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选择

HD中字

主演:加斯帕·克里斯滕森,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卡尔·马克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7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8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9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人的选择

电影的片名是“国王的选择”,而不是“挪威人民的选择”。这是一部关注特殊的个人在特殊的时期展现人格的电影。

虚君的君主立宪体制下面,君主代表国家,拥有政治权威(Authority),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Power),权力归属于代表人民的议会,君主只有任命在选举中胜利的党派所组建的政府的同意权。影片通过短短两天对皇室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充分刻画了国王本人对君主立宪制的维护。老国王不止一次训诫皇储:皇室必须和政府合作,而不能以皇室的意志去干涉政府的决定;皇储本人反纳粹和举起枪保护挪威的意志无论再强烈,但他首先的身份是皇储,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挪威人,他不能用自身的身份去影响合法政府的任何决定。皇室行为的基线正是来自于此,为此老国王甚至很困惑他是否三十五年前帮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不应该的选择。

挪威是一个一九零五年才成立的国家,挪威民族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就没有经历过战争。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矿藏注定了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曾经都极力想拉拢它加入自身阵营,但这个国家一直恪守中立政策不卷入大国之间的纷争,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必须要求挪威皇室的表态。挪威人民选择的合法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阵营,而亲纳粹的吉斯林所领导的国家统一党在德国入侵之后发动了政变,未经大选而直接组建了维希政府。这个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必须要得到君主的认可才能得到确立,因此希特勒让德国驻挪威大使直接和国王面谈,要求国王屈服于武力。在合法的民选政府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的情况下,国王是否对维希政府任命将决定挪威在战争中的角色。

如果国王在胁迫之下任命了吉斯林政府,那么挪威立刻可以得到和平,但就被迫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整个二战中挪威将是以德国附庸国的面目出现;反之,如果和德国敌对,那么挪威将进入同盟国阵营,以被占领国的姿态出现。在电影一开始,皇儿媳给老国王说,这场战争不能选错边,而最终这个选边的责任的确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国王的身上。

这是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年老体衰、与世无争、事实上没有政治权力、也一辈子严守不能越过政治界限的老人,需要决定一个将他选为国王的民族在世界大战里面的命运。

国王的选择是:和他哥哥丹麦国王不一样,动用他唯一的权力,以退位为抵抗,拒绝承认政变成立的被扶植的维希政府的合法性,不在一份强加的和平协议上签字,拒绝履行君主的同意权。

换句话说,挪威这个历经一百多年和平、土地面积比四川大、人口却不到成都一半、完全没有战争准备、也谈不上什么军事实力的国家,向已经占领了自己主要城市的当时的欧洲头号军事力量宣战。

挪威战役正式开始。

挪威合法政府历经整个二战,虽然流亡,从未投降。

附:整个挪威战役四零年四月九日开始,六月十日结束,共历经六十二天,让挪威成为欧洲抵抗德国入侵时间第二长的国家(第一长是苏联,从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开始到战争结束)。在此之前,拥有东欧第二强、军队人数破百万的波兰开战三十五天之后投降;伴随着这短短的两个月,拥有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从交战到宣布投降用了四十六天,而同盟国的军事溃败、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六月四日已宣告结束。

 2 ) 一切为了挪威

1940年4月8日,纳粹德国突袭了一贯奉行中立政策的挪威,此时,挪威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本片讲述的就是在挪威在卷入二战这一日前夕至最后关头,挪威政府、王室所做出的反应和生死攸关的决定,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以及它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被载入史册。虽然挪威国体属于典型的“虚君共和”体制,国王只有形式上的权力,国会掌握着所有的实际立法和行政权,但是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在这个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他的重要性却绝不可低估,此时国王的政治作用也异常巨大,在非常时期之中,哈康国王的重要决定将会造成历史性的影响...

