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

HD

主演: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保罗·雷瑟,梅莉莎·班诺伊,奥斯汀·斯托维尔,内特·朗,克里斯·马尔基,达蒙·冈普顿,Suanne Spoke,马科斯·卡锡,Charlie Ian,杰森·布莱尔,科菲·斯里博伊,卡维塔帕蒂尔,C.J. Vana,塔里克·洛维,卡尔文·C·温布什,迈克尔·D·科恩,艾普尔·格雷斯,马库斯·亨德森,亨利·G.桑德斯,温迪·李,米歇尔·拉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爆裂鼓手 剧照 NO.1爆裂鼓手 剧照 NO.2爆裂鼓手 剧照 NO.3爆裂鼓手 剧照 NO.4爆裂鼓手 剧照 NO.5爆裂鼓手 剧照 NO.6爆裂鼓手 剧照 NO.13爆裂鼓手 剧照 NO.14爆裂鼓手 剧照 NO.15爆裂鼓手 剧照 NO.16爆裂鼓手 剧照 NO.17爆裂鼓手 剧照 NO.18爆裂鼓手 剧照 NO.19爆裂鼓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那些孤独的天才都很混蛋,但所有的混蛋挺庸俗的。

文 by 浩子菌

例牌先谈一下推荐的理由吧:

毫不含糊地五星推荐了,即便你对摇滚乐队无感,但你肯定经历过高考吧,谈的事情不同,但做的确是同一件事:关于limit。

本人少年时有过组乐队的梦想,也钟爱摇滚乐,所以几乎所有关于乐队音乐的电影,我都毫不掩饰我的好感,再者,这的确是部很优秀的电影,无论从观影体验还是电影外的音乐都是非常棒的(当然你可能会说这电影没有原声带呀,But i mean music),从片头少年A走廊里头的爵士鼓solo,再到片尾以Andrew疯魔式的solo,从一直像个娘炮地只能跟着麻辣导师F的节奏,到片尾冷酷地给导师F落下一句:“I will cute you!嗯,此刻的他已经完成他的涅槃了,安德鲁终于重生,成为爵士鼓里的火凤凰了。

故事梗概就这样子了,非电影专业出身的,所以关于电影镜头blah的我就不哈拉了,但还是能看得出本片剪辑难度特别大的,因为镜头碎片化,画面浮夸的张力讨人喜,节奏控制得也很good,所以非专业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就是异常的精彩。

*************************一条爆裂分界线************************************

                 【聊下电影里头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Part.A.《全金属外壳》式的特训,集用英文问候你全家之大成的变态导师

在麻辣老师F的特训之下,学生们每天都会重复几遍导师用遍生殖器官问候你全家的快感时光(估计有人会庆幸至少不是用生殖器官呵护你嘴巴)。看到西门斯精彩的口技我立马就想起了《全金属外壳》的老库了。为什么如此之深刻呢,因为《爆裂》果断入选了本人观影生涯里,集使用英文问候你全家之大成的电影里的第三部,第一部就是《全金属外壳》,还有一部我看来部是上一年看的《无间行者》,沃尔伯格饰演的迪格南把英文骂人里头的生殖器官跟ideal巧妙的二合为一,妙趣横生。

其实不仅特训模式跟全金属差不多,影片的主题也几乎一样的。影片明显分为两半,两部电影前半部都是魔鬼式的特训,而后半部《爆裂》则是火凤凰涅槃重生,而《全金属》的后半部则是惨烈战场上最后的悲剧。虽然主题相当统一,但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

其实在我看来,严师出高徒是合理的,只是严和高都是无止境的,所以一旦沉浸于追求严与高的境界的时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无论任何人,一旦沉浸于欲望中都会容易迷失自我,正常人想要保持一点自我意识就只能成为所有人眼中的疯子了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冰冻三尺的导师F,终有一日能滴水石穿的少年Andrew。麻辣导师F之所以如此之严苛,甚至严苛到变态的境地,肯定是历史由来,他的追求,他渴望在他的魔鬼训练下出更多高徒,突破更多的下限,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可是在导师F看来,为什么他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的教导方式有问题呢,就是因为肖恩,一个从他手上培育出来的顶级乐手,所以他就愈加相信自己的教导方式,先入为主地进入了道德制高点,因为在他看来成就大于一切,因为在他看来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都不行,他要弄死你。恩,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给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涅槃机会,当然像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我有点诧异的时,电影写实的程度简直比生活更生活了。从苦苦争取到乐团的核心鼓手到看似顺风顺水的成就天才之路,当所有人都以为千里马遇上伯乐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以为少年A把所有爵士鼓设备都封起来放弃结束的时候,电影来了个写实的峰回路转,化身为爵士吧里一个钢琴老头,跟少年A不期而遇,最后所有人都以为导师F迫切需要A的时候,都以为导演给电影来一个俗套的完美结局的时候,导师F却是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前奏给A挖了一个大坑,是,对的,他就是这么小气的,他就是这么恶,人性本善,无论你是上下层的人,都一样。

又要来一句俗套的鸡血了:成功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and”一无所有的人“,之所以说一无所有,就是那些什么都没有了,只剩劲头只剩信心的人。someone like Andrew,即便是被坑了,也能力挽狂澜,真实生活里不是没有,而是生活没那么戏剧性而已。一无所有的Andrew,只剩一身劲头无处发泄,冒着从此身败名裂的风险,放手一搏,从心身地投入到自己的节奏,一句I will cue U ,从导师手中夺回主导权,也夺回了压抑多时几回会把自己窒息的自尊心。

题外话:自尊心倒真的不是用来倒数显摆的武器,把它藏在心中吧,像Andrew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努力付出就理所当然会收获了,生活又不是淘宝,不是你付了就能收。像Andrew这样的还是个例吧,套用一句《三大傻》里的台词,追求卓越吧,成功会不经意追上你的。


Part.B.关于Andrew: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关于Andrew放弃与Nicole的恋情选择了全身心投入爵士鼓事业,我想谈一下A与N和平分手的对话跟片尾A打的那通邀请电话。

以下是:
电影《爆裂鼓手》Andrew放弃与Nicole的恋情,还算和平的分手时候的对话:
Andrew:
——我会一直追求我所追求的,所以练鼓时间越来越多,能陪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而当我陪你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练鼓,爵士跟乐谱,所以你迟早也会讨厌我。之后你就会抱怨我没有腾出 更多的时间去陪你,因为你会越来越没安全感。
——而且你一开始说少打点鼓,我就会开始厌烦你,再然后只能彼此憎恶,那就不好看了。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分手吧,因为我想更优秀。
Nicole:
——你还不优秀么?
——我想成为最伟大的。
——你就那么确定有了我就成不了优秀的人?
——因为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
——而你有理想,你能成功,我只会被人遗忘?
——所以你不可能有空陪我,因为你有更宏远的追求?

