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1994

HD

主演:葛优,巩俐,姜武,牛犇,郭涛,张璐,倪大红,肖聪,董飞,刘天池,董立范,黄宗洛,刘燕瑾,李连义,杨同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活着1994 剧照 NO.1活着1994 剧照 NO.2活着1994 剧照 NO.3活着1994 剧照 NO.4活着1994 剧照 NO.5活着1994 剧照 NO.6活着1994 剧照 NO.13活着1994 剧照 NO.14活着1994 剧照 NO.15活着1994 剧照 NO.16活着1994 剧照 NO.17活着1994 剧照 NO.18活着1994 剧照 NO.19活着199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活着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爱痴癫保镖哈斯尔河妖帅位人人都爱雷蒙德第四季三月情流感致命档案灭法者京华烟云2005男与女拳赛之日巨星嫁到凤凰劫2004余生那些年艾梅里尔有机食谱:啤酒篇荷尔蒙大冒险孩子不坏外八门之黄金罗盘刀走偏锋他们有什么仙书奇谭石原里美的西班牙本色旅行深潜日山河之影追击2023传奇大掌柜时间的针脚回我的家常春藤2020乐高蝙蝠侠:麻烦重重鸽之翼1997天降幸运捍卫进行曲第一季坠入2006男人雄起(爷们儿些)美国舞男电影版地牢女孩钢琴家2002替身1937过关斩将1987冰封侠:时空行者游戏玩家七金尸血腥战场

 长篇影评

 1 ) 活着的叙事结构及视听语言分析

  叙事结构

在我看来,影片的结构非常清晰,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明暗线交织,情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过渡和谐而情节丰满。
  明线则为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通过这种线型的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皮影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只有象征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多舛的命运的作用。它在实现情节的连接和场景的转换上,在烘托和渲染背景和奠定感情基调方面,有极其重要且巧妙的运用。现我现我结合具体的场景,简要进行分析:

      1,影片的开头,当福贵在赌场赌钱时,曾唱过一段皮影。“奴和潘郎宵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此时的他还是养尊处优的少爷,对皮影还只是无聊的消遣和娱乐。从皮影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此时的生活和心理。而赌钱过程中,伴随一阵紧张而激烈的皮影,他输掉了一切,开始了自己命运的转折。此为一。
  2,接着是他向皮影班主借了皮影,开始了自己的卖艺生涯。镜头由皮影班主拿起来的皮影巧妙的过渡到了他辗转卖艺的场景。“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也是他此刻处境和心理的反映。此为二。
  3,再接着,影片由一把刀划入皮影的帐幕,场景顿时转变,他们面对的是国民党的军队。被抓壮丁入伍,又为转折。此为三。
  4,被共产党俘虏,镜头由被刺刀刺着放在阳光下的皮影转换到为共产党唱戏的情景。“广成子拾起翻天印,宝印起处疼煞人。急忙我把二将换,速速逃往黄花山”。他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人身边。此为四。
  5,大跃进运动了,皮影逃过一劫。他为炼钢工人唱戏,“赤精子使起阴阳镜,宝镜照得月难唤,吩咐一声莫怠慢。”有一种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激情在里面。只是同样在唱戏的地点,他又经历了儿子的死亡。
  6,文化大革命,皮影难逃次劫,被烧掉。而女儿也在这场“革命”中因生育死去。
  7,皮影箱子最后成为了孙子放小鸡的地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和活着的希望。电影的主题,便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中,得以展示和凸现。

                                                             视听语言分析
视觉:
         1,在电影《活着》之中,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高亢苍凉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调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整个影片都呈现稳定的色彩基调。张艺谋特别注重的色彩美学的表现,当然在《活着》里也不例外。同时在光线变幻上极具戏剧的表现力,游刃有余又不动声色的穿插了时空的转换。比如说福贵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线变换中就那样走过了漫漫长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儿女身边。
                              
  3,景别选择上,战争场面使用的大全景镜头,展示了场景史诗般的气魄,表达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而使用最多的应是人物脸部的特写,刻画强调人物细腻心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构图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巩俐回娘家时渐渐远去的车和那个孤零零的月亮构成的哀伤而凄美的景象。这点不用多说,看看他刚出道时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担任摄影师时的一些惊为天作的黄土地的构图(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场景的绝美构图),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对张大导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宝。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时间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涉及的场景和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是在影片中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40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贴满大字报的医院,都做到了妥贴与自然,无造作虚假的痕迹。
                 
