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校园事件

HD

主演:Jacobo,Arbenz,Mike,Bradley,Arthur,A.,Busch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2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3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4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5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6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3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4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5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6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7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8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9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科伦拜校园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 Stone、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动,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白宫风云 第二季猫头鹰与小飞象三振集团英语托业班小姐当差绿色风暴天才除草人2(普通话版)知女莫若母驱魔人第一季癫螳螂夏天19岁的肖像德伯力克布衣知县梵如花大闹天宫2019迷失的七里香使女的故事第三季西游传奇之宝象国斗神纪忧郁症2021婚外情事第一季女继承者火龙女小丑梦摇篮第一季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狂金库(原声版)水晶之恋1997高手们7个女律师2极地暗杀第一季忽然遇见你小鬼当家6拜托了!不速之客独行女侠亿万第三季和你一起飞IRIS电影版2彻夜狂欢期限人生七年之痒1955总裁的闪婚娇妻江山为重东方2013爱情起床号

 长篇影评

 1 ) 有点迷惑

我想相比之下华氏911比这部要更成功一些,原因可能在于华氏911主题比较单一,而bowling for columbine要探讨的东西太多,结果浮于表层。
事实上整部片子是有些自相矛盾的:一方面提供证据否认枪支与谋杀的关系,一方面却又对出售枪支的公司步步紧逼。既然我们知道加拿大的持枪率不低于美国而谋杀案件远少于美国,为什么还要强迫商场停止售卖子弹呢?既然我们也知道导致校园枪击案的真正原因并没有定论,为什么要逼迫NRA主席向死于6岁男孩枪口下的同龄女孩道歉呢?此外,为什么片中一方面反复强调美国人自相残杀的倾向远高于其他国家,一方面却又声称这些都是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呢?
我们知道Moore出身草根,因而一向关注美国贫困问题。此片也涉及到了失业率、福利制度、单亲家庭,但同时又提出加拿大的例子将这些因素导致谋杀率高发的可能予以否决。个人感觉这一段偏离主线,显得游离。实际上Moore唯一没有否定的因素,是他一向擅长的阴谋论:美国政府试图通过keep people in fear来加强控制,使人们忘记这个国家存在的其他问题。这在华氏911中有了进一步阐释,并在该片结尾引用奥威尔《1984》中的经典言论予以摊牌。但在这部片子中,这一点只是提出了一个怀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篇幅给了商业媒体,控诉他们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择手段地营造恐怖和血腥气氛;但Moore并没有探讨在这层关系中媒体和观众究竟谁处于主导地位而谁是被影响者。
事实上,Bowling for columbine以Columbine校园枪击案为起点和中心,探讨了若干导致类似悲剧的原因,但由于涉及的方面太多,线索太庞杂,而所有讨论都充满自相矛盾的证据,导致整部片子虽然有引人反思的功效,却也与此同时让人迷惑。明显地,导演本人在努力试图找到一个立场,因此他的若干采访和行动策划都是有严重bias的;但很遗憾,我没有看到他最后在哪里站稳了脚。不仅对枪击案原因的讨论没有结果,甚至连美国的犯罪率究竟是高是低、在美国生活到底安不安全这一判断,片中也在反复摇摆着。
也许整部片子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最后一句话所表现的:美国是一个充满恐慌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不信任的社会。但对这个结论,连我都不能接受--尽管我在迈阿密,美国人(也是中国人)印象中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就我认识的美国人而言,并没有如片中所极力渲染的一般充满恐慌和敌意,事实上尽管校园中也出现过盗窃和抢劫事件,但大多数宿舍还是不锁门的。
Michael Moore的一大法宝是:采访特定对象时(主要是他想踩的那些人)问一些十分古怪的问题,录下对方反应,并以讽刺的立场剪辑后放入电影。很多时候,他采访的语气表面友好甚至卑下,实际上句句藏有讥讽和机锋,给人以被挑衅之感。此时,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下意识的抗议性或者抗拒性的不友好的举动和言论,于是正中莫氏下怀。比如NRA主席Chalton Heston,实际上他的态度已经相当诚恳了,结果莫氏竟然拿出小女孩的照片要求他道歉,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而以审判者的眼光去看待对方。事实上,既然这本来就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便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像正义的化身一样,这样对方换谁都会觉得脸上挂不住的。Heston已经足够克制了,没有端枪轰他出去。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采访才好看,这样的纪录片才能拿奖;如果Heston真的大发雷霆,恐怕Moore就更开心了。很多时候,他的所作所为,貌似充满人道关怀,实际也是为了片子拍出来更具有戏剧性、更能吸引观众和评委眼球罢了。否则,何必去问那些谁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何必去做那些谁都知道是白费力气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而Michael Moore的工作,就是从意识形态上去挑其他努力工作着的人的错。
事实上很难讲究竟谁错了。我们能看到的是,至少在美国,有Moore这样的导演,有华氏911和bowling for comunbine这样的影片;而且,它们不仅能上映,还能拿奖。因此,尽管很多人看了莫氏系列纪录片后对美国失望得一塌糊涂,我还是可以因为它们,而更加喜欢这片土地。