时为挪威国王的哈康七世, 是1905年挪威公投表决脱离瑞典独立后成为的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国王。影片从王室,政府,国民上下,再到德军外交官等各条叙事线展开,为我们还原复现了当年挪威被德军逐渐吞噬的情境。面对德国的大军压境,吉斯林(前国防部长、亲纳粹党、臭名昭著的“叛国贼”)傀儡政权的崛起,以及挪威全民百姓忧心忡忡的动荡局面,哈康国王紧急动员议会政府,在百分艰难和紧迫的条件下,最终做出伟大的决定,站在了强硬的立场,坚决抵抗德军各种不轨的企图和入侵,这个决定无比沉重但意义非凡,它强有力的昭告世人,挪威是永远属于挪威人民的。

全片非常扣人心弦,极富张力,每个角色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稳重的哈康与略显轻浮的儿子奥拉夫之间纠结和深情的戏码,政府上下,首相、外长、议长面对困境的压力和困顿,布劳尔为了“拯救大局”的焦头烂额,甚至国王护卫队里面每个小角色表现出的严肃和惨烈,方方面面都展现了非常真实凌厉的历史元素。直到最后,国王与德国外交官在小屋中的激烈论辩和博弈片段,无疑是本片最震撼、最精彩的时刻。除此之外,影片的各处细节,人物的表情、言语以及配乐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电影的气氛,临场感十足,让人非常入戏。国王的这一决定承担了非常重的分量,虽然使得挪威卷入了一场深不可测的苦难和战争浩劫之中,但它传递出来的伟大精神意志却使得挪威人民对自由、独立、民主的愿景完美实现。虽然彼时弱小的挪威丝毫无法抵御力量悬殊的德国,很快全境沦陷,但斗争的脚步永不停歇。陷落以后,王室和主要政府首脑随着撤退的盟军流亡到英国,他们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国王的决定和支持也持续鼓舞着挪威人民日后的全力抗争,在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于大场面的动作战争电影,本片没有豪华的军备战斗场面,甚至很多朋友可能还会觉得寥寥的动作场面设计的很“寒碜”,不过本片的意义确实不在此,它更接近于一部历史剧情电影,表现出的更多是光辉而伟大的人性和强烈意志。就电影本身而言,本片可以算得上挪威电影的里程碑,但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又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我已无法用文字去形容和评价它深重的意义了...因而又可以说,这是电影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All for Norway,right?

 3 ) 二战,挪威。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子。电影的角色也刻画的不错,挪威国王在面对纳粹对国家的进攻、压迫的时候,表现的懦弱,害怕和后面国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形成了对比,真的是令人惊讶(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只国王废掉了ーー;),除了国王以外,片子也从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士兵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刻画,每一场会议,每一次战斗,真的是让人感到二战时期的那种严肃和悲哀。这算是一部“冷门佳片”了吧?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和它所讲述的历史一样,冷门,但却精彩。还是推荐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4 ) 《国王的选择》 君主的责任

二战时,挪威王室团结国民抵抗德国纳粹侵略,是一段历史佳话。然而,历史真实并不那么简单,也不够热血。 电影《国王的选择》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二战时,挪威王室团结国民抵抗德国纳粹侵略,是一段历史佳话。由此,挪威王室在国内受到了空前爱戴,直至今日。

电影《国王的选择》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1940年4月德国入侵后,撤至莫尔德郊区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奥拉夫王储(即以后的国王奥拉夫五世)。

《国王的选择》对历史、战乱中各色人物应有表现的再现,中规中矩。也因此没加入神迹,显得没那么轰轰烈烈。我对这部电影唯一的不满,是跟拍等纪录片手法的使用,对历史片来说,这很容易让人跳戏。

