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小子西游记

HD

主演:马提亚斯·施维赫夫,弗莱德里奇·穆克,艾丽卡·巴赫蕾达-库鲁斯,托德·斯塔什维克,皮特·马孔,凯文·兰金,卡梅隆·古德曼,金伯利·简·布朗,科科·布朗,德怀恩·阿德维,克斯腾·布劳克,汉斯-尤韦·鲍尔,Justus Kammerer,Adrian Moore,吉塔·施维赫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美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2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3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4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5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6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3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4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5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6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7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8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19共产小子西游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友谊万岁,共产去死

让我想起了兔子和公牛。

而且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远远不止是旅程,友谊的波动都被非常细腻地展现出来。我们的旅程永远充满饥饿、惊喜,寒冷、美景。失望与不期而至,困顿与果腹之欲,冷漠与炙热容颜,都交互辉映。
旅程的结果也许各异,但过程,如果是一条路的话,那么不同的人走就有不同的景色存在,最终我们得到了什么,还是因人因缘而异。

这部公路电影,细细回想起来,充满了温情冷暖。更多地是动人的,响彻四野的尖叫声。
他们并不空洞,而是基情四溢。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或是方向。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放映自己的电影赚钱。他们拥有共同的爱情(还好没有拥有共同的女人),但友谊才是恒久之基。

德国人始终不能摆脱柏林墙的暗影,两个小子始终以共产主义者自居。到处都在喊着free,free。
如果能对东德--民主德国,以及共产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涵义会更加清晰。

我们看到了最终他知道父亲真相的样子,同样也看到了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和美国人相拥的喜悦。

所以,共产主义,仅仅就是一个梦。

那种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戏谑俄国人的基情表演,乃至贯穿始终的柏林墙,都让这部电影变得,看似快乐地旅程,实则悲伤的故事;看似悲伤地行走,实则完满的结局。

ps:两人的小舞跳的简直赞爆了。

 2 ) 穷游的标杆

      看了海报以后,估计腐女有想象的动力和空间。但于我这样喜欢旅游的人,对电影折射的各种奇遇有共鸣的地方,也有期待,期待自己也能这样来一次西游记。出行的心其实建立起来很简单,需要一个足够简单的信念,电影里是去寻找一位特定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分离的父子情促使儿子去寻找父亲。就跟话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说走就走,就得有足够的动力,信念这种很虚的东西确实最长情的动力。于实而言,只要上路了,路上因为价值观、社会背景、语言隔阂带来的喜悦与冲突也就随之而来,正式因为有这些,才让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寻求远方。即使最后男猪脚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但在这一路上见闻,收获的友情、爱情正是广大驴友们冲破各种墙、冒各种险的源泉所在,上天恩赐所在。生生不息,乐此不疲~

