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

25集全

主演:佟大为,刘孜,于滨,邵峰,李依晓,毛孩,矢野浩二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剧照

狙击手 剧照 NO.1狙击手 剧照 NO.2狙击手 剧照 NO.3狙击手 剧照 NO.4狙击手 剧照 NO.5狙击手 剧照 NO.6狙击手 剧照 NO.13狙击手 剧照 NO.14狙击手 剧照 NO.15狙击手 剧照 NO.16狙击手 剧照 NO.17狙击手 剧照 NO.18狙击手 剧照 NO.19狙击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啥时候编剧能上点心,不把观众当傻子啊

看朋友圈评价不错,特地看了看。简直尬的不行。尤其,是搜了一下影评。还那么多水军,忍不住上来吐槽一下。整体质量确实当对得起国内水平。就是,这种把观众当猪喂,硬拿牺牲填英雄的手法,确实让人反感。尤其是,作为一个狙击班,那么大摇大摆的去拉狂野的伤员,真是尬的不行。咱不是说要求达到多高的专业素养,可是,这种高级黑,确实让人看着膈应。还有就是刘班长的牺牲,为了悲壮就非得迎着子弹的冲击力跑过去炸个粉身碎骨才叫英雄吗。就不能,把手榴弹扔过去,然后,在和敌人肉搏时,再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更显气魄吗!还有中枪后打坦克的第一枪,就不能是倒下的时候,枪就瞄好。非得,显示瞄的快,要翻枪再打。离了套路就不会拍了吗。

那么多高手的一个五班,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本可以,表现和敌人斗智斗勇的,精彩对决,可以打得紧凑,而不张扬,在战斗中有价值的牺牲。非得为了凸显主角,去当傻傻的炮灰,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

 2 ) 后半截抗美神剧!

从军事的角度看,前半截还可以,基本上能反馈敌我差距,后半截美军智商急剧下降到负数,各种骚操作花样作死,最后剩下的战士突然就化身超级赛亚人或者燕双鹰,完全无敌了。

美军7个人就傻乎乎的不知道转移阵地,一直都在一块基本不动,这是最尼玛傻逼到头的设置,而且作为狙击手都集中在一处,而不是扇面或者三角支撑,而我方就一个劲拿狙击手团队去救人,这指挥官全部是弱智。

这里描述美国狙击团队好大喜功独来独往不听指挥,没有使用密集火力支援,后期连长来了一通骚操作炸平了对方战壕,我方燕双鹰居然一溜烟跑的对方长官的面前了,炮弹和他没有任何毛关系,这尼玛跑步速度可能是猎豹吧?

主角中一枪大腿后还依然稳扎稳打,随意使用大招,你说抱着敌人同归于尽我相信,你说9毫米狙击枪给你打成粉碎性骨折和碗口法的洞你还尼玛可以连续放大招,这完全进入抗日神剧的环节了。

美国普通步兵随便操作坦克车,还尼玛炮弹说卡就卡,大团队说跑就跑,长官死了就一盘散沙,坦克兵说不要坦克就不要了。这尼玛编剧到后面已经急不可耐的要收尾,必须制造一个绝境让开始牛逼哄哄的美国神枪手完蛋,居然搞了一个地雷炸坦克履带,我燕双鹰是怎么知道坦克必经之路而且卡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正好压履带?而且居然是用枪引爆手榴弹,这尼玛真的是抗日神剧看多了,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手榴弹无法用射击引爆,相对来说炮弹底火被子弹引爆还凑合,但是这种哑弹正好炸死我战士也是属于燕双鹰行为。

最后大腿粉碎性骨折的战士还能一瘸一拐的走回去,已经无视医学常识了,而且前一个战士爬行都很难,一样的伤燕双鹰轻而易举就能走路?

