姐家的高中生孩子看。他在房车营地赤身裸体站在自己车面前,冲两个路过摇头的老头老太太说,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每个人都长着鸡鸡。他带着全家穿得花里胡哨闯进丧礼教堂,发表大通演讲批判宗教的虚伪……

这个跟城里人嘲笑老农,或者老农嘲笑城里人是一个性质的。你有你的优势,也有你的局限,你的优势往往恰恰就是你的局限,不过秉持唯一正确的人往往都忽视了罗素所说的参差多态。

4、
片子中处处是这样的冲突。姐姐家的孩子惊讶于森林家庭的孩子不知道nike、阿迪,不知道电子游戏,森林家庭不屑于过虚构出来的圣诞节,看不上城里人的浅薄。

我们的生活往往是一场斯德歌尔摩综合症,选择一种生活(其实是被一种生活绑架),然后依赖上甚至爱上这种生活,眼里就容不下别的生活方式。譬如一线城市总优越于自己的资源,觉得躲到小城市生活的那叫“逃离”,总透着点活不下去狼狈离开的意味。而小城市优越于自己的慢节奏、诗和远方,看不上一线城市吸霾堵车的生活。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所以选择你所喜欢的,也请尊重别人所选择的。

片子中父亲终于也发现自己的无奈,当女儿不慎从屋顶摔下骨折,他必须把她送往医院时,当大儿子说他想读大学时,当小儿子打着电子游戏说我恨你,你害死了妈妈时……

豆瓣上有人看完这片子于是说你看,终究还得妥协,还是得融入社会吧,这样的生活只是一个幻想,不免自得意满起自己丰盈的都市生活。

其实不然,设想如果他们仍旧生活在自己的森林天堂里,当然也会遇到生病的情况,那可能求助的并不是现代医学,而是一些原始办法,甚至得承担由此带来的死亡或者残疾的后果,但那就是一个选择该承担的部分。如果好几个家庭一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约就会相互帮助,然后世代繁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成了所谓的桃花源;如果再多家庭,也许也会出现专业分工、形成医院、咖啡馆、微信、微博……

所以,不过是一种选择,选择什么承担什么便是了。

片名叫《神奇队长》,选择的人少,便神奇了,但那并不是神圣,也不稀奇。

来自个人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提供下载链接。

 4 ) 这个世界需要堂吉诃德

 
    《神奇队长》是一部建立在公路片结构下的乌托邦主题温情电影,浪漫且理想化的展示了一种暧昧状态下对抗主流社会的可能,电影中仍然能感受到美国上世纪嬉皮士文化所留下的基因,但是在温情核和清新牌的包裹之下,该片在精神上对抗性得到了一定的柔化,这毫无疑问反应在这部电影立意高远,最终却聚焦在较小的格局上,创作者最终没有显示出深度挖掘的野心。不过虽然只是个浅尝即止的乌托邦温情小品,却也足够让部分向往自由的观众感到赏心悦目。

      电影中森林乌托邦家庭对主流社会价值的对抗细化之后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首先是对生存方式上的对抗,相比浸淫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现代主流生活方式,远离主流社会的森林家庭则过着荒野生存式的山林生活,强壮的身体,突出的野外生存能力,清教徒一般的克制与纯净,让这更像是个斯巴达家庭;其次是精神价值上的对抗,森林乌托邦家庭高度崇拜知识,父亲对孩子进行的是无政府式的精英化教育(严重左派),对抗的是现代主流的资本主义快餐文化;第三个是对宗教、习俗、阶级体系等主流社会默认价值取向的对抗,森林家庭崇尚自然哲学,崇尚思辨,质疑一切,标榜绝对的自由、人权与平等。但是看似完美的乌托邦也有一定的瑕疵,森林家庭标榜的以自然、体魄、知识、自由、思辨等为主要内核的乌托邦世界却无法回避一些暧昧的问题。

      首先是知识体系,森林家庭把对知识的崇尚抬到了很高的地步,但是在与社会主流价值对抗的时候,却不得不用大儿子集齐常青藤所有offer、小女儿对人权方案的倒背如流这些主流的评判标准来为自己反证,这点令人尴尬。此外电影中的父亲并不是全能的知识分子,他的古典精英化教育导致了儿女们的很大的知识空白,除了书本里面的东西,儿女们对整个世界一无所知,孩子们尴尬的性教育、尴尬的待人接物不禁让人捧腹。其次在人权和自由上,森林家庭标榜人权和自由,但是电影中的父亲本质上却是个温柔的极权主义者,他的儿女一出生便失去了选择,片中一众儿女回到主流社会去参加母亲的葬礼,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对孩子们产生了冲击,而他却利用自己的权威阻止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电影中体现在父亲千方百计阻止小儿子回到主流社会、阻止大儿子选择念大学等情节上,所以他的教育方式本身带有威权色彩的,带着精英嬉皮士深深的傲娇和极端。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这个乌托邦家庭是一次勇敢且浪漫的反叛,但却是存在矛盾的。

