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与象同行 剧照 NO.1与象同行 剧照 NO.2与象同行 剧照 NO.3与象同行 剧照 NO.4与象同行 剧照 NO.5

 剧情介绍

与象同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它们穿越人类城市,到达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最北之地,向生存极限发起挑战。他们为什么出走?这个种群最终命运如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前因后果。心的奇迹活死人少女暗战云南虫谷2021不义之财2虚幻罗曼史英珠侠僧探案传奇之王陵之谜宝宝进城墨西哥万岁大物双襟兄弟1984新人肉叉烧包社区民警故事孤立者最好的青春粉红色高跟鞋侠客行七年之痒2018变相黑侠躁起来吧姑娘们新朱门恩怨第三季老友鬼上身寒战2粤语黑雨1989美国版寂寞的人空手道2019惊天动地恐怖绘本第四季车手(普通话版)需要浪漫2012天生一对(国语版)奋力一搏断网粤语版闺蜜大作战风味人间 第三季优胜者美妙共振碟中谍5:神秘国度(国语版)灵异妙探第五季新扎师妹(粤语版)无眠觉醒北京爱情故事2014

 长篇影评

 1 ) 探索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两年前的一条新闻,云南西双版纳的一支野生象群,突然从它们的栖息地一路北上迁徙,一路上穿城越镇,走得最远的时候,离昆明仅有几公里。 当时,全国很多网友都对这支象群的去向和最终的命运十分关注,一是因为野生象群如此远距离的迁徙跋涉极为罕见,二是因为在这样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象群必不可少地要与人口越来越密集的村镇发生交集,带来新鲜奇观的同时,也存在难以忽视的风险。这些远离家园、“说走就走”的大象,能否找到新的适宜栖息地,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两年过后,我们终于可以通过《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详细地了解这趟罕见的远途迁徙的始末。 2020年3月,当野象群开始从西双版纳“出走”的那一刻起,它们牵动的就不仅是千万网友的心,更是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与单位的心。《与象同行》的拍摄初衷,就是一面忠实且细致地记录象群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一面记录负责保护象群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为它们保驾护航。 《与象同行》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相当珍贵的野生象群的镜头和画面,包括它们如何嬉戏玩耍,如何求爱交配,如何悄悄地“潜入”人口密集的村镇,又是如何愈发熟练地在人们耕种的田地里觅食,以及如何卸下防备、以集体平躺的姿势酣然入睡。 比这些平生难得一见的奇观更令人惊叹的,则是象群展现出的智慧。它们懂得为了安全而昼伏夜出,懂得在经过公路和村镇的时候把小象保护在中间,并让“警卫象”放哨和殿后。在片中最惊险也最令人揪心的一个段落中,几头大象被困在一个四面垂直的巨大水泥池塘中,个头不大的小象随时有溺毙的可能,但它们最终还是机智地用自己巨大的身躯和气力,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发现,它们不但懂得如何把身体当做工具,还懂得优先救助弱小,并且向同伴求援。正如负责保护象群的森林消防队员在片中所说的那样,与象群接触越多,便发现它们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 观察象群这次不同寻常的迁徙,我们不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了野生象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智慧,也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更深层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象群当初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原栖息地食物的匮乏,而它们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村庄这样的人类领地,则是因为食物获取的便捷。象群的一路北上,某种程度而言像是一次“迷路”,它们想要找到一片新的食物充足、少有干扰的栖息地,但却注定无功而返。所以,它们最终只能踏上归途。 在这趟1200多公里的往返途中,我们也不得不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象群(以及与其它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发展,野生象原有栖息地热带雨林的生态逐渐被破坏,致使它们出走。而它们的出走,尤其是频繁进入乡村农田取食的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象冲突的风险。一边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一边是自己辛勤耕作的粮食。两难之间,人们只能忍痛放弃后者,保护前者,但随之而来的赔偿问题也必须得以解决。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在人类的活动领域注定日渐扩大,人群与象群注定会发生更多交集的现实情况下,象群也已然开始适应了与人类共处的新的生存模式。当它们发现人类不再伤害它们,而且总是对它们礼遇有加时,它们也开始愈发熟练地进入农田觅食,甚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到同一块地里觅食。随着与人类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增加,象群甚至开始适应并且理解人类对它们的引导和帮助。为了安全渡过水流湍急的元江,返程的象群在人们的细心引导下顺利通过元江大桥的一幕,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事实上,整部《与象同行》想要呈现和探索的,正是这样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包括“与象同行”这个片名,指的不仅是人类与象群一起参与它们的这趟迁徙,而是在更长时间的未来中,都能与它们平等相处,并肩同行。 这一次,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为象群的迁徙保驾护航,而在未来,更加重要的事则是我们如何保护生态,为象群重建一个宜居的栖息地,一片多样性更丰富、人类干涉更少的热带雨林。我们必须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在动画片《奇幻森林》(2016)里,象群被视为创造并保护整个大自然的“神明”,它们享受其它所有动物的“朝拜”,默默地捍卫着自然的平衡。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哪里有象群,哪里就有最本真的自然。