抗美援朝时美军的狙击手法并不是步枪狙击,而且重机枪加瞄准镜进行三连发持续射击,我方这样被打掉很多战士,张桃芳基本都是冷枪冷炮为主,对狙的情况很少,否则美军的重炮和空中支援早就夷平了山头。

这剧前半截还可以,后1/3基本属于开始瞎扯,我怀疑是张大师给张公主来操作闹的,已经没有了前半截的意境和军事常识了,纯属瞎闹,很明显这个主导的人是看动画片看多了,随意在编燕双鹰故事。

另外z看评论就知道燕双鹰还是深深被国人喜爱。

 3 ) 闪过一丝迟疑的枪

国师的行活儿作品。纵向对比,艺术价值不高;横向对比,是对得起票价、值得学习的作品。 《狙击手》的创作思路很明确:少即是多。正如狙击手【性价比】,体现在消耗最少的弹药,干掉敌方最高价值&最多数量目标。《狙击手》要以最紧凑的表达与干练的脉络,呈现最富情感张力的对决。屏息、瞄准、扣扳机,三个简单的动作,除了要表现出小遭遇战的剑拔弩张,更重要的是承载起人物内心的波澜与磅礴。 本着这一思路来看《狙击手》,作为商品而言,是成功且有水平的。但如果咱非要苛求下早就没人在乎的艺术,那么BGM不甚恰当的运用,成了不和谐的败笔。它让【牺牲】再次被稀释为教条式宣传的工具,可以悲情,但不该煽情。反倒是对美军牺牲时简练的描摹,在观影结束后能让人多一份回味。最直抵内心的感情,无须过多阐述;而需要过度包装的情感,背后隐藏着拙劣的算计。倘若更为极致,应该去掉所有BGM,以及拉低档次的子弹视角,而更侧重大小景别的对比运用,或许能让每一颗子弹更阴冷,让每一次屏息更内热。 突然想到了张艺谋的《红高粱》。同样是讲战争,同样是以旁白叙事,同样是以小见大,但《狙击手》中人物的血性和柔弱,更多是被设计和建构的,而非《红高粱》那种发自内心的信念感。你能看到清晰的叙事脉络,感受到智斗的快感,但唯独看不到【人】的性格,也失去对他们的共情。这也是为何会说《狙击手》是优秀的行活儿,欠缺艺术价值。哪怕是做到极致,上限可能也只是一个形式感更高级的《影》。 最后的话,有两件事想感慨下。 电影结束后,制作名单里致敬了《上甘岭》。做一个稍显奇怪和夸张的主观形容:《上甘岭》在国产战争电影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小城之春》在新中国百大电影中的地位。放到今天依旧精彩生动。你能从中感受到纯洁的革命信仰,纯洁到超脱意识形态。 美军狙击手John的扮演者曹操,曾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饰演“全民协助”。当在银幕上再次看到张译和曹操,不免再次陷入对《团长》追忆。看一部《团长》,胜过你看数十乃至数百部同类型作品。它用一群散兵游勇的炮灰,窥探人性的灰暗与闪光、追问【问题出在了哪里】、尝试【叫醒中国人的魂】、想要【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它看似描摹战争,但早已超越了战争。

 4 ) 抗美援朝最强狙神张桃芳和“水连珠” (转)

其实不用那么自我牺牲的戏剧性的拍,就把当年的真实情况拍出来,而且他是活着回来的,还当了飞行员,这已经是牛的不能再牛了。以下为网转,这样的牛人的真实事迹应该更多人知道。

//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ct=view&nid=444794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有过很多王牌狙击手,但他们大多数都需要依靠瞄准镜才能斩获无数。 在世界狙击手前十的榜单上,仅仅只有两个人是不靠瞄准镜的机瞄大神。 其中一个是芬兰的传奇狙击手西蒙·海耶,绰号“白色死神”,另一个就是张桃芳。