通过《国王的选择》,我最大的收获,是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接近真实的认知。1940年,纳粹德国与英法已处于交战状态。夹在中间的挪威日子开始难过,“你们打你们的,都想拖我下水干什么,一战不是这么玩的”。纳粹德国偏觉着挪威战略地位非凡,大兵压境,挪威势如累卵。德国公使向挪威外交大臣递交了“最后通牒”,挪威虽小国寡民,但政府也要脸,城下之盟是不签的。于是,德国鬼子海陆空一起开火。挪威本无招架之力,形势马上一边倒。这时,人命关天,小国寡民更死不起人,挪威政府想和谈了。可元首怒了,这帮给脸不要脸的,反正奥斯陆已拿下,找个挪奸新立个听我话的政府。元首认为,挪威王国的事还得挪威国王说了算,“我的元首都说一不二,你的国王不一言九鼎,还好意思自称国王?”他指示德国公使,直接去找国王哈康七世谈判。彼时,国王身体不大好,老了老了,祸事临头,东躲西藏,心情也不大好。身边跟着个血气方刚的王储,天天嚷嚷打仗。国王不动声色,毕竟时代不同,20世纪了。而且,他这个国王当得不寻常,是35年前,挪威议会从丹麦找来的。从外国找国王,这也是欧洲国家传统,但20世纪了,就有了民选国王的意味。国王的态度,其实很鲜明也很简单——你们找我来当虚君,我就当好虚君,无论何时不越雷池一步,是战是和是你们政府和议会的事,我支持你们行使权力。就算结果不满意,我大不了不干这个国王。“无授权不代表”,国王将此视为王国的法理基础。但德国公使奉元首指示,只见国王。国王没法儿,见了公使,顺势把积蓄多日的邪火倾倒在公使头上,末了,和谈还是找政府。两边都谈不下去,纳粹德国放手开打,轰炸了行在,国王出离愤怒了、政府出离愤怒了、议会出离愤怒了、国民出离愤怒了,挪威向德国宣战,两个月后亡国。王室流亡,在海外领导抵抗运动直到胜利。

挪威国王素有平民国王美誉,《国王的选择》有所体现——兵荒马乱的,国王和王储连个警卫员都没有。咋说好呢?

在《国王的选择》中,我听到,哈康七世的长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宣布向纳粹德国投降,还以为这位兄长性格比较软,一查资料,原是位更令人敬重的老汉。丹麦沦为纳粹德国的“合作国”后,国王本可流亡避难,但克里斯蒂安十世的选择是与国民在一起。他还豁出金面,帮丹麦政府争取到高度自治权。他与纳粹虚与委蛇,暗中极力支持抵抗运动,不仅策动丹麦商船队投奔反法西斯同盟,更促使原丹麦治下的冰岛、法罗群岛成为盟军在北大西洋的支点。当然,德国占领军在丹麦不是无所作为。他们要求丹麦犹太人佩带黄色六芒星标志。对此,克里斯蒂安十世说,先给我来一枚这样的荣誉标志。后来,超过九成的丹麦犹太人在本国人和瑞典人的帮助下,渡海逃到瑞典,躲过了纳粹迫害。但到1943年8月,德国占领军对丹麦地下抵抗运动已忍无可忍,彻底剥夺了丹麦人的自治权。黑云压城城欲摧,克里斯蒂安十世站了出来,73岁的他,每天无所畏惧地骑马巡视哥本哈根,向国民宣告,国王安好,祖国永存。

这就是国王的责任。正如哈康七世所言,他必须以他的行为,履行登基誓言。

丹麦被德军占领后,1940年9月26日,这天是国王生日,民众簇拥着骑马巡视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十世。

然而,克里斯蒂安十世的英雄事迹,不尽真实。六芒星的故事尽管广为传播,但有过硬的资料证明是假的。有资料显示,炮制这个传说的,是二战期间美国的丹麦裔商人。动机是,美国公众认为丹麦过于服从纳粹,丹麦裔商人要扭转这个不良印象。不过,至少克里斯蒂安十世巡视哥本哈根的事是真的,也是没有警卫,持续时间更贯穿整个德占时期,他确被视为丹麦独立的象征。1942年9月,希特勒向国王电贺生日快乐,克里斯蒂安十世回了寥寥几个字表示感谢。这气得元首大骂一通“我到河北省来”,他认为国王无礼至极,是个渣渣。“电报危机”似乎成为纳粹德国对丹麦态度的转折点。

 5 ) 《国王的选择》

讲的是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挪威的故事。

当时的挪威还是君主制,但是这种君主制和我国的情形完全不一样。首先,国王是人民选出来的。其二,选出来的这个国王并不是挪威人,而是丹麦王储,他的哥哥就是丹麦国王,他的妻子是英国公主。这个“国”的概念很模糊,像咱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这个“国王”更是模糊,倒不如说是终身执政官。即便是执政官也没有多大权力,政府由首相管着,国家由议会管着,他这个哈康七世只是作为挪威的象征而存在。