 2 ) 象的出走,生的回归

文:锐利修蕊

如果从高空俯视我们的周遭,大块的色团下包裹着无数的生命聚集。你很难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是由并不相通的生命随机相交,又平行错过,以此重复接着不断打乱,再组成新的排列方式。一片叶落,一朵花开,并不随着我们这样哺乳类动物的情感和意志决定。遇见又离别,似乎也要带着平常心。一些遥远时空生命的缘起又陨灭,却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也许最初听到关于一群野生象群北上,寻找栖息地的新闻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适者生存”听起来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条理,但在动物界,这代表了动物最基础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年来,我们看了很多因环境改变而发生的怪异现象,但在遥远云南的这一群象,好像在平静中默默打破着什么。

《与象同行》这部主题记录片,我是带着强烈的不适感开始看的,因为我很怕它有关于之前听到对象的捕杀,对象牙的残忍摘取,或是象群席地而坐,放弃生命的种种无奈。一群身处空间遭到威胁的象群,受到体内生存信号的招引,执意出走,踏过人类的村庄和房屋,田地与水渠,这本身是一次物种之间生存空间的争夺。

但看完以后我又觉得,人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象群的北上寻找栖息之地之旅提供帮助,在必要的时候,人类为它们找到了一块适合的区域,但它们行走的路线比人类设计的还好,这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奇迹,这可能穿越了生命之间的维系,也打破了某种语言制约,才能完成象群迁徙的自由。而且我很喜欢“同行”这个词,是人类帮助象群找到栖息地,是用我们的文明帮助它们,却没有用高姿态和施舍的口吻,而用了“陪伴同行”的概念。

《与象同行》所讲的情感发生,打破了人类自私刻板印象的存在。或许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情感并不相通,但所感受到的善意和执念,是需要这样一群象给予安慰的。生命之所以有它独立被敬重的价值,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物种之间的理解和智慧,从根本上还是相知,相系的。

但就像纪录片解说词那段,“便利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设施,却对象造成了各种风险,在前往未知家园的路上,它们不知道哪一刻会身陷囹圄。”

是啊,从我们受教育和学习的成长视角来看,农耕,建造,捕猎,发展,似乎是理所应当,但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我们破坏了它们被写进生命信号里的安全感。就像在日本奈良,因为疫情期间全人类静默,开始走上街头觅食的鹿,装在体内的生存信号告诉这里曾是它们的家,如今却是被人类文明装修成的“宽阔”街区。

人类在为这个时代推动着科技与经济的同时,似乎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积压了。活在水泥森林的我们,不断制造着独属于人类信号的语言、符号、与文化,却忽视了热带雨林里的象。只有当世界慢下来,生物恢复了自由的生长,才会想起我们应该对象的出走说抱歉,再说对不起。但人类跟随着出走的大象,有了改变吗?