恩,咋一眼看上去,的确是一段很伟大但在果然看来又很扯淡的分手对话。当国外友人的电影在讨论分手都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时候,我大天朝还停留在你牙膏老是挤中间马桶不抽水这些琐事,当外国友人在谈论婚姻都已经谈到多性共存的时候,我大天朝还停留在讨论该不该与父母同住呀blahblabla.......其实我这篇文章该是《当我在谈论分手的时候我在谈毛线?》,好了,够了。

再咋一眼看上去,国外友人原来不止是科技比我们进步,谈恋爱婚姻也比我们先进呀?好,再看看吧,其实那对或者那几对情侣和平分手的理由都不外乎都是那几样了:“你很好,只是我不够好Or你不好,我想更好。”That‘s all,只是前者的你很好,国人所领到的好人卡围起来都能绕地球不知道几圈了,而后者的我想更好就国外普遍一丝。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用到俗烂的大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要是说Andrew是为了不庸俗才选择孤独的话,那么放眼我大天朝的话,就是要么成功,要么屌丝来形容最好不过了。其实想到这个也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你“没人要”不是因为你没钱》,里头有些朋友的回复特别极端——“没钱就不要谈爱情”。恩,是挺mean的一句话,不是没钱不要结婚,而是连爱情也别谈了,没结过婚,也没试过有很多钱,所以这个话题我就不多作评价,等哪天我结了再讨论吧。


先回到这句被滥用了的大叔名言上吧,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其实”没钱不要谈爱情“这句大白话放到哪个阶段都套用得上得:

上高中那会青春特征比较明显,长了满脸痘痘,所以没脸蛋就不要初恋。
上大学那会青春特征倒是没了,可长了颗死磕学霸的心,所以没时间就不要初恋了,
上了班这会青春跟春天都干瘪了,可上进心又长了出来还长到脸上了,所以我是再也没有时间去初恋了。

一转眼,青葱叫春时光都过去了,剩下的是什么,奋斗奋斗再奋斗,赚钱赚钱再赚钱。

等钱赚了,功成了,名就了,凤凰了,又嫌弃姑娘没貌,有貌的又质疑不是真心,何苦呢。
可是,能在大天朝涅槃成了凤凰的有多少人,还不是一大批一大批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上班墨迹下班与大V掐架的屌丝在感慨,我不是没本事谈恋爱,我只是想先把钱赚了,人脉拢了,资本攒了,成功了再去谈一场纯洁爱情。

其实调侃吐槽blahblahbla的最过瘾了,但我想说的是,有这种心态的人挺可怕的,说得好像没青春痘了高中就能初恋,说得好像不去学习大学就能泡妞了,说得好像赚了好多钱就立马有爱情了。
承认吧,多少因这句话而自High的“孤(diao)独(si)”的灵魂,多少个冠冕堂皇引用了大叔的这话为自己辩护的你们,承认这句话的作用不过是在孤寂夜深里撸完一把的一个extra高潮吧,然后再:孤独“地告诉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

承认吧,那些恨不得把”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都纹在身上的人,这里面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孤独”呢?

我是怕,那些口口声声,乃至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所宣称的孤独,不过是不会交际、害怕交际的托词罢了。他们原本渴望爱情渴望拥抱,但碍于自尊心都长到脑上了,只能对向宣称,我在长痘,我在啃书考试,我在努力赚钱而已,不是我没想去找,更不是我找不到,不过是我孤独不甘庸俗,不过是要么成功,要么就屌丝的奇怪理论。

在我看来,叔本华所说的孤独,更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的选择。

还在读大学的男女朋友,很多时候都跟我聊到这个话题,该不该恋爱?每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说,成年人谈的恋爱不是该与不该而是能与不能。千万不要把因为自己的”美貌“”自信“”能力“这类主观问题归咎为我只是专心学习,我只是专心考研,我只是专心长痘,我专心撸呀撸。

爱情在哪个阶段开始都不重要,只是真的要考虑实际情况来说的话,在同龄结婚几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的当下的话,我只想说,纯粹的爱情你在校园里都找不着你还指望在如今这个被龌龊了被妖魔化的社会吗?

在我看来,一旦在上学上大学的时候就形成这种心态的话,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会直接影响到你毕业以后工作处对象的心态,说得好像所有东西都只是简单的付出收获的逻辑问题,物质是爱情的必要条件,对的,但肯定不是唯一单一的条件。

借用杨奇函的一句话吧:每当我们以最龌龊揣测这个复杂的世界,它的纯粹都让我们震惊。

很多时候,这种孤独不是“选择”,而是“逃避”。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得已”,是“无可奈何”,但又怎样,承认呗,摆正心态,我现在就是没女人,没女人都不会死了,承认一下就会死吗?再回到电影本身吧,Andrew的孤独是他选择的,并且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爵士鼓事业,放弃了Nicole对其的爱慕。而当脱去孤独即事业的光环以后,他也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是一个守在电视机旁吃着爆米花的屌丝了。所以当拥有意味着屌丝逆袭的机会的时候,Andrew也没再三考虑,直接接过机会,并且兴高采烈地邀请EX—Nicole。这个时候的Andrew显然已经懂得,成功与美女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而只是有没本事二选二的道理。我不晓得当时如果还是空窗期的Nicole会不会重新投入Andrew的怀抱,但即便她是单身,尽管她还去了JVC演奏会,但她看到爆裂鼓手A的疯狂表演以后,会不会还是会迟疑不敢再次靠近了呢。又假如要是单身的Nicole去了演奏会,而A只是为了她而演奏的话,那结局会不会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了呢?

