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泣血

DVD

主演:狄龙,卢燕,萧瑶,姜南,岳华,井淼,苗天,杨志卿,汪禹,凌波,白彪,吴孟达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瀛台泣血 剧照 NO.1瀛台泣血 剧照 NO.2瀛台泣血 剧照 NO.3瀛台泣血 剧照 NO.4瀛台泣血 剧照 NO.5瀛台泣血 剧照 NO.6瀛台泣血 剧照 NO.13瀛台泣血 剧照 NO.14瀛台泣血 剧照 NO.15瀛台泣血 剧照 NO.16瀛台泣血 剧照 NO.17瀛台泣血 剧照 NO.18瀛台泣血 剧照 NO.19瀛台泣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瀛台泣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虽然此片故事电影和电视已拍过多次,但编导李翰祥在清宫戏的场面铺陈上别有不同,而且情节上也有改动,所以还是较有可观的。如西太后反对维新方面,改为遗老为保全功名和荣华富贵不惜长跪不起,加重她的责任感。光绪幽禁瀛台的出走之夜,西太后又带皇后夜访光绪,并有意还政于光绪。这些细节,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实感情。但描写六君子的戏时过于简略,是影片的一大失误。吃货拯救世界太极门夏日遐想圣诞篇龙日一,你死定了 第二季萨迪的地球末日古惑仔之街头悍将燃烧的国土幽灵樟宜你房里有人仁寺洞丑闻爸爸是个吝啬鬼寻根乔琳娜美国警官无良医生:爱里藏刀光荣战役圣乔治热血少年[电视剧版]缺角的太阳电竞进化论国花罪魁祸首大人物 第一季安家007之杀人执照国语护卫者2索菲亚极端邪恶人形净琉璃疑犯追踪 第一季美国摹因史塔维斯基银翼杀手国语豪情四海

