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女佳人

HD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朱迪·戴维斯,利亚姆·海姆斯沃斯,雨果·维文,卡罗琳·古多尔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裁女佳人 剧照 NO.1裁女佳人 剧照 NO.2裁女佳人 剧照 NO.3裁女佳人 剧照 NO.4裁女佳人 剧照 NO.5裁女佳人 剧照 NO.6裁女佳人 剧照 NO.13裁女佳人 剧照 NO.14裁女佳人 剧照 NO.15裁女佳人 剧照 NO.16裁女佳人 剧照 NO.17裁女佳人 剧照 NO.18裁女佳人 剧照 NO.19裁女佳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又一个小镇


年轻的裁缝缇莉重回小镇,找到了自己疯颠的妈妈,想开始新的生活。她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比如给畏畏缩缩的女孩朱迪做出惊艳的礼服。缇莉想融入小镇还有个原因,她10岁时因为被控谋杀一个小男孩被强制送走,因为当时剧烈的刺激,她对这段故事失去了记忆,她想找回真相。

缇莉寻找真相的经历并不顺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跟随镜头认识了小镇上的人。驼背的家暴男,喜扮女装的警察,满口胡说的小疯子,阴沉的镇长和他洁癖的妻子,以及浑身散发着霉味的女老师。这些怪异的镇民当年判定是缇莉杀了镇长的儿子,以至缇莉和母亲长久分离;也是这些人,在缇莉回来后窃窃私语,想要孤立她们。

尽管在小时候玩伴泰迪的帮助下,缇莉弄清楚了当年的事实:她不仅没有杀人,反而是镇长儿子恶行下的受害者,但是没人相信她。没人相信是镇长儿子欺负小缇莉,导致自己撞断了脖子;就像没人相信是镇长对缇莉母亲始乱终弃一样。在他们的版本里,缇莉的母亲就是荡妇,缇莉就是杀人凶手。在这个由多数人的默契构成的道德网络中,无论多荒谬的流言都能被认定为事实。


《裁缝》是一部欲抑先扬的电影。它给了人很多希望,比如泰迪对缇莉的爱、比如小镇女人的友谊、比如母亲的逐渐康复……但又摧毁了它们。泰迪离奇死去,母亲告别人世,就连因缇莉的帮助而获得新生的朱迪,也开始对着缇莉装腔作势了。在小镇上,所有令人稍感安慰的,都转瞬即逝。

除了爱人和母亲,片中还让人觉得有些温情的是小镇的易装癖警察。其饰演者雨果维文在这部片子里不但贡献了精湛的演技,而且还给故事增添了不少笑料,成为电影中的一大亮点。这位警察有一颗女士的心,他疯狂热爱有亮片的布料,欣赏缇莉的作品。虽然多年前因为镇长的威胁伤害了缇莉,但是他后来也在尽可能地帮助她。尤其最后他站出来为缇莉顶罪、穿着心爱的闪亮礼服摆出POSE的样子,那股浑然天成的劲儿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当最后一个心存善念的警察也离开了小镇后,电影走向了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与《裁缝》相似主题的电影其实还有不少,喜剧元素更多的比如《热血警探》,更加冷血的比如《狗镇》。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看似明媚纯朴的乡村,在鸡犬相闻、一派和谐的乌托邦式生活背后,隐藏着残酷的真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小镇故事?

小镇是个几乎没有隐私的人情社会。这种生活意味着个人自由将被迫作出度让。在人情社会,非常容易滋生出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的舆论。它不但能杀人,甚至还会演变成群众的集体无意识狂欢。

这种残忍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最简单的,我们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哪个班没有一个被欺负的同学呢。他们可能也并没做过什么坏事,但是在某些人的带头下,欺负他就渐渐演变成了“多数人的正义”,大家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消除了道德上的罪恶感,变得理所当然甚至变本加厉,却都觉得自己不该对此负责。而成年人的生活就没有“小镇”了吗?历史的种种尤在近前,回想起来总是不寒而栗。


故事以缇莉最后向镇民的复仇结束。她永远离开了小镇,离开了肮脏,留下的只有烈焰和残骸。然而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局,它只会发生在故事里。现实里小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更多的缇莉还在挣扎中没有出路。