 3 ) 东方的孩子

这部以民主德国为背景的电影,不曾像<窃听风暴>那么有名,不曾像<再见列宁>那么深刻,然而,却有它独特的视觉。
从这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就知道,我爱它。DDR,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多么神秘的地方,多么渺小的地方,多么可怕的地方,多么悲伤的地方。电影一开始有几句台词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们住在同样的房子里,我们长得一样,我们吃着相同的食物,我们之间没有秘密,我们有世界上最隐蔽的特工......”这种自嘲式的介绍看似幽默,但一想到我们和电影中的他们都曾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笑容的背后也不免多了一丝悲伤。
当然德国人不会总喜欢以悲伤来诠释那段历史。正如同当年看<再见列宁>一样,德式幽默始终贯穿其中。多个角度,多种角色,在相同的背景和欢笑里,留下那些伤痛痊愈后的恐惧。电影以“友谊”为背景,两个从封闭国家中走出来的少年来到了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在入境处被美国人问之是否是纳粹时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无论任何时候,二战给德国留下的伤痕依旧那么清晰。当两个少年说出“No, no no. We are communist.”一连三个No来急于摆脱纳粹形象。哪知后一句却将他们送进了拘留室。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在封闭的世界中根本不知道外界对于Communism的看法。看到这里,好气,好笑,好玩。在检查人员把他们的行李翻了个底朝天后,终于,来到了美国。
整部电影以寻父为主线,友谊为基调,两个穷小子出发旧金山。语言不通,笑料百出。却又是悲伤的。比如,电影前期他们三次遇到的美国人,全都不知道世界上曾有个国家叫民主德国。导演的用心又一次显现,1.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德国会分裂。2.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柏林墙给德国人带去的痛苦。好气,好笑,好玩。电影一步步地像我们阐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群并不在意所谓的意识形态。只要有“友谊”,我们就是朋友。当每个人都过分在乎那些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中,我只想知道那些残酷背景下的无辜平民的生活。他们不需要意识形态,不需要政治立场,他们只想要那一点点卑微的自由,比如,听听联邦德国的广播,吃吃美国的巧克力。
真的。当看到他们在电影院播放他们自己制作的纪录片时,我就那么偷偷地流下了眼泪。大概他们在拍摄这些镜头时,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祖国会消失地那么彻底。那个统治了他们四十年的地方就那么静悄悄地天翻地覆了。两个单纯的少年因为这一纪录片被市长接见。他们握手合影时背后墙上的里根相,那么耀眼,那么和谐。
另外要说说感情,年轻人的电影不涉及感情怎么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出现了烂俗剧情,两男一女的尴尬,差一点搞到“友谊”尽头。还好,最终“友谊”胜过了爱情。多么感动。两个少年才是真爱好么?!对了,遥控器的那段真心笑到晕。德国人就喜欢挖掘这些小情绪。有爱又温馨。
本以为马上就要大团圆结局的那一刻,导演让寻父的少年没有了父亲,父亲在当年越墙时被射杀。那个善良的中年男人说,“不能再有人倒在柏林墙下了”。也许,正是这个方式,给了少年寻父的期望。也正因为这样。少年才克制住想要越墙的冲动从而保住了性命吧。终于!!!他们还是来到了金门大桥,世界的最西端。同样,也看到了卫星牌汽车在桥上驶过。世界真的不同了。世界再也不是我们被灌输的那样了。我们不再属于某一主义,因为世界属于我们。
最终,汽车也如约交到了黑人朋友的手中,可爱又单纯的少年。
我们可以探讨某一体制的好与坏,但那些孩子,都是最善良的。
还要说一句,这电影的配乐太美了。Krieger des Lichts, 好听到哭。
我个人有柏林墙情节,也有浓厚的德意志情节。所以这电影,我打满分。亦是继<窃听风暴>后最喜欢的东德背景的电影。
噢还有,Matthias美到没朋友!!!

 4 ) 生命的力量很无厘头

    欧洲电影的无厘头笑料,加在浓浓美国味道的公路青春片里,恰恰就是最真实的在路上的感觉。
    好久没有像电影里玩遥控床,跳脱衣舞的镜头那样能让我真的是开怀地大笑,仿佛能完全把自己代入到主角一样。
    让我想起之前长途旅行的时候,三个人躺在床上用手机的电筒打在天花板上玩手影戏,在满是游客的大街中间原地跳两百下。那种时候就是你会甚至不顾世界地去找一些乐子,感觉生命真正的在充破一些东西的时候,不会是很文艺,或者很惊世骇俗一夜成名的感觉,而正是边干这些无厘头的事边疯狂地丧笑。

 5 ) 吹美国人彩虹屁,这就是德国人的格局!

想要全面了解一件事情的原委,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多听听不一样的意见。对于一件事情,很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每一种不同的评价都代表了一种角度。通过多种多样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于这件事情有一个全面认识。相反,如果只有一种声音的话,那么对于认识这件事情来说便会是灾难。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全面的认知,然而现实却很难。

当全面的认知也成为了一种奢求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如果看表面,这是一部喜剧,如果看内核,这是一种讽刺,但如果全方位纵观,那么这不过是一种观点的输出,如果你想要找到不一样的答案,对不起,故事的核心已经不在了,不在了的核心自然没有发言权。因此,胜利者书写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的也只有一面。

《共产小子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冷战后期,两个东德的年轻人一起来到美国的所见所闻,片中宣扬的是两个年轻人的友谊,抨击的是当时的苏联体系下的东德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本片是对于冷战时期的一种说辞,不过很遗憾,这种说辞却成为了当今文化圈层中的主流言论。一旦跟这种说辞相悖,那么基本上就会在文化界噤声。

2010年上映的本片是美国和德国共同拍摄,这件故事并不复杂,但是美国人讲故事跟德国人讲故事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片虽然是合拍片,但节奏上迎合的是美国人,而内核上迎合的是德国人。两者结合起来,最终迎合的是当今世界的文化舆论界的主流思想,成王败寇。

本片讽刺的主体是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面貌,为了讽刺苏联或者说贬低,彻底的贬低苏联,来自东德的这两个年轻人在美国一刻不停地开始闹出来了很多的笑话。这种笑话表面上看具有着普遍的娱乐性,因为美国和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家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喜剧的作用就是对于这种差异进行比较,因而展现给观众一种错位的效果,笑点就诞生了。