 长篇影评

 1 ) [电影众论]纪念李翰祥逝世十周年 一串先甜后酸的北京前门糖葫芦――李翰祥清宫片轨迹

『影视评论』 [电影众论]纪念李翰祥逝世十周年 一串先甜后酸的北京前门糖葫芦――李翰祥清宫片轨迹
 

 作者:minijoan 提交日期:2006-12-8 0:55:00

  一串先甜后酸的北京前门糖葫芦
  ――李翰祥清宫片轨迹
   转眼间李导演逝去十年了,这十年间天地变换,沧海桑田。如今的电影是制作越来越华丽,而观众的口味却是越来越挑剔,可是总觉得缺了一点让人回味的感觉。
  那天吃了一串号称是北京前门正宗糖葫芦(汗,我人在上海,这是那个包装纸上这么写的),忽然间幻想自己身处京城,听着京韵大鼓的意境来,其后又不知怎的想起擅长京味的导演李翰祥来了。糖葫芦真甜,但吃到山楂又是酸的,接着又吃出几颗圆咕隆的山楂核。我不禁笑笑李导演的清宫片也是这个味道,先甜后酸,还能吃出点山楂核。
  从何说起,从哪结束,回想了半天还是从1975年华丽丽的登场开始。电影叫做《倾国倾城》,是根据杨村彬先生的话剧剧本《清宫外史》改编的。饰演慈禧的是1967年凭借《董夫人》赢得第九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的卢燕,演光绪的是武侠明星狄龙,谭嗣同是岳华,康有为是凌云,义薄云天的寇连才是姜大卫。这个阵容其实可以组成一部武侠片,怎奈我们的导演从不天马行空。最终还是规规矩矩的清宫片《倾国倾城》而不是武侠版慈禧与光绪。故事围绕着慈禧和光绪的矛盾开展,中日战争,光绪主战,怎么不可敌,只得签订马关条约,慈禧却将罪责归在光绪身上。慈禧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最终打击了光绪,气死了恭亲王,处斩了义薄云天敢于直言的太监寇连才。此片最后最终获得十二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彩色片美术设计。
  片中演员最出彩的莫过于慈禧的扮演者卢燕,大约本身以为京剧世家的缘故,其母乃是京剧演员李桂芬。而卢燕很小的时候她就曾跟随义父(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学京剧。此种与生俱来一种霸者之气将个庸俗贪婪的权欲熏心慈禧表演的入木三分。至于演光绪的狄龙倒也演出了几分怯生生的感觉,尤其是选妃之时察言观色,心有所属却不敢违抗的神情令人忘记他曾经是叱诧风云的大侠。最颠覆性角色当属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才,此角色原本是不起眼的配角,但未曾想姜大卫演来以小见大,李翰祥喜笑颜开,不断加戏,硬生生加出个最佳配角来。这个最佳配角可没获得金马奖,乃是我们这帮李导演的粉丝推举的。另外插花一下,卢燕的慈禧并非自己配音,而是姜大卫的母亲红薇代言。红薇原来姓罗(爱新觉罗?)单名一个珍字,满族镶黄旗人。这老紫禁城的韵味可不是随手拈来的,因为当时正黄、镶黄、正白这三旗多是皇亲国戚。之后因为姜大卫的戏份和狄龙硬生生闹出兄弟分手的矛盾来,只怕也是李导演所想不到的。
  《倾国倾城》其实剧情和演员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整部影片的成功无疑是李翰祥导演罗织了一部绚烂的画卷,他于细节的刻画是当时邵氏所有导演所不能企及的。雕梁画栋的布景,逼真的道具,其实很多都是真品,乃是李导演家中典藏古董甚至一衣一物依照书籍记载依样仿制,甚至四季衣服也全部复原而成。慈禧太后生活奢华,每晚用膳的场面豪华之至,电影开头就是慈禧在炎炎夏日食用冰镇西瓜,无数文武百官却大汗淋漓的反差场景,尽显奢华。对于我等俗人来说,李导演的布景能力超一流,而在清史专家眼里,李翰祥也还是一个洋泾浜。朱家溍先生说:“我向来对于话剧或电影只看现代题材的,我最不愿意看历史故事题材的话剧或电影,因为这种题材总是给人以不伦不类的可笑感觉。”(《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甚至连剧中“去”字念为“克”音都挑剔起来。因为李翰祥认为只有上三旗这么念,而朱家溍则认为只有八旗兵丁如此念法。如此较真的老先生要是如今还在世,只怕电视机都给砸了无数个了。谁都不能真正还原历史场景,只能无限接近,李翰祥至少目前为止还是那个最接近的人。