微信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

 2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图片1>
奥斯卡影后“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澳大利亚电影。
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鲜肉“捶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戏骨朱迪·戴维斯和雨果·维文皆来自澳大利亚。这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电影在本土也是收获票房和荣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哥达,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裁缝蒂莉从欧洲归来。而本身具有复古气质又来自英伦的凯特十分契合此角色,她衣着光鲜,气质不凡,“我回来了,混蛋们。”
从一下车的抽烟,到与警探相认举手投足极具御姐气质,她的回归引来了小镇人的议论,这个杀人凶手、衣着暴露、行为方式异于常人的“恶女”引来大家的反感和嫉妒(她身着红裙,打球的男孩都对她目不暇接),她却带来了美丽的服饰和出众的手艺颇受女性的喜爱。
<图片2>
可是这样就能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吗?她没有在小镇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也许她以为带来的手艺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她帮助丑女孩变美找到如意郎君,而女孩变美之后却是忘恩负义。
闭塞的小镇,缺乏关怀,缺乏理解。他们不明真相依靠感觉行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电影在趣味性中,慢慢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而刻画出那些斤斤计较互相指责的丑恶形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句话有了更不一样的解释,女主角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母亲的状况,其实小镇的众人何尝不是威胁?他们视女主角蒂莉为“恶女”,但是小镇的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恶人?
高明的裁缝量体裁衣,为丑陋的人披上华美的服饰,但光鲜亮丽的仅仅是外表,根植于躯体的本性,却永远无法改变。
正如女主母亲所说:“你回来认为是我需要你,其实是你需要我。而我却更希望你被送走不要归来。”
没有杀人的蒂莉被诬陷尽管老师的证词多么荒唐,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得不到同情和照顾反而被人厌弃,女主喜爱的男人为了证明她没有被诅咒而意外死亡,丧子的夫人被丈夫欺骗,有异装癖的警卫不敢做自己怕丢失官职,内心奸邪的老年医生……
这一切这仿佛都昭示着是“诅咒”的胜利,她回到家乡得到的不是“富贵还乡”的快感,她看透了故乡人的迂腐愚昧,无聊以至于残忍。
<图片3>
而小镇每个人的结局都颇具戏剧化,充满隐喻。善良的母亲莫莉和男友泰迪去世,异装癖的警卫终于展露自我,恶毒的老师被送走,隐瞒妻子的丈夫被杀,奸邪医生溺水,A夫人上瘾毒点心,去表演节目的一行人回到烧焦的乡镇。男友泰迪生前曾说要和蒂莉结婚带她离开这里,而电影安排的女主角所爱的人(男友和母亲)的死才让她更了无牵挂,层层铺垫。
母亲莫莉对小镇的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当在遭受所有不幸之后蒂莉终于绝望和看清,她也同样变得更勇敢不臣服于“被诅咒”的命运,她头戴黑帽再着华服,终于不再隐忍和退让,铺上绸缎既让火引向村镇,仿佛走上红毯的主角同时也是个人的升华,用一把火烧毁复仇。当最后售票员看到一场大火说:“大概他们在烧垃圾,但是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女主角:“你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在少数,高圆圆饰演的《搜索》饱受言论的折磨,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布鲁克林》店主老太的尖酸刻薄,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受到镇民的排斥,朱丽叶·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被视为不祥女子,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狗镇》受尽侮辱欺凌。
而本片黑色喜剧,加上时尚、爱情、复仇等因素,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演绎,配角演员的倾力支持,Kate再次与比自己小15岁的捶弟上演姐弟恋(此前有《朗读者》),络腮胡的捶弟和御姐Kate挺合拍。本片目前还没有在北美上映,希望上映之后能收获金球奖音喜女主提名(奥斯卡暂时不敢奢望)结合复古的装扮和澳大利亚的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你以为荣归故里,其实是回不去的“故乡”正是遍布“杀机”
还要容忍还要让步吗?不,片中最后的复仇才是让人大快人心。
网上看见的小说封面