但我觉得不会了,一个不疯魔的人,怎么能成活呢?

其实我对Andrew还是非常有好感的,那些孤独的天才都很混蛋,但所有的混蛋挺庸俗的。


PS:个人其实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更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所以要是文章里有关于屌丝,凤凰男,之类的提及到,就实在抱歉了,请勿对号入座,谢谢也多谅解。

PPS:希望你也能认真看完并且按下喜欢,因为对上的两篇文章都是收录转载的比较多,我是希望在收录的同时也能按下喜欢,因为这个喜欢的数量很多时候也是对豆瓣写作者的一些肯定,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所写的文字,谢谢。

2015-01-08
15:40
任意门福利:
http://www.douban.com/note/477386578/#sep

 2 ) 毁灭式造星法

假设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给你选择两种投胎模式:

一种是过天才的一生,你将被自己才华所带来巨大的名利地位财富包围,但是你年纪轻轻就会死去。另外一种是,过一个正常普通平凡的人生,上班下班家庭子女,你会健健康康的寿终正寝。

你会如何选择?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一样。

天才倒底需要搭配几分勤奋才能完全绽放自己的光芒?逼迫自己努力的程度,要如何界定才叫做“过分”?老师的作用倒底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恰恰是一种 励志与反励志之间的灰色,不,应该说是黑色地带。我在看得过程中很亢奋很激动,但在这热血沸腾之后也体会到了一种近乎自我毁灭性的东西。

记得听过郎朗的一个采访,他的父亲对待他练习钢琴的态度就是弗莱彻这种几乎残暴的泯灭人性的高压逼迫,郎朗几度出走甚至一度试图自残来迫使父亲放弃逼迫他练习钢琴。如今郎朗成为了全球著名的钢琴家,再被问起对这段过去的岁月的感受时,他自己表示,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说实话,如果没有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无法成就今天的自己。我当时很期待主持人问一句:如果可以重新来过 ,你还会选择这条残酷的钢琴家之路吗?可惜她没有问。

无论是郎朗也好,片中的鼓手安德鲁也好,他们既是这种残酷教育方式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说实话我们对世界上那些天才的内心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能重新来过,我们到底是希望世界少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还是希望多一个普通的鼓手。

当然世界上还有极少极少一群人,他们既有天赋,也最终经受住了这种高压教育,抵达了大部分人类都无法抵达的高度,在我们看来他们也许是”熬出头了“。但是影片中自杀的那位学生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少有人在你把他往死里打以后,还能绝处逢生,大多数人不是被打断了,就是处于正常的自我防卫——跑掉了——远离危险。

电影里老师的弗莱彻本人,是抱着极端偏执的“天才如果放弃了那就不是天才”这种念头来教育学生的,在他看来,这种自我防卫是懦夫的表现,这当然是非常片面的,虽然片子里没有讲述他的童年,但我想他的童年一定也经历过什么非常极端的事件,才会在教育中把这种疯狂的控制对名利的执着当成自己对学生的鼓励,秉持着宁可折磨死99%的学生也不放过一个天才的暴力教育学。他不关心学生的心情,感受,只渴望得到结果。而有趣的是,天才学生本身往往也是极端且性情不怎么正常的。安德鲁在他的诱导和逼迫下,通过牺牲爱情,人际关系,诚信直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及所有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被牺牲了的东西,终于来到了天才的大门口。他天才的能力终于被激发了出来,但是在我看来他完整或者说健康的人格已经开始爆裂。

中文里的“执着”似乎还是个褒义词,但我觉得形容影片后期的安德鲁,尤其是弗莱彻,他对音乐和天才学生培养的执着可以说已经到达了obsess(痴狂与极度偏执)的地步。凡是不按照他的节奏感觉来的,哪怕鼓点正确,对他而言也是极大的不正确。但音乐是可以不被私有的,不同的乐手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演艺恰恰造就了爵士如今的多样,没有个人理解和个人演艺,就不会有后来的bebop,free jazz 以及Fusion jazz。弗莱彻的这种天才推进模式,照我看来也只能造就一种在演奏技巧上的天才,这样的天才未来是否也具有创造性,我就不知道了。他口口声声拿charlie parker做例子,反而很是讽刺。

现代很多父母试图把自己有天赋的孩子往天才的道路上推,我认为这种行为很危险。而这个影片也正恰恰把高压培养天才的这种教育方法的两种极端结果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到底是想孤注一掷的期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可以经得住这样的高压终究成为天才,还是选择鼓励,循序渐进地将有天赋的孩子推到一定的高度,然后看他自己的造化?

我一直认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不可能心里只有单一的东西。这种对单一东西的追求——鼓技的登峰造极,必然会同时毁掉他心里其他东西。对他而言现在不重要的,并不代表以后就不重要。

我在看到他以”你会成为我的绊脚石“为由跟女朋友分手时,心生厌恶。但也在看到他不断刻苦地练习时,心生赞叹与怜悯。我甚至对老师弗莱彻的所作所为,无法产生完全地否定,不到最后一刻,对一个角色的感受分分钟在起着变化。这难道不是一部好影片所能呈现的那种了不起的多层次体验吗?一部好电影并不一定会在看完以后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人性是如此复杂,所以当我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感觉自己对人性有了新的体验,那正表示这是一部对人有启发的好片子。

可惜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单纯的评论电影里人物的道德程度,而忘记了这是一部电影啊!组成一部好电影的要素还有很多,脚本,剪辑,音乐,美术等等,综合而言我都认为这是一部起码值4颗星的,有独特风格的好片子!就像评论一个建筑的好坏,你不能因为这房子的地板颜色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完全忽略其他要素,也许更不应该因为一个角色的道德指数跟普世价值观有极大的出入而将整部电影所有部分全部打低分。我认为这是很片面也不专业的评价一部电影的方法。