脸部被达姆弹击中的西蒙·海耶

张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县陈堡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的张桃芳只读了几年书,就赶上日军全面侵华。正因为张桃芳小时候目睹过日军的残暴,所以从小就萌生了长大以后要参军,要去保家卫国的想法。但那时候的张桃芳年纪太小,直到1946年,15岁的张桃芳终于获批参加了陈堡当地西北片的儿童团。参加儿童团后,伙伴们很快就发现,张桃芳的视力好得惊人,十几米外芝麻大小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敌情,之后张桃芳升为民兵队长。 1951年3月,张桃芳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军了志愿军,训练了一年半之后,于1952年8月随24军进入朝鲜。在参军之前,张桃芳其实也摸过枪,小时候他曾用过爷爷的原始鸟枪打过野鸡、野兔,那时候他的枪法很准,在国内集训的时候也用过日制三八式步枪,国产的老式汉阳造等步枪。但入朝后,部队发给张桃芳一支崭新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该型号枪为苏联卫国战争后期改制,有效射程1000米,因其枪声清脆、连续发射时有如水珠溅落,故称之为“水连珠”。 到1945年二战结束,莫辛-纳甘系列步枪共生产1700万支,是苏军在二战中的主用步枪。

巧合的是,苏军著名的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还有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的爱枪,都是莫辛-纳甘系列。

瓦西里(左)、西蒙·海耶 部队暂时安稳下来以后,张桃芳所在的72师214团组织了全团第一次打靶比赛。张桃芳代表72师214团3营8连参加了比赛,参赛前,张桃芳信心满满,因为他用原始的鸟枪都可以打中灵活的山鹑,这种正规的苏联造的制式步枪打固定靶还不是小case?结果正式比赛的时候,张桃芳端起“水连珠”,连续三次都脱靶了。张桃芳不相信,找到军械员理论,对方答复说:“这是苏联老大哥支援的新式步枪,我们都测试过,绝对没问题。”实际上,张桃芳确实在短时间内不太适应新枪。 张桃芳的这支“水连珠”口径7.62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具为弧形标尺,弹头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是在莫辛-纳甘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枪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缩短至520毫米,在枪管右侧加装了可折叠刺刀。和其他的步枪比起来,“水连珠”的射击准确性较好,故障率较低且耐用,因为枪身较短,这种短步枪很方便在狙击作战中快速转移射击阵地。 但是,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有致命弱点——枪管比较短,弹着点散布面比较大,所以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一般人根本打不好。这次比赛前,张桃芳是在连长面前打了包票的,结果现在丢了大面子,张桃芳气不过,只要一有空就拿着枪仔细查看,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张桃芳发现这支“水连珠”的后坐力比三八式要大,这就会让子弹出膛时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哪怕只有头发丝那么细微,到200米就会差出一米开外。为了完全适应这支“水连珠”,张桃芳想了各种办法,疯狂进行练习。因为子弹稀缺,没什么机会实弹打靶,白天的时候,他把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当成目标,不停地空枪击发。晚上,他就直直地瞄着那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的油灯头儿,或者星星月亮练注意力。为了端稳枪,张桃芳把破床单撕成两片,里面装上沙土练习平稳端枪,后来练到在两臂挂着十几公斤沙袋,还要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练臂力。朝鲜元山的冬天,基本都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即便是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张桃芳依然每天早早的就趴在战壕里苦练。 终于,张桃芳的刻苦努力等到了上战场的机会,1953年1月11日,其所在的二十四军接替十五军进入上甘岭阵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张桃芳来到前线的时候,中美经过前面几轮博弈,尤其是第五次战役的博弈,已经基本摸清了对方的底细,目前双方想凭借战术上的博弈把对方赶出半岛都是不太现实。于是,双方进入了长期的相持阶段,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所谓冷枪冷炮,就是组织大量一线步枪手对敌人展开精确打击,而且,不问出身,无论是步兵、炮兵甚至是炊事员,无论是用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只要够得着,就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 正好,第五次战役后,毛主席知道前线的情况后,提出了此后作战不再以大规模消灭敌军主力为目标,而是“杀鸡就要用牛刀”,用优势兵力一点一点找机会吃敌人的小部队为主。 毛主席把这个思路称为“零敲牛皮糖战术”——牛皮糖一大块,买糖的一般一次只要一点,卖糖人拿小凿子凿下一小块。虽然每次卖出不多,但是一天下来总会少一大块。张桃芳跃跃欲试,他马上拉着别的老兵讨教“水连珠”的射击要领,老兵们当然也不厌其烦的向其传授包括定标尺、计算提前量以及寻找有利地形等,随时等待着上战场。在此之前,因为有强大的炮火优势,许多美军根本不把志愿军当回事,不仅大摇大摆地修工事,还在上面像在家里一样吃饭喝酒,甚至有人直接在战场上晒起了日光浴。二十四军军长皮定均听到这些报告后,就下了个命令:每个阵地选出4个狙击手,给对面的美军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二十四军72师214团3营8连9班很快选出了包括张桃芳在内的4人狙击小组,在阵地狙击台处开始了首次狙击作战。调整好射击姿势后,张桃芳发现有2名美军在距离他不到100米处走动,张桃芳感觉到这是狙杀好时机。 于是,他对准目标开火,“砰”,打偏了。又是一枪,再度偏离目标,张桃芳着急了,砰砰砰连开12枪,却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着,2名敌人顺利逃回掩体,立刻呼叫炮击报复。 很快,几十发炮弹呼啸而来,其中数发炮弹在狙击台附近爆炸,震得张桃芳五脏六腑都翻江倒海。 张桃芳回去马上总结经验,思考怎么算提前量。 次日,张桃芳回到狙击台,看到对面有3名美军正大摇大摆的往山下走,张桃芳立马瞄准射击。 “砰”,枪声未落,其中一敌被击倒,其余二敌落荒而逃,可回来的张桃芳却一脸不高兴。 原来,张桃芳虽然射杀了一名敌人,但是他瞄准的是第一个人,结果倒下的却是第二个人。 也就是说,他还是没有打准。