 3 ) 只有当自己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无所畏惧,fearless

我很少有把一部电影在短时间内连看两遍的时候。所以是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故事本身,还是从演员的表现,片内场景的布置,服装,以及非常非常出彩的配乐,都非常非常喜欢。看了一些人的影评,都说Tilly想要救赎自己,但将男主、母亲的死称为是她自我救赎道路上的失败,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
男主确实死的很可惜,母亲也是,但我不认为这就说明Tilly的自我救赎失败了。在男主死前,她已经从一个认定自己是被诅咒的、不配得到爱情的人,变成了一个重新坠入爱河的勇敢女人,男主的意外死亡,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说,更加升华了她的改变和成长,因为即使爱人死了,她最后依然坚定地说,Tilly Dunnage is no longer cursed。同样,她本以为自己长大回到Dongatar是为了回到母亲身边,陪伴、照顾她,实际上她母亲说得对,it was actually you needed me。她是一个从小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小女孩,哪怕长大成人,内心其实依然是一个孤立无援、渴望依靠的孩子,直到母亲最后对她说出,you can create and transform people, use this power against them。这实际上是母亲发自内心的爱在鼓舞她,去与世俗的偏见和愚昧顽强地斗争吧!年迈的母亲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只有当自己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无所畏惧,fearless。
最后Tilly做到了。即便爱人们离开,也不能再次打倒她。我会深深地记得,最后她身着华服,踩着鲜艳的红毯,潇洒地一把火烧尽了这个卑劣的小镇。看完第二遍,依然觉得特别有趣,特别精彩!

 4 ) 臣服于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今天刚刚看过这部片子,因为是三八妇女节,所以不谈影片中形形色色狭隘扭曲的人性,只谈其中表现出的男权的专横,和依附男权挣扎存活的女人们所表现出的可 怜与可恨。
在影片所营造出的小世界中——一个偏远封闭的小镇,就相当于一个小世界(和《狗镇》中的场景有些类似,一个镇子上的人家差不多都排列在一条小街两侧,所有镇上的居民几乎悉数登场,他们每一个人几乎就代表了社会中标签鲜明的一类人),男权思想横行的痕迹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时代,从小男孩斯图尔特,到药剂师,到镇长,因此就无需过多的表述了。而事实上,同样作为人渣爸爸的孩子,kate之所以不受重视,也源于她是一个女孩儿。
在这个小镇上,女人们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即便如此,就好像大家都是丫鬟却还要争个谁高谁低一样,小镇上的女人们不停地贬低同类,抬高自己,这也是她们悲哀的所在。
这个小镇上唯一的异类,衣锦还乡的Kate用来反击的,恰恰是女人所独有的、最该引以为豪的资本——美。无论是饱满的胸部、一丝不乱的头发还是精致合体的服饰,无一不是对女性之美的展现。很明显,这个小镇上的其他女人在Kate到来之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资本,而我们知道,资本即是力量。(讽刺的是,这个镇子上原先唯一一个能够认识到女性之美的人,居然是个异装癖的男人)
可悲的是,当她们在kate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的美并可以运用自如时,却不用这一力量来反击和争取自己的合理地位,她们所做的,居然是女人间的互相攀比、互相践踏。从本质上来说,她们没有反抗男权的意识,她们习惯于在男权的支配与压迫下活着,甚至简直就是甘之如饴——为了讨好男人而改变自己的形象、为了讨好男人而不惜说谎诬陷、为了讨好男人告密出卖、为了讨好男人对背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讨好男人忍受家暴、为了讨好男人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放逐却选择装疯卖傻……然而压迫必然会使她们去寻求释放的途径,于是乎,有人洁癖、有人恋子、有人急于让女儿嫁入豪门从而抬高自己的地位、有人中伤诋毁寻求高人一等的慰藉、有人助纣为虐靠欺压更为弱小的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便是一幅幅病态性格的丑恶嘴脸。
今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一篇文章,抨击的是妇女节高校里挂出的一幅幅令人不忍直视的横幅,题目是“祝女生节日快乐”,其实是性骚扰/什么是真正的性别平等?(这真的是大学吗?你们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啊!)我不想去批判那些自以为是的男权主义者的龌龊语言,就像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我其实没有去骂里面的男人有多恶心。我只想能够微微的唤醒一些沉浸在男权社会中的女孩子们,(我相信那些条幅中肯定有女孩子帮忙写的),作为女性,我们有的是力量,比起《裁缝》中1951年的小镇女人们,现在的女性除了美,还有知识、能力、眼界、胆识,好多好多其他的力量。so~为什么要遵守男权世界的游戏规则呢?让那个在清华校园里扯“别搞原子弹了,跟我回家吧”横幅的男人狗带吧~~