     而电影中的父亲是如此慈爱,一系列与主流价值的冲突之后,父亲决定还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由,自己独自离去。如果电影到此结束,那就变成乌托邦的挽歌了,索性电影选择用亲情去化解这一切,选择放逐自己的父亲最终发现孩子们全部躲在自己的车中,亲情的向心力让这次危机得到了妥善化解。一方面维护住了理想主义者的颜面,一方面则用亲情和主流社会达成了一次一致的缄默。亲情很好的化解了电影中最主要的戏剧矛盾,赋予了电影一个很温情的格调,但是这也阻止了电影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电影停留在了一个较小的格局之上。也正如电影中的种种左派言论和哲学思辨,大多只是浅尝即止的符号而已。

     圣丹斯上的黑马、公路旅途、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对主流社会观念的揶揄和对抗,《神奇队长》不得不让人想起多年前的《阳光小美女》,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的公路片早已成了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文化舞台。这个舞台上诞生的乌托邦故事给我带来了挺大的惊喜,《神奇队长》作为马特•罗斯的第二部作品,已经足够优秀。其实本片导演马特•罗斯广为人知是在近年在热剧《硅谷》中扮演被黑成灰烬的科技巨头Gavin Belson,这之前却鲜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导演,但凭借《神奇队长》,马特•罗斯不仅获得了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在戛纳上也小有斩获。

     以理想主义但是又柔和的方式对抗着现代主流社会价值真是一剂大麻味(嬉皮士精神)的心灵鸡汤(亲情电影),对于大多数想酷但是又酷不起来的半吊子知识青年,《神奇队长》所构建的这种理想主义乌托邦家庭无异于是一面精神旗帜,它浪漫的展示了一种暧昧状态之下可能,在这种可能里,我们和我们所对抗的社会价值或许能够达成一致的缄默。

 5 ) 短评又写不下了

这个电影虽然艺术角度来说拍挺好的,但是核心酷。个。屁。

整个一个pretentiously condescending and yet hypocritical, and above all, phony to the fucking core.

带小孩偷东西说成free the food那里快吐了,大儿子不去ivy league随手一指去非洲更是白眼翻上天。不否认是一种存在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自己小孩精神成熟之前宣称给予他们所谓的各种权利,实际上连基本的选择都没有给到,一手掌控所有事物,在现代社会来说这样的父亲就是人渣,异常不称职,非常地不负责任。we do not live in a tribe anymore.

这一部和死亡诗社体现的propaganda方式类似,一边是教师一边是监护人,面对的又是未成年人,想要掌控话语权简直轻而易举,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带有倾向性的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植入,无论好坏,这类行为都值得商榷。

以为自己才是宇宙真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风就是雨,很害怕了。

过了一天想起来还是非常disturbing,想到二儿子质问为什么要把乔姆斯基的生日当成节日过而不过圣诞节,主角假模假式的说你来啊来表达你的意见啊我们欢迎不同的想法(呕吐),接着镜头转一圈看到一群小孩被洗脑的木鸡脸,然后二儿子急得什么也讲不出,主角就一脸fake god的笑容,一个中年人偷换概念驳倒一个连青春期都貌似没到的小孩真的是很有本事呢。结果电影最后竟然还让二儿子说出i dont hate you anymore这种话然后继续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喂喂喂这个男人可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偏执想法害死了你们妈同时剥夺了你们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正常的思考思维啊喂。两个大一点的女儿就更不用讲了,根本不具备独立人格,行尸走肉,patriarch说什么就一定是真理,导致最后摔得差点高位截瘫还说its an accident. its not your fault. 作为监护人不保护也就算了,精神控制也就不说了,还要搭上自己小孩的肉体生命。简直恶心透顶。

太生气了,可能是这辈子看过的第一部如此恶心的电影。

(and plato is like: excuse me?! )

 6 )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尴尬的电影

从第一秒就从头顶冒出尴尬的泡泡,这种尴尬持续到电影最后一秒。

特别是最后,他们在烧自己妻子自己妈的尸体的时候,一起唱sweet my child,在焚尸现场pogo起来,尴尬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鼓盆而歌呀,牛逼啊兄弟们…… 神特么的柏拉图理想国哲学王,柏拉图的棺材板都要翻了,你晓不晓得人柏拉图的乌托邦第一条就是,娃儿不跟爹妈一起生活……乌托邦加亲情的混搭,表面感人至深,实际是堂吉诃德式嬉皮士……

为了表现乌托邦的远离尘嚣,点个火都要钻木起火,可是你们明明在照电灯在开汽车啊……

为了表现男主的文艺与忧郁,让他天天拿个吉他,然而C和弦都按不出……

为了表现孩子们的不俗,就让他们在森林里奔跑,在草丛间奔跑,在夕阳下奔跑,各种快乐轻盈充满活力地奔跑……

为了表现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动不动就是大段的背书,背名人名言,背量子力学高等医学深刻哲学讨论法西斯……