经过连夜反复校正、验证之后,张桃芳找到了一点感觉。 第二天,在晨雾中,张桃芳从狙击台看到百米外有一名快步小跑的敌军,以不规律S型奔跑以规避狙击。张桃芳提前预判,果断开火,这一次,敌人应声倒下! 找到感觉的张桃芳在之后两周时间里,打出9发子弹,射杀7名敌军,一下子就超过了组里所有的老狙击手。很快,22天时间内,张桃芳击发247发子弹,打死71名敌军,他的事迹通过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14军军长皮定均对此将信将疑,就让作战参谋带上一双保暖皮靴去597.9高地一探究竟,并嘱咐称:看他是否可以消灭3个敌人,真的就送靴子,作假就给处分。作战参谋来597.9高地上用高倍望远镜观测,亲眼目睹了张桃芳连续3枪击毙3名敌人,于是将靴子送给了张桃芳。 4月9日,九兵团政治部专门派了摄影组长王纪荣和记者边震遐来到597.9高地阵地前沿班,二人看到张桃芳伏在一条石缝后面,距离600米外的无名高地上一敌人刚探出身子,就被张桃芳一枪毙命。仅仅这一天,张桃芳就毙伤4个敌人,主阵地上两个观察所同时给予证实登记,并告知两名记者。军长加记者的肯定,让张桃芳成了全军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214全团上下都要跟他学习,张桃芳也积极向战友们传授作战要诀。其中,黄兴海就是张桃芳培养的优秀狙击手之一,他也很快名列志愿军“杀敌百名狙击手”之中。张桃芳越打越是有想法,比如他发现美军经常派出炮兵观察员对己方阵地进行侦察,引导炮火攻击。于是,张桃芳决定重点狙杀敌炮兵观察员,不过这些人多在七八百米开外活动,一般人望去只是模糊的黑点,通过机械瞄准难度极高。可张桃芳天生拥有远视眼,加上丰富的射击经验,竟然两次成功击杀800米开外的美军炮兵观测手!冷枪冷炮运动,让美军胆战心惊,一度把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面对志愿军的冷枪运动,美军再也不敢公开晒“日光浴”、搞野营烧烤了,他们除了继续用重机枪点射封锁阵地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来压制志愿军狙击战术外,也开始从各地调集精锐狙击手和志愿军对狙! 志愿军手里的枪,连起码的光学瞄准镜都没有,而美军主要都是装备了高倍光学瞄准镜M1C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3卡宾枪。其中M3卡宾枪还在枪口处增设消焰器,到了战争后期甚至安装了M1式夜视瞄准镜。对于完全依靠机瞄的志愿军来说,美军的枪无疑具有碾压性优势。但即便是这样,美军狙击手依然屡遭失败,夜视镜反而被志愿军多次缴获。迷信暴力美学的美军干脆给M2HB重机枪也安装了高倍狙击镜,这款点50口径重机枪不仅射程远,射速快,除了较为笨重不易移动外,对比志愿军的“水连珠”是有巨大优势的。美军指挥官架起3挺M2HB重机枪,并让最专业的狙击手来操作,还配备了观察员,准备拉开一张大网,围歼张桃芳。 一场高手间的对决开始了。 1953年的4月的一天早上,张桃芳刚走近交通沟时,一连串.50口径子弹就贴着他的头皮飞过。 张桃芳的神经陡然紧张起来,缩回掩体后,他又试着把脑袋一点一点往外露,结果一串子弹又差点命中其头部。张桃芳尝试举起帽子诱导对方开火,但敌人不上当,看来对面今天来了高手! 现在张桃芳已经暴露位置,却还不知道对面的位置,极其被动。 张桃芳放低姿势,向狙击台爬去,交通沟和狙击台之间有一小段空地,他猛地一个箭步蹿过这段空地,一串机枪子弹擦着脚后袭来,溅得周围沙土飞扬,张桃芳顺势两手一扬,身子一斜,咕咚摔了下去。这个动作让敌人以为张桃芳被打中了,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赶紧顺势爬到另一边,飞快抬头扫了一眼子弹射来的方向,他一下子看清了——对面两块大石头之间就是机枪的位置! 对面也是高手,立刻调转枪口一阵点射,但就在机枪暂停射击的间隙,张桃芳已经乘势站了起来,抬枪、瞄准、开火一气呵成。 高手对决,胜负只在一瞬之间。 张桃芳的子弹击中对手时,对面机枪子弹溅起一片土打到他的脸上,张桃芳死里逃生,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反杀对手,生死只差0.1秒。