最后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那个天文学上的超新星爆炸而产生黑洞的现象。我一直都不太理解倒底什么叫“ 恒星剧烈燃烧所产生的巨大质量的自我坍塌”,看完这片子以后,我突然对天才的诞生有了新的理解。当宇宙发生绚烂的超新星爆炸时,有时候也会制造出在超新星自身中心因为巨大引力而产生的黑洞,没有什么可以逃脱黑洞的引力,就是超新星本身也不行。在天才诞生的同时,毁灭也诞生了。



 3 ) 天才悲劇仍勵志

  最近在港上映的《Whiplash(鼓動真我)》在今年在Sundance電影節上收穫了最高獎項——最佳劇情片大獎,以及觀眾劇情片大獎。從該片的預告來看,它又只是一個“嚴師出高徒”的故事。華語片中,去年的《激戰》、今年的《Kano》都是按此一套路,觀眾雖然喜歡,但不免有些疲勞,而且題材又不像拳擊、棒球此運動類那般豐富,只是打鼓的故事——對很多不太瞭解音樂的人來說,鼓點如何變奏都是單調的——那麼這種故事,在已經看過更多類似影片的美國人眼裡,竟然能拿到兩項大獎,還是在口味刁鑽的最知名的獨立電影節上,這種矛盾的存在,本身就能非常吸引電影迷們走進電影院了。
  《Whiplash》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打破了傳統勵志片“嚴師出高徒”的模式。當觀眾的期望一步步走向“男主角將成功”的時候,它卻一次次地偏離了觀眾的期待,反而製造層層遞進的懸念。作為“徒弟”的男主角和作為“嚴師”的老師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斷脫離傳統的路數一直在變化的——傳統的關係是,對抗-瞭解-欣賞-互助,而此片當中兩人的關係是欣賞-瞭解-對抗-瞭解-對抗-欣賞?-對抗?,甚至在“對抗-瞭解-欣賞”之間形成了死循環。兩人的關係改變頗受大環境影響,譬如,男主角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兩人的關係就成了對抗,因為老師更愛優勝者,男主角不滿老師用這種激將法;再譬如,男主角發生車禍,無法完成比賽卻硬要完成比賽,最後導致演出失敗、老師顏面掃地,男主角還被迫退學,兩人關係一下子急轉直下、勢不兩立。可以說,兩人沒有按照成百上千部勵志片的模式那樣,互相幫助成長,而是在互相抗爭之中前進,甚至讓人看到男主角確實被激發出來的天才潛力。打鼓本身是一件很有激情的事,但花招太少、程序單一,節奏、力道和速度,鏡頭可以加強,卻不能凸顯,因為鏡頭本來就該完成這一功能。更重要的是劇作的層次,導演靠劇情不按理出牌和兩人關係的不斷反轉來將打鼓一事拍得劍拔弩張,讓人腎上腺素激增,從而和男主角一起在揮汗如雨的鼓點聲中得到滿足感。
  影片提出了兩種關於“嚴師出高徒”的價值觀,一為劇中老師所代表的只認天才不認人的極端激將法,一場“誰走音”的戲將他的態度表現得淋灕盡致,觀眾和學生一起嚇破了膽、皺起了眉,而他卻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自己培養出了最優秀的學生(自殺的薩克斯風手);二為傳統的“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鼓勵式培養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戲中並沒有一個集中的代表人物,但它零星地散落在男主角、男主角的女朋友、男主角的父親和後來要男主角作證的律師身上,以及你、我這些觀眾身上。因為這是更為普世的價值觀,是我們一開始看戲便預設好的。所以在觀影過程中,我們自己便能體驗到這兩種價值觀的衝撞。我們和男主角,甚至和那個自殺的優秀薩克斯風樂手一樣,對老師的價值觀產生了信念,自己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動搖。對這兩種價值觀的取捨,影片雖然沒有正面給出答案。它把老師的價值觀所培養的這批“天才”都描繪成了悲劇式人物,包括男主角在內,但它卻無疑是認可這種價值觀的,認可老師說的“如果不是天才,那他就無法繼續下去”這種觀念,從最後結尾停在男主角瘋狂的震撼的個人秀上我們就可以窺見:它想講的成功是極端的,這種成功亦有其中的悲壯之美。
  如果把這出戲的劇本畫成一條拋物線,它的頂點部分出現在“男主角脫稿打鼓”、“男主角出車禍-仍要堅持打鼓”和“男主角瘋狂打鼓反制老師”這三處。其中,男主角出車禍是最讓人驚嚇的,因為觀眾的期待在於“男主角一定會趕回去並順利完成演出所以一定會中斷其表演的車禍是不會出現的”,然而車禍發生了;車禍發生之後,男主角竟從車內爬出堅持回去參加比賽,並立下豪言“不能完成便玩完”,觀眾的期待便再建立為“他能咬牙創造奇跡”,但卻並沒有,他越打越失敗,最後直接倒地,退學,一敗塗地。在《Kano》中,同樣也有類似的段落,即最後一場最重要的比賽中男主角的右手受傷,一次次嘗試和努力都只換來失敗。但兩者卻有本質性的不同,《Kano》是典型的主角光環,是找個藉口告訴觀眾,這支隊伍是陰差陽錯才沒有拿到“the best”,雖然輸了,但他們其實仍是“the best”;《Whiplash》只是把問題拋給觀眾反思,男主角為甚麼要這樣堅持?他這樣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嗎?就如同整部影片想問大家的,就算明知成為天才是悲劇的,你也願意堅持下去嗎?
  《Whiplash》大獲好評得到的意義,在於它為勵志片提出了一個探索的新方向。誠然,劇中的轉折跨步太大,可能讓已經習慣了勵志片套路的觀眾們跟不上以及想不明白。幾次轉折,看似是劇本寫作到走投無路時所採取的“神仙搭救”套路,其實卻是合情合理的,在現實中會遇到的最普遍影響最嚴重的幾個外因縮影。即,矛盾地存在著的真實。主角不用成功,也不用找到台階下成為“無冕之王”,甚至戲內人物的堅持也是有爭議的,只要有血有肉,價值觀拋得鏗鏘有力,觀眾便能擴大同理心和包容心去理解它。這種勵志的效果,倒更可能在殘酷的現實之中將人激醒。

