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方舟 剧照 NO.1方舟 剧照 NO.2方舟 剧照 NO.3方舟 剧照 NO.4方舟 剧照 NO.5方舟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方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新闻中传出武汉爆发新冠疫情的第一批报道时,在国内其他地方,张秀华——正遭受着另一种疾病的折磨并为她自己的生命而战。医生们可能已经放弃了她,但是她的孩子和孙子们却没有,他们正在尽一切可能让她和他们在一起多呆一会儿。   这部作品以克制的黑白画面观察这个家庭、他们与母亲的处境、疫情造成的后果以及彼此之间的斗争。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他们仍然没有从母亲那边让步。   对于家庭内部情况的呈现仍然是最重要的不分,但观众能不断地从新冠引发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限制中捕捉一些瞬间。通过这种方式,该片巧妙地将一场私人家庭危机与一场全球性紧急事件交织在一起,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显示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网劫2022外星生命 第一季仙剑奇侠传四劫后重生之宝藏之谜边境威龙爱情神话夜间来客生命因爱动听轰炸鲁尔水坝记无名女尸合家欢1989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国语版非诚勿扰3来自星星的你日版靛蓝我的主队阿马罗神父的罪恶2002丈夫因素2你因你是你假面骑士圣刃深罪的三重奏命回迁转班级郊游闻所未闻热血教师2006局中人第二季女神捕之现形美国犯罪故事第三季只道再见我家侯爷不宠我破碎边缘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009奇幻芭蕾舞第一季毛骨悚然的帕格尼尼花颜御貌风云岁月某夜她想念起了那刻的黎明时分四个小伙伴死亡约会罪恶终结者红菱艳

 长篇影评

 1 ) #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

1.一个非常有意思,充满着哲思的纪录片。因为我不懂宗教信仰,所以有关这方面没有什么要说的。整个片子可以看出以一种直视真实的拍摄方法,呈现人们在家庭难题时的一种宗教与世俗的冲突,折射出大背景下对平民家庭的冲击。

2.大舅这个主角,身上对于母亲的爱恋与温柔。

3.值得深究的是,家庭在对于亲人的病患与逝世所呈现出来的所为和态度都真切地反映其品性。

4.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兄弟姐妹如何去沟通或者说去传颂,都是我们面对的考验。背后是一个人经年处事的经验和哲学,每个人都会誓死捍卫。

5.母亲的逝世,同样也令我们想到,每一个人如何时刻警醒自我,该怎样面对死亡。死亡迫在眉睫,至亲的身边,朋友、同事的身边,我们无法忽视,因为它是一件我们不得不面对,且重大的要事。当我们毫无准备之时,往往意味着我们就要承受着、措手不及、不知所以、茫然痛苦,甚至是羞辱不堪,薄待亲人。

6.最后就是,导演想要说的,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这是我们都要去面对的事情,只有我们活得不苟且,才有最大的自信和尊严,站立在土地之上,站立在这个社会之中。

7.这个时代,已经可以遇见我们足够的难题,极端气候、新冠疫情共存难灭,俄乌战争,没有人能够躲避的了。每一个个体就是我们自己,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放下自己的前进脚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深呼吸,去面对压在每一个人心头的生死困境,不要让自己到了那一刻惊慌失措、晴天霹雳。关心每一个个体,哪怕只是一个个转发。

 2 ) 壓抑之中,死亡恰恰是我個人感覺輕鬆的部分

“姥姥”是絕對的主角,但也是絕對的他者。 在片中“姥姥”的呻吟和哀號,究竟是一種死亡來臨時,生的意志的體現呢?還是無意識地想要在子孫心裡留下不被遺忘的印記? 我一直想體會導演“方舟”的用意,可惜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看到導演訪談對話。 我想這便是一家人因“死亡”而圍起來的一種精神寄託吧。 片尾一個家里人爭吵以基督信仰下葬還是傳統風俗下葬的問題,也展現了一種文化衝突所帶來的觀念的撕裂。 他們因“姥姥”的死亡聚到了一起,我想這裡是否有著某種導演都未經審視或察覺的可解釋的隱喻,那便是塵歸塵土歸土時,人的平等。 這不僅是基於宗教信仰的信念,更是每個人的直觀感受,既然死的時候是平等的,為何不能以此來認識人生而有之的平等(獨立於宗教信仰體系外),而非一種基於“上帝子民”思想的平等。