 2 ) 从是否信教到是黑是白

美国奴隶制起源:

第一批殖民者安定下来以后,其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有了一项政策:新移民在种植园工作若干年后(相当于仆人),就可以分得一片土地,拥有自己的种植园。前提是:必须是基督教徒。当时的黑人和白人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农庄,是自由人。

后来这一政策变成了以肤色为标准:黑人永世为奴隶,其子女也是主人的财产。

这个特点的历史时刻,说明了世界历史的真相。

一个是“落后愚昧”的宗教。衡量人的标准是你的精神属性。

一个是“第一个现代民主国家”。衡量人的标准是你的皮肤颜色。

不是说宗教完美,你可以说他是宗教歧视,宗教压迫。再说,后来的基督教也不是耶稣原始的基督教。可是至少比后者好一点。

 3 ) Gunman,美国自由感觉的代价

以前和同学聊天,该同学说如果中国人都可以合法拥有枪支的话,他要么逃到人少的乡下,要么出国,因为中国很多人都想办坏事,只是没能力。zf是强势的,如果老百姓都合法有枪支的话,那么至少zf的很多事情肯定办不成。

枪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缩小了男人、女人、大人、老人和小孩的力量差别。枪支给了人们力量,至少有一种自由、安全的感觉,感觉压倒事实。有了枪支,片警不敢随便登门拜访;城管不敢再对小贩横拳相向;老师不敢再体罚学生;开发商不敢再骚扰钉子户;家长不让孩子再当警察......

最可怕的是,安分守己的人不敢拥有枪支;而好勇之徒希望利用枪支来敲诈勒索。既然中国没有拥有枪支文化的传统,希望得到枪支的都是想利用这种力量的人,比如报仇或者抢劫。所以和平时期中国人没有枪支是件好事,战争或动乱期间除外。

中国的老百姓就像绵羊,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想拥有力量;而美国老百姓就是刺猬,政府也别想来占我的便宜。所以美国对枪支的争论也最激烈,宪法允许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如果拥有枪支被禁止,大政府就会更加强势就像big brother,百姓会更加鱼肉。另外禁止拥有枪支,好公民会上较枪支,而投机分子会趁机制造相对强势,这样只会让坏人相对更有能力伤害好公民。我感觉麦克禁枪的梦想不会实现,任何人都不应该相信政府的话;政府说“我来保护你”这句话时,最好相信另有目的。所以美国人拥有枪支是合理的,代价当然也很可观。

经济危机让少部分美国人更加暴力,就像麦克说的,他们更加自我恐惧:
4月4日 美国华盛顿州 至少6人在事件中死亡,包括5名儿童
4月4日 美国匹兹堡市 三名警察被打死
4月3日 美国纽约州 亚裔用步枪杀13人后自尽
 Is gun control a solution?

 4 ) Bowling for Columbine

This is a document about Gun, which arouse th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insecurity, media propoganda and gov prob.
I am very impressed by the word put by Marilyn Manson, the consumption goes along with fear, which is implied as a fault guided by the media.

We all know that we are more of a country spreading an attitude of optimistic. I seldom read "bad" news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but now more fact and truth like crime, corruption are revealed on the screen and web, pushed by the transparancy of media. Still, it's not as transparant, instant, public and critic like the US media. We can see that we are better at calm down people by hide the fact, while the US spread the it directly, which I treat US as a media model that leading in the way of creating the country a public and open place that inform all citizen what is going on everyday. But after watching this films I start to think whether this is a matter of "dogs bite in everycountry. " What I see is that the media people spread a mood of insecurity. They put emphasis on how problems spread the country, they warn people to be careful about the dangerous people. It's like making an air of danger. Thus people are threatened, there is a growing fear in the country. The media are also a duncky behind the carrot, they are also driven by certain benefits! There is a scene in the docu, that a TV producer gains a good audience from their show "COPS", merely shows how cops break down the crimers who are usually black people, the producer admit that they intentionly exaggerate how the cops are doing on the crime scene: they strip off the crimers' clothes and press his head onto the ground. I hope this was created to peace the public and show how reliable and strong their guardians are, but actually we can find it also light the fire of fear.