  听觉:

   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触感                
  2,在配乐(背景音乐)方面,赵季平那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在音响和音效方面也做的很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节奏与音乐相得益彰,动静结合,使影片紧凑而生动。
                              
  3,本片在听觉背景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与政治相关的两个片段: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都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它的时代背景,即过渡时利用当时实新的革命歌曲过渡(比如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好”),同时,几乎在整个过程中,在背景中都有广播的声音一直在讲述那时的相关政策。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独具匠心的一个运用,片中广播的声音并不是与镜头画面是同步对应关系,但是它却是向观众解释说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将事件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进行,既让观众理解影片的意图,又可以让人们知道更多的背景知识,扩大影片的内涵外延。
                 

 2 ) 《活着》的失败与伟大

      我怜惜的不是家珍,虽然在书里为她唏嘘过,不是福贵,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庆,小说里是因抽血而失血过多夭亡,电影中未免过于血腥,砖墙倒塌后的血肉模糊,真实的...我怜惜的是从头至尾,一句话也未曾说过,想说却不能说的凤霞。她不是无声的来到这个世界,虽然电影里不曾表演出来,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数后天失聪的孩子一样,患得患失于一场疾病--高烧。

      或许是因为她的扮演者,从小女孩开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讨我喜的样子,坚忍,又羞涩,疼爱弟弟,顺从父母。兴许有人会说,是旧社会三从四德的典范,没有什么稀奇。我可以坚决地否定,否则我是新时代里成长的一代,别说是旧社会就是电影里跨过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记。我关注的是凤霞的气质,她无声的内心世界。

      年幼见证祖上家业被父亲败光,和妈妈一起经历了女人一生中最耻辱的事情--在夫婿家过不下去而回娘家。父亲的觉醒、改头换面,再次的跟随妈妈从虽不锦衣玉食但也丰衣足食的姥爷家回到破败不堪的父亲的栖息地。这时候的凤霞大概还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憧憬着将来慢慢会变美好的生活。也许是福贵的罪过,却要女儿来承受。父亲千辛万苦摆脱被国民党拉壮丁的命运,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养他的小镇,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躯拖着几乎与之等高的开水瓶,殷切地唤着凤霞的名字:“是爹啊。”我看到的是什么,凤霞醉人心弦,却又让人潸然泪下的微笑。侧着耳朵,再倒回去,听听,还是没有回答,不喜欢说命运弄人之类的话,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无时不刻的存在着。美好的少女时代,也被邻家小孩无情的嘲弄的石子而击得粉碎。如果说初尝聋哑之味的时候,还少不更事,无法了解残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困扰,那么从她受到邻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这种滋味,甚至想诉苦又无法开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点引起阶级纠纷的为凤霞复仇的创世之举,被她看在眼里,爸爸因诚惶诚恐,那个不得不诚惶诚恐的年代对弟弟的迁怒,被她疼在心里,可她就是没法吐出一个字,想为弟弟辩解,这样的一番话终于是从家珍的嘴里说出来的,可她才是真正的当事人...第一个触击我视觉的镜头出现了:屋内家庭的纠纷方休,凤霞默默地端着一个大碟走进来,先一碗面给母亲,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给父亲,然后一碗,还没有,先从旁拿了一支小凳,有庆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里了,凤霞怜爱地摸摸弟弟的头,最后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谁?需要这样忍辱负重,在外受着别人的欺凌,在家又须调节不合的气氛,还要暗中付出本应接受爱的心灵。

      弟弟的惨死,福贵的撕心裂肺,家珍的号啕大哭,唯独的凤霞没出现在现场,除了掉眼泪,完全没法显露天人相隔的残酷事实,导演大概是这么想着,或许还可以剩下些菲林,还没有数码技术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剧人物的出场。

      如果只是看过小说,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说最悲剧的人是福贵才对,命太硬,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爱的至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贵,不。老全,有庆,春生,凤霞,家珍,女婿,外孙一个一个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却依然活着。