狙击英雄,张桃芳

此后,张桃芳不断刷新战果,在5月时,张桃芳已经取得杀敌214人的惊人记录,完全依靠机瞄,仅耗弹442发,自身毫发未伤。用狙击手对射都不行,美军被张桃芳及其战友的狙击战术搞得几近神经崩溃,后来干脆一听到枪声就呼叫密集炮火覆盖,乱炸一气。 1953年5月份,张桃芳奉调回国,志愿军总部授予张桃芳特等功臣、"二级狙击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张桃芳又参加了飞行员集训,他所在的军只有他一人被破格录取为飞行员。 没办法,谁让他有一双惊人的好眼睛,这视力好到他晚年依然可以看清10米外的小黑点。 张桃芳当上飞行员后,试驾过米格-15,安全飞行上千小时,逐渐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飞行团的副团长。神枪手里飞机开得最好,飞行员里狙击打得最棒,这个经历全军罕见。在退休后,张桃芳最喜欢做的事,还是回老部队看新兵打靶,有时看得手痒痒,上去拿起“八一杠”,还能打出不错的成绩。

他所使用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于1959年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2007年,一代英雄张桃芳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逝世,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张桃芳的墓碑上,至今还镌刻着其他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这句话同时也是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狙杀309人)的墓志铭。