或许当有一天,站在别的星球观望,这颗蓝色的,滚动着的地球上有着无数渺小但又强大的生命体。我会想到这一群遥远的象,它们徒步迁徙,随脑海里生命体征固执走完北上的行程。我会想到《与象同行》里深陷在水坑里,刚出生一段时间的小象,在人类发愁该怎么解救它时,象群用自己的方式自救,看到它们得救那一刻的震撼共鸣。人类的智慧摆在别的生物面前毫无办法,似乎是科学和文明的“无用”,但身为人类的我们,用这样一种全程“不打扰”的保驾护航,陪伴一群象的同行,似乎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浪漫的行为书写。

佛教里有一个词,叫“出离”,它的意思是大彻大悟到某种阶段,已经不再去计较得到和拥有什么,已经不再去执着于过去,无所谓拥抱将来,也是一种“空”的启示。而这群热带雨林寻找栖息地的象群,它们的出走,代表了其他物种有信心让自己的种群繁衍壮大,这样的出走即为一种生命的回归,或许是象对这个时代和空间折叠所给的“出离”。

人类不用强加给过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象群,怎样励志的属性,也不用为生命自身赋予的神性自我感动。就像《与象同行》片中所讲一样,我们无形之中所做的事情,可能对于生态平衡来说是一种破坏,这样的破坏是一瞬间的,但要完成对自然的修补,却要花上好多漫长的时间。

或许总有一天,渺小人类的文明建造,不随着欲望的扩大而急速膨胀。不需要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地球上种种破坏和摧毁。战争与敌对的概念已成为历史,我们与不同种族和生命都能和谐共处,和平共存,那才是一种高级精神文明的破壳“回归”。

 3 ) 这一次,大象不在房间里

在疫情发生后的这几年里,有关动物的新闻和摄影图片时不时地就会登上热点话题。人类活动减少后,旅游景点海水变清、街道长出花草、动物走上村庄甚至城市。在疫情后的世界,这类新闻显得如此不同,几乎以“清新”之姿,让人忍不住想要关注。

由解读中国工作室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这部《与象同行》,试图记录和探讨的,正是这类事件中的一件,即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群北迁事件。作品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2022年第二阶段大会正式播出,由擅长野生动物与自然类题材的导演陈熠之执导,她着迷于挖掘中国珍稀物种的影像故事,之前曾潜心三年记录天行长臂猿的生活,这一次,她将镜头对准了迁徙的象群。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的勐养子保护区,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应该没有人能忘记新闻热搜和朋友圈被一群出走的大象刷屏的奇景,但大象们后来怎么样了?当热度和关注退去,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回溯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更多信息。

气象万千、大象无形、象牙塔……根据这些常用成语和熟语,我们可以得知,大象曾经广泛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对于这种生物并不陌生。但随着气候变迁,以及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事实是,到上世纪70年代,境内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已经只剩100多头,栖息地也多集中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在此次大象出走事件发生之前,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保护区野象谷附近的河流历史首次断流。2020年的云南旱情中,高温少雨,雨季偏晚,57条河流断流,94万人、2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按照以往年份的习惯,12月到次年4月间,亚洲象会聚集在野象谷。旱情的出现,导致觅食时间变长,于是15头亚洲象选择提前离开。

抛开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应看到的是,过去几十年里,保护区里三分之二的亚洲象走进了周边人类生活区,世代生活在此的象群甚至适应了取食农作物的模式,经常往返雨林和人类生活区找乐子。经过多年对象群的保护,象群不再过分惧怕人类,开始跟人类享用同一个生态空间。

于是,从2020年3月,这个被称为“短鼻家族”的象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北迁之旅。通过镜头,我们得以观察到野生象群的一些生活画面。比如04年出生的短鼻妹,鼻子比其他同伴要短。姐姐蓝眼睛在这一季的求偶季中魅力超凡,吸引了三头公象。成年象高3米,一天需要进食16小时。