  《倾国倾城》名利双收,李翰祥紧接着拍了《瀛台泣血》。1975年7月《南国电影》中李翰祥说道,这两部影片有着很大的分别。首先背景不一样,《倾国倾城》是甲午海战的北京,慈禧和光绪的矛盾不曾明显化,至于到了《泣血瀛台》那是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为背景的,已经牵涉新旧、母子、满汉之争。光绪和珍妃之间的恋爱故事只是其中枝节之一。因为服装、道具、布景因利成变,故而《瀛台泣血》也取得了成功,只是没了姜大卫饰演的可爱小太监,则用媚眼间有点相似的汪禹补偿了一个角色。如果说《倾国倾城》看了让人憋气,《瀛台泣血》则真可令观众泣血。其中有个场景是六君子被杀后,珍妃被囚冷宫,光绪寂寞围困瀛台,两人禁不住相思,光绪装成太监前往冷宫探视,怎奈守卫欺压,竟然要光绪下跪,光绪隐忍照办,如此场景赚了我两把伤心老泪,且屡试不爽。
  《倾国倾城》《瀛台泣血》是李翰祥清宫片的先师,两部电影赚尽口碑和票房,大约就是那串诱人糖葫芦的纸衣吧,绵绵的,入口即化。而正是这两部电影促成了李翰祥的大陆行。1975年的邵氏电影是不会在大陆公开放映的,可是却可以“内部放映”传闻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以及文艺工作者全部都看过。不过他们看电影只怕带点政治意味,甚至认为李翰祥把颐和园和故宫拍的像模像样的。故而有人希望李翰祥用真山水真宫殿来拍摄慈禧太后的一生、甚至是一个系列电影,不厚道的猜测大约是受到朝鲜电影系列《无名英雄》的影响。这对李翰祥的诱惑力不可谓不大。原来在《瀛台泣血》后的两年李翰祥曾到上海一住,因李翰祥心脏不好,怕“滔滔逝水、急急流年,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于是一定要回大陆,不然死了也合不上眼。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便秘密来大陆旅游了。当日情景,往日悲欢,当年一切百废待兴,旧时老友对《倾国倾城》赞叹不已,力邀老李来大陆拍戏。也许是诱惑太大吧,看李翰祥的《一乐也》清宫二部曲,他是个对老北京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李翰祥本来意属老舍《茶馆》,但种种是非曲折之后定下了《垂帘听政》的计划,中央则很快审批,即刻安排行程。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李翰祥当时一定是非常高兴,却怎知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之后在沈寂、杨村彬、李翰祥等数人的合力之下,《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剧本完稿。据说女角定刘晓庆则是因为李翰祥一眼相中她的《小花》那个跪着抬担架的场面。
  小的时候家里有《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小人书,不知道被我翻看到多烂,每每被小学老师叫起来问理想的时候我都会脱口而出“历史学家”。其实真的是受了这两部电影的影响。大约是心脏病人时刻都会认为自己背着一个炸药包,故而李翰祥为了能够在故宫拍戏,牺牲了自己纯粹说故事的特色。《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一无例外的出现了一个话外音,不断点名慈禧祸国殃民,口气还是义愤填膺式(粤语版是软弱无力式),本该是力点主旨却成了画蛇添足。
  《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的就表演来说最出色的当然是刘晓庆和梁家辉。刘晓庆之前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再,从此慈禧仿佛是刘晓庆的代名词。至于梁家辉,则用一笑话来形容,毕竟是TVB训练班――没毕业的,其后也获得了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当年还有文章唏嘘,刘晓庆是拿工资的,梁家辉是拿片酬的。至于影片的场景之类的定然是比《倾国倾城》二部来的佳,真所谓布景搭得再好,那里比得上真材实料。