哈康七世在过了35年的舒服日子后,碰到希特勒入侵,使他面临了一次极为艰难的选择。德军兵临城下,炮台士兵奋起抵抗,打沉了德国一艘军舰。他的哥哥丹麦国王已经投降,老婆跑回英国,儿媳妇跑到瑞典,挪威议会仍旧主张谈判,其实就是投降的序曲。挪威的各个城市迅速被占领,头上每天都有德军的飞机转悠。希特勒已经扶植了吉斯林傀儡政权,并声称德国只与国王谈判。

哈康七世实际上没有多少选择,一个北欧小国,面对强敌,要么抵抗,要么投降。投降其实更简单,前有他哥哥的榜样,后有挪威人民生灵涂炭的担忧,没人会说他什么。而抵抗要艰难的多,当时的希特勒如日中天,英法联军尚且不是对手,何况是挪威这样的弹丸小国?

不过,国王还有更深的考虑。登基伊始,他就提出来一个口号:一切为了挪威。这就意味着责任,尤其是在没有多少权力做后盾时的责任。此外,和一战不同,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是很清楚的,德国对挪威这样的中立国家的入侵,就是要摧毁挪威的自由民主制度,推翻民选的国王,强行扶植一个傀儡政权。挪威的抵抗即便是杯水车薪螳臂挡车,也是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而战。

最后,是国王个人的尊严。当时的哈康七世虽已垂垂老矣,但是他的血脉里流动的是维京勇士的血,从来没有屈服于强敌的传统。他为了挪威人民,可以放下个人的尊严,不顾个人的安危,只身去和敌人谈判。当他认清了希特勒的本性之后,看到议会仍然坚持和德国谈判,他毅然宣布退位,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最后在国王的坚持下,挪威和德国宣战。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片名《国王的选择》确实是很切题的。每个人在人生的紧要关头,都会面临选择,而在国王的地位上,这选择就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盛衰荣辱,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哈康七世在位的52年中,并无多少出色的政绩,而他在国家最紧要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就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了。

影片拍的很好,入情入理,尤其是对哈康七世的刻划上,很真实,令人信服。他没有向入侵者低头,也不像他儿子那么慷慨激昂,而是在反复思考后,把自己的命运和挪威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他在撤退时,遇到德军飞机轰炸,他没有一点英雄形象,只是气喘吁吁,跑的狼狈不堪。也很符合历史的真实。

四月的挪威,仍然是雪的世界,处处是美丽的雪景。特别是灰蒙蒙的雪夜,几点稀疏的灯光,微微照在苍凉的田野上,更是美不胜收。

说几句题外话。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卖国贼,挪威的吉斯林,法国的贝当,咱们这里的汪精卫周作人之流,哪一个不是打着人民意志的旗号,干着满足自己私欲的勾当?相比哈康七世,不知他们做何感想?前几年还有人居然为汪周翻案,可见,卖国贼也是后继有人啊。

 6 ) 国王们的选择

因为有军迷同学来奥斯陆玩,误打误撞去了奥斯卡博格要塞,也由此得知了这部参选奥斯卡的《国王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历史的大背景是,1939年12月,在相信盟军可能威胁德军铁矿来源后,希特勒下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着手准备侵当时中立的挪威。

1940年1月,德国海军决定偷袭挪威。德军计划同时占领首都奥斯陆,卑尔根,斯塔万格等主要城市,捉住挪威国王和重要官员,以减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国的干预, 快速结束战斗。 这个计划和作战丹麦的计划一起,被称为“威悉演习”行动。

1940年4月,行动发起。8日,德国当时最新的一艘希佩尔将军级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率领吕佐夫号装甲舰、埃姆登号轻巡洋舰、3艘鱼雷艇、8搜扫雷艇向奥斯陆峡湾进发。

但入侵行动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一艘英国潜艇海神号(HMS Triton)发现了德国人并对舰队发射了数枚鱼雷。虽然没有命中目标,但行动的突然性还是大打折扣——至少现在挪威人已经知道有人要来了。

但事发突然,挪威政府和国王并不清楚德国意图。 此刻把守通向奥斯陆咽喉的奥斯卡博格要塞(Oscarsborg Fortress)只有刚刚招募的450名新兵,全部没有实战经验,按原计划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准备去布置水雷的。挪威守军的全部重型武器——要塞前方的三门280mm克虏伯大炮,已经使用了超过40年。