从上世纪起亚洲象数量上升,象群进食行为发生了变化。人类上千年的农耕行为,让野生亚洲象熟悉了人类的生活作业习惯。从前象群的食物是竹子等植物,但人类种植的玉米、水稻等作物能提供更高的热量,这缩短了象群每天进食的时间,也使得象群更加不怕人。随着沿途人类的增多,象群的作息也发生了变化,它们改为白天休息,晚上七八点天黑后才下山进食。西双版纳17个乡镇如今都有野生象群的活动,为保护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类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象群北上到达普洱以后,往北便是人口密集区,更缺少合适的栖息地。5月抵达玉溪后,短鼻家族甚至第一次穿越了人类城市。尔后它们更是一路北上到昆明附近,保护工作者认为必须阻拦和助返。

但相比出发时的旱季,象群返回时遇上雨季,江水汹涌。8月天气转凉,对小象也是威胁。途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帮助象群跨越元江。负责监测和协助的消防工作者采用投食和车辆封堵引导的方法,希望能帮助象群跨过大桥。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象群是否信任人类。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象群在人工修建的水塘嬉闹,在农田里食用人类种植的作物,在茶园中交配,维系着种群生存和繁衍的任务。当地农民说:“人象一起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觉得奇怪。”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幕,是象群通过时,村民关门闭户,但又忍不住站在自家窗口和楼顶,观察野象的行为。时值春茶采摘季节,一位茶农在室内炒茶,而打开的窗外,象群正在她的茶园里嬉闹。

可以说人类在监测和观察人类的同时,也在被大象观察着,象群出发时看到汽车会本能地防备和攻击,返回时明白人类并无恶意,达成默契,接受了人类的帮助。

大象行为的改变,也促使人类改变了生活的习惯。比如大象到来后,村民每天只能11点以后才能下地干活,大象毁坏的庄稼交由官方和保险公司去赔付。监测人员在观察过程中,从一开始大象到来后屏住呼吸,觉得要保护人类,到逐渐感受到象群的智慧。就像影片中野象救护员所说:“它们像智者,会取悦自己,有家庭认知。”

历时17个月,短鼻家族途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先北上,又西行,后南下,创造了中国野生亚洲象有记录以来最长距离迁移,并最终回到自己的原本的栖息地西双版纳。

常有研究说,大象、海豚等等动物是高智慧生物,似乎想用智慧这一人类概念来决定是否该保护某种动物的衡量标准。但看完影片,我不愿把人类帮助野象的行为理解为一种救助,不愿站在一个权利拥有者的身份去谈施予。我想影片以及保护工作者更想要探索的,是人类与动物共生的可能性。在历经多年的动物保护知识普及之后,人们是否能够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去看待自身与动物的关系反而更加重要。

人类改变了地球和自然,象群被迫开始改变习惯,适应新的环境。破坏容易,恢复却很困难,保护区成立六十多年来,野生象群的数量才从100多头增加到300头。保护区在雨林边缘建立了大象食堂,尝试着修复它们的栖息地环境,筹建亚洲象国家公园。如保护工作者所说:保护大象,也保护人,促进人象和谐共处才是最终目的。短鼻象家族与其说是出走,不如说是回归,是物种的回归,也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回归。

看完影片,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拉到更多现实信息。今年以来,我们陆续又关注到东北虎事件、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我很喜欢影片的名字——与象同行,“同行”不仅仅是一种带有文学意向性的美好向往。闯入人们视野的不再是房间中的大象,而是一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人类与动物该如何共存,已然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紧迫议题。

