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HD

主演:佩内洛普·斯皮瑞斯,南希·理查德森,尼娜·门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2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4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5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6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4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5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6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7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8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9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题

扯淡。我反过来说,如果可以合法的看布拉德皮特,海姆斯沃斯,陈冠希或者彭于晏的身体,还是有大部分的女性愿意看。然后这几个女的会跳出来说那些导演在搞男性崇拜。因为她个人的不适,要把这种观念放大和妖魔化,那从任何角度都可以切入,并诋毁。我也不喜欢男同的电影,那我不看就是了,莫非我也要搞个讲座?

 2 ) Looking and looking right back!

#BFI #CinematicSorceressTheFilmsofNinaMenkes 非常有力量且异常悲伤的电影,从纪录片角度其实整体偏弱,但是从论文电影考虑其实是非常丰满的,即使少些了一些Reliability和Limitation的展现(就如同我认为的《蔑视》整体的表达可能只拿出那一段确实有巨大的男凝,但女性在片中的作用和对男性的反凝视都让这个开场男凝不太可靠),但完全不影响影片对于内核的阐述,毕竟不想理解的人你就是写了客观的数据他也不会认,而理解的人也何须那些可靠和局限性的阐述呢?

影片从主客体,取景,镜头运动,光影和叙事视角的角度结合大量女性影视工作者的访谈展现了那三角,因为前期大量的批判,所展现的画面伴随着略有戏谑的女主评论其实是相对温和的了,后期的对照其实很大程度佐证了这种影像呈现的不合理性,也很大程度展现了那种从电影视觉展现出的洗脑效果和极大程度的悲伤,而那个三角才是真正的悲情。

影片中很多电影中的很多画面被单独点出来之前我还没有那么觉得充满着性暗示,尤其是现在单独看《为所应为》嘴唇上的冰块,《魔女嘉莉》那淋浴头。而且前期讨论中还把奥特曼的《银色·性·男女》和PTA的《魅影缝匠》剪到了一起,真是要批判按一个风格批判。影片值得注意的是提及的女性导演迎合男性凝视的作品,例如《拆弹部队》《迷失东京》等,没被她点出前真的没有注意,尤其是迷失东京的斯嘉丽约翰逊的“脸”,即使结合整部作品,这个出场也确实有些“说不过去”。当然,最后提及的反叛作品有很多还是没有看过的,希望有机会能欣赏到,不过看过的几部确实还都很喜欢。

关于映中和映外的三个故事。第一,观影过程对于我是格外痛苦,也是很有收获的,原因是因为我旁边坐着一个年岁较大的英国异性恋白人男性。这部电影结合他一直在影片中发出的声音让我觉得这类电影还是远远不够有力的,明显的不适就是他整场电影都在用“感叹词”来“不自觉”的展现他对影片的看法,而这些感叹词都恰好比较有“指向性”,说不自觉是因为他年纪太大,大概率是耳朵不好,很多时候发出声以他感觉可能并不会展示出来,但是坐在旁边的我真的听的太清晰了,甚至有些吵人。影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展示男权如何构建银幕中的女性并进行剥削的,这部分大多通过展现女性荧幕形象的“时刻”来批判,这位老大爷在看到这些极度剥削的影像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发出一声低沉的“哈哈哈”,对于这类影像很难想象他所处的是何种位置发出这种“不自觉”的感慨,这在观影过程中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后面的部分展现了另一种影像内容时,我特意关注了一下他,而他展现了非常大的不同反馈,当《银翼杀手》《水牛城66》《邮差总按两次铃》的男性在银幕上展现出极度讽刺的剥削剧情时,即使当时大家都笑了,他却选择了沉默,这时这种沉默也让我感觉到了这部电影的意义。影院中所呈现的也恰恰是这部电影展现的,这种记录片带有魔幻现实的感觉让人唏嘘,也真的很难想象即使如此批判性的作品展现给观众时,有些观众也只“借助导演,溜进摄像机,通过片中的男性来凝视女性。

第二,影片接近结尾才展现《燃烧的女子肖像》中对于双女性作为主体的画面呈现,而也是在今天《女子肖像》的女主阿黛拉宣布退出电影界,结合这这部今天看到的电影,真的是让人难受。其中的数据展现更是夸张到令人咋舌。采访中有人提及的现实剥削也一点儿不输于电影剧情。电影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女性影视从业者的比率却不增反减让人唏嘘。