但是细心看下本片,这种反差究竟是用喜剧的方式来呈现,还是将平实的生活生硬的造成这种反差效果,且刻意的让观众接受本片中对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差异的矛盾的娱乐性改造。如果你认真看了本片,那么应该是后者。

苏联时期的东德确实是物质条件赶不上美国,因为这样的两个不同的国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美国的财富的积累来源于对外扩张以及殖民掠夺,然而苏联即使是联合了一部分国家形成了一个大国家,但是苏联时期却没有像美国那样肆意的殖民掠夺以及对外扩张。不同的基础条件,造就了不一样的国家发展,这是客观原因,也是对比的基础,如果不一致,那么比较没有任何的意义。

而本片的展现手法,无外乎用美国的好来反衬出苏联的坏,这种反衬是一种最简单的讲述方式,然而这种讲述方式却成为了当今文艺界的主流思想,这不得不被人所诟病。难道我们了解一段历史,我们了解一种现象,能参看的客观评断就只有一种声音吗?这是所谓的自由吗?这还能叫做客观吗?

当然,这种呼吁并不会被多数人所接受,大家自觉不自觉都已经被同一种声音浸淫了很多年。因此,接受不一样的思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从苏联解体后,就自然而然地没有了发言权,而这个时候,唯一有发言权的美国人就可以书写历史了。如何书写,自然是文艺复兴时候的那一套。将自己的罪恶最大程度的抹去,然后将别人的缺陷无限放大。如果短时间内达不到效用,就长期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谎言也就成为了主流。

洗白一件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短时间内没有人会接受谎言,然而当谎言持续了几十年之后,曾经的人们逐渐的老去离开,新一代的人在成长中如果最开始听到的也是谎言,那么谎言就会被彻底的接纳成为了主流的声音,至于对错好坏,至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那就没有人在意了。

《共产小子西游记》是一部喜剧电影,喜剧的外衣之下是美国人主导的历史对于一个已经不能说话的且消逝了的国家的定调。就好像这个国家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一样,这个国家的存在只能出自胜利者的口述笔书中。然而这样的口述笔书究竟有几分真,认真的人会做一些简单的判断,但大多数人认为影视作品不就是用来娱乐的东西,为什么要包含意识形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被广泛传播的思想观点中已经被包含了意识形态,当你用这种意识形态看东西,自然觉得别人是错误的,但你自己呢?这才是最可怕的。

……

你好,再见

 6 ) 年轻的美好,睁大眼睛看天下

为啥我喜欢写这种冷门片子的影评?因为我觉得好看,好笑,而且一口气看完之后心里一阵亮堂堂的。
公路类型片。每每都有穿越过科罗拉多州和赌城的桥段,从来没有去过。心里十分神往。
旧金山去小游过几日,心里把这座城评为了最美的城市,好几年前去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空气中能嗅到芬芳。
对一个城市,一段经历,一个目的地的向往,很多时候都是脑补。如同维特(多么引人浪漫联想的名字)一心想要去的圣弗朗西斯科。最开始的解释是,那是世界最西端!虽然有寻父这个主线在,但就算没有,一个年轻小伙说想去他认为最西方的城市于是就出发,那我也觉得是自然而然的并且羡慕的。
有一个墨西哥朋友,生活很无聊。每天都在跟老婆无休止的闹架分局复合这样的循环之中。可是他总是说,想去西雅图。喜欢想象那里的潮湿和大雨,一次路过美国,买了一个雪球给他,他非常喜欢,每次上班之前还是擦拭干净,心情低落了还对着这个雪球沉思良久。有时,观察到人生中的这些小细节,嗯,觉得人生真是可爱又可气。
还有一个北京的朋友。女,很早就结婚了。非常喜欢看西班牙的弗拉门戈,每次有演出,都要去看,无论票价和远近。
说这两段故事干嘛呢?就是想说,这种公路旅行的风格是一心向往的。可是好像不太容易实现。
就算这两年的美西自驾游去成了,也过了那种青春洒脱的年纪。
年轻的时候总是美的,有句矫情的话叫做“年少时,往往奇遇”。两位美少年一路上磕磕绊绊总是吉人天相化险为夷,有啥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因为他们是美少年。
年轻人总是美。有段时间我以为我自己丑死了。后来一天收拾书籍,看到之前几年的照片,那种自然洋溢的笑容,真是觉得心里由衷的触发美好。后来就再也觉得自己不丑——因为跟广袤无知的未来相比,我们的今天总是最年轻的。
有朋友说,意识形态是个幌子。幌子不幌子的咱不说,文艺喜剧片搞得太沉重了,就不流畅了。再说,那种沉重的调调,还有《再见,列宁》这样的片子,没有必要简单模仿。
青春的人,对于历史,对于陈规,对于过去,总是习惯打破,而非固守。
那种第一次到美国的新鲜,真是想到好几年前出国时候的感受。一切都是新鲜,那种新鲜的劲头,真是奢侈品,一旦没有了,就真没有了。好像说拜伦就是这样自杀的,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俩人右手举起做宣誓状,大喊“Friendship”的场景太好笑了!