 3 ) 向内塌陷的呼吸

看的过程一直想起一些已经离世的亲人朋友。《Coco》里说,人在天国其实还活着,但会二度死亡,天国里的人依靠俗世的人记住他们,每淡忘一点他们就消亡一些,直到俗世的人再也不会想起他们,他们就会第二次去世。因此,时而想起那些已离开的人,就像给他们充电一样。

但记忆是不可靠的。

用影像记录,是保持记忆最好的方式。《方舟》让姥姥在影像里永生,这是姥姥之福。

我想起奶奶去世时的画面,我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呼吸逐渐微弱,直到最后一口气,那最后一口气是向内塌陷的,带有微微的杂音,有点像发动机熄火,也许是肺缩收,也许是心脏停顿,或者是五脏六腑瞬间下沉,那最后塌陷的呼吸之后,奶奶就安息了。

生和死都痛苦,没有一种修行是容易的。

 4 ) 未看完,延伸感悟。

没有看完没办法评分。 因为不敢看下去,姥姥姥爷的离开我已经思考太多太多了,太痛苦了。 最后虽然是维系生命,但是生命质量真的太差了。 一边是老人的求生欲望,一边是很多亲属的不理解,一边是妈妈或者说我们家人对于生命不愿意舍弃。最后老人生死的决定权就在于一念之间。 老人生病我们面对的何尝只是身体疾病这一件事,覆盖在中国传统下的家庭伦理慢慢暴露。当现实摆在眼前,过去几年简直太消耗我了!无数的眼泪和委屈,积攒在我们家人头上。就像妈妈说的:“实在是不敢回首。”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我爸爸哭,是我姥爷去完火葬场那天。(他是一个多么善良温暖又坚强的人啊!具体情况我不想回忆) 这几年我有了一些坚持,这些坚持是来自于这几年姥姥姥爷生病的感悟。我开始畏惧变老,不是容貌的老去,而是身体机能的退化。还有,我坚持要小孩。我可以不结婚,但是不可以没有小孩。 现在姥姥姥爷都离开我们了,大家的生活再也没有“负担”了。但是我知道妈妈心中的窟窿,她在思念她的爸爸妈妈,会比任何人都强烈。她说:“最残忍的是以后要经历我这一切的是你们。” 对啊,人生的苦也许就是如此。再幸福,在属世短暂的旅程都是失去大于获得吧。

我很感谢我的家人从来都是彼此支持和理解的。我的爸爸从来没有因为我们家庭为姥姥姥爷付出而有所埋怨,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委屈,他的眼泪简直让我太心痛了。是现在打下这些文字我还会立马哭出来的心痛,因为从来不表露,从来咽下所有委屈,只为姥姥姥爷的那份心,让我觉得他是天下我认识的最善良的男人。因为我们从没期望这个世界上的人把伴侣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同等对待,但是我爸妈基本都做到了。

其实不是这部短片,我是迟迟不敢去动手写这些的。我没有看完此片,因为揭我的伤疤,我实在没办法看。影片中姥姥的手,让我想到姥姥最后干枯的手。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最大的执念就是死亡。我不能接受不存在,消失了。