8日23时,入侵舰队到达奥斯陆峡湾。挪威守军发现了舰队并在9日零时开启了灯火管制。但是德国人并不把力量薄弱的挪威守军放在眼里。布吕歇尔号决定单舰突入峡湾,以达成黎明前到达奥斯陆的原定目标。

4点10分,挪威守军的探照灯发现了布吕歇尔。4点21分,坐镇奥斯卡博格要塞的64岁挪威军老将,比尔格·埃里克森上校,发出了对来犯所属不明的战舰开火的命令。埃里克森此前没有收到来自上级的清晰命令,也没有接到前来的舰艇是从属盟军或德军的相关情报,但他清楚地知道,挪威现在是中立国家。发出命令后,面对属下的疑问,埃里克森说出了他最有名的一句回答:“不管我将立功还是被送上军事法庭,都给我开火!(Either I will be decorated or I will be court martialled, Fire!)”。

老旧的岸炮装填速度实在太慢,要塞的人手也不够,在不长的射击窗口下,挪威守军只够打出两发炮弹。虽然操作的都是新兵,但是两发炮弹都稳稳的击中了布吕歇尔号。第一发炮弹穿透了布吕歇尔的侧甲,正好在弹药库里爆炸了,而里面装满了燃油、烟雾发生器、燃烧弹、航弹和深水炸弹——布吕歇尔的一个水密隔板被整个炸开,并燃起了熊熊大火。第二发炮弹则摧毁了布吕歇尔的主炮供电系统,导致布吕歇尔到最后也没能用主炮还击。

与此同时,挪威岸防部队的小炮打坏了布吕歇尔的舵机,迫使巡洋舰减速;在他缓缓滑出要塞的火力范围的时候,他来到了要塞岸基鱼雷射程内。

挪威使用的鱼雷是40年前奥匈帝国制造的白头鱼雷。虽然这些鱼雷已经被成功试射过上百次,但这些老古董在当今有没有效果则是另一回事。抱着拼一把的想法,发射指挥台的安德森上校按下了发射按钮。约4点30分,两枚鱼雷先后漂亮地射出,通过3米深的水下通道直向巡洋舰奔去。

鱼雷刚刚好打中了船中部——也就是第一枚28cm炮弹所命中的弹药库。这又引起了另一次大爆炸。6点23分时布吕歇尔号翻覆沉没,其上2,202名船员和战斗人员中830名死亡。

挪威人靠着450个新兵和两个沉着冷静的指挥官,用40年前的装备击沉了德军刚服役6个月的最新巡洋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奥斯卡博格要塞的这个战役在电影里只是短短几分钟,但是对挪威却至关重要。由于德军不清楚峡湾里还设置有岸基鱼雷发射台,当布吕歇尔引发水下爆炸后,吕佐夫号的舰长认为挪威人在峡湾里布置了水雷,此时不宜再从水路进攻,于是命令后续舰队掉头后撤, 改为从陆路向奥斯陆进攻。

然而陆路到奥斯陆需要一天半,这个延误不仅让挪威皇室和国会有足够的时间一起转移,央行也取走了国库里的国宝和黄金。

4月9日挪威对德国正式宣战。

4月11日,德国挪威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国王的选择,讲的就是从1940年4月8日,到 4月11日之间的故事。

挪威的深水良港,不受英国封锁的广阔的出海口,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让他在战争中很难不受强敌觊觎。

这部电影里的国王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和挪威所有普通人一样珍视自己的家庭。他没有想到德国来进攻,依然和孩子把捉迷藏做完。凌晨一直尝试打电话给自己的哥哥,丹麦国王。即使慌乱之中撤离,他也花时间陪自己的孙子。在躲避空袭的时候他也害怕,可是下意识地他会去保护陌生的孩子。