 4 ) 我这都是为你好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做了一个关于高考的噩梦,所以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我在给这部电影的短评里写道:如果我是那个老师的学生,我大概也会自杀的吧……有人在我广播下回复说:你懂个JB,没学过音乐的人都不会懂 。
我确实不懂,学音乐就一定要惨成这样?历史上的音乐大师都是在如此残酷的练习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没有一点点喜悦?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只是“一定要成功、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这唯一的动力?

我不幸成长在一个高考压力特别大的地方,从小到大我接触了太多弗莱彻这样的魔鬼导师。在我的中学时代,有骂女生是“贱逼”的老师,有骂谈恋爱的学生“恶心”“变态”的老师,有罚站一天不让吃饭的老师,有一边打学生一边叫喊“打死你我愿意坐牢”的老师……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里反复浮现出这些老师的暴怒的表情。他们和弗莱彻一样,在冷静的时候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我这都是为你好,我打你骂你我的工资又不会长一分钱,我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让你成才,为了让你考一个好大学呀!”而家长们总体上也是认同这种教育的,因为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打是疼,骂是爱”这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也许有人会讲,成为一个音乐大师怎么能够与考上一个好大学相提并论呢?但是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这两件事不过都代表着一些世俗的成就而已,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属性。

影片里男主角问老师:“难道就没有一个度吗?不会有一些天才因为受不了如此严苛的教育而选择了放弃吗?”老师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如果他放弃了,说明他不是天才。”(大意)这是多么武断的判断,而那个轻飘飘的“放弃”又是多么残酷!“放弃”可能意味着终生的郁郁不得志,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像影片里的Sean Casey一样选择自杀(他在成为大师之前自杀了,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大师)。
弗莱彻在讲到这个学生时哭了,但是并不是因为后悔自责而哭,而是觉得自己的心血白费了,一个有可能成为耀眼明星的乐手非常不争气地死掉了……有意思的是,弗莱彻说那个学生是出车祸死的,我觉得恰恰在这个细节上体现出了他身上还残存着一点正常的人性(而不是他的哭泣):他还是惧怕社会舆论的,他下意识里认为学生的死是与自己有关的。
我读高中的时候,每年都有学生自杀,有一回有一个高三的学生跳楼自杀了,他的母亲看到他的尸体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活该!谁让他不听老师的话……当我听说这个消息时,我幼小的心灵确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难道成功就那么重要?比生命还重要?一个人或一小部分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对绝大多数的精神蹂躏之上?真的必须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励志的,它要揭露的恰恰是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或许是这样——虽然我没有看出这一点——但是在我的友邻里给这部电影好评时几乎都是在说:特别燃,特别激情,特别励志。

当然了,一个人追求成名并没有什么错,成名之路也必然是艰辛的,但是我相信艰辛的同时,也必然是伴随着温馨、愉悦和满足感的,不可能像这个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样:自始至终只有残酷、血腥和紧张。电影里鼓手之外的其他乐手在表演时也只能看到他们的恐惧和拘谨,没有一丝享受的神情。有些写作者也喜欢反复强调写作有多么苦,我一向是反感这种观点的。写作也好,音乐也好,绘画也好,它们都只是人类的爱好而已,它们并不天然比看足球、打扑克、踢毽子具有更崇高的地位。如果真的有那么苦,真的一点快乐都感受不到,何苦不换一个爱好呢?

莫陶客在广播里说了一句话我特别赞同,他说:“即使苦逼,即使痛苦,就算手里全是血,心里一定是有爱的。这个(片子)从头到尾就没有爱。”我后来回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一个小地方还是表现出了一点爱,那就是男主角小时候打鼓时的录像画面,那里面他笑得很腼腆很开心,他一定是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录像的人(可能是他的父亲)的支持和鼓励才把自己的这个爱好一直坚持下去的,而不是从小就想着成为一名伟大的鼓手。
影片的最后似乎预示着男主角最终抗住了所有的压力(他选择跟女朋友分手似乎也是对的,因为那个女孩很快就跟别人好上了,比起成为大师,这点损失算了什么呢?),最终走向了大师之路。他或许真的会成为大师,但是世间多了一个这样无爱的大师真的比没有强吗?我表示怀疑。

 5 )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去往生命大和谐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28366/?start=100#comments

生命更加和谐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28366/?start=200#comments

If you don't have ability, 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 -- by Buddy Rich

Buddy Rich和Charlie Parker才是本片的双男主角。前者是自学成为一代宗师的天才鼓手,后者是被Jo Jone一钹砸出的Bebop神人。
Rich脾气暴躁,虽然乐于对外人称赞自己的团员,但是私下却是骂人界的帅才,曾因嘴太臭被妹子扇过。
Charlie少年时经历过失败的登台。每次都摞下「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之类狠话。埋头苦练之后终于打通任督二脉成为不世出的高手。

----------插入课外小欣赏------------
友情赠送Buddy的solo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yNTk5NTky.html 请随意感受鼓王之王的手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爵士要swing,速度其实不是最重要的(tempo和音色控制更重要)。但速度是最基础的。手速不上400,就根本别想混出头。