There are more impressive scenes in the movie that make people have a deep thought about what is wrong in the US, but also turn back to ourselves how to addr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dia, gov and people.

  

 5 ) 美国的罪行

1953年美国推翻了伊朗总理穆桑德克的统治,另立沙阿独裁统治;
1954年美国推翻瓜地马拉民选总统阿尔登茨,20万平民遇难;
1963年美国支持暗杀南越总统吴廷琰;
1963-1975年,美军在东南亚杀害400万人;
1973年9月11日,美国挑动智利发生政变,民选总统阿叶德遇刺,独裁者皮诺契特上台,5千智利人罹难;
1977年美国支持萨尔瓦多军政府,7万萨尔瓦多人和4名修女遇害;
20世纪80年代美国训练本拉登的恐怖分子对付苏联,中情局支援30亿美元;
1981年里根政府训练反抗军,3万尼加拉瓜人遇害;
1982年美国支援萨达姆数十亿美元武器对付伊朗;
1983年白宫秘援伊朗武器对付伊拉克;
1989年中情局探员Manuel Noriega(亦担任巴拿马总统)拒绝执行华盛顿的命令,美国入侵巴拿马,撤换Noriega,3千巴拿马平民伤亡;
1990年伊拉克以美援武器入侵科威特;
1991年美国进入伊拉克,布什让科威特独裁者复位;
1998年克林顿轰炸的苏丹武器工厂,实为阿司匹林药厂;
1991年一直到2011年,美军周周轰炸伊拉克,造成10万伊拉克人死亡;
2000至2001年,美国援助阿富汗塔利班政府2亿4千5万美金;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以中情局的专业训练,杀害3千人。

红色高棉,朝鲜战争,越战
……

罄竹难书

值得庆幸(并赞扬)的是,这里的大多数事件都被翻拍成了纪录片,以昭后世。美国人用重述历史的方式客观反思了自己的罪行。看到这些片子的时候心里才稍有慰藉。

 6 ) 大国的恐惧


——《克伦拜恩的保龄》是第一部让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第四遍的纪录片。尽管我已经爱了很多人,我还是爱上了麦克·摩尔。

在密歇根,几乎任何人都有接触到枪的机会。一个瞎子可以拥有枪,为了有趣可以让一只狗扛着枪,银行为了吸引顾客开户可以赠你步枪,在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和K-MART零售店你可以很容易地买到子弹,有责任的公民加入国民卫队还定期组织射击练习。
老影帝查尔斯·赫斯顿也是全美枪支持有者协会主席说,他家里摆着一支上膛的枪,是他在享受由一群打下这片江山的老白人所指定的法律赋予的权力。
国民卫队说,没有人能保护你和你的家人,除了你自己,难道你要指望警察么指望政府么?
片中主要涉及的三个惨剧都发生在密歇根,来自国民卫队的特瑞·尼古拉斯和提墨西·麦克怀恩制造了1995年的 俄克拉玛大爆炸造成168人死亡,克伦拜恩高中的两个男生枪杀了16名师生,一名6岁的男孩在舅舅家拿到了一把手枪带到了学校枪杀了另一名六岁的女孩。