他不算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职责,亦知道自己权利的界限。

在刚刚离开奥斯陆的时候,一切未知,他选择相信政府,君权不干预行政。

和政府立场有出入的时候,他选择支持政府,君权不干涉行政。王子有点年轻人的年轻气盛,他也严厉训斥。

当政府想安排他和德国军方官员见面,无异于鸿门宴。但是他只说,只要是为了挪威,我可以去。

但他并不是软弱,没有主见。政府要投降,他支持。这是因为国家由民选的政府运行,他尊重这个国家的制度,尊重人民的选择,相信政府诸公的选择也是为了挪威。但是他个人,不能接受国家被纳粹德国侵略,不能接受自己任命吉斯林,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做首相。这有违他作为国王的职责,他宁可选择退位。

是否退位,是他作为国王权利义务的一部分。干涉政府,不是他权利的一部分。不论意愿,不论时期是否非常,他都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凌驾于国家制度之上。

他从丹麦被挪威人民选中,带着妻子孩子来到陌生的土地上履行自己的职责。若是岁月静好,他也就是一个尽享天伦的老人。

但是国家被入侵的时候,他宁可选择四处颠沛,骨肉分离,东躲西藏,也不愿做出,他认为不是挪威人民心愿的选择。

"你知道在整个挪威历史上,我是第一个由人民选出的国王吗? 挪威是一个民主国家,人们有选择权,人民有权利去听取和尊重。如果我现在给你一个答案,我将会忽视这一切。"

国王怒斥德国外交官的时刻,是整个电影的高光点。之前国王虽然偶尔会表态,但大部分时候是有点老绅士的样子,被人推着走。当他怒斥外交官的时候,你才发现,与虎谋皮国王看的那是一个清楚。

"你以为你是谁? 你只是一个大使!你以为你是和平鸽啊,你不过是战争贩子的代表而已!和平鸽不会要求我们的国家投降。这样的安排,希特勒就是想要好处!"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之愤怒之流利,让他之前的温和,隐忍不发,包括开始和大使交谈时的沉稳,语速的缓慢,都变得特别有重量。

而之后,在他面对政府官员,面对人民,面对自己深爱的国家,念出自己的态度,念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我感觉他都要哭了。不是脆弱,而是内敛的国王,把自己对国家深沉的爱说了出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为了挪威。这一段不得不说老戏骨Jesper演的太好了。

这是一个小国,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

但是哪怕是小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也有自己的尊严。

后续/PS:

挪威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后,五万五千名挪威军人对十万德军进行了长达六十七日的抵抗。牺牲一千三百人,击毙一千七百德军。挪威是二战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中支撑第2久的国家,第1是苏联。

后来法国沦陷,6月7日国王和国会转进英国成立流亡政府,6月10日挪威沦陷。奥拉夫王子曾经要求留在挪威领导游击队在雪原上狙击德军,但遭到政府拒绝。

由于挪威从未向德国投降,吉斯林政府未获合法地位。因此挪威不属于被征服国家。在政府流亡后,挪威依然能够以盟军的身份继续参战。

PPS: 挪威的邻国丹麦,两个小时就被德军迅速占领。在轰炸机呼啸过天空威胁轰炸哥本哈根平民的恐吓之下,挪威国王的哥哥,年迈的克里斯蒂安国王选择了投降。 作为合作,丹麦要求德国不准迫害本国犹太人以及死刑,军队这不能被德国国防军吞并。政府,议会,警察和司法也都在丹麦人手中。

丹麦国王的投降延后了纳粹德国对丹麦犹太人的逮捕和驱逐,使得他们几乎全部撤离至瑞典。在战前估计的约有8,000名丹麦犹太人中,被驱逐者少于500人、死亡者则不到50人。

世间的事,大部分时候都是难以选择的。不知对错,利弊难料。所以人的心地和格局,是在选择的细节里。

国王们的选择不只是,是否向德国投降。他们做的,其实是一系列的选择。

而两个国王的选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德勒巴克海峡战中,击中布吕歇尔号的大炮

分割线内历史资料参考自

维基百科: 威悉演习行动

峡湾末路: 德勒巴克海峡战

 短评

没什么错,但也喜欢不起来

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德军代号“威瑟堡行动”。三天之内的发生,不足十分钟的对谈。低成本电影,一个代表国家的国王尊严体面。背景是二战期,中立国挪威遭德国攻打,邻国丹麦四小时亡国。贫弱之国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选择。

9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Alt for Norge."