  舔去纸衣之后,便是糖葫芦的冰糖层,果然是香甜非常。《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绝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主集、续集,乃是一整部电影的两个分割罢了。这两部片子也是伴随我们80年代人长大的,试问谁没在电视机上看过这两部无数次放映的电影哪?它也让我有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梦。
  冰糖吃完了,自然是酸溜溜的山楂了。李翰祥用一生最辉煌的时刻雕刻了这两部电影,却在那样的政治气候下,失去了导演机遇。毕竟香港人是现实的,片子再好,卖不了钱还是不行。甚至连梁家辉累至街头摆摊,成天介躲城管。李翰祥不缺钱,但是电影是他的生命。他只能在大陆继续自己的老北京梦。他接连在大陆拍了《火龙》《八旗子弟》,当然这两部片子的主人公都出了清宫,而是走向了破落。《火龙》拍摄完成的背后则是李翰祥吃醋的故事,其时他和贝托鲁奇正为溥仪遗孀李淑贤的一书两卖闹的不可开交。而贝托鲁奇筹划拍《末代皇帝》,曾到香港找演员,见过梁家辉之后就希望他能演溥仪。没想到梁家辉念于李翰祥的知遇之恩,竟然拒绝,放弃了成为国际巨星的机会,
  看了《火龙》和《末代皇帝》,就个人观点而言,我更喜欢《火龙》。也许《末代皇帝》更大气,背景音乐做的非常漂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气味。《火龙》只是一部幽默小品,且看台词如下: 
    父亲:“我要是一个月不回来让你妈嫁人吧,这年头别那么死心眼。”
    女儿:“要不要发张帖子给您哪。“
    父亲:“不用不用,节约闹革命。革命期间一切从简,咱们两便吧。”  
    台词看在眼里,却还是酸酸的。整部片子没有《末代皇帝》那种历史变迁的沧桑,皇位下生存了60来年的蝈蝈所担负的沉重和苍白令人久久不能释怀。如果说后者中的溥仪有种对清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受,那么《火龙》中的溥仪就是一个胆小如鼠,唯恐不能平静的死去的小人物。为他感到幸运,因为他只是在风声鹤唳中战栗了及其短暂的时间。  这是一部喜剧,一切在荒诞中演绎着合理和时代风云,溥仪最终成了“火龙”,他特殊的身份注定他永远无法平静。演婉容的李殿朗和李玉琴的李殿馨是李翰祥的两个女儿,都传承了李翰祥的包子脸。演溥仪的梁家辉那年还有着光滑的脸庞。那会儿无论是在脸上涂上再多的胶水,抑或是将脊背弯曲下来几分,都不能掩饰他当时的气质并不适合这个角色的现实。《火龙》的一切都在轻松中过往,略带李翰祥嘲弄贝托鲁奇少许点酸。
  接下来该吐山楂核了,李翰祥是越来越颓废,但《八旗子弟》还是好片。此片中的清朝贵族已经走下了当权的位置,所谓八旗子弟乃是玩鸟溜狗的朋友。八旗子弟乌世保因为一曲大鼓获得了端王的欢心,却也得罪了小人。端王失势,乌世保被人报复入狱,妻子被汉奸送给日本人。狱中认识的老艺人聂师傅,为了不给日本人制造鼻烟壶,而自残手臂。影片通过描写乌世保和聂师傅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八旗子弟没落的人生经历。除了十足的北京风味,还有更多失传的绝活。片头李翰祥和岳华还露了面,述说了和小说作者邓友梅巧遇的一段典故。片子被禁了,因为风月镜头。李翰祥大约是忘记自己身在大陆了,此片虽然遮遮羞羞,但尺度鉴于当时的情况还是令人吃惊的。如此佳片,却成了山楂核,弃之二十年。如今,虽然它的DVD重见天日,但时间错了。我们无法再拾起地上的山楂核,只能默默的为它可惜。
  这串糖葫芦吃的我百感交集,李导演逝去十年。我们再也无法在银幕上看到这些如此精彩的清宫片,从场景到台词无一不是精心雕琢。即便是《火龙》《八旗子弟》这种的插花小品,也是韵味十足。那大约是因为李翰祥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师从徐悲鸿,美术功底深厚,又学过话剧,本身就是一个极会演戏之人,又酷爱民俗文化,李翰祥的钱基本都用在搜刮古董上了。吃完了糖葫芦,翻开厨柜看着老李大叔留给后人的一部部片子,我想大约李导演这一生也是一个不完美中的完美了。