当然没看完也就没有点评的权利。我只是借由这个地方写下我的点点感悟。真的是点点,太多没法在这里去描述的感受。去年因为《吉祥如意》,我也曾爆哭过。

看到别人的评论大概知道此片最后有宗教的因素。我和妈妈现在都是有信仰,如果让我去详细阐明我的信仰,我恐怕不是一个合格的信徒,我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信徒,当然我自己常常会有很多矛盾的时刻,我觉得那是因为还没有搞明白,还不清楚。我很怕极端的东西,我更多的信仰是拿来律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所以很多时候我并不想要在群体中去信仰,我觉得人挺不可靠的,我很怕道貌岸然的人,借着信仰的名义去满足私欲乃至于去分化人,贬低人,控制人。我和我妈聊过,其实我爸就算是没有任何信仰,他已经是经得起宗教考验的合格的信徒了。

当然在当下这个大背景下,也不能说更多了。

 5 ) 人情冷暖见于细节,真实人生刻于当下

管风琴音乐增加了紧张肃穆的气氛,也符合最后老人儿女们因为按照哪种信仰下葬而争论的场面。 导演很克制,用平静地语气记录了姥姥去世时一家人的状态。 老人痛苦的呻吟,咳不出来的痰,无法自理的排泄,干瘪的身躯,下了手术台后插满导管的身体都让人不忍直视。 在疾病和衰老面前,人很难有尊严,也顾不得体面。 中年儿女们尽管能撑起一个家,可在爸妈面前也是孩子,在人生面前也还需要学习。 搞不清手术风险,不知道哪种治疗方式好,要现学着怎么上网查;兄弟姐妹们讨论着是不是因为没有给医生送红包才这么不顺利,也自嘲着分析穷人富人之间的差距。 孙子辈,大点儿的孩子会静静地陪伴,沉闷地观察大人的行为。小一些的孩子感受不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想的就是能不能不回学校,多在病房里打几天游戏。 兄弟姐妹之间总要有争论,不狗血,却真实。 关于要不要继续治疗,选择哪种方式治疗,没有统一的意见。 影片中导演的大舅让人印象深刻。 在后续采访中,导演说人生的成功很难按照世俗意义判断。 大舅结过两次婚,也没个正经工作,多年在外边晃荡,按照世俗看法,他很失败。 可他总是对小孩很好,从不摆大人的架子,见到孩子们就撩开衣裳拿出好吃的。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母亲病危时,他的表现也更为不舍和柔情。 镜头下,他是那个会不停查资料的人。 是在大家治疗意见不一样时,因为觉得要治疗,所以哪怕没有钱,也要坐在医院走廊里给久不联系的“兄弟”打电话借钱的人。 我知道你也难,但我管不了这么多了。 你别有压力,能给多少给多少,我以后会报答你。 我知道你买房钱不够,但是三五千的也不管用。 帮我一把。 舅妈因为大舅四处借钱,也顾不上有镜头,和大舅吵了起来。 大女儿买房没钱了。 两个小的还要上学。 我和你过不下去了。 人家不比你有钱,要你在这瞎借钱。 我打视频让儿子别上学了,还能给你省出来几千块。 大家小家,两难全。 老人走后,儿女们讨论下葬方式。 大舅说着说着,时不时会亲亲母亲的额头,摸摸她还没有冰冷的手。这是一个世俗目光审视下不成功的男人的孝顺,十分真心。 大舅和姨妈都信仰基督教。 大舅不在乎葬礼按照一半世俗,一半基督办,但是姨妈不行。 大家都很痛苦。 其他儿女认为已经很将就姨妈了。 寿衣都是按照基督教的礼仪办的,白布上也是十字架的图案。老人走了好一阵,连纸都不让烧,不能安心。 姨妈却认为不能得罪主。虽然她不会诅咒兄弟姐妹,但如果不全按照基督教的仪式办,会招来诅咒,她害怕。 有人站起来说真有神的话,怎么不显神迹。吓得姨妈赶忙制止,不能乱说。 另一个姨妈气得直赌咒。让他把我带走,我不怕得罪他! 姨妈也爆发了。是不是因为我穷!你们觉得我穷,信耶稣还穷成这样!那孩子生病要花钱啊! 尽管影片是克制的,冷静的,但黑白的色彩还是透出一丝冰冷。 三处管风琴的配乐庄严肃穆,既和纪录片主题“方舟”的宗教喻义相符,也和家里有基督和世俗两种不同信仰的矛盾氛围相符。 开头大舅照顾老人时,老人的呻吟。 老人要做手术的中期显示的“方舟”字样的转场。