1

在克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后,查尔斯·赫斯顿来到发生惨案的城市,激情四射地强调每个美国公民持有枪支的权利。人们则在煞费苦心地寻找大屠杀发生的原因:重金属文化,暴力影片,父母,电子游戏,南方公园(看画面上说这话的人貌似是个神职人员,看样子Matt Stone和Tray Parker真是吓到他们了),电视,娱乐节目——不过最多的指责还是针对大吼“上帝根本不存在”的玛丽莲·曼森,因为凶手听他的歌。 当他两年后回到丹佛开演唱会的时候,摩尔跟他谈话了。虽然我不怎么听他的歌,但是被他的言语迷倒了,妖人果真是有妖气的。
公众责备他的理由是,不是每个看凌志广告的人都会买凌志车,但是总有一些会的。
曼森说,我明白为什么会挑我出来做靶子,我的形象十分具有代表性,在电视里作宣传是很容易的事。我是所有恐惧的源泉仅仅因为我只是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随之而来的两个副产品就是谴责娱乐节目中的暴力和武器监督制度,多完美的竞选纲领!这样就莫妮卡·莱温斯基和那个轰炸其他国家的总统之间的事情就没人关心了。我只是个唱摇滚的歌手,谁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呢,玛丽莲·曼森还是总统?我个人希望是我自己,但应该还是总统的吧。(克伦拜恩大屠杀这一天,美国在科索沃投下了最多的导弹),我认为这很有讽刺意味。因为没有人说总统对这起流血事件也有影响,媒体也不会这样报道的。因为当你看电视,看新闻,你只应该感到充分的恐惧,洪水,艾滋,谋杀,然后广告时间来了告诉你请买宜家买高露洁,你口气不好就没人离你,你有疹子就没人愿意干你,这些都是恐惧和消费的宣传,这一切只来源于一个思想就是让所有人保持恐惧,这样他们才会消费,我认为,是时候减少这种做法了。
摩尔问他,如果你和哥伦比亚中学里面的人交谈你会说些什么呢?
曼森说,我什么都不会说,我想我更应该好好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是没人做过的。
在两个克伦拜恩事件中的幸存学生与摩尔的合作下,K-MART宣布在将三个月停止销售武器弹药。


2
两个凶手在制造惨案之前去打了保龄球,这有什么寓意么?掷出保龄,瓶倒下,这个动作也许正是开枪,受害者倒毙下的慢镜头预演。
可摩尔说,慢着,其他国家也有保龄球。被视为哥特之乡的德国,有很多玛丽莲·曼森及其拥蹙者;在 法国也能看到同样的暴力影片,暴力游戏则产自日本;如果说是因为家庭破碎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可英国的离婚率比美国高许多;如果说是因为贫穷,加拿大的失业率是这儿的两倍呢;还有人说这与美国的血腥历史有关,可德国,日本,法国,英国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过大屠杀。可这些国家每年死于枪击的人数都不足美国的零头。又有人说因为在那些国家不太容易搞到枪。
于是摩尔来到了加拿大的温莎城,这儿与底特律隔河相对,有40万人口。在过去三年中这个城市只发生了唯一一起谋杀案,是一个从底特律来的家伙拿着一支从明尼苏达偷来的枪干的。
在加拿大,没有贫民区,没有种族歧视,每个人都能得到免费的医疗,家家夜不闭户。这里是天堂么?
无所事事的青年人翘首等着好莱坞出的血腥片,失业率高达8%-9%,种族构成复杂,3000万公民中大约有700万件武器,在沃尔玛,弹药你想卖多少就能买多少。跟美国很像的嘛。

准备充分,摩尔向查尔顿·赫斯顿的大别墅进发。

3
当六岁的小卡拉死在同学的枪口下以后,枪支协会的人也发怒了,他们十分希望把这个六岁的男孩在高高的树上绞死而没有人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男孩来自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他的妈妈为了不被动地接受救济而每天坐很久的车去打工,为富人端饮料,她没有钱付房租正被迫要搬家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哥哥家,于是就有了惨剧的发生。
像上次一样,查尔顿·赫斯顿又在惨剧发生后来到当地继续他的演讲。就像他不应该去这些悲伤弥漫的城市一样,这次查尔顿·赫斯顿也不该放摩尔进门的。
这个西方白人男性中心主义者的每一句托词都被摩尔孔武有力地反驳了。他败了,他无言以对了,最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不再回答任何问题。
摩尔把小卡拉捧花微笑的照片摆在赫斯特的豪华庭院里离开了。

4
中间有段讲述美国历史的动画,听配音很怀疑是Matt Stone和Tray Parker做的。

因为害怕受迫害他们来到了美国,因为害怕印第安人就只好把他们全杀光,因为害怕失去自由开始杀英国人,因为害怕工作他们从非洲买来了奴隶,因为害怕奴隶他们发明了不用重复装弹的手枪, 奴隶制废除后因为害怕黑人又成立了3K党,当3K党被定义为恐怖组织后他们又成立了全美枪支所有者协会,当黑人可以做公车前部时他们开始恐慌,搬到郊区安上三重门锁买上两亿武器来让他们保持安全感。

以前上犯罪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说,攻击性强往往都源于内心的自卑和恐惧。这话用来说美国,还真不错。
要是这么说,我们中国人的得过且过和委曲求全就来源于内心的夜郎自大和无所顾忌,是不是也有道理呢。

 短评

Charlton Heston:“我们有暴力的历史,开国先知觉得对,我就觉得不错。”——持枪历史决定论在中国民主立宪的面前是那么的...另人心酸。那是不是我也可以举着枪说“民主?你要让我们死了以后再说罢!”