 2 ) 发旧文纪念曾经带来无限快乐的达叔《戊戌六君子》

按:这是1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纪念纪念曾经带来无限快乐的达叔。

今天把李大导演的《泣血瀛台》找出来看了,出字幕的时候无意间留意到吴孟达三个字,甚为惊喜。

原来这么早的片子已经有了达叔的影子,并且还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未想好梦一场空,达叔在此片之中只是一闪而过,且应年代久远,已无法辨认他的音容相貌。本着红花会会员绝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的“八卦”精神,开始了漫漫地网上“人肉”之旅,孰料网上达叔青年时代的相片聊若星辰,到处皆是他和周星星的搞怪相片,无奈之下只好采取了应付考试常用的“排除法”,但仍不确定自己应经找到了真相,但是至少已经做出了接近真相的努力,在茫茫的“人肉”搜索之中,也有少许发现,现择录如下。

首先来看一张大图,就是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

除了第一个是人皆尽知的岳华大侠,不知有没有大侠可以猜出其余几位的名字,哈哈,我是一个也人不出来啊,包括我们可爱的达叔。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上图的答案应经就在此图之中,经过“人肉”之后,我已经将历史人物和影片之中的人物一一对应起来了,再加上第一张图的职员表,相信大家可以知道答案,当然这个答案很可能是错误的,希望高手指点。

最后针对每个人物来一个简单的介绍:

1、岳华VS谭嗣同

看了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之后,发现谭嗣同是最帅的,穿着也是最洋气的,不愧是先锋知识青年,不禁为当下的许多伪文艺先锋青年感到汗颜。而且对比两张图片,还发现,谭嗣同和岳华是里面长得最像的,尤其是腮帮大嘴。不知道李大导演在挑演员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到这个因素了。

2、麦子云VS杨锐

资料不是很多,在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出演过角色,是个演员、也从事剪辑,不知道和剪了老怪大部分的经典动作片的麦子善是不有亲戚关系。

3、江毅VS林旭

原来他就是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中江南七怪之首,柯镇恶。

4、关聪VS刘光第

原来他是“虾叔”关海山的二任妻子的次子,在狄龙版的《萧十一郎》中出演连城壁,今天特意翻出来看了一下,感觉不大像。

5、卢海鹏VS杨深秀

老了的时候样子倒是挺熟的,虽然也看过他年轻时的不少片子,但是绝对认不出他来,最近的印象就是他在老杜的《柔道龙虎榜》中饰演古天乐的师傅。

6、吴孟达VS康广仁

到最后,我对自己的这份榜单依然是一点也没有自信,尤其是达叔,如果不是他淫邪的眼神和颇具特色的耳朵。

感叹韶华易逝,那些曾经的龙套都用自己的特点在荧幕上留下经典的形象或者依然奉献着出色的演出,突然感慨时下香港演员的青黄不接,也许现在的演员确实错过了上一辈人的黄金时期,但是上一辈人的辉煌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努力,他们的成功不是靠他们的长相而是他们精湛的演技。演员一定要有型,这个型绝对不仅仅是指长相,这或许是我们能从上一辈的艺人身上学到的宝贵的经验。

 3 ) 《倾国倾城》光环下的《瀛台泣血》

我期待中这部电影比实际看到的要更加凄惨。至少,我以为珍妃会死,甚至光绪也会死。不过都没有,连戊戌六君子都没来得及死电影就结束了。我觉得《瀛台泣血》比《倾国倾城》的不足,就在于结构有些松散,导致有些莫名其妙的情节上花的笔墨太多,而有些该交待的事情就没了下文。德龄的出现对故事走向完全没有影响,她和光绪到那场对话也完全没有表现出她有任何与众不同的见识。康有为也没有说什么有关大旨的话,儒雅之气略为不足,比起《人间四月天》里郎雄演的梁启超还是差了一点(不过那时梁的年龄更大,更从容一点大概也是应该的)。岳华演的谭嗣同似乎也不如《一刀倾城》里的狄龙来得更有文人气质,总之想想,那戊戌六君子的气质都怪怪的,那种劲头太像革命烈士了。相比之下,袁世凯倒比较符合我的想象,矮矮胖胖、深藏不露。

细想下来,这个电影虽然出场人物不少,但是众多臣子中真正塑造得生动的,也就是袁世凯一人。谭嗣同见慈禧的那场戏虽然用的笔墨不少,不过有过于用力之嫌,反倒让人物失了真实感。唯一的妙处是他在离开大殿时迎面碰到试图逃跑被袁世凯捉回来的光绪,那一幕中几个人各自心中百感交集的表情,在没有任何对白的镜头转换之间表达得非常好。光绪的惊异到无奈到无颜以对,谭嗣同的同样惊异到明白无济于事到对光绪的失望到决绝离去,袁世凯的眼神躲闪和尴尬,可谓是非常精彩的几秒钟。