      只是电影改变了结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馒头的活泼,万二喜的深情,却还是剥夺了一个人生的权利--不得不背负命运的凤霞,不得不为整部戏的悲剧色彩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凤霞。

      喷涌而出的血,惊恐但还没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刚才还安心的对家珍报以放心眼色的凤霞,葬送在画面忙乱的切换中。

       结婚庆典上唱不出声的痛苦被知女莫于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就索然无味了。

       电影改编了太多太多,不仅是悲剧的结局,福贵被拉壮丁的经过,有庆的死法,万二喜的残疾部位,还升华了原作的基调,活着,即使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福贵坚守着这个也许他从未认清过得理,也拿它劝慰过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过,却迈不过批斗这道槛儿的春生。

      听着《莫失莫忘》(《仙剑奇侠传》电视背景音乐)写下了这篇文章,突然发现最近自己怎么老是看有着类似结尾的片子,李逍遥的孑然一身...

 3 ) 活着

第一次接触《活着》,是从余华小说开始的。那时候看的特别兴起,刷刷刷用了一下午就翻的差不多了。可能那时毕竟年少吧,纵然心中有所触动,也不过平静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再也没泛起什么大的波浪。后来又过了很久,不知怎么就一时兴起,突然就想着看看这部电影《活着》。

其实电影与原著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是有种种因素导致,在这里也不多加揣测。不过依我来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之前一直是个纨绔好赌的富贵少爷,仿佛一朝之间 他拥有的家业,房产通通离他而去,还有他那个活活气死老父亲。殊不知以后他还会失去的更多。这仅仅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片中,都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家珍、春生、凤霞、二喜、有庆、王教授……他们的生活好像都是悲惨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活着”一词在这竟显得艰难无比。

从《活着》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些历史的进程。大炼钢铁,大跃进,大批判,文革……但我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终究还是不能完全感受到身处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痛苦。可我从这部影片中所感悟到的,却也是深深的震撼着我。如果说《活着》对我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便是下面这句话了: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4 ) 活着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情节上,老谋子在原著的基础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角色。但是引入王教授这个角色,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观众在经历过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看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