第三,之前跟一个豆瓣友邻就去年《视与听》榜单发布之后对于《让娜迪尔曼》荣获榜首的讨论,对于他所说的我已经不记得具体了,大概是关于“绝对价值”来讨论,我当时也回应了他“之前我没觉得这个榜单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因为能上榜的作品大多都已经是经典,但当我认识到对于有些人如此重要时,我觉得《让娜迪尔曼》拿第一真的很重要!”,现在在这里借用一句男性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对《战舰波将金号》中的一段评价做回复“《波将金号》的影响力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独立存在。在欣欣向荣的和平时期,它只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如果某些事件中的有些人看了它,效果一定是爆炸性的”,对于男性所说的“女性和男性生理本身就有差异”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本身所处父权社会中我们的一切都是由男性构建的,这个意义又要从何而说呢?印象很深,讨论之后并没有拉黑,最后拉黑是因为看到他对《悲情三角》中“母系社会”评价,还有…一星《金发梦露》我可以理解,但同时五星《塔尔》还是会让我感到困惑。

果真是写吐槽更有话想说…

 3 )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全明星一网打尽

故事是正儿八经的纪录片,提及的是一个问题,如今大部分的电影里头,有着同一个问题——男性凝视。
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大概就是在大部分电影里头,镜头语言是通过男性视角来进行的。一个男人,在看电影时,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故事列举了一系列电影片段,告诉我们,其实,电影一直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影响着观众。直白一点,那就是——洗脑。
故事的探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通过一系列电影的分析,貌似,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儿。
这些电影,并不是“那种”电影,虽然,故事里头也会有类似的“那种电影”,但故事拿来举例子的,基本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大片”。皮特、罗伯特德尼罗、钢铁侠、星爵、007……,等等,无一幸免,全明星一网打尽。用主持人的话来说,这种“艺术”,已经渗透到人的潜意识里头,从来没有人发觉,这是个问题。
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受众的问题。这个,当时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想让男人掏钱进电影院,当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不过,随着时间的延续,当初的这些“妥协”,已经成为“定式”,刻在电影的DNA里头,再也没有人对此质疑。
电影究竟有没有物化女性?这个问题,经过主持人的案例,大概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不过,这个问题是不是这些案例的导演的“主观意识”呢,或许也不一定。因为,这些导演在学习的时候,就是学习这样的技法,浑然不觉有什么不对,当自己有机会执导,一切自然是理所当然。
这些潜移默化,大部分时间会让你不会留意。可是,电影这样拍,有什么关系吗?感觉好像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市场需求的产物。然而,经过主持人的分析,这关系大了去了。物化女性,带来的不仅是电影行业的业界歧视,甚至影响了社会。
故事有没有“博眼球”的嫌疑?大概也是有的。举的例子自然需要支持故事观点,其实最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崭露头角,行业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只是,这种“以艺术的名义”,大概还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才能消除。
故事最后,这项为女性导演发声的运动,从2014年就开始了,到了2021年,才稍微有点起色。七年,这是个漫长的时间。

 4 ) 镜头之下

广为传播的“男性凝视”一词,其在电影之中是如何通过镜头实现的,该片从“客体和主体”、“构图”、“镜头移动”以及“布光”这几个角度,取众多一流电影中的镜头为例,作了较为清晰的阐述。而这样的电影语言,并非只是简单地阐述某种现实,它表达的是镜头之后的人(大多为顺直白男)是如何“看”现实的;同时,这样“看”方式以一种潜意识的、无需人反思的方式反哺给大众,并在时间的累积下,被视作某种理所当然。即,长此以往,在电影中,并且以一种痛苦的方式与现实相呼应,男性作为凝视主体,将女性置于他目光之中的性化客体。当然,这部纪录片引人注目的不是这个结论,而是在电影行业的女性们讲述自己故事,并且在她们的视线之中,重新审视这些镜头的过程。

这是普遍的、潜移默化的、自然得不再让人觉得有什么问题的。仅仅是前两天我看的电影《核磁共振》,它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讲述了多文化冲突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一部我个人很中意的电影中,它仍旧有让我困惑皱眉的镜头描述。例如,其中一幕——在之后我看导演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知道他想通过这幕戏去传达一种intimacy,他所想表达的去解决在这样一个充满不解和混杂的世界中,如何尝试着与周遭和解并且共存的方式,就电影如何表达声音而言,这幕戏是有存在意义的——女主赤裸全身躺在床上,男主盖着被子趴在她身边,他们在交谈,在谈论爱。然而我很困惑,为何赤裸全身的必须是这位女主,如若想通过身体的赤裸来表达他们交谈的坦诚,那么就应该以更平等的一种方式,例如两个都赤裸地并行躺在床上,就像这部纪录片后半段也举出的平等凝视的例子《我私人的爱达荷》。