当然从整个电影来讲,最重要的一场应该是慈禧从颐和园回宫。养心殿里,光绪惊惶之下唯有俯首跪在地上恭敬地迎接,到慈禧坐上龙椅,他再慌忙跟进来在阶前跪下。有几个镜头中,我甚至看到狄龙的俯在地上的身子在发抖。作为观众当然会对当时的光绪心怀同情,那种凄凉无助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弥漫心头,也更能体会他那种大难临头的惊恐和不知所措。

光绪从瀛台出逃、私会珍妃的那一场戏,按说应该算是切题的重头戏,可惜只能说不功不过,而从整个电影故事布局的角度看,似乎时间略长了些。倒是之前皇后在慈禧的逼迫下探访光绪的那场更生动,表达的东西也更多一些--比如皇后逆来顺受的性格、慈禧对光绪试图招抚、光绪的委屈和不甘,以及那句让人心酸的“我还不如汉献帝”。

这一部中的慈禧明显比《倾国倾城》中的更加招人恨,像逼瑾妃扇珍妃耳光这种心胸狭窄恶毒的妇人之举,以及和谭嗣同对话时的那副自以为是的神气。而我不怎么喜欢这几个片段,却是因为它们略显刻意,同时也没太多新意、没有表现出慈禧更多的性格侧面。

说了这么多,似乎对《瀛台泣血》很不满意。其实也不是。也许因为《倾国倾城》珠玉在前,让我对《瀛台泣血》的期望一下子高了很多。又或者我对电影要表达的东西有着不恰当的期待(不得不说这电影名字对我的误导相当大)。本来李翰祥要描写也许就是软弱的光绪和他身边的几个更加软弱的妃嫔在慈禧的强权下无力挣扎的凄凉遭遇,而戊戌变法只不过是这段故事的一个背景或者说诱因而已。所以整个电影的基调是无力、悲哀的,而没有多少壮怀激烈的成分在里面。如果说《倾国倾城》里还有奕亲王和寇连材的奋力一呼,那么在《瀛台泣血》里就连这一点微弱的希望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很符号化的谭嗣同以及慈禧对他的冷笑。所以李莲英说的那句“阴盛阳衰”也算是点题了吧。

 短评

感叹下龙哥演技好细腻啊,好多细微的眼神戏,尤其和珍妃告别那场戏,真是看得唏嘘不已,眼睛还总是泪盈盈的,怎么做到的。龙哥要是不露肌肉不拍打戏真是十足文艺小生啊,主要在于长相是斯文俊秀型,所以不需要武的时候就文气十足,一点不觉违和。而且气质实在太好了,即使是没有实权在握难以大展宏图只能看人眼色,但是皇帝的贵气与威仪还是藏都藏不足啊,所以看到这个光绪更觉心痛,本应是一个年轻有为抱负远大有望重振国威的君主,却是这么无能为力。慈禧也确实演得很好,而本来姐妹不合的瑾妃珍妃,却因为妹妹遭难,而重拾了姐妹之情,却是让我感动。

6分钟前
  • 包子
  • 推荐

《倾国倾城》是以小说大,光绪与珍妃的爱情只是宏大历史下的小插曲,政权争夺、风雨飘摇之际尚有人为国为民振臂一呼;《瀛台泣血》却以大说小,慈禧卷土重来、六君子抛洒热血统统都只是个淡淡的影子,突出的是光绪善良图强却软弱的个性,以及后宫女人们浮萍般的宿命。东窗事发那场慈禧和光绪的表演绝了

11分钟前
  • 红尘
  • 力荐

总体上来说没有上一部精彩,卢燕的表演确实令人惊叹,收放自如,欲擒故纵,在貌似的不经意和不在意之间,陡然转向情绪的高点,表演的层次,角色的性格一下子展现出来了,将一个表面上不闻不问而实际上握有生杀大权的老太婆的形象雕刻的淋漓尽致,影片重在表现后党和皇党之间的斗争,最后以变法的失败和志士的流血而告终,可惜对于新思想的乌托邦描述不多,对于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扼杀也表现得不够惨烈,纠结于简单的权势之斗,光绪的形象倒是还有那么的几分在,总之李翰祥历史是写人的历史。

14分钟前
  • Mark解影
  • 还行

the moral ambiguity is still there. Tan Sitong is too rash, while Yuan Shikai's betrayal is depicted as somewhat reasonable.