男主角以大一学生的身份,其能力设定是合理的。
----------欣赏时间结束-------------

有这两位大前辈的身影相伴影片始终,对Andy和Fletcher也自然不再需要细碎拼凑角色的过程,一切的镜头和故事才能该流的流该切的切该滚的滚,合上音乐的节奏。

连同人物在内。

Fletcher弹爵士钢琴。
这人个性一小节就翻个身。上一秒钟还可以跟人正常地攀谈甚至逗人家的小女儿,下一秒就立刻全金属外壳附体。上一拍还在春风化雨「要相信你自己」,下一拍巴掌就毫不留情地呼上去。上一段还在噙泪述说对昔日学生的不舍,下一段就把三个鼓手都操(请念第一声)到虚脱往生。在这种性格的循环往复中,他将自己的即兴骂人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Andy打爵士鼓。
影片开头第一次约姑娘时被对方拒绝,一句话不多就败退。影片结束试图与姑娘重修旧好对方拒绝,也是一句话不多就放弃。这就是一个稳定的不变的节奏。
但他对Fletcher就不这样。从影片开始被动地等待对方「临幸」,发展到争取,争吵,斗气,撞车,推倒,节奏越来越凌厉。被退学后那一段音量放到最小,等待最后的solo。

这两件乐器,在影片前90分钟极偶尔才能合上拍子,但大部分时间是强弱分明,而且鼓抓不到钢琴的节奏在哪里。Fletcher对Andy说的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不是我的tempo」。到最后二十分钟,在利用Fletcher的性格造成最大落差,一个长休止之后,Andy终于掌握到了主动,两个人完全合上了tempo,最后双双脱去上衣,在(音乐的)高潮之后,相视而笑,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人物、台词、镜头、剪辑,一个节奏都没有错。把枝枝蔓蔓拖泥带水的东西都剔得干干净净。

因为是音乐题材,自然就有主题重现段落。

第一天去乐团训练,早上Andy迟到了,因赶得太匆忙从楼梯上摔了下去。
Any终于坐稳正选鼓手的位置,那天早上他因意外又迟到了,后来赶得太匆忙被车撞了。
Fletcher的羊车经过Andy的练习室门口,少年终于得到进入乐(后)团(宫)的机会。
后来同样的故事再次发生,带来了另一枚少年Connelly来争正选鼓手的位置。

后一次重现总是对前一次的发展或交待。车祸的情节就交待了Andy第一天训练迟到也是因为闹钟故障。Connelly入团时,Fletcher一句「我早上就把谱子给他」的细节则则交待了第一天训练日他要Andy早上六点到并特意叮嘱「不要迟到」并非故意耍人玩。

这样的回文形式,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之外,也暗示了结局。

本片的双主角之中存在感更强的Charlie Parker最后因疲于演出、酗酒和吸毒造成精神崩溃英年早逝。生怕观众不去微基,这段特意借Andy父亲的台词说出来。为的是剧中另一个没出场就英年早逝的人物——Sean。Sean算是Andy的学长,跟Andy一样也是「勤补不足」类型。最后虽然通过不断进击而坐到Lincoln Center首席,却因为精神抑郁而自杀身亡。

这是两次repeat。

影片嘎然而止在solo结束之后,乐队将进——也即是下一首曲子正式展开前——的那一刻。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少年Andy在这一刻虽生犹死——虽然表面上还是正常人的样子,但是已经疯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那种)。

但我仍旧觉得这才是最正统最严肃最认真的励志剧。

Andy在重回舞台前拥抱了自己的老父,他也心知这就是绝别了。「与其平庸地活到90岁,我宁愿成为结束在35岁的传奇」。
即使他最终成不了21世纪的Charlie Parker,就凭在JVC上这惊天一solo,他至少会有一个辉煌的职业开端——即便像Sean那样短暂。在Sean死后,至少有Fletcher还会谈论他。
能在死后,因生前的才华与成就而被亲朋之外的人缅怀追念,这就是Andy的人生理想,他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设定。

求仁而能得仁。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么?

太多的励志电影拿主角金手指煲鸡汤。黑马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撞上大运就能干翻竞争者同时还得回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其实就跟「傻白甜圣母系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上遇到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一个类型的故事——那叫做童话。

童话在真实的成人的世界里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励的不是志而是「梦」。

这部电影血淋淋(字面意义上)的告诉观众说「光有天份不够,有天份也学霸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进了最高学府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在最高学府里跟了最牛的老师还是不够」。因为就在最高学府的最牛逼老师手下有天份的学霸每年都有上百,十年就有上千,满足于此的话,你就随时可以被别的学霸替换并被遗忘。

成为the great one,就是一条至死方休没有极限的进击之路,就只有不断更强更强再更强,没有退路没有捷径没有金手指也没有神仙教母。即使遭遇意外,即使受到磨难,即使面临绝境,宁可不要性命也毅不回头决不放弃誓不认输。

这样的精神(病)才配称为「志」——心上立士。

Be great跟「做人嘛,开心最重要了」是不兼容的。我给你10分钟的时间你都google不到一个在本行业可被称为great的人物是每天睡足八个小时肢体健全精神健康家庭圆满母慈子孝高朋满座左右逢源的。

贝多芬,又穷又聋头发又篷,一辈子恋爱失败没讨上老婆,脾气暴躁没有密友,长期处在愤怒偏执的不健康情绪中。所以他的一生就算是个悲剧么?

对音乐史来说当然不是。对全人类来说也不是。对我来说当然更不是了。只有对那些把「老婆孩子热炕头」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答案的人来说,那老贝的确是挺悲催。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 Good和Great的区别在于前者适用于「平庸者」——意指「你在碌碌众生中算得不错的」,而后者只有在突破「平庸」才能达成。

Andy和Fletcher都在追逐great。于是Andy和二十四孝贴心男友就不兼容。Fletcher和作育英才的鸡汤导师就不兼容。先舍而后得,这是宇宙恒理。假使忍不了孤独受不辛苦突破不了自身的极限,那充其量就只能达到good job的水平,而已。

Fletcher的乐团并不是真·全金属外壳,脱团是不会受到军法处置的,如果受不了随时可以走。但是有那么多学员战战兢兢却赖着不走,甚至仇视威胁到他们在乐团中位置的人。可是他们却又不能像Andy那样心无旁顾勇往无前。做人既不开心,又不可能成就great。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知道了却无法全心全意奋不顾身地去争取,这才是悲剧了。