结尾处,回到空无一人的老宅,有人打开柜子时说:还是有小时候的味道。 这三个场景下,管风琴的配乐都让人头皮发麻。 充满宗教色彩的音乐让人不禁思考神是否真的怜爱世人。否则为何要拿出老病死考验每一个人,让人们身处其中,却只能承受苦难,无能为力。 个人和时代的关系在影片中通过一次次新闻报道体现出来。 当一个大家庭因为老人病危而痛苦时,新冠疫情爆发了。 它被起了名字,被确定了危险等级,被证实了在全球流行,被更新了污名化的“某某病毒”的称呼,被制定了防疫政策,被各个国家用来隔空喊话…… 病房里的电视和车里的广播,时近时远的传出来的新闻播报,提醒着观众抽离出个人悲痛,看到更多人的无奈。

深夜窗外的呼啸风声、漆黑的走廊下跳动的红色时钟、坐成一排的病人家属…… 不知死,焉知生。 虽然不想当鸵鸟,不去想养老和疾病的问题,但也必须承认,关于生命的理解和体会,只要活着就会被更新。 痛苦很难避免,但是很少有人能不恐惧这种未知的痛苦。 多少人败在恐惧恐惧的恐惧中。

 6 ) 新冠蔓延时,他用iPhone记录下失去姥姥的全过程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DFA)近日公布首批片单,中国青年导演魏丹创作的《方舟》(The Ark)入围 Luminous 单元,并于11月在 IDFA 举行全球首映。本片由视幻文化代理海外发行及电影节版权。

《方舟》是一部私密,且又能引起极大共鸣的影片。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迅速席卷中国。此时,导演魏丹的姥姥张秀花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五个子女每天聚集在医院,轮流照顾着她。医院早已放弃了她,子女们却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老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处在焦虑紧张的气氛中几近崩溃,冲突不断,恶语相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过往与隔阂也逐渐浮出水面,却无法和解。

这是每一个家庭都曾经或者即将经历的生死时刻,魏丹选择拿起手机记录亲人每一天殚精竭虑的状态。影片全程使用 iPhone 拍摄,并用黑白画面的形式营造着肃穆之感。家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中的方舟究竟何时才能前来,将这一家从烦恼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影片以私人的视角,探入一个当代中国家庭在面对疾病与尊严、生存与死亡时,个体所呈现的真实面貌与精神处境。

在 IDFA 的官方介绍中,选片人写道,

“当新闻中首次传出武汉爆发新冠疫情的时候,在中国某处,备受另一种病痛折磨的张秀花正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战。医生们可能已经放弃,但是她的孩孙们却没有,他们尽一切可能,让她与他们多呆一会儿。我们以克制的黑白画面观察这个家庭,观察家人面对母亲状况时的挣扎,疫情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诸多其他事宜。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离开母亲半步。 家庭的种种在银幕前得到呈现,但观众亦可从背景画面中捕捉到新冠疫情的蛛丝马迹,它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影片中,个人与全球危机交织在一起,并在微观与宏观的层面展现其对生命的影响。”

在导演阐述中,魏丹写到,“春节前接到姥姥病危的电话,知道她时日不多,我决定记录下来。在医院里,老人的五个孩子少有的能聚集在一起,我也目睹了这个家庭里的人情冷暖。我的心被老人的病牵挂着,痛苦却无奈…这是一部非常私人视角的影片,关于个体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生命与信仰,我将我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于1988年创立,其宗旨是为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交流机会,鼓励具有创新形式和风格的纪录片作品。电影节鼓励纪录片导演的原创性、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的文化历史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纪录片市场,为电影人和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今年 Luminous 单元选择了2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探讨“在当今时代,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宏大命题。作为本单元中的唯一一部华语电影,《方舟》从一个中国家庭出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方舟》导演 魏丹

深焦: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魏丹:我姥姥一直在生病,到了过年那段时间已经病危了,我是姥姥从小带大的,感情非常深,回去本来没想着要拍这个片子,一直就在照顾老人。但可能我自己心里有这个意识,感觉她挺不过这一次,所以感觉有必要记录一下,不管以后怎么样,当成一个家庭留念也挺好的,就用手机记录下来,一拍就停不住了。

深焦:全片都是用手机拍摄完成的吗?