12分钟前
  • Wave
  • 推荐

挺棒的,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前线指挥官、普通士兵多个角度,甚至让你意识不到这其中的斡旋、会议、战斗、抉择全部发生在短短两天内。个人的命运、群体的命运才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1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被人民委以重任,虽佝偻树林仍保有挺立的尊严;被战争逼至绝地,虽蒙蔽双目仍坚持和平的斡旋。外交官听到元首语无伦次,童子军面对国王瞠目结舌。历史却记下那捍卫初心的耳光、伴着电波的倒立。是单刀赴会的勇者,也是含饴弄孙的爷爷;是昭告议员的国王,亦是无可奈何的父亲。一个选择代表民族的不屈。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1.德国公使的刻画其实好于挪威国王2.可以明白国王的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不屈,抵抗,自由和独立,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和介入,又能怎样呢?面对强力,还是被打得东躲西藏,还是流亡。3.秀才遇见兵,秀才想讲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秀才没办法搬动更强大的救兵,通常会被兵虐死。这真无奈

2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没人觉得德国公使进退两难吗?带着元首命令,希望和平,被挪威王室骂,被纳粹军官凶。国王的抉择无法说对错,毕竟当时小国早晚要沦陷,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都已经投降了,而到底值不值得牺牲士兵去抵抗且不论,只是这种螳臂当车的自尊可敬可叹。话说七十年后挪威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22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我问我爸:丹麦王子为什么能成为挪威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我爸说:都是亲戚啊!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才是最应该提名外语片的,真的太好看了,不愧是挪威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

27分钟前
  • 少年悖论
  • 推荐

故事本身的底子就差,面对敌军入侵,国王一路仓皇逃亡,本就没什么可歌可泣可言,否则咸丰和蒋介石岂非也值得大书特书?这大概就是挪威的尴尬所在,好在隔壁邻居丹麦抬爱,丫直接投降了,有了对比,好像才有点面子。镜头晃得很有压抑感,演员的感情流露还算到位,属于想要主旋律,但找不到节奏

32分钟前
  • 苏彦明
  • 还行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其实非常难

37分钟前
  • max1987
  • 力荐

要完全特写一个人物不容易,有时需要树立其他人物,通过互动、比较来表现。国王身边有一个和他关系密切但各方面又颇不同的王储儿子;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当然就是德国大使了,不同的立场身份,但有类似的压力与困境,国王和他还将直接交锋并做出选择,并表现最终的主题。三星半

41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人类有时候不只为面包,为权力,为生存而活。真正的英雄总是先进入深渊,国王蜷缩在炮火声中,德国的武力威逼中,大臣的质疑声中,儿子的恐惧中,家人的眼泪里。当他再一次站起来,便不再惧怕世界的倾倒。这是一种超越自由与人性的,生命的力量。

4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一部有着浓烈的历史厚重感的电影。前半段情节非常紧凑。开头奥斯卡堡要塞击沉德国舰艇的那段非常精彩,尤其是那有着40年历史的德制大炮及其炮弹,和开炮时的音画,还有那经验丰富的上校果断的指挥。若你喜欢《国王的演讲》以及《帝国的毁灭》这类历史感强烈的电影,那你也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

44分钟前
  • 兔赤中人.rD
  • 力荐

挪威关于历史和战争的电影。一个北欧国家拍关于战争的电影实在有些为难。全片重点在于国王在历史生死关头的坚定决策。国王或许亲和而柔软,但作为挪威第一个民选国王的尊严心在大军紧逼和飞机轰炸下丝毫没有折损。一个小国也有说不的权利和尊严,以史为鉴。

49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君主立宪在于国王是象征而不得有任何个人的意见和选择,电影名为“国王的选择”已经表示国王干政,但在如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王能抵抗巨大的压力作出不和纳粹合作的决定本身就已经表现出了国王这一象征本身所可能蕴含的巨大力量;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52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还行

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弱小不代表懦弱,小国也有尊严

57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很一般,除了开场阶段的动画打舰船。

59分钟前
  • 老羊
  • 较差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1小时前
  • 长安亚
  • 推荐

应该也拍一部“吉斯林的选择”。

1小时前
  • viv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