希望留给人类同行空间的不仅仅是象。

 4 ) 温暖的约定

1、

我喜欢《与象同行》中象群互动嬉闹的片段,有一种质朴的天真。

比如在野象谷,小象闯入村庄与森林的交界地带寻找乐子。他们卷走破碎的瓦片,踢倒废弃的砖头,将旧电线在空中甩来甩去。两只小象追跑打闹,一只被另一只绊了个跟头。

或者行走途中,吃饱喝足后躺在树荫下睡觉。城墙般的庞大身躯沉沉陷进柔软的泥土中,露出粉色的肚皮。他们或者背靠背,或者脚掌抵着脚掌,展现出一种不设防的姿态。如果仔细观察画面,会看到左上角一只幼年象伸了个懒腰,粗短的四肢在空中比划着,憨态可掬,像极了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宠物犬。

还有那些化险为夷的瞬间。两只幼年象和两只亚成年象在取水时跌入水泥砌成的坑洞,面临溺水的危险。母象用鼻子奋力将小象顶出水面。周围施救的成年象用象足和象鼻,硬生生将水坑开了一个角,落水的成员得以从这个缓坡爬上了岸。

当远方的风无法吹进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时,我就喜欢观看野生动物纪录片。那些自然的原始图景,动物之间的直白交流,似乎总能唤起我们心中一种远古般的回忆。被社会教条规训的思想,日渐麻木的感官,如同开了孔洞的高墙,开始接纳外面的世界飘进来的阳光、雨露与清风。我们意识到,从来都应该是自然怀抱并安抚着城市,而不应该是城市如棋盘上优势一方的棋子,一步步地吞掉野生动植物的领地。

还记得大四在广告公司实习时,我接待过这样一对特殊的客户。他们是一对中年夫妇,没有孩子,从国企辞职后,卖掉了北京的房子,跑到西双版纳包了一片生态茶园。他们想要推广自己的茶叶品牌,将卖茶得来的利润用于推动当地野象保护工作。后来这项合作并没有达成,因为他们手上所剩的资金不多了,支付不起昂贵的广告费用。

事实上这种辞了工作去做公益的叙事在当时非常多,算是一时间流行的鸡汤。其中大部分人是头脑发热,没多久后又低调返回城市。还有一小部分是炒作,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

之后差不多十年,我再也没有和那对夫妻联系过。直到看到《与象同行》,才突然想起他们的故事。于是翻翻朋友圈,惊讶地发现他们仍然留在云南,还在做着当初的事情。茶叶的生意应该是没有继续下去,但是公益找到了新的方向,发展得很好,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实现了良性循环。他们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野生亚洲象的照片和视频,那些粗加工的影像令人感到很温暖。两个人都晒黑了,比十年前显老了不少,但眉梢眼角是舒展的,他们朋友圈的个人介绍写着:“这是我们与大象的约定。”

2、

环保公益纪录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都市人的慈悲心与猎奇心,是不公平的。无论是中国云南,还是印度、泰国,在森林与村庄的交界处,在大象活动频繁的地区,以种植为生的农民成了弱势群体。大象种群数量增多,势必会扩大势力范围,啃食村民的庄稼,踩踏他们的房屋,甚至偶尔有人死于象蹄。但由于受制于保护野生大象的法律,农民不敢对大象进行可能会造成伤害的驱逐,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补偿,或者放弃祖辈留下的土地,搬去别处生活。

2021年我看到短鼻家族一路北上的报导时,就期待看到一部相关的纪录片。今年《与象同行》终于问世,只有53分钟,好在精巧而完整。这里的“完整”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它完整地梳理了短鼻家族从出发、北上直至南归的经历,保留了这十七个月中那些温暖的、俏皮的、治愈的抑或凶险的珍贵瞬间。第二,动物纪录片终归还是要回到“人文”这个立足点,《与象同行》没有回避人与象的冲突,也不刻意夸大人与象的情感浓度,而是埋下了一条人与象之间情感微妙变化的暗线,温情脉脉,也若即若离。

在北上的最初阶段,人与象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人类恐惧大象,担忧象群带来的经济损失。大象也提防着人类,有汽车经过时,甚至露出杀气。人与象彼此试探着对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寻找一个和平共处的办法。