 短评

友情还是基情 傻傻分不清楚/还有比Matthias Schweighöfer更大份的甜心吗?btw本片露脸的是他的亲爹妈

7分钟前
  • |
  • 力荐

又卖肉又卖萌。。。。。。

10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还行

Matti萌翻了!想捏有木有!

12分钟前
  • Mlle J
  • 推荐

这片只做了2件事:1、爱情远不如基情;2、专心黑共产主义美化资本主义不惜倒行逆施

13分钟前
  • ME2
  • 还行

賣萌賣腐賣基情的風氣原來都吹到德國了,haha!我幾喜歡這類青春小清新公路片,過程幾歡樂,好睇!Lisztomania那場戲我覺得很浪漫,另外完場才知是真人真事改拍成的...

18分钟前
  • K
  • 推荐

哈哈哈哈哈,来看金头发小哥哥的,这片子拍的怎么感觉美国人都是傻子啊哈哈哈哈哈哈

19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6.5,这样的片子我朝也能中枪……

22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德国帅哥美国卖萌记,轻松愉快,风景宜人,德国帅哥养眼,美利坚人民可亲= =matthias这次可是牺牲色相了……有点像《七月》的感觉。没有字幕硬是看下来了!依然是百分之七十听不懂啊T T

27分钟前
  • Esther GDB
  • 推荐

播放东德纪录片一段想到了《再见列宁》,梦醒般的失落。

29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这座梦里的金门桥,见证了每年邮寄的谎言明信片;那些卖掉的柏林墙,经历过父辈消亡的分裂共和国。有时是好基友,冬夜露宿从后面抱过来取暖时,可以为他脱下裤子;有时是好损友,睡不到的女孩就扯谎跟他交换。一路向西,拍了诺斯费拉图、搭上免费顺风车、跳过俄国脱衣舞。基情坚不可摧,原力与你同在!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跟竹马一起裸体开车被抓,一起穿东德兵制服在Gay吧跳艳舞,AUV,师奶杀手(花絮字幕表这样)小马乃越来越二了~

34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清爽

37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超好看

38分钟前
  • 神槍手李太逗
  • 力荐

(8/10)德国人一本正经地讲了一段冷笑话…………其实经过《再见列宁》、《好男不当兵》、《敲开天堂的门》、《七月》、《古堡幽灵》等片子后,感觉德国人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刻板,只不过德国人爱搞哲学,以致德式幽默让人品味之后却忍不住抹一把泪,就像本片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

4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但是很多人在墙的那头为了两个小子西游做了铺垫,永远不要忘记这些敲下墙砖的人

4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6.8/10 作为公路电影,倘若纪录片部分能更感人肺腑,或者直接不要去找爸爸去哪了,变成去hollywood的共产主义电影小子西游记,可能会更有意思点。因为实在是元素太多了,最后每一个都很难全部讲清楚。

47分钟前
  • 春垓
  • 还行

公路片 不严肃不沉重 不讽刺不调侃 玩味历史 风光漂亮还很好玩 施维赫夫捧着巧克力对穆克说生日快乐的时候泪奔

52分钟前
  • 还行

典型的公路片,不用动脑的从头笑到尾。还夹杂着对某主义的批判。。。

54分钟前
  • 小明明
  • 推荐

除了后面得知男主角之一父亲的真相那一段有点伤感外,没有英文字幕,居然也很欢乐地看完了。。。

55分钟前
  • 蓝双双的笔记
  • 推荐

东德小子从纽约到旧金山的美利坚公路之旅,没想到是半出迷影之旅,没想到后面挺悲情。两位好基友一起自拍电影一起在异国他乡放映,太美好了吧!(//▽//) 东德老美两边黑,美国人热情大方和幽默较真,美国人历史差被讽刺得体无完肤!两位东德小伙子竟不识《星球大战》!吸苹果烟,星条旗裹下体,两位东德小子身着苏联军大衣跳脱衣舞笑翻天!!!这片竟然拍自真人真事,和小马哥后来自导自演的《奶爸难当》都提到了David Hasselhoff并出现了他的歌《Looking For Freedom》,看来小马哥挺喜欢他的?Friedrich Mücke比《奶爸难当》里帅很多!

59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