影片举出了大量的例子,最为重要的是它指出来了,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凝视,不仅仅只是一种欲望的描述,更是一种权力的赋予。影片举出了一部电影的例子,是一位白人奴隶主女性和黑人奴隶,在这幕戏之中,这位黑人男性的描写方式是用那一套性化女性的镜头,而那位女性则不再是被凝视的一方。

总而言之,很推荐这部。用个不太舒服的例子,这种潜意识的凝视其实好比我平时上街看狗,在街上,当我看见迎面走来的一条小狗,我可以毫无遮拦地直直盯着它,并且念叨着一系列赞美之词,最后会以“我好想摸摸它”结尾。而男性凝视之于女性,就好比人类之于狗,而最终人类驯化了狗,并让其享受于人类对它的宠爱或者说掌控之中。而现实也是,男性可以明目张胆地对任何一名女性行注目礼,而如若女性反抗了他,他会觉得那名女性不识好歹,因为他自然觉得自己有着正当的凝视权力,试想一下,如若一只小狗朝着向着虎视眈眈的你狂吠的时候,你一定会将它划入某种“坏”和“不听话”的标签之中。

 5 ) 柏林电影节小做笔记

Nina Mankes作为女导演这次拍了个讲座式的电影,能让人去反观目前电影中的男性凝视。里面有很多Interview,由175部以上电影的片段组成。也算纪录片,行业人士,大多为女性,讲述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怎么视觉呈现,如何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导演呼吁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Triangle,一个倒立三角形以及一个导演列出的单子。在电影院不好做笔记,所以后来直接搜了下原文讲座。

三角形由the visual language of cinema,harassment,Employment组成。大概原话:Menkes calls this a vicious triangle of repeated torment: the visual language of cinema can lead to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which can lead to sexual abuse/assault. All that to say, what we see on screen has real-life consequences, “If the camera is predatory, the culture is predatory as well.”

清单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点就谈到了男性凝视。

第二点由电影的小片段一一举例,让人惊觉原来有那么多视角是以女性裸体为主,被强迫的情节很多。有一部电影叫365日,有点像五十度灰的感觉,我在网飞找到了,并且发现这是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但其实放在现实生活就是绑架。

第三点是镜头的运作。很搞笑的是确实每次大家看到一个裸体镜头或者身份部位就能猜到什么,觉得自己潜意识里确实被洗脑了。那个慢镜头的对比也很有趣。因为男性的确实都跟争斗相关多些,女性确实在性方面。

第四点是打光和立体感,女人经常会在此类电影或者场景是不动的,跟死物一样

第五点是叙事立场,这一点我也没搞清楚。

所以我在网里找到了英文版总结:

The Menkes List

1. Point of View: Male subject/female object

2. Framing: Fragmented shots of (female) body part

3. Camera Movement: Body pans and the positioning of women’s bodies. The usage of slow mo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sexual desirability or availability of women.

4. Lighting: 3-dimensional for men, but 2-dimensional or fantasy lights for women.

5. Narrative Position: The sexualized female body exists outside the narrative flow.

其他还有提到好莱坞的乱象,Rip culture ,male gaze男性凝视,Me too movement

经常出现的视觉线也很有意思,没法做笔记所以我只记得去好像是这个顺序:women object-camera man-man director- Audium

使用《民權法案》第七章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找到減少該行業對女性歧視的法律途徑

 6 ) Perception is not whimsical but fatal

-大段篇幅还是基础的凝视理论提出的质问,但纵观影史许多地位稳如泰山的电影连基础关都没过。从主客体、构图(不得不想到德尼对男性躯体的有效切割)、摄影机运动、打光和叙事主体五部分的受荼毒程度,来审视被顺直男霸权渗透的电影语言,探讨其深远且实时的危害性。

-和尼娜在传统的亲密关系里陷入的僵局类似,体现为对自己的女性气质和欲望表达充满疑虑:我是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去感知自身的女性气质和欲望的?我感觉到的是否为真情实感,是否真实可信?我是否将主观(不可避免的)无意识的建立在了代入男性视角后的主动者-自己身上,但对作为女性去充当积极的行动者依然不够熟练,十分迷茫?