魏丹:对的。结尾家人吵架的部分是我的小妹妹帮我拍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北京没赶回去,所以就教了她一下,让她去拍摄。(这个部分的机位也是您教给她的?)我知道那个屋子是怎样的结构,所以就会告诉她大概把手机放在哪里,就怕她拍得很随意。最开始的版本里还没有结尾姥姥去世的段落,后来老人4月突然离世,所以又拍了后面这一段。

深焦:对于这部作品,您有什么样的构想?

魏丹:我平时看纪录片比较少,自己也没有拍过,所以我自己在潜意识里还是想构建一种故事性在里面。所以实话实说《方舟》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没有像现在一些纪录片在形式内容上都比较激进。

《方舟》 剧照

深焦:为什么用“方舟”来命名这部电影,而且片名在影片一个小时才出现?

魏丹:我本人是基督徒,宗教信仰这个东西在我的创作里面一直是核心。我当时想了很多名字,当时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新冠肺炎,还有蝗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灾难,这就有点像《圣经》中预言的末世,而一家人在医院里基本没有离开,一直在照顾母亲,“方舟”本来有一种保护、救赎的概念——上帝只救了诺亚一家;与此同时,“方舟”也有一种希望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最终就选择了这个名字。其实在拍的时候,看素材的过程里就会想到片名的问题,我也是想用信仰的世界观和框架下来处理这个事件。纪录片创作对我来说只是个偶然,后面的剧情片创作都会以基督教信仰为相关主题。

深焦:信仰问题在片子里是以争议的形态出现的,以“方舟”来命名是否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魏丹:里面的人信与不信很正常,但片名是从宏观上考虑的。我还是想从信仰的结构、框架和世界观当中去考虑。包括结尾也是这样,这个结尾最开始并没有被剪到片子当中: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看到一片破败,有一种很迷茫很虚无的感觉,人的灵魂总归有一个去处,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衔接了救赎的问题。虽然这个主题很隐秘,我想通过片名“方舟”也可以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深焦:所以您也使用了很多管风琴的宗教音乐。

魏丹:是的,这些都是剪辑的时候,在统一的框架下设计出来的。我平时也喜欢听一些古典的教堂的音乐,巴赫的音乐非常震撼,因为是献给上帝的,所以有一种神性的力量在里面。

《方舟》 剧照

深焦:家里人如何看待您的拍摄?

魏丹:当时我已经有想法,既然拍了,就是有目的地拍,也想剪辑成一个东西。一开始他们也会问,我就说我要留个纪念,希望10年、20年之后,家人还都可以拿出这个东西来看。后来他们也习惯了,也就不管我了。不过其实我每天的拍摄时间有限,拍一会儿还要照顾一会儿。老人很痛苦,我也很难受,做手术的那一段儿,我已经有点儿拍不下去了,但还是咬着牙进行下去。作为一个记录者,出于道德伦理的原因,当时应该放下摄影机了,但那个时候我会想,就算我真的过去帮忙也无济于事,只能为她痛苦难受,但如果能记录下来,回想起当时一个家庭的种种,意义也很重要。

深焦:有些段落还是相对比较私密的,比如舅舅借钱的段落。他们不会惧怕摄影机吗?您在拍摄或者剪辑时会否担心实际的家人和镜头下的形象之间会有出入?