17分钟前
  • 葱油饼
  • 推荐

谭嗣同和康有为一出场,惊呆了,这不是西门吹雪和中原一点红吗?耳畔又响起熟悉的旋律:西门吹雪(康有为)吹的不是雪,是血;他一层不染,剑尖上的血如梅花,他对说谭嗣同说,维新不是要杀人,而是要花钱。中原一点红(谭嗣同)还是板着他那张木讷的脸,冷冷回应道,但是革命就像妓女遇对了客人,杀人也是可以友情赠送的。噫,李翰祥让两个剑客表演爱国志士的惺惺相惜,不愧是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19分钟前
  • 欢喜陀
  • 力荐

《倾国倾城》加《瀛台泣血》两部戏的历史事件涵盖量都没超出《清宫秘史》,这部就只限于百日维新一个事件,有些单薄了。事件不够,也就表现不出人物的性格弧光。光绪在这里不像是个一国之君,宦官和大臣们可以随便近身讲话,看起来也不是很严谨。

22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不及上一部。因为“珠光宝气”的贺峰而认出了扮谭嗣同的岳华,变化很大,年轻时原来是张四方群众脸,不及老年熟男形象迷人有型,不过当年他竟与亦舒师太相恋真是段稀奇的老八卦。

27分钟前
  • 37°2
  • 还行

病变的外景大街真是厉害。剧情比前作单薄,历史剧差点变言情剧,但狗血问题大为收敛。康谭二人脸谱担当虽然也有违史实但明显比前作的奕䜣翁同龢靠谱,卢燕狄龙驾轻就熟,凌波的隆裕终于有了表现空间意外成为最有层次的角色,剧本最不好的是猥琐的李莲英,历史上要真这么嚣张的话早就领盒饭了。。。另外德龄为什么会和光绪混在一起。。。戊戌六君子之一是吴孟达,完全没认出来。。。

30分钟前
  • 胤挽仪
  • 还行

与《倾国倾城》一脉相承,把李莲英拍成魏忠贤,实在过于离谱。明治天皇和彼得大帝与清朝列祖列宗的画像共处一室,也是天方夜谭。还有一个大bug:外国公使夫人出入紫禁城,尤其是美国公使夫人还给西太后画油画,以及洋化的德龄公主入京,都是辛丑年后的事——慈禧在心理上对洋人畏惧了。本片唯一比较接近正剧的戏,可能就是谭嗣同结尾「请自君始」的慷慨陈词。虽然整体故事比较狗血,卢燕的慈禧还是有不少看点,10年后在《末代皇帝》里再续前缘。

35分钟前
  • 山微漾
  • 还行

7,整体也还行,倾国倾城基本都是宫廷戏,李翰祥驾驭起来非常轻松,这一部因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加了不少政治戏,整体较为刻板,谭嗣同的故事因为过于英雄气,还是立住了,结尾跟光绪的对望令人唏嘘。慈禧相对于上一部,形象也更为立体,去掉了不少装腔作势的戏份,显得更为真实,但是没拍庚子国变是个败笔。整体看,李翰祥拍政治戏还是弱一些,后半段流连于光绪和珍妃的儿女情长,整个把格调拉低了。

38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谭嗣同确实爷们,不过他与光绪、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注定是个悲剧。按谭嗣同这个性参加兴中会更合适。卢燕版的慈禧没有那么被丑化,不怒自威,确实有水平。