//www.sohu.com/a/520920959_99913295

电影的情节和道具都非常真实,其实,当时志愿军没有“狙击”这个叫法,而是叫“冷枪战斗”,自然也就没有狙击手的叫法,而是叫“特等射手”。说起抗美援朝的特等射手,那就要说说狙击英雄张桃芳。我军最著名的狙击手张桃芳老前辈,他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名,创下了抗美援朝战场冷枪狙击射杀的最高纪录。很多网友对他距离800米狙杀一名美国佬的战绩印象最为深刻,因此网络间甚至传出张老爷子战绩都是七八百米距离上取得的。其实,从张桃芳回忆里可以得知:张桃芳在较远距离上的交战记录仅有寥寥数次,而且只有2次成功狙杀,一次是600米,一次是800米。张桃芳使用一支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也用过美制M1步枪),射击距离基本上都在400米以下,而且大多数是100多米或200米距离的狙杀。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中国仿制为53式步骑枪),是一种枪机直动、回转闭锁的手动单发射击步枪。该枪在中国军队装备的时间比较短,从抗美援朝到1953年定型以来大量生产至50年代末年,随后被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所取代,库存53式大量援助印度支那战场。1981年8月,刚刚组建的解放军军事体育代表队首次出征在日内瓦举办的第30届军事五项世锦赛。当中国运动员庞红云持枪走上射击场时,场内外洋人观众一片耻笑声和鄙夷,因为他手持的是一支改装后的30年代式样的老式步枪——53式步骑枪,在各国运动员使用的现代高精密竞赛步枪中分外显眼。但枪声落定,记分牌上的成绩却让外国同行和观众们目瞪口呆——192环。由此可见53式骑枪有多么精确。但就是最优秀的射手,加上最精确的53式骑枪,命中800米距离的目标也是没把握的。我们举例说明使用机械瞄具的53式骑枪命中800米的靶子有多么困难,查射表得知,53式骑枪在800米距离上的弹道高度差达到7米,在700到800米两个距离点上的弹道高差也有1.5米。也就是说,如果人品最好的射手目测距离误差大于100米,那么射击瞄准高度误差也跟人体高度差不多,这意味着什么目标都不会打中。通常情况下,人工目测测距在800米距离上,误差个一二百米是很平常的。这里还没考虑横风影响,在600米距离内上的横和风(和风,射击术语,比弱风稍强,风速每秒4米左右),会使子弹偏移1.8米。这里还没考虑其他风向,例如纵风,迎风,斜风,也没考虑由于气流紊乱造成的乱风,以及气温气压的影响,还没考虑高度角,还没考虑子弹的天然散布,还没考虑枪械本身的误差。在直射距离内,上述因素往往忽略不计,但在远程射击时,原先忽略的大量因素就都突然重要起来了,有些很正常的判断误差,导致的装订错误,都会导致子弹飞到不知哪个姥姥家去了。理论上莫辛纳甘步枪,也就是53式骑枪,在800米距离上的狙杀是有可能的,不过需要需要射手的人品超级好,目标的人品也要超级好,那子弹的人品更要超级好,才能蒙上靶子。所以,张老前辈的800米狙杀记录是偶然命中,属于小概率事件。就像今天你在大街上捡到五毛钱,不等于你第二天还能捡到。很多人喜欢把小概率事件当成普遍发生的事件,是因为这种偶然事件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每次都津津乐道。而且,很多观众们还被各种表现狙击手的影视片洗脑了,都以为穿着麻袋片吉力服,端着光瞄精确狙,武装到牙齿才是正宗狙击手。这是不对的,狙击作战首要的在于作战组织和战术管理,这个比狙击手的装备还重要。志愿军所有狙击手都是机瞄步枪,没有瞄准镜,几乎都是无瞄准镜的莫欣-纳干M1944式步骑枪,照样打得有声有色。志愿军冷枪冷炮战斗是二战后狙击作战的奇迹。例如仅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在驻守上甘岭537.7阵地时,就在9个月内歼敌3558人,15军全军歼敌19921人,其中40%以上是冷枪的战果。“联合国军”后来称这片阵地为“狙击兵岭”。美国在1961年还专门拍摄了电影《狙击兵岭》。志愿军的冷枪冷炮作战严重挫伤了美军的士气。美军曾有调查,有95%的前线美军遭遇过志愿军狙击火力,74%的人认为志愿军狙击十分有效。冷枪冷炮运动被称为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狙击作战。在“三八线”地区200多公里长的阵地上,活跃着几千个志愿军狙击小组,在整个“冷枪冷炮”运动中共毙伤敌军5.2万人,抗美援朝的的巨大战绩在一百年来的历次战争中的狙击作战也是名列前茅的。