多次摸索实践后,人类对象群采取了远程追踪的方式,不干预,不打扰,并对村民进行提前预警,尽可能降低损失。大象也开始信任人类,十几岁的成年象竟罕见地卸下警备,以幼象般的姿态进入梦乡。

短鼻家族以其团结、坚强、聪慧和憨厚治愈着人类。他们成为被凝视的焦点,投射着人类最为珍视却也日渐稀缺的品质。在影片后半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航拍视角下,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图腾。

电影后三分之一则多了一点悬疑氛围。越向北行进,植被越稀少,对于象群来说也存在越多的凶险。为了整个短鼻家族的安全,似乎必须要出手干预,帮助他们平安返航。于是角色悄然转变,人类成为施救者,开始悄悄介入象群的旅途,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引导他们南归。傍晚时分,短鼻家族按照当地人预设的路线,成功踏上元江大桥,开始返家。影片抵达最高潮,航拍下的象群与直播间里欢呼的人们构成一组蒙太奇,配上激昂的音乐,仿佛完成了一项史诗般的壮举。

影片中有一位受访者说:“从某种意义上,大象像一个智者。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就会采取什么方式对待我们。”人类观察象,象感知人类,人象之间达成了一份遥远、默契而温暖的约定。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对于短鼻家族为何北上,业内尚未有一个权威的论定。《与象同行》给出了一个假说:极端气候下景洪降雨量骤降,野象谷断流,象群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而向北迁徙。在2022年的8月,这个全球都被极端高温席卷的夏天,通过这部影片回顾野象北上的故事,或许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气候危机,审视人类的未来。

 5 ) 与象同行,与人同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 这部纪录片看似在讲“短鼻家族”的迁徙,也是在讲人与自然的相处。 与象同行,和自然相拥。两年前这群“短鼻家族”离开了老家西双版纳开启了漫长的北迁旅途,是说走就走的文艺旅行还是被迫流浪的逃离之路? 《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聚焦“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事件,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 为了保障这一次特别的“旅行”,边防和武警战士在几十天里彻夜观察和守护,这是我们和大象也是和自然的相处之道。更有趣味的是,象群里的亲子、成长话题,人象之间怎样和谐相处,都在这一过程中映照出人类自己。 《与象同行》在8月12日“第11个世界大象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播出,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深处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希望我们不会听到这样的钟声,希望我们可以像呵护自己一样保护象群、保护自然。

 6 ) 一路迁徙出走,当人类与大象同行

最新上线的纪录片《与象同行》,讲述了一场罕见的“野象群集体出走”事件。

2020年3月起,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它们的老家云南省西双版纳保护区,行进了整整17个月、1300多公里。它们到达了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的最北之地,同时,这趟旅程也是我国亚洲象有记录以来距离最长的一次迁移。

一路上,它们闯入城郊、行迹农田,不仅与当地的村民们产生直接关联,而且在新闻与公众的关注下成为了“网红焦点”。

这群野生象为什么要一路迁徙?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又搬演了什么角色、给予了它们什么帮助?这些问题背后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与象同行》。

准备离开西双版纳的短鼻象

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短鼻家族”生活的野象谷,降雨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河流更是自二月份后就断水、断流,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旱情。

为此,“短鼻家族”的野生象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寻找食物。激烈变化的气候环境、紧迫的生存资源,都促使它们把目光投向远方。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它们选择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迁徙事件的原点,其实是观众在看完《与象同行》后得以反思的——大象出走栖息地,除了气候的原因之外,还有原始热带雨林资源被破坏等多个原因,加速了它们不得不出走的步伐。

大象席地而眠

在走出野象谷保护区后,“短鼻家族”被无人机空中摄影镜头、城乡社区的监控镜头以及热成像镜头,拍下了它们生活中的奇趣画面:它们在狭窄的乡野道路上散步,在农田里快速抢食玉米,到当地人修建的水池、鱼塘中取水,还在野外旁若无人地席地而眠……