 5 ) 人性之恶谈何原谅,就该一把火烧个精光

《裁缝》这个片名一听像个时尚大片,事实上也的确是。

凯特饰演的裁缝蒂莉,把自己拾掇得像巴黎的名媛。

她穿着一袭红裙出场,惊艳了众人。



随后换上的黑色礼服,气场更是强大,连女人都挪不开眼。


随后,蒂莉便在这个小镇掀起了时尚风潮,镇上的每一个女人都裹上了华服,活像一辑辑时尚大片。


华服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但黑暗的主题才是电影的牛逼所在。

《裁缝》其实说的是另一个“狗镇”的故事,蒂莉执意回归的当塔镇,对她来说不是什么温暖的故乡,而是梦魇。

当塔镇里人烟稀少,周围是一片荒原,闭塞的环境养育了一群愚蠢、丑恶、冷酷无情的居民。

和年轻小伙子调情的已婚杂货店老板娘、不愿给生病的妻子吃药的药剂师、嫌贫爱富的好色郡长,他们互相包容各自的龌龊,却容不下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蒂莉的妈妈未婚生下的她,她从小就活在众人的偏见和厌恶中。

小学老师当众打她。

药剂师侮辱她和她的妈妈。

镇里的孩子辱骂她、欺负她。

后来她被指控杀害了小恶霸,被驱逐出镇。年幼的她记不清那年那桩案件的细节,她长大以后回到镇上,就是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杀人犯。

她在外闯荡那么多年,从墨尔本到巴黎,最终还是回到了当塔镇。这里是种下她内心伤痕的地方,她想在这里重生。

她一边寻找真相,一边用自己的设计天赋满足当塔镇里的女人们的虚荣心,妄求获得她们的接纳。

但当她接近真相的时候发现,那个男孩是死于自己的残酷游戏,杀人犯的罪名根本子虚乌有,是小学老师与郡长狼狈为奸,胡乱编造的证词。

真相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在居民的逻辑里,众人都讨厌的蒂莉活该背负这样的罪名。

当蒂莉的爱人意外身亡,蒂莉又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此之前,她们看似接纳了她,是因为对她有利可图。一旦她无法满足她们的要求,就立马翻脸。

穿着再前卫时尚的礼服,她们依旧是粗鄙、愚蠢的小镇居民。鲜亮的外表也掩饰不了她们腐朽的内里,令人作呕。

蒂莉不是被诅咒了,只不过是被丑陋的人性祸害了而已。

她离开的时候像回来时一样悄无声息。但她留下了一把火,烧光了整个小镇。

我喜欢这样的复仇,干脆利落。

会蚕食善意与爱的丑恶人性,改变不了,只能毁掉。

这部片没有《狗镇》深刻,但里面的喜剧元素还有酣畅淋漓的结局还是让我很享受。

 6 ) 当世界充满恶意

说来也巧,最近在补课看《奇葩说》,刚好有个辩题是,如果职场遇到碧池,你是以牙还牙,还是不一般见识。仔细想想,以我的个性,肯定不会放过碧池,让她逍遥自在,当然以牙还牙,用碧池的贱招去拆招,也不见得是上策。正在一筹莫展,决定不去烧脑继续啃安•兰德的Atlas Shrugged,被老公拉去看了这部《裁缝》。

故事简单却巧妙,是一部挺耐人寻味的黑色喜剧,为了留给没看过的人一点小期待,就不大面积剧透了,一句话概括就是:看老娘怎么一招毙命,收拾你们这帮碧池。女猪脚是大名鼎鼎的凯特•温斯莱特,看着她胖胖的身体自信地支撑起华美的衣服,小眼神有意无意的挑战周遭碧池们的置疑,我实在忍不住给她鼓掌,好演员总是能够让一部戏更加圆润而饱满。

凯特向来有很强大的“美男系演员”号召力,睡了当年嫩的掐得出水的小李子,在《朗读者》里,和几乎能当自己儿子的德国小男生谈了一场铭心刻骨的爱恋,因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好像任何年龄段的男演员和凯特搭戏,都能找到契合的点。这不,在《裁缝》里,她和麦粒的90后男友Liam互相撩骚,也没有太强的违和感,虽然我那个明星脸盲的老公一看两人对上眼就问我,这男的一定比女的小10岁。我反问,你觉得出戏了吗?他答:没有啊,你看只有这样有年纪有风韵的女人才能迷倒这种周身都弥漫着荷尔蒙的肌肉男。