我庆幸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

 5 ) 命运的玩偶

看《活着》,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同样是这么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同样是跨越了最动荡变化最快的那些个历史时期,人物同样是渺小无奈,在命运历史面前毫无选择(包括《霸》里面蝶衣的死,看似是他自己选择的,其实不然,霸王别姬,不能再重演,虞姬除了永别还能有什么选择?),但是《活着》对命运这个主题上却比《霸》反映得更加深刻(当然《霸》要表达的东西还有别的)。 这部片子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是最不一致的,除了通过让某个特定场景、道具或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赋予某种意义表现作品主题。张艺谋在其他作品中都很惯用一些色彩及视觉效果,从《红高梁》里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梁地,《菊豆》中杨家房梁垂下的红黄布条,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那些一排排大红灯笼灰色高墙,《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身着鲜红色的棉袄奔跑在广漠的草原,再到《英雄》里九寨沟的色彩斑斓,《十面埋伏》里青翠的竹林,到最后《黄金甲》里那些大块大块让人忍无可忍如同吃了肥肉腻得不行的色彩,艺谋老兄已经走火入魔鸟~~~~可是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在《活着》里,竟然没用这些色彩和视觉冲击,仅仅是看似朴实平凡的场面人物剧情,就能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力量,不可谓是不高明的。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花了最大精力琢磨处理的就是皮影了。通过一开头就出现的皮影戏贯穿整部影片,其实也就是导演在反复把玩的一个主题--命运的玩偶。赌馆里,福贵少爷到后台去唱上几嗓子,皮影戏的风格就来个大转变,台下人也跟着乐。福贵哪里知道,龙二正在和赌馆老板串通虎视耽耽着他家祖宅,他的命运也从此将有个大转变,而命运在暗处乐和着:游戏开始了!不仅仅是福贵,很多人都从此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成为被命运手中操控的玩偶,无从选择的一步步走下去。皮影再次出现时,是福贵到龙二家借钱,龙二却把整整一箱皮影给了他,两人的角色调了个个儿。这个调个儿的影响龙二不知,福贵也不知,直到多少年后,才知道这只是命运和他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福贵输掉了家产,也同时输掉了本该戴在他头上的地主的帽子,输掉了那最后在龙二身上开花的“打的死死的”五颗子弹。 福贵的皮影从街道演到国军,从国军演到共军,再演到大炼钢铁和文革时期,他自己也如同身不由己的玩偶在命运中起伏。在影片中,每一次命运的小把戏,都伴随着皮影的特写。国军的刺刀划开白布,福贵和春生被抓了壮丁;共军用刺刀挑起皮影在灿烂的阳光下举向天空,福贵得到了那张支离破碎却恭恭敬敬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的“革命证明”,而春生开上了“死也愿意”的汽车,后来也就是这么开着汽车撞倒了墙,砸死了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对于有庆的死,皮影戏的象征意义在前面埋了个伏笔,那就是有庆端醋给福贵喝时,福贵喷在白布上的醋,这么蕴染开来,仿佛那块盖着血肉模糊的有庆身上沾满血迹的白布。而那时屏幕上在一旁声嘶力竭叫喊的福贵的特写,身后同样是那幅皮影戏的影窗。 皮影最后在福贵向凤霞大声的说“留不住了,烧!”后,随着跳动的火焰在阳光下扭曲变形。皮影被烧了,可是命运的游戏并没有停止。文革中,因为大夫被关牛棚学生当班,凤霞生产大出血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本可以救她一命的王教授却被福贵好心买给他的七个馒头撑得动不了。福贵带着孙子馒头坐在凤霞的坟头前,不停的念叨,我要是没给王教授买七个馒头就好了,正如当年家珍在有庆坟头前不停念叨,我要是拦住你爹不让你去学校就好了一样。命运的强大力量自始至终都没有放过福贵一家,没有放过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张艺谋就是这么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个皮影的细节,每个命运把玩的游戏,不停的展示这种永恒的力量,翻云覆雨,沧海桑田,而一个个这些独立的个体,只是棋子,只是命运手中相互联系的玩偶。 影片最后,福贵把积了灰的皮影箱从床下拉出,打开来,温暖的阳光照射进去,他把小鸡一只只放进去,馒头问了和有庆同样的话,小鸡长大后呢?福贵也答了当年回答有庆的话,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一切开始轮回。。。。。。面对命运,就是这样,我们渺小无奈,我们无法逃脱,只是,仍然要活着,努力的活着,充满希望的活着,因为再无法选择,也要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6 ) 在国外活着

这周六的晚上,我在瑞士朋友家放中国电影。起因是上次我们徒步,这个朋友(也是我们的证婚人)问我有什么中国电影推荐,我想了很久,说一方面中国变化太大,不同时代的电影体现中国很不一样的一面,很难找到有代表性的一部,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很难懂,很多我都看不懂,需要很多背景。他是那种温和但不依不饶的人,说那下次我们搞个movie night大家一起看你可以评论帮我们理解。

我没怎么想就选了活着。中国的电影我其实看得不多,是去了美国后开始看一些经典和”禁电“,比如这部其实还是学校的通识课接触到的。比如大炼钢铁那段先是小儿子因为区长的车被墙砸死,然后是文革那段医生教授都被批斗,红卫兵小护士们夺权结果对大出血的产妇不知所措活活死了人,我当初哭得稀里哗啦。如今再看,依旧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可以想象我爸妈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定比巩俐哭得还撕心裂肺。但是最后,生活还是继续,而活着,就有希望。中国人的隐忍,我在我父母身上看到太多,但我自己是一直很难有共鸣的。这剂精神麻药,只有吃过真的苦的人才能用。就像如今大家生活是真的好了,对以前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兴趣或者利益相关,也就淡了不提了。