 5 ) 关于电影的几个隐喻和细节

1、那个儿童就是弱小的朝鲜的化身,夹在中美之间,被中国保护和信任,被美国引诱和欺骗。

2、贯穿全片的主题: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3、刚开始我以为是张桃芳的个人英雄故事,看了才知道是一个群像故事,把很多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4、五班说的都是四川话。因为志愿军中川兵占了很多,用方言更能感染人。刘文武说的那句,把你们从家乡带出来,却不能把你们带回去。战友情加上的家乡情。

 6 ) 编导要跟着观众的思维走——从观众的议论谈起

《狙击手》电影散场后有观众议论:用志愿军一个班的神枪手的命换回一个侦查员的尸体值不值,难道是重复《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这个议论值得反思影片的情节结构的编导逻辑发生了什么问题。虽然影片中连长交代狙击手班长要不惜代价抢回侦查员,班长也和战士们说这个侦查员顶一个军的价值,但是在编导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这样的“说教”逻辑既苍白又模糊。《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交代了炸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怎样炸桥、能否炸得了桥就紧扣观众心悬……如果《狙击手》也在影片开始做一些情报侦察及情报事关全局的情节铺垫,用画面逻辑告诉观众而不是在结尾几句旁白说明情报价值以衬托狙击手班牺牲所值,这样,观众的心理(思维)就会和影片的情节发展丝丝相扣,为每一个战士的英勇牺牲感动而释怀。但是实际观感或者说观众的思维与逻辑重点,似乎放在了志愿军神枪手和美军神枪手的生死博弈之中,而至关重要的引领剧情发展的主要桥段——情报员及情报价值却感觉生硬和游离,以为是两件事……我以为,原因就在于影片开始缺乏情报价值和来源的情节铺垫,而带来影片叙述逻辑的合理性和严谨性的缺憾。

——文一

 短评

这样小视角多好,不用喊口号,不用打鸡血。伟大的牺牲不会矫情。

3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娄烨离不开雨我知道 国师现在咋也离不开雪了

4分钟前
  • 檴諣、
  • 还行

跟《悬崖之上》同是置身冰天雪地,打趣说前作是剧本杀,这部就是密室逃脱版真人CS。个人更爱这部,稳、准、狠。不复杂不“烧脑”,没有人海也没有大排场,甚至只有山坡的唯一场景,双方阵营都不过十人,“势均力敌”地斗智斗勇,就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张艺谋难得做一个纯男性群戏,演员都不错,特别是章宇真好!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信念感。他最终投向他始终望向的对面山坡顶上的灿烂阳光贡献了全片的最高光时刻。班长总跟大永说「不许哭」,可张艺谋总有让人哭的能力,这次甚至是使用配乐到毫不收敛的地步,他精准拿捏此类型影片的情绪套路,达成一次蛮精致的小试牛刀。Ps:片尾韩红《回家》的歌声里画面中复刻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5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孩子糖,笔画太多了