哈哈哈。

1)

回归电影讲,虽然整部影片都以一种黑色幽默基调,试图让观众融入这个封闭且自带喜感的小村里,但撇开这些装饰,《裁缝》实则是讲述了一个黑暗又没有幽默的故事,揭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的周遭,99%是满满的恶意。

曾经有个特别喜欢更新朋友圈的小姐妹,好久都不更新了,我气冲冲地打电话质问她,是不是把姐姐我给屏蔽了?她说,怎么可能。那你为什么不更新朋友圈了,你不更新我都不习惯了。

因为,因为没几个人真的喜欢看到我过得幸福。

小姐妹电话里带着哭腔,我便不再问,如果可能,我想立刻到她身边,给她一个拥抱,然后听她讲讲近来的遭遇,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可是再往深想一想,我也很符合她的理论啊,这么急切想要听她倾诉,不过是八卦她过得有多糟,遇到了多少个碧池,遭到了多少背叛,再或者碰到了多少个傻X老板。我几乎从没有给她以往美好的生活照片点过赞,为什么她过得不好,我反而那么期待去打听?

看完《裁缝》,忽然有点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人希望你比TA过得好。人的天性里都带着征服感,这也是为什么RPG游戏总是让人不知厌倦,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对各路妖魔鬼怪进行虐心的厮杀。可在现实世界里,如何给周遭不断诅咒我们过得越来越遭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呢?

凯特在《裁缝》里的境况类似,甚至更惨。当她重新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轨迹时,赫然发现周围没几个人对自己有所期待,统统都是想看她多落魄的碧池们。马薇薇在《奇葩说》说自己的标签是反对有毒鸡汤,但不反对鸡汤。人真的很脆弱,人生更是动不动雪上加霜,鸡汤有毒与否姑且不论,它总能在午夜梦回的夜晚,给予一丢丢的温暖。《裁缝》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存在,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周遭的恶意不会因为你变惨而烟消云散,只有你化身成为一道闪电,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后来,我给小姐妹发过去一条微信:你的生活不属于朋友圈,你也不是别人生活里的演员,你就是你,做你想做的事就好,别理那些人的狗屁意见。

2)

另一个从电影《裁缝》里获得的启示就是,女人要注重自己的外貌。

别给我扯,外貌不重要,太注重外貌的人都特虚荣。虚荣怎么了?在当下,虚荣不见得是坏事,相反它可能是你加强雄心壮志的强心针。外貌重不重要不是我今天要聊得话题,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重要的话说三遍!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战国策》有云:女为悦己者容。但好像很多人都对“悦己”有所误解,懂得欣赏你美的人,不一定100%非要是另一个人啊,你可以做那个欣赏自己的人。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符合自己最自信的状态,并不是什么虚荣的存在,而是一种真正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裁缝》里全村的女人即便对凯特抱着质疑又困惑的态度,但是没有一个人不对她的裁缝手艺和审美表示佩服和赞叹。她那双巧手让每个村里的女人都像深处巴黎或者米兰,澳洲大农村的风景配上满街的风尚女郎,这种违和感需要维和部队来摆平,实在让我笑到喷饭。

对待碧池,我们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可以温柔一刀,杀人不见血。

当凯特面带着自信与淡然的表情,决定翻开人生新一页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当世界充满恶意时,我们能不充当其中一份子,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短评

看温丝莱特近些年的表演,是一种享受,《杀戮》,《史蒂夫.乔布斯》到此片,温丝莱特浑身散发着对演技自信而透出来的光芒,性感无比。在表演水准上,已甩她当年的大轮船男搭档大概五条街。

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看完以后当场在mall里买了三个套装和一个项链。莎士比亚嗦:当然了,我的衣装确实改变了我的性格。