法语电影名翻译是vivre而不是vivant, 很好地表达了那种”to live"的意思。看完一屋子七八个瑞士人一声不吭了半天,问我如今什么看法。他们这些年轻人,包括我自己的丈夫,都是温室里长大无忧无虑的天使,虽然好几个还是刚结束带领难民小朋友野营赶过来的, 但他们终究是没有体会过那种中国式命运的残酷和对生存的卑微欲求。我笑笑,用法语说这些是你我永远无法切肤体会理解的,但又是很真实的。这不是现在的中国,也不是我所经历过的中国,但它压缩了很多历史和当今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已经过去,但不变的是在巨大的历史下,个体依旧很难左右命运,也依旧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动笔前我想了很久用中文还是英文写。这倒也不全是用哪种语言更舒服的问题。虽然自己的学生时代基本免于政治课和马哲课,但写起中文来还是一种潜意识的克制,一种想很多的谨慎,所以在此真是合适又讽刺。想想曾经小学的时候争取第一批戴红领巾,宣誓的时候谁都想最大声。初中好不容易考了一次年级第一,周一在三千多人面前的国旗下演讲,振振有词着扬起理想的风帆,荡起智慧的双桨,超越自我,创造神奇,在如今看来,比给客户的管理咨询还BS。

回家坐火车的路上我特别想发个朋友圈引发点讨论,或者跟我爸妈终于聊一聊我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但窗外童话般的湖光山色太美,我于是忘了。

 短评

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一部科幻片 (文革很科幻··)

8分钟前
  • A小姐
  • 力荐

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很好看。书和电影都好看。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还痛苦。我觉得是的。

11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1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先看的小说 才找出这部电影来看 很喜欢余华的小说 大多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里主人公一家子的命运 看小说更能体会 我记得那个老爷爷弓着腰 吆喝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日复一日 土地旁的墓 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女儿儿子 他们沉睡着 似乎能听到老爷爷的吆喝声

16分钟前
  • lynn
  • 力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别人心酸的故事中读出些许温情,也能从自己的平凡中领会些许荡气回肠。电影少了原著的惨烈,但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悲凉还是存在的。

2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演员选得很好,巩俐演啥像啥。但整体没有小说感人,可能小说太残酷了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2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不看的话人生就不圆满!

26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在有庆的尸体前大喊“爹来了,有庆叫爹啊有庆”,家珍被人群拦着,拼命地想看看有庆最后一眼,哭着喊着“让我看看,有庆,让我看看”,然后她看着被血染红的白布盖着他的有庆,从她面前走过。我想起小说里那天晚上,福贵背着死掉的有庆往回走,深夜里他坐在村西的田埂上,一遍遍的看着他的儿子最后在天亮前,悄悄地埋掉了他,他怕死掉的有庆带走重病的家珍。后来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往村西走,家珍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夜晚他们站在村口,“有庆再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那条路,那条有月光撒下来的路像是撒满了盐。小说里重病的家珍没看到有庆最后一眼,也没看到凤霞最后一眼,电影好在让妈妈再痛苦也最后一刻陪着孩子。电影的福贵没那么悲惨,最后他的家珍还在,二喜还在,馒头也还在,真好。

30分钟前
  • kk
  • 力荐

个人认为是张义谋最好的电影。

3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说真的,任何一个国家把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禁掉都是这个国家的耻辱。

40分钟前
  • 王喝冰
  • 力荐

活着就是一切!戛纳评委会大奖,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国家走了一小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生活不易,还是得这么活着。笑中带泪,死人堆里暗暗许下活着的誓约,可谁也不曾想大环境下生活的艰辛。国师在第五代导演最好的时期奉献了极其有温度的作品。经年以后,鹤发的富贵摇着蒲扇回想那天不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头。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是互相折磨 活着就是不对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还得互相安慰 活着就会憔悴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得拼命挣扎 活着就得干脆——尹吾 你笑着流出了泪

52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看一次骂一次

54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真正好的电影没有在这个社会喘息的余地。竟沦落至此,天涯同道,难语归途。友庆死掉的那段,泣不成声,不忍卒读,他们逃不过。

5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从一开始不可能让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片,又不全是。

1小时前
  • shu
  • 力荐

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即便不少广播标语甚至背景无法翻译传达给外国人,仍然斩获戛纳评审团大奖,葛优也凭借超凡的演技加冕影帝。即便小说和题材占得不少先天优势,老谋子的改编依然居功至伟。影片配乐带入感极强,摄影沉稳大气,黑色幽默里满是政治讽刺,平实质朴中尽显悲凉无奈。(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没有原著好看啊

1小时前
  • 匹诺曹
  • 还行

有些人活过来了,有些人死去了,命运,往往不肯将幸福给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们。 反而叫那些人们一惨到底。。。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