为了表现男主角对娃儿严格,下雨天一家人野外无防护攀岩,娃儿手崴了还喊娃儿坚持,喵的摔下去就死了还坚持个锤啊……

还有尴尬的镜头,为了表现人物情感,各种怼脸镜头,大小演员们就搁那儿五官抽搐地悲伤……

但凡导演愿意在剧情、配乐、镜头上稍微克制一点,这部电影就有意思了。然而导演不愿意留白,不愿意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他将观众们看作下水道,要自豪的把所有思想烧成骨灰,顺着马桶冲给我们……

 短评

毫无一点防备地出现了一只鸟。

7分钟前
  • ANNA
  • 还行

"Without the bill of right ,We'd be more like China."小姑娘你可以啊1

10分钟前
  • 钗黛百年好合
  • 力荐

非常讨厌这种极度偏见的看法,但依然是我的年度十佳,抛开 homeschool和结局处理不尽人意之外,整体超治愈,「阳光小美女」后又一个可爱又cool的家庭....

1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今年目前看过的拍得最用心的一部电影,充满浪漫主义又不缺理性反思。每个人都向往简单自由的乌托邦,但人类早已把自己逼上了复杂和制度化的绝路无法回头。最有故事的人还是那个没有活着出场过的妈妈,导演也一定是和她一样在两个世界间纠结徘徊的人。

18分钟前
  • 鼠斩车田万齐
  • 力荐

本片和《追捕野蛮人》《瑞士军刀男》一起组成暖暖的“现代丛林三部曲”

22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推荐

十分特别的一部电影,被打动了,这不是简单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是关于如何生活的问题。电影没有给出对错,只给出不同的爱。

23分钟前
  • 支离疏
  • 力荐

但当灾难降临,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创建的天堂,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不仅挑战了他对“家长“这个角色的理解,也让孩子们开始怀疑父亲所教给他们的一切

28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最后男主角不是已经开始服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步回归到正常社会中去了么,有部分人是不是只看了前面都关掉了啊?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重新找回了那些年在Ritz看电影的感觉!赞的点:家庭音乐会上Rellian用鼓点敲出不一样的旋律,爸爸和兄弟姐妹马上配合协奏;8岁的Nai说得出对BillofRights自己的解释啪啪的打基础教育的脸;爸爸对于性,自杀,酒精这些敏感话题真诚真实坦白的解释给予孩子知晓和思考的权力;荒野生存的家庭版-乌托邦vs社会的平衡

34分钟前
  • BossiFan
  • 力荐

84/100 不少人指责片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反社会,但不管学校教育和homeschool,教会人类独立思考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有谁规定人必须生活在钢筋水泥里?你以为你接受的教育是你自己选择的?一辈子在朝九晚五里循环致死,看看这个社会社交障碍的人有多少吧,别笑掉大牙了。

38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清新有余深度不足,试图建立一套超越世俗的价值体系的人,讲的却都是些人文社科的皮毛,并没有太多特殊教育方式之外的其它想法表述。Matt Ross 意料之外,George MacKay 会选剧本,Noam Chomsky 生日快乐。

41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闷片如云的戛纳看这样轻松好笑酷劲十足的片子真是解渴啊。维果莫滕森带六个丛林中长大的孩子一同去“搅局”妈妈葬礼的公路片,探讨了乌托邦式闭合家庭系统、自给自足的极端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可能,以及最终对外部世界的折衷妥协。音乐好听,家庭和声&空灵又燃的BGM,苏格兰风笛都有了摇滚味

4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点“想看”已经是2014年5月21日的事情,时隔两年半终于看到了……整个电影的气质和Viggo本人的气质简直天衣无缝。以及小朋友的costume特别好看,音乐也美QvQ

47分钟前
  • Norloth
  • 力荐

一般来说,这种乌托邦题材以及小清新风格外加一张情感牌,基本上都能获得大部分观众的虚高评价。

49分钟前
  • 土大
  • 还行

魔戒人王露JJ,特立独行教BB。素质教育路遥远,我佛慈悲得永生。

53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自以为是其实是很愚昧的,哪怕你再聪明再有理想。嘲笑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却自己扮演神的角色对自己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各种操控,其实和别人有什么区别。

58分钟前
  • Anaïs
  • 还行

当我们以偏执与骄傲去对抗世俗的价值体系,这个世界却赐予我们怜悯与温柔。

1小时前
  • 颜落寒
  • 推荐

当乌托邦与现实碰撞。走出丛林适应现代都市对这群“放养”孩子们来说真是特别不容易,老爸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是抵触的,而孩子们无处不觉得新鲜,在这次回归都市之旅中,他们被父亲构建的价值观在一步步瓦解坍塌,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并不是最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在物质世界活成一股清流才是真的强大。

1小时前
  • kiki204629
  • 推荐

“我的手是我的手,我的眼是我的眼,我的嘴是我的嘴,我的我不是我的,因为是你的”…2016最后一部电影,去往斯里兰卡的航班上度过。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太酷的一家人了,吊打"无耻家庭"啊!我们都是已经被现代社会驯服的绵羊,只有神奇队长——只有神奇队长还像拿着长矛的堂吉柯德,带着孩子们冲向物质文明的大风车。嬉皮未死!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