大象与人类,仿佛处于一种“混居”的状态。

亚洲象每天约有16个小时在进食,成年象每天更是要吃掉数百斤的植物。为了保证迁徙时的能量供给,大象们盯上了一路由农民们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能作物,常常会进田中取食。

在田野里迁徙的大象

陷于泥坑的大象

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发生的突发状况。

对大象而言,这种突发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比如在2021年的一个夏夜,森林消防的监测人员惊恐地发现,有两头成年象带领着一头亚成年象和幼象,在水池里急促地吼叫,陷于险境。

喝水时陷入泥坑,对亚成年象和幼象是非常危险的。它们中有的已经体力不支,只有一个鼻孔露在水面上。就当救援人员们准备采取紧急措施时,奇迹发生了。母象用自己的鼻子、脑袋把幼象拱出了水面。而公象则用象牙和象足,硬生生地在水池边上开了一个角,把水泥坑弄出了一个缺口。剩下的大象们通过这个缺口陆续从水池里逃出。

生活在普洱农村的村民

而对人类而言,与大象共处则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损失。

在傣族、佤族这些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文化里,地球的诞生、人类的起源都和大象有关。在西双版纳,大象更是一种神兽,是神灵的象征,街头常见大象的塑像,寺庙的壁画里也会有大象形象。

但以上都是抽象意义上的象征意涵,当野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人类面前,当它们走出山林、漫步村寨,表现出它们的兽性和攻击力时,这就带来了现实的矛盾。大象采食、踩踏农作物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为了躲避大象,村民无法按时种植、收割,则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损失。

在纪录片里,我们能看到这些与大象共同生活的村民们的日常——他们会通宵守夜,只为了看一眼大象;同时,村里的公用设施被大象破坏,农田里的作物被大象“洗劫一空”、剩下的不少被踩踏殆尽,每天都需要在得到无人机巡视确保安全的消息后才能走出家门……

为此,当地政府每年都会联合保险公司,给遭受财产损失的村民进行补偿,而且逐步提高补偿的标准,得以妥善地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热成像镜头里的大象

自然保护区

在云南“短鼻家族”野生亚洲象群获得世界级的关注之前,它们的存在似乎离我们太远太远。于是乎,当它们在社会公众面前的频繁出现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野生大象的认知,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人类该如何与大象同行?这其实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食物与环境的缺失,是亚洲象活动的一个重要动因。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的亚洲象从1985年的185头大象增长到现在的300头。而另一项数据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551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854万亩,足足减少了48.2%。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象,在过去五年里,中国政府加快了亚洲象保护计划的进程:在雨林边缘为亚洲象提供食源地、设立“大象食堂”,以及通过政府救助的方式缓解人象矛盾,修复它们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胶园试点”计划也已于几年前启动,旨在更好地修复热带雨林目前的状况,并以此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与象同行到为大象护航,人类一步步探索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纪录片《与象同行》为观众打开了一个认识野生象群生存现状的窗口——清新而又贴近动物视角的影像创作方式,对跟踪监测象群的工作人员、村民们的采访,都提出了创作团队的诉求和观点。

《与象同行》由解读中国工作室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而影片的导演陈熠之,一直深耕于野生动物与自然类的纪录片题材领域。她之前的作品《天行情歌》,挖掘的就是珍稀物种长臂猿的日常生活与恋爱故事。

人类与大象同行,将在未来成为常态。这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我们关注野生动物的意识,并期望最终能够实现人象和谐共处的目标。

 短评

第一次写的短评又被移除了,笑死。【象群出走和回归的顺利平安基本离不开一线森消的辛苦和居住地百姓的妥协牺牲,室公办里导领们握手庆祝还配有女服务员端茶倒水的镜头倒显得很好笑。嘛,这里的纪录片和大环境是这样的】

7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3.5,象可爱。但是里面采的人少一些官腔就更可爱了。

10分钟前
  • 北冥有余
  • 还行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12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真的好看

17分钟前
  • R成02
  • 力荐

一群大象,面对未知的前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到和睦的象群家庭对小象的关爱,以及互帮互助。他们是顽皮的破坏者,更是人们心中的宝贝。西双版纳行,跟亚洲象亲密接触,无比喜欢它们的温柔和智慧。希望大象的栖息地能越来越广阔,希望所有的大象永远被温柔以待!