-看回去是第一步,接下来呢。在影像中夺回主体性,用垄断工具检视垄断本身并不是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大概率只是维稳和加固的修辞。开发电影语言的多种可能,重建女性自己的观影快感,以及与主客体无关的欲望机制可谓道阻且长。feel-experience-perception,女性与非二元的创作者们在每个环节上可能都需要扪心自问,保持扰乱,并做好不被说服的决心。

-纪录片本身不出彩,但实操方面的启发性是有的,例如“如何不重蹈覆辙的去拍评价男性凝视的戏?”

“认真感受自己的实际欲望和日常”、“试着将内在体验的真实表达转化成镜头”,多少指出来了一条需要亲自探索的道路

 短评

正面反面举例都有,教学性不错,就是看起来比起纪录片更像一场讲座。(长评区怎么还大言不惭说出看了更想凝视的啊,呕)

6分钟前
  • 且相忘于江湖
  • 推荐

Sundance2022第4部纪录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想要把所有人叫起来熬夜看的程度。lecture的形式以及每部clip都由Nina Menkes自己坐在通常“男”导演坐的位置凝视一遍,这样的呈现正是deliberate且precise的选择。分析的影片资料的选择也非常diverse,不仅覆盖了intersectionality甚至用种族关系作为例子点出了镜头语言不公的本质——与性别无关,只与权力有关。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人女权意识觉醒了以后,对性的想象怎么从头开始,这部片子真的是很好的解答。至于女性劳工权益和性骚扰文化的部分,这部片子本来就只是讲诉两者与镜头语言的关系,如果要看社运历史看《诸法皆变》就好啦。

9分钟前
  • ConJurY
  • 力荐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一程度普及班,对产业的呈现则是隔靴搔痒、老生常谈,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拍得这么随意是因为她担心再不拍就要过时了……谁不知道德帕尔玛或希区柯克的电影有厌女根源呢?大多内容都基于抽离语境的断章取义(忽视《霓虹恶魔》的DP就是女性的事实,对反讽性质的凝视也持批判态度),单谈投射在女性身上的凝视,却几乎略过了资本主义对父权制的强化,和男性凝视对男性自身的塑造。男性凝视是父权社会的症状,而非问题本身,无视本质空谈现象是危险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不认同其观点)。“升格用于男性时都是动作场面,女性则是色情”,但后来提及的《神奇女侠》就是一个标准反例,介绍时却成了“时装秀”——我同意她的批评,但如果两者对换一下,这段话是否依旧成立?导演是否存在先入为主将女性身体“色情化”的可能?

1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被冠之以伟大电影称号的影片中的某些镜头和情节桥段,确实就是有问题的,即便在得知诸如male gaze 这样的概念之前,我就感觉如此,不必勉强自己去看那些影片,附和别人的想法了,今后更将以明晰的标准来审视每一部影片,女性电影人将树立新的标准,构建起新的传统。就像我活了二十年终于等到烧女图这部电影,一直期盼着在片里看到对烧女图的解读,临近结尾终于呼之欲出~

17分钟前
  • 上世纪老人家🍦
  • 力荐

看来我国的审片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保护了女性。很多以为看到了好莱坞大片,日本小片的觉得才是自由,这真是可怜,我不是开玩笑。

19分钟前
  • Storm
  • 还行

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凝视和强奸文化

20分钟前
  • 湘蛮子
  • 还行

阐明了一种不成文的创作意识,只是很多人会选择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即使女性拍女性,也会存在这类问题,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渗透到文化和潜意识里了。影片从美学观念和历史方面深入浅出。希望看过它之后,能帮助有些创作者重新思考,厘清物化与正常化的不同,这是观念问题。话说回来,课虽好,但这纪录片太像一堂大师课,也并不主观。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Berlinale72全景 漏洞太多,案例很多引用得不准确甚至错误。要说明这个问题,不能因为Weinstein是电影圈人就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往回捯饬很多东西,而且要详细分析案例,不能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论不加以分析的简单引用,更何况她的理论太粗糙,她甚至都没有分清楚导演男性凝视的表达和导演对男性凝视的表达的区别。本片把问题简单化,有毒。

23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221213|缺点不少,但本片自有其意义,因此多一颗星。自译熟肉:https://m.weibo.cn/1609739284/4860101884121806