而导演,在得到了Any和Fletcher这样两个因为薄而锋利因为纯而坚脆的角色后,却试图以光线的变化去铺衬一种更迎合主流情趣的「悲情」。做了这样的尝试,却又不敢像隔壁Nightcrawler那样索性亮明立场一黑到底。也是被生生的夹在了中间。

有这样的音乐,有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剪辑师傅,有这样的演员,却不能完全冲破常规思维的绊扯,去到更远更极限的地方,做得更纯粹更激烈,这也是可惜了。

Whiplash字面上是「鞭打」的意思。「鞭打」主要使用于抽动陀螺,驱策马匹,惩罚罪犯,以及BDSM。虽然听上去很疼,实际上也是真的很疼,但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应用,都是令到被打者更快、更强、更好,以及更高(潮)。

音乐,并不是「令人愉快」这样肤浅的东西。「今天真高兴,我们来放段马(勒)一(交响曲)放松一下吧」类似这种台词,应该只有在荒诞剧里才会出现。音乐,是一种数学的语言。地球万物中唯人类能创造能享受。巴赫坚信它能通神。

只有在理性地控制之后,只有在完美的技巧之上,才有「感受」和「性情」的存在。如果唱歌跑调,再是用灵魂唱也徒然自爽。如果打鼓离奏,再是打得高兴得乐只空然沉醉。

爵士乐,从根起就是与「啪啪啪」相生相联的。根源于穷劳疾恨,兴繁于淫纵虚醉。奴隶的生命被践踏,灵魂被屠戮,之后有了爵士乐,在最低级的妓馆里糜漫。

Fletcher对Andy说「爵士已死」当然不是在说这种音乐形式消失——这该是各种音乐类型当中最旁流纷杂的一支——而是在说这种音乐的灵魂:从苦痛中得取力量,在欢愉中感受忧愁,永远在路上,没有脚的鸟永不停歇,这样的灵魂在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中惜已不到立足之地。

---------人类补完计划的分割线---------
爵士乐是音乐类中最接近性爱mode的。无非bebop粗暴点gyspy温柔点。必有一款G到你。一段爵士乐好不好就看它能不能令人双腿张开浑身燥热心摇神荡。

所以这当然是个SM系的爱情故事了。Fletch在酒吧里说那些话,Andy频频点头。他亲生爸爸不懂他的追求,他的女友不懂他的理想。

正常人里1000个有999个是不会懂的。但Fletcher从一开始就知道,连懂都不用懂。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同一种人,同一个人。

M虽然被鞭抽被蜡烛烧被电击,但在完事之前伊才是最后掌握关键词的那个。这场SM里的关键词是——tempo。「I'll cue you in」——「我叫你进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进了」。

这就是人到更年期的Snape教授与平行宇宙中那个从未遇见Lily的少年Severus相逢。从HP1开始就说好会永远爱教授的,无论他是魔药老师还是爵士鼓手。

我能把跑马拉松当业余爱好,当然是个抖M。

 6 ) 鼓手为什么爆了

爆裂鼓手看完,随手去豆瓣标记,基本观后感都是觉得酣畅淋漓,连开头的部分都觉得看得爽快什么的。 我全程看的时候,都攒着手心,手心里全是汗。 而即使是此刻安静地打着字,也能感受到胸腔里还未消退的轰隆声。 大概是因为切实地体验过主人公的感觉。所以觉得自己又要炸了。 先略过我自己的事。 我们最后可以发现,主人公和光头仍然热爱着爵士乐,而自始至终他们也都是被爵士乐而联系纠葛在一起。音乐本身没有任何罪,为止努力奋斗也是荣光的事情。 其实唯独是,你总会遇到一些人,改变了你的初衷。 不是不热爱音乐,而是逐渐开始厌恶起别人口中无为的自己,开始怀揣着恶意疲惫困惑和不安恐惧去面对音乐。 这是主人公以及更多学生在遇见光头之后悲剧的心灵转变。 罪,是恶毒的言语和讽刺。 罪,是暴力和独裁。 这和是否真的适合催化出人才无关,这些只是罪而已。 如果秉持着人性本善的观念,对于刚刚踏进大学的新鲜人来说,这些“罪”无疑是往他们的身体里播种了许多黑暗的种子。 而总有一天会发芽,一定会的。 或许是变成用同样粗言暴行反抗的主人公,或许成为另一个成名后嗜酒酗毒早死的Charlie parker。 这些都是用暴行催化人才(我想其实是任何事情)的代价。 当然了,你会发现那些希望“栽培”伟大人才的那部分老师,是毫不在意那之后你的心理健康甚至于生死的。 对于他们来说,你就是一个符号。 “喔,你听说过那个xxx吗,就是在xxx剧院的首席乐手,他可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他刚进来的时候一点没有天赋.....然后我......最后他就一举成名了。” 就像这样。 这几年我快听烂了。 而电影里更加黑色地在前面加上了,这个乐手已经自杀(在光头口中说的是车祸),然而即使如此,这样的句式还是没有改变。 在光头流出两滴假惺惺的眼泪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始终不忘强调这些point。 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些才是重点。 而他所遗憾的也只有,少了一个活符号而已。(其实我想也没有多大差别) 忍下自己心里翻涌的情绪,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学乐器还是别的,认清一件事,就是你的人生,他百分百是归你管,别人都算个球。 当你发觉你可以遵守自己的步调的时候,那些试图用暴力来挤压你换取一些别的什么“包装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事实上你权衡过后会发现入不敷出”的东西的人,会变成十分可笑的跳梁小丑。 狗急了也会跳墙,电影中主人公做的很正确的一件事就是从后面“狼扑”光头。(...)以及之后举证让他下台。 过于天真的是之后以为光头改邪归正而参加JVC,给了光头反扑的机会。 所以说,隔离,隔绝,才是面对那些渣渣老师的正确方式。 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短评

拍得好暧昧,它旁若无人地搭建角落,供魔鬼和基督共眠。魔鬼诱惑基督,从石头变成面包。肉体的修为,精神的厮磨,师生之间近乎病态的关系互动,无论从剧作和剪辑,均紧迫地咬合节奏,以此达到双重共振,观之酣畅。高手间的对决莫不如此,真正的反励志,从不暗流涌动,始终刀锋毕露。

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如果你还有空去琢磨片子里的不人道行为和思考扭曲的人物关系,那么你也许错过了其中最美妙的部分:节奏。整个电影的剪辑踩着每一个最扣人心弦的镜头行云流水的推进,两个主演的表演也是每一帧都没有跑调,片中所有的轻重缓急都似乎是浑然天成的组合,推着人随节奏进入到只属于艺术人生的不疯魔不成活。

9分钟前
  • 逆旅行人
  • 力荐

每年都会有这么一部SM调教片,去年是《为奴十二载》,今年就是它.....