魏丹:(大舅)他当时的状态就是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就是把我当空气了。我会跟他们说,里面有一些家人之间的闲言碎语,不代表我自己的立场,只是客观记录下来,我给他们解释了这件事情,他们也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什么异议。当然,实话实说我在拍的时候也想不了太多,基本上就是按平常生活里的样子去拍,没有刻意地去塑造。我也不想带入太多个人情绪的东西干扰或者引导事情的走向。

《方舟》 剧照

深焦:影片里有两次画幅的变化,这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选择用正方形画幅?

魏丹:拍摄时有意识地构建成这个样子。一直以来我也在研究宗教性的艺术,它们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现方形画幅有一种宗教感、神圣感,包括黑白也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变画幅更多地是出于一种直觉:一家人吵来吵去,突然陷入沉默的状态,我觉得那个时候打开是最合适的,这时画幅打开,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讲,会有一种奇特的氛围,好像进入到更深的对立和争吵。这也是我的某种习惯,因为我的上一部电影也会在高光时刻把画幅展开。

深焦:您也非常克制地使用了一些彩色镜头。

魏丹:是的,比如走廊尽头那扇窗户,对我来说也是起到一个隐喻的作用吧,是无意中拍到的。那扇窗户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从方舟向外看的感觉:外面是什么样的并不知道,就像一家人身处船舱当中。再有就是用色彩也可以点缀一下,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

《方舟》 剧照

深焦:最开始拍摄的时候新冠还没有流行起来?

魏丹:是的,但后来蔓延地非常快,一天一个样儿。所以你也能在片子里看到两个女儿被隔离了,因为他们那里出现了两例,所以小区就被封了。最开始并没有想把老人的离世和新冠之间建立起什么联系,这是一个巧合。

深焦:影片中出了拍摄老人,也加入了哥哥就业问题的线索。

魏丹:我当时拍的时候看素材,发现虽然整个事件是围绕老人,但它也把家里其他人生活的困境展现出来了,包括舅舅借钱也是这样。这些线索的加入会让影片有更多层次,不然会显得有些单薄,最终可能是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另外通过哥哥这条线索,我也想把这个家庭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一些悲伤的记忆呈现、延续下来。

深焦:您在创作过程中,哪些导演或者之前的作品对您影响较大?

魏丹:我的专业是绘画,电影是自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布列松、德莱叶和贝拉·塔尔

深焦:德莱叶对您的影响很容易看出来,一个是他的宗教性,另一个是他对人面孔的呈现。

魏丹:是的。我比较喜欢简单、直接的形式,不需要跌宕起伏。这个可能是信仰带给我的,当你看透了世界的本质,了解到人类全然的堕落和败坏,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你就不会陷入到人在社会里的境遇、陷入到戏剧化的讲述之中,而是更想一针见血地把视点集中在比较终极的命题上。这三位大师是非常简洁、干练、直接,语言也十分精炼的,这都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

 短评

共鸣很多。变画幅的技巧用的恰到好处。最后兄妹争吵时被有些气话逗笑了,越发确定任何宗教信仰第一教义应是包容。如无包容,则不必信。

9分钟前
  • W.Y.F
  • 推荐

机器有节奏的嗡嗡声,老人痛苦的呻吟声,亲属们的低语哭泣声,共同构成了死神迫近的声音。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11分钟前
  • 微澜
  • 推荐

#IDFA #个人十佳巴赫的粘稠的时代、地球与生命的记忆,是上帝的爱。真实的人类病痛和苦难与梦幻圣洁的副歌的差别和对立,恰似片名方舟这个西方文化符号应用于中国家庭故事的“植入”感。穿插的疫情新闻播报构成时空坐标,而亲人们又将个体经验向集体记忆展开。因为医院里也经常看到的那些用力的肌肉起伏和人的样态,所以为导演创造的这种情境下的美学而震撼。昨天王兵的讲座恰巧谈到video art,认为本片完全符合,是反戏剧的,是叙述性的,是人生。