6分钟前
  • king
  • 还行

当大部分战争片以充斥视觉垃圾为荣时,老谋子选择化繁为简,这是他的勇气。越是简洁越考验功力,老谋子向其他战争片示范了什么是张力。放一堆烟花并不吓人,打火机对着引火线要点燃的瞬间才最让人紧张。用最简单的剧作——一场狙击战,刻画出最细腻的人物心理与状态。把每个人物放大,这一场战争,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高光时刻。当镜头怼到演员面前,表演就会变得严格,影片节奏好,演员也演得好,特别是章宇,情感拿捏、性格把握都很到位。春节到处都很吵,一部能让人看进去的电影真的很难得

11分钟前
  • 土豆牌
  • 力荐

全是子弹时间,不知道的以为我在看赤井秀一

15分钟前
  • K!ki
  • 还行

起码把美军当成真正的人来写,把朝鲜的寓意化作孩童的善意,就已经胜过其他了

20分钟前
  • blahblah
  • 推荐

——两个狙击手合而为一,五班精神永不死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因集体而长存。当主旋律片终于学会调整焦距,讲好一个故事,收敛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野心,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大故事里真实的“人”的形象才终于能放大、立稳。

22分钟前
  • 扎小丸子⁸.
  • 推荐

如果子弹那个特效少一点就好了,我方拿人头每次都出现那个特效有一点点尴尬

26分钟前
  • 推荐

这不是战争片,是煽情片,就不能煽的含蓄点嘛。

27分钟前
  • 皆是虚妄
  • 较差

张艺谋太可怕了,到了这个年纪,保持这样的创作力,还能一直去繁从简,还能保持自己的态度。

28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主旋律电影里,最像电影而不是献礼片的,展现了一部电影的本质还是“讲好一个故事”。

29分钟前
  • 大末纸
  • 推荐

短小精悍的电影,舞台剧风格的设定,受限空间回合制的故事,若干个短剧用亮亮的身份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用近景正反打撑住一部电影时长的紧张感,难度较高。背景同样是冰天雪地,肃杀感和节奏把控的难度比《悬崖之上》要高得多。最好的部分是剪辑,节奏把控提升了整体观感。中方故事重点是班长的领袖气质传承和战友情,美方个性表达也没太丑化。

34分钟前
  • 小A
  • 推荐

看来军事法庭对美国大兵阴影太大了。。。

39分钟前
  • Jude
  • 推荐

坦克开始有点手撕鬼子那劲儿了

43分钟前
  • 搜狗输入法
  • 还行

《狙击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克制住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结构,克制住了多线群像的野心,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转而将视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去繁从简,干净利落。没有刻意贬低和矮化对手,战争是没有选择,但尊敬可以是互相的。虽然有一些镜头自己不是很喜欢(比如采访结束突然转向张译那个镜头的速度过快、子弹特效过多且失真等等),但瑕不掩瑜。克制之间情绪感染力极强,靠一个眼神、对周遭的描述带出的情感,这样的视听逻辑非常喜欢。

47分钟前
  • 亦琤
  • 推荐

没有一处动容 以前是抗日神片 现在是抗美神片

48分钟前
  • 天在下雨哗啦啦
  • 较差

建议所有执着于拍3个小时的导演们都学学怎么在96分钟里讲完这么完整的故事的 人物群像拍的好好 被惊艳到了

52分钟前
  • 电影院芯宝
  • 力荐

影片本身水准可以,想去电影院的完全可以看看,值回票价完全没问题。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有些人一口一个“把美国人当弱智”这种言论的,可以自个查查张桃芳的事迹,自己的主页拿《现代启示录》当十佳却容不下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真是搞笑到家了。

55分钟前
  • 雨吁
  • 推荐

国师这部新片其实挺普通的,但是放在国师身上显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会发现,相对已前些年的那些大片的繁复,这两年的片子一直都在做减法,剧情上,摄影上,讲故事上,都在越来越内敛。相对于早期的大师气象,越来越像匠人了,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做尝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经验。

60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