7分钟前
  • 谁在水立方我撑起一把纸伞回头望
  • 还行

加拿大是天堂啊?!!不过也正如剧里美国和加拿大的对比,为什么Michael Moore喜欢拍这类题材。不过没有深入研究下为什么学校总是首当其冲呢?!话说如果按照新闻联播,应该怎么分析中国人的安危意识呢?新闻联播从来没有讲过地沟油啊!卖切糕入室抢劫当街抢劫死个人就更去你妹的!!!

10分钟前
  • ★Napoleon,
  • 力荐

今天和往常一样,政府不断轰炸名字很难念的国家……

12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讨论枪枝的威胁的纪录片,但Michael Moore却为我们讲述了恐惧与犯罪的联系。Charles Heston的言辞和他身后历劫佳人的海报在一起,怎么那么扎眼!

17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刚好自己几天前才开了枪,朋友家里也有十几把枪。第一次摸到上膛的真枪时,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害怕失手的恐惧。但摸久了竟然就习惯了。怎么能习惯呢?操。于是我惊异美国买枪的方便,似乎对未成年人来说,买枪和毒品比买烟酒容易。美国人对万物的恐惧纯属病态。枪支合法无非是往疯子手里塞刀子。

18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十五年前摩尔的作品就已经如此成熟了,故事结构上还没那么花哨,但摩尔太善于叙事,咄咄逼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剪辑和配乐同样充满了讽刺意味,娱乐性十足。PS:喜欢片中的美国史动画。

21分钟前
  • mOco
  • 推荐

美国媒体灌输恐怖,美国人无安全感。(反例:加拿大)中国媒体灌输拜金,中国人要拥有各种名目的生活方式。(反例:所有正常可行的幸福感)

22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禁枪这事真不好说,那么多的主义要研究,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要不然早禁了,何必等到现在?美国都有4位总统死在枪子下。 8.1

2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最需要枪的人得不到

27分钟前
  • 卫卫卫
  • 力荐

曾扮演宾虚的好莱坞影星Charlton Heston竟然是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右翼激进的新保守主义者,其浑厚敷衍而缺乏耐心的嗓音的确让人不由唏嘘,绅士的特权和趣味掩盖不了种族歧视的自我消毒

28分钟前
  • 戛剑生
  • 力荐

所以the daily show实际上做出来还是个严肃的纪录片,算是模仿了吧

29分钟前
  • Mamula
  • 还行

结构和节奏都非常好 不过 美国之所以有趣 不就是他总结出来的这个原因嘛 加拿大多没劲啊

32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这胖子很喜欢在镜头前玩政治吗?中间的动画和音乐配合的真好,戏谑和调侃的调调和后半部分的对话居然还能融合起来。PS:对于一个走在街上随时可能被对面的人一枪打死的国家,我坚决不去。虽然我们这里的死法可能更奇特。

37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

他一直都是这个调调,不过可怕的是我竟然超喜欢这个大左派......囧.....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觉得《大象》实在有点操蛋的忧伤了......

39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荐

hapiness is a warm gun。。。。MM真有点儿秋菊的架势

44分钟前
  • 贾小宁
  • 力荐

喜欢行事作风犀利的胖子。 还是对曼森不来感,《大象》始终不敢看第二遍。 平民枪指平民,无解的暴力甚为悲剧可怕 。 看到有政客为单身妈妈出来工作而说话,还有一些人一被问到要害就装作失聪真的很好笑,其实都只是身在其位的无奈吧。

46分钟前
  • 推荐

相当有趣。在观影中能够清晰的看到摩尔提出问题再构建论据最后提出结论,整个刨根问底的过程虽有主观煽动却没有太多说教,嘲讽的口吻让影片非常具有观赏性,同时也足以引起观众的深思。片中仅仅数分钟的卡通来嘲讽整个美国历史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50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并没有完全的说服力,倒是造成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看到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立场和感情,当然,这不一定就是个缺点。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此片虽然讽刺了媒体对“恐惧”的概念的宣传,但其实它本身从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55分钟前
  • Caesura
  • 推荐

then we forgot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shooting bomb overseas,yet, i'm a bad gay, because i sing some rock and roll song

57分钟前
  • 下辈子再努力吧
  • 力荐

invisible problems for U.S. strongly inspiring

60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