12分钟前
  • 水豚拉面
  • 力荐

这种十分个人的影像作品很难冷血地去评论其中的人物、技巧和冲突什么的。对人生苦境的展示想必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我只能吐槽一下宗教了。遵循律法就能得幸福,不遵循就被诅咒或者得不到幸福,恰好是我们不去信这种神的原因。

13分钟前
  • Jin
  • 还行

陪护视角的私影像,忠实于住院的日常,带出家庭成员的困境与情感,但没有做出什么超越性的表达。只是足够多的「在场」,足够近(暴力)的拍摄,足够机敏的捕捉,足够坚持的风格。黑白色调明显是对手机画质的藏拙,1:1画幅倒呈现出主动且相对完备的美学体系,到为筹备老人葬礼而争执一幕再徐徐展开,但感觉实用性的要求多过形式设计。——我们在《吉祥如意》和《家庭会议》中都领略过这种不体面的情境,接近冲突的地方也就有了戏剧性的真相。亮点在于对基督教信仰的反复提及,也就孕育出《方舟》的片名。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所有人都要面对与处理死亡。#DOK.fest München#

1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一粒灰。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IDFA有一句官方介绍很惊艳且贴切“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离开母亲半步。”最精彩的是结局画幅转变的时候,很难想象同为基督教的导演,选择了如此客观的,且基督教在争论中处于劣势的镜头,人死了不是结束,而是新的争论开始。一开始病房的时候就很不适了,想到奶奶年龄也大了,爷爷身体不好,总有一天也会如此,就些许难受。且有一句大实话“钱面前,谁也做不了主”。还是定一个小目标,给父母攒够100万养老钱,我就混蛋。

24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8/10难得一部疫情下的纪录片基督家庭加上特殊背景还是很能反映一部分边缘群体的感叹生老病死的同时也自觉幸运等到自己到老也希望能痛快走掉但是在那之前还是要为健康付出很多至于最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持保留意见但对于家庭关系与宗教信仰的碰撞的展现很有意义,疫情的影响穿插其中但没有过多展现,只是作为一个弱影响存在"一部用手机记录至亲生命消逝的作品"这一点足以让人尊敬

28分钟前
  • 怪人
  • 推荐

人物神采、情绪抓得很好,故事发生的背景新闻“画外音”介入,以及关于宗教的讨论恰到好处,形成一种荒凉的语境;凝视死亡,直视残忍,是不容易的,只有经历过亲人病故才能做到感同身受,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事。本片可以和王兵的《方绣英》类比观看。亲人的一场大病就足以拖垮中国很多家庭,让很多人精神崩溃,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这种蝼蚁般的无能为力。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7.5/10 从导演镜头到家人手机录屏,不仅是展现家庭状况,而是代表性地展现kino内外的包装、表演艺术

30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又一位公开作品的导演,是一个有想法的追梦人。

35分钟前
  • 熊能能脚不沾地
  • 推荐

3.5;沉重的喘息,嵌满皱纹的干枯皮肤,病房里的哭泣,走廊里过于明晃惨白的灯,辗转纠结的乱投医,亲历经验者重温犹如噩梦重演,然而最终都不能解决,无论上帝还是老天爷,尘一样要归尘,土一样要归土,病痛的尖锐刺痛折磨并不能沥炼圆满修成正果;作为时间坐标的疫情背景加重了死亡迫近的残忍,「方舟」作为西方宗教概念引入到东方世俗要务更具某种末日感,一个在新闻播报中凸显的家庭浮岛,他们无法计较人类生死大事,但必须在买房、医疗、教育的重重枷锁中磨损着人生。片名出现的时机(时间跨度和“情节”上的跨越),画幅改变的涵义(争吵场面的起始与画幅开合的同步,以及生命真正的结束)。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摄影机聚焦的是母亲临终前的最后时刻,所有的人间事物、亲人话语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所有画面都指向了母亲即将死亡。我相信,照顾过病号的观众都能再次体会病人与亲属的痛苦。不断出现的“新冠”只提供了粗浅的背景信息,可有可无,它没能同生老病死的主题直接关联。“方舟”的概念也只通过“方舱”的一段话出现,同样没能扣题,导演定是喜欢这片名,还专门加插了插图去做戏剧上的关联,画蛇添足了。最后家庭内部的宗教辩论是点睛之笔,如能在前面稍稍建立起一点宗教情绪,到这里自然水到渠成,并且是能够同“诺亚方舟”联系上的。还是素材太单薄,剪辑时就会束手束脚。作为家庭私影像还是有意义的。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信教魔怔人好可怕…心有戚戚焉。私影像,冷静而克制,一个年老生命的逝去,夹杂着中国传统大家庭的信仰和价值观,让我想起大鹏的伪纪录片《吉祥如意》。疫情初期阶段,管控措施的社会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此时的新冠疫情更像是一个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42分钟前
  • m89
  • 推荐