1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是赞美还是颤抖,面对反社会人格的怒放?师徒俩用极限来磨淬才华、恨不得扼杀对方的疯狂:这个世界有太多优秀,但只有承受过系千钧于一发而不断的重量才能成就伟大。我的年度最佳,J·K·西蒙斯奥斯卡男配有戏了…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流畅明快鬼斧神工的剪辑给这影片增色不少,让本来可能流于乏味的地方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热血沸腾。剧本功底很不错,两个主角,最普通不过的师生关系写出了让人意外的层次推进。从事故那段之后人物关系就开始变得惊喜重重,接连好几次反高潮都让人想拍案叫绝。剧本最体现基本功的地方,就是层次感。

18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J.k.西蒙斯应该能拿下男配!这片子的节奏感实在太棒了,爵士乐和剪辑简直融为一体了,还有西蒙斯机关枪版恶毒的台词,脏字就像鼓点一样密集且激烈,几场打鼓的重头戏在镜头上都是细碎古怪,靠剪辑重新赋予整体戏一气呵成且不断加速的节奏,可惜整部电影还是碎的,否则就真成大卫·芬奇了。★★★★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音符般流动的炫目剪辑真是赏心悦目,结尾SOLO让全场观众High到爆血管,爵士酒吧似真似假的“自白”是全片戏肉。迈尔斯·特勒和J·K·西蒙斯的巅峰表演火花四溅。不过好几个段落完全照搬《社交网络》,不少情节设置为了追求戏剧化也稍嫌刻意。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他得到了世界,他失去了灵魂。

2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我身边很多朋友讨厌《爆裂鼓手》。但我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没觉得它在讲音乐。它太绝望了,一个注定不是天才的人,期望接近不朽哪怕多一点。正因为他追求不朽的方式如此费尽心机、如此大动干戈,简直像自毁,认真得透出滑稽,我才觉得可以和他交流。这片子当时看得我挺难过,又兴奋又难过。

30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燃!爆!了!相信每个练过乐器,或者在艺术表演方面付出过汗水的人都能找到深刻的共鸣,那种对严师又敬又怕,想汲取他们的能量却感受被逼至悬崖的窒息感,想在技术上完美再完美一点却发现音乐远不止这些的惊喜与恐惧... 片子就像里面的爵士乐,是肾上腺素爆发的血汗结晶,它不完美却无可取代

3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清晰果断。……另外这部电影真是不错的试金石,看看短评就知道了。只从中看到痛苦,而看不到痛苦之中挟裹着快乐的人,大概从没认真追求过什么。

32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我不否認在觀賞度上,這是部精彩的電影。剪輯犀利,節奏甚好,男主男配都有優秀演出。但是我不認同裡面所肯定的價值觀。亦即用肉體/精神虐待逼迫出來的人才是真天才,並認為這種"犧牲"是必要。我只能說那是終於找到男主可以互殺互陰配一對,但在那之前毀掉了多少個喜歡音樂又有才能的學生?

35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我在同样变态的师傅手下呆了三年,祖宗十八代被骂了个遍,没空吃饭上厕所睡觉交朋友谈恋爱,脊椎侧弯,颈椎强直,严重慢性疲劳,什么都没干,就是学敲键盘写文章。而我的极限在我妈看来不过是纸上吹牛皮而已。这个世界从不善待努力的人,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知道自己在努力,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38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在戛纳看的唯一导演双周片,圣丹斯最佳。重心都在打鼓上,就像剧情交代的那样,连恋爱都没时间谈。老师的魔鬼咆哮,师生的互相报复,对打鼓的大段展示,追求速度,咬牙打颤,流汗流血...电影结束后全场欢呼鼓掌,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现场演出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还以为是我的驾校师傅

42分钟前
  • 张维托
  • 还行

导演对音乐的掌控可说是登峰造极(参考前年导演编剧的Grand Piano,虽剧情极糟但钢琴演奏段落也与本片如出一辙地血脉喷张),高速剪辑全面追赶大卫芬奇,几近变态的师生角力让主角数次被逼上绝路时给观众带来一种惊悚片般的窒息快感,最后控制地位逆转的大爆发只能用三个字形容:狠!准!爽!

4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除了镜头过碎,画面过于浮夸,虚焦景深用得略过于MV风之外,其它的十分完美,整体上异常精彩。乐队特训的桥段像极了《全金属外壳》。本片剪辑难度太大了。台词非常精彩。西蒙斯的表演非常抓人。没进一种关注很可惜。

4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观影体验太棒了,从头至尾都很紧,剪辑干脆利索自有节奏(尤其对音乐表演的处理),不带感情牌的好。有坎坷青春的孤注一掷,也有人生的复杂无解。这一部是编剧导演同一人才能达到的效果。映后一位观众说影片真正抓住了爵士音乐中鼓的精气神,phenomenal.

52分钟前
  • Line
  • 推荐

励志你妹,鸡汤你娘,努力就好是废话,干得不错是毒药,人们只看结果

54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虽然很棒,但我非常赞同那条一星短评的观点。影片事实上不断放大恶的细节,可当你真正乐意如此近距离观察这一层面,就已经隐含了你对它的赞美。

59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