6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推荐

这路数太诡异了,而且荒诞得……不那么恰到好处啊……

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较差

本来看到凯特睡帅哥我就心满意足觉得该结束了吧,谁知道剧情才刚开始

10分钟前
  • 离释
  • 推荐

土澳本土产还好找的是凯特主演各方面比狗镇都强太多。疯妈妈也演的很好。锤哥就这么钻进老鼠窝出不出来了。雨果警长也算当了回替罪羊。最后是因果报应了那些垃圾烧的真好。还是人靠衣装啊巴黎学过设计的就是不一样了。

14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恋弟狂魔”肥温这次美炸了,烈焰红唇杀气腾腾,一身服装惊为天人啊!故事过于诡谲复杂,要定格在肥温和锤弟滚床单那儿就好了。 可以当猎奇电影看看,顺便欣赏澳洲内陆的风情画。雨果·维文饰演的易装癖实在太好笑啦~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颜值可以随着衣着美妆而提升一个层次。

18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要是我的话,我会连人一起烧掉,然后看着他们满身都是火焰和吼叫....

2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她来了,像魔法,把整个镇子都变美;她走了,像魔法,把整个镇子都变没。

24分钟前
  • coie
  • 推荐

澳洲轻喜剧版的《狗镇》,温斯莱特在里面霸气又漂亮!小镇子的恶归根结底是传统和父辈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人性权势之恶。不把传统一把火烧掉,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试图缓慢改变传统,终归是要失败的。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有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只是这地方不见得荒芜却也多这样自私凉薄的人们,何尝不是人性本恶的一种体现?小镇里的人利聚而来,不无目的断不会摒弃前嫌,更何况多数人跟女主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却个个待之如仇敌一般。好在女主本身清醒,最后了无牵挂的一把大火实在大快人心,弃之远之,无需留恋!

28分钟前
  • 逸宸
  • 推荐

#裁缝# 的剧本不错,有一幕令我特别惊艳,在荒凉穷得掉渣的小镇上所有的女人都穿着特别名媛的衣服,真是吊诡。最后的复仇真是痛快。

32分钟前
  • 宅猫
  • 推荐

生活会在给你布满荆棘的路上还涂满毒药。真正能够战胜这些的只有自己不断反抗和奋起的行动和决心。而爱情和亲情有时候都会在最关键时候离你而去,但是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勇敢活出最精彩,因为恶人自有天收,抬头看苍天,从不饶过谁。

35分钟前
  • 精神病患者
  • 推荐

就想说凯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一口澳大利亚口音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之前The Reader里的德国口语也是,太有天赋了!能不能教我练英音TUT 电影本身有些昆汀的色彩,是潜力股

40分钟前
  • Erzählerin
  • 还行

我当然会记仇,不记仇哪来的力气报恩。

42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本以为剧情是属于老套的女主回家乡通过手艺洗白自己并与乡民同归于好并抱得忠犬的故事,没想到故事走向无法预测的局面忠犬死去警察背黑锅父亲是贱人母亲撒手在看似喜剧的成分下掩盖着类似狗镇的残酷人本恶现实。最后她烧了整个小镇昂头阔步地离开其实都是一种对小镇绝望后的放弃,穷山恶水出刁民从未错

47分钟前
  • littledepp
  • 推荐

本以为狗镇似的悲剧就已尽可能的展现了穷山恶水出恶人的真理,不曾想裁缝的喜剧化更是将悲剧撕裂的痛彻心扉。本以为亲切的金子那种血淋淋的女性化复仇就已足够颠覆,肥温的温柔杀戮更是无以为继。所以,我突然明白,想要得到东方的鱼肚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向西方的落日红。

4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太有风格了,像舞台剧,华丽又漂亮,各种黑色幽默,讽刺而又直击要害。

52分钟前
  • 西西
  • 力荐

发现年纪越大越喜欢这种“一个都不原谅”。又回到了那个主题,小镇姑娘的出走,说到底都是对乡村社会的厌恶和弃绝。 回不去的故乡的背后,从来没有世外桃源。

53分钟前
  • 十八爷
  • 推荐

惊喜之作,本以为一部名叫“裁缝”的片子能拍出什么花样来,没想到这么耐看,一部上世纪时装片,每个人物都设计的个性鲜明,并且还插入了悬疑元素和一点黑色幽默,雨过·维文的女装癖是在致敬《丹麦女孩》吗哈哈,还有肥温,今年没凭这部提名奥斯卡真是太可惜了,演什么像什么啊

5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