24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一些评论真给我看笑了,什么叫用女权主义的视角拍摄是一种对于艺术的局限?真真的被洗脑了还死不觉悟: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父权主义视角的拍摄才是对艺术的局限。

27分钟前
  • Ada努力写代码
  • 推荐

本着一种看看你还能lecture me anything的心态终于打开了这部视频论文,虽然没有很新的观点但还是撕裂了自我,尤其我们这种看了二十年电影的人生,自我厌恶自我怀疑越看越生气,想要报复想要凝视回去想要男的穿蕾丝穿皮衣捆绑把自己切成碎片,太生气了看到一小时完全生理难受看不下去,再看友邻短评气死,死男的,这种货色我真应该替天行道把他们变成热气腾腾的尸体变成食物变成贡品这样是不是才能稍微秀色可餐一点点

31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推荐

集中且大量的男凝镜头确实引起了部分生理不适,虽然感觉分析得比较浅,但事实上影视中的男凝似乎也没什么深层理论可挖了。《曼丁哥》的镜头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所有凝视都是控制欲的展现,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的延伸。带着男性视角的所谓女权电影顶多只在平等上挣扎了一下,而男凝镜头下的女性可都是被实实在在踩在脚底下的。潜移默化强奸文化确实数不胜数,甚至有些片子还把女性受害者塑造成被强奸都是活该的令人极度生厌的形象。什么时候男凝性转或男性受害者有罪论能深入人心才是女权的春天吧,而不是什么着重于探索内心世界的bullshit,只有主体而没有客体,何来权力呢?退而求其次的自我麻醉而已。当性别标签变得不重要甚至消失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34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 BFI 导演在场。很明显导演既不太懂电影理论也不懂纪录片 甚至于举的例子里面有一些有待商榷 但是太感激有导演这样敢做的人了 有瑕疵不要紧 要紧的是表达!有表达才会引人思索 有表达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系统性缺陷 谢谢导演 希望所有人都看一看 电影放大的是社会的问题 社会需要观众的觉醒

38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推荐

#LFF37 是对穆尔维“男性凝视”的一次essay film风格的具象化与理论发展。抄送现存的全人类一起看一下。

40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从呈现方式到论述的内容都十分平庸,基本是一堂本科视听语言课的信息量。而且正如评论区中所指出的那样,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男性凝视机制与通过镜头语言揭示男性凝视之间的区别。扯个题外话,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因为这也正是大部分人误解《金发梦露》的原因。

41分钟前
  • Berger
  • 较差

之前在IFFR听过Menkes的这个讲座,纪录片加了更多影片片段和行业人士讲述来进一步分析,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生产和视觉呈现是如何系统地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创作者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4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提出男性凝视这一镜头语言和对男权延伸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确实存在,那些女性部位的特写,和全身慢镜头扫射。如果说这些是男性的话语体系,即便拆弹部队导演是女性也被说是女性做了一部男权话语体系的电影。那提出这些问题后,主张是什么呢?是以后别再这么展现女性的性感?还是说要多展示女性凝视下的男性性感以平等?如是前者,那这是反西方自由主义性解放的。如是后者,那么这些对男性的凝视也好,展示也好,如果是男性制作的,会不会又被解释为男权在性权上的延伸和炫耀性展示?如果是女性制作的,会不会继续被解读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体系下的作品而已?那如果要平等展示男女,也要平等展示女性阳刚,男性阴柔,那是否是本片的诉求?但阳刚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都算是当前普世价值下的性少数,天然就不是平均的。所以本片到底期望的是什么?

44分钟前
  • velonlin
  • 较差

“用主人的工具永远无法拆除主人的房子”

47分钟前
  • 靠北莉莉
  • 推荐

内容文本上的分析探讨非常有效,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深入,但是作为影像作品来说,它本身的呈现实在太差了些

52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选取片例几乎涵盖了整个电影史,除了主流娱乐大片,那些带有怀旧滤镜的经典电影、备受迷影人推崇的大师杰作,甚至符合当下政治正确的话题之作,都没能跳脱出观看主客体间的权力差异,这种压迫无关内容,而是根植于一套电影的基本语法之中,因此(依托于男性掌控的制片系统的)电影本身即带有剥削原罪(分离于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跟职场歧视与性犯罪之间具有稳固的逻辑关系。也许,电影向来只被赞美,是时候该直视并矫正它丑恶的一面了。

57分钟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