42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倾国倾城》原班人马续集姊妹篇,略逊于前者,儿女情长部分略拖沓。看完又佛了,一切因果都不是偶然,光绪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维新党在一群老狐狸面前稚嫩莽撞,历史仿佛就该是这样一步步向前。可这,“我自横刀向天笑”也好,瀛台泣血也好,毕竟功不唐捐,大清亡了,中华民族还在。

43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续集时间未过半,百日维新大事件便已过去,剩下部分对刻画光绪与珍妃之间的儿女情长有些多了,徒增乏味。这部里的慈禧其实多了几分人情味,当光绪所做之事未波及自己时,她还只是听之任之,但当伤害到自己时,立即雷厉风行,重新执政。也只怪光绪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这样的君王空有雄心壮志却被禁锢在情长情短之中,难怪结尾谭嗣同在离开大殿时遇到试图逃跑被抓回来的光绪,百感交集,从诧异到无奈再到恨铁不成钢表现得极其生动。tips:1.萧瑶很漂亮;2.戊戌六君子之一由吴孟达饰演,不过戏份寥寥。

44分钟前
  • 安大帅
  • 推荐

★★★☆ 和《倾国倾城》相比,电影后半段逊色,但还是不错的电影

47分钟前
  • 髦髦
  • 推荐

刚好在看戊戌变法的历史,看了这部《倾国倾城》的续作,史实加合理想像,卢燕的慈禧,狄龙的光绪,一板一眼中透着神彩,怎么看怎么喜欢。清的覆亡不是偶然,谭嗣同那番慷慨陈词有触动,但让亡国的只是一个老女人?

52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憋屈小皇帝又被热血大丈夫抢了戏。小包子真是玉人儿小可人儿啊(原谅这个花痴吧)。“狄龙的光绪,不做第二人想。”师太我就当你夸他演技好了。

54分钟前
  • Christowifer
  • 推荐

评价同上集,我说孝钦咋这么眼熟,原是红楼梦的宝钗像极了她,银盆秋水一模一样,可惜不适合扮长脸的孝钦。另外也没富贵气,粉丝们喜欢得了不得的北京味亦看不出有啥高明的。李莲英更是成了个村霸打手,说话举止都不得体,这俩一块就是土豪府上老夫人和管家。话说回来摄影棚能出这效果也是绝大手笔了。

59分钟前
  • 小重山
  • 还行

邵氏的棚內景層次一如既往地豐富,而拍攝當時距1898尚不足八十年……珍妃不重要,那慷慨激昂的譚嗣同才是最吸引人的,與光緒在暮色中對望真是多少怨念。

1小时前
  • 侯二六
  • 推荐

李翰祥《瀛台泣血》,接着《倾国倾城》讲下去的故事注定也是场悲剧,光绪憋屈的一生也只能在维新的一百天中畅快地释放一下了,但事实上改良的一腔热血是没办法撬动守旧派的,表面是恪守祖制规训,实际则是不想轻易让出利益,从古至今,“坏人”总是玩儿的这一套,但关键这一套确实保证了即时的稳定……本片戊戌六公子完全被边缘,谭嗣同,康有为被塑造成了无脑青年,反倒西太后依旧端庄霸气,统领全局,扮演者卢燕的气场实在太强,一个不屑的眼神都足以震慑全场,光绪弱鸡般颤抖着,骨子里男人最后的尊严,帝王最后的尊严全部被碾碎,还真是唏嘘……李翰祥的历史片总能把着一个很好的调子,有一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气派,人情人性那点东西又恰到好处地融在其中,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导演~

1小时前
  • 呆橙轩
  • 还行

虽然此片故事电影和电视已拍过多次 但在清宫戏的场面铺陈上别有不同 而且情节上也有改动 如西太后反对维新方面 改为遗老为保全功名和荣华富贵不惜长跪不起 光绪幽禁瀛台的出走之夜 西太后又带皇后夜访光绪 并有意还政 这些细节 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实感 但描写六君子的戏时过于简略 是影片的一大失误

1小时前
  • 李小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