3.5,关于国内基督教家庭的电影本来就少,这种非虚构的更是几乎没有,也因此带来了同类题材里难得一见的关于信仰的讨论。整体还是拍的比较拙,有一些很刻意的处理,但同样是关于家里老人去世、兄弟姊妹间的争吵,比《吉祥如意》要真诚太多

4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用理性克制的iPhone镜头记录正在发生的现实,却丝毫不放弃对形式美感的追求。1:1的画幅,黑白色处理,是对技术局限的规避,也是超越,电影是局限的艺术。老人过世后儿女关于选用民俗还是基督教式葬礼的争论是悲痛的宣泄,也是对信仰与命运的终极质询。画幅由此处展开,犹如上帝敞开了全知全能的视角,旁观这一出一大家子为自己是否存在而争论不休的人间悲喜剧。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人显得尤其脆弱,中国传统大家庭结构下的亲情与孝道,个体在临终前的尊严与死后的去处,真实的病痛与矛盾的信仰,作者将这些宏大的命题放入巴赫的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中,任由观者的思想与眼泪一同流淌。爱是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的舅舅烙在逝去的老母亲额头上的吻,是持摄影机的人在葬礼上竭力克制哭泣时的沉重呼吸。

44分钟前
  • 薯本华
  • 力荐

被「拍摄者」有意无意藏在纪录片《方舟》当中,不易被「大舅」觉察,具有高度隐蔽性和传染性的极端「病态」意识形态值得高度警惕。这类「二舅式」影片很容易流于单纯的「苦难和困境」展示,进而将苦难「解构」消解,变成一个即兴而粗糙,具体而真实的审美对象。登上「方舟」的人是谁?是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当事人吗?事实上,通过创作发放「赎罪券」消费当事人及子女们的苦难,创作者拿到了《方舟》入场券,而且获得了「部分西方评委」认可和鼓励。讽刺的是,子女明明知道,她们用「攒的」钱、机器和「治愈系」药物,在「上帝」摄影机的凝视下维持着一种终究会破灭的「不死」神话;但在西方基督文明对东方人如此「单向度」灌输和渗透下,祈祷大舅能意识到,他用「借的」钱、人和场地,在「人民群众」手机的监督下守护着一种表演给他者观看的孝道。

46分钟前
  • Muto
  • 较差

那是疫情还没开始巡演并大肆挤兑医疗资源的时候,那是因为有家人信仰基督更习惯表达爱意的家庭,这个样本的背后是更多相似又不同的故事,不乏狰狞而冷漠的版本,那个护士大声叫她名字的时候,想到了河南的急救事故…“诺亚方舟”,舅舅指着电视里的方舱笑,如今看起来更像苦笑…一点联想:镜头离人越近不一定会拉近观众与镜中人的距离,记得基耶说过类似的话,也是他放弃纪录片的初衷

50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第一次看到片源是伦敦的电影节,据说很一般所以最后也没去看,是最近看到豆瓣上的转发热潮才去看了。结果真的很一般……审查制度不可置疑地对中国影视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也成了平庸作者的遮羞布……

52分钟前
  • Lori
  • 还行

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57分钟前
  • 大妇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