22分钟前
  • 琨霓
  • 力荐

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迁徙,因为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变成了一场奇幻的旅程。而当这场奇幻的旅程,被代表现代文明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整件事情的象征意义,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7分钟前
  • F
  • 力荐

这样的人与自然,发自内心的悸动

30分钟前
  • 缙云
  • 力荐

有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象群,突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8月12号第11个大象日的时候,《与象同行》纪录片上线了,它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象群出走三个月历经的坎坷和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象一路北上,穿过森林村庄,象与人的关系不断拉进,从陌生警惕到彼此信赖,充满温情。他们席地而睡,互相玩耍的生活画面与庞大的身躯形成反差萌,超级可爱。加上象群迁徙的一路风景,看后真是治愈了城市焦虑。象群不小心落入水池,年长的大象不顾自己的安危,共同协助,用头竭尽全力护送小象先脱离困境,这样的大智慧和分工明确的族群生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它们用行动表明,爱藏在万物之中。

32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剪辑难度肉眼可见的大,恭喜刘老师!

33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可爱的小象 嘤嘤嘤

36分钟前
  • 明天开始戒db
  • 力荐

我们认识的第八年,你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晋宁看大象。那年象群经过雨季的沅江。

39分钟前
  • 光与盐🪐
  • 力荐

象群的北迁就像人类的流浪地球,是无可奈何又悲壮的行为,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危险,却不得不走出去、走下去。万物有灵且平等,让人类做尊重它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让它们不再流浪。

44分钟前
  • So Magic
  • 推荐

今天正好还是世界大象日,在今天上线这样一部纪录片确实也意义非凡。当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新闻在微博热搜登了好几天,原本这样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协同保障,反而变成了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温暖与科普之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上做出的努力~而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能用镜头全程进行记录真是难能可贵,从片中我们可以完整了解到边防、武警、村民们为了亚洲象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且不少内容也很有意思,很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48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小象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 🐘🐘🐘(尤其指「皮」这一点)

52分钟前
  • LawRachel
  • 推荐

对于这群大象来说,前面的路完全是未知的,但是它们却能走上一年,走上一千多里,认识回家的路,途中还有新的象宝宝出生,不仅佩服它们的勇气,也能感觉到大象真的很聪明。看它们顺利地过桥那里,很感动,值得一看。

57分钟前
  • 皮皮的皮神
  • 推荐

我们Louise 是我们东5街340号的骄傲

59分钟前
  • 圆歪歪
  • 力荐

向生存极限挑战,它们不过是要求生而已。

1小时前
  • TK
  • 力荐

作为陆地之王的亚洲象,身高高达三米,这个大块头又是极具智慧的,据说,智力能够达到人类的五六岁,而在去年长达几十天的大象北移南迁的沉浸式直播之中,它们成为了全球的网红动物。而在这段不短的“旅行”之中,各路保障大队让这次行程有惊无险。最有趣的是,在迁徙过程中,短鼻家族还诞生了两只可爱的小象,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心。在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愿我们与象同行,为爱守护。保护环境太重要了,这是一堂生动的科普之课,也是人象共存的良好探索。

1小时前
  • 张劳动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以小见大,一切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虽然常常焦虑这个国家是否还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还是一直满怀希望。

1小时前
  • leoglory
  • 力荐

大象是智者,但现在发挥的智慧其实也是应对变化的无奈吧。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