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拍电影

HD

主演:许鞍华,徐克,侯孝贤,刘德华,萧芳芳,张艾嘉,田壮壮,贾樟柯,尔冬升,施南生,李樯,李屏宾,杜笃之,刘天兰,杨凡,林嘉欣,关锦鹏,张敏仪,严浩,陈果,关本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7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8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9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好好拍电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她生于辽宁,长于澳门,受教于香港,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成长与求索。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她远赴伦敦进修。在那裡,她找到了电影,从此再没停下脚步。  师承胡金铨,处女作开辟香港电影新浪潮;于商业与艺术、 类型与文艺之间游走,不断探索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漂泊状态;六夺金像 三斩金马,仍要为投资犯难发愁;从早年获奖无数到跌入谷底,从不放弃忠于创作的机会。  美术指导文念中首执导筒,回顾许鞍华四十余载光影生涯,零距离捕捉她亲和地道、 急躁论尽的真性情,亦看到她与母亲的感情牵绊。  对电影和香港始终一片赤诚, 电影伴她活出了人生的圆满。余命10年童话二分之一少年犯2016监狱风云之终身犯电影审查员贵妇还乡(原声)糖果人1992潇洒一回侦缉迷踪深居在内怒海情仇五步七招三月二日赤焰战场(国语版)圣哥传第三纪致命弯道6:终极审判搭便车的人1953风骚女子第二季破格大妈检察官-花村绚乃的案件簿-犯罪现场调查第三季入侵 第二季诡娃娃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狼狩猎灯塔2019我的徒步之旅初恋爱情保险天机梦美人预告犯 -THE PAIN-满分之一秒斯巴达克斯:血与沙第一季乐在其中第三季真不走运漫长的告别2019

 长篇影评

 1 ) 虽然经济不富裕,但她的导演生涯漫长而璀璨

来源作者:Edmund Lee / 翻译:杜欣时 / 公众号:抛开书本

去年许导新作《第一炉香》入围威尼斯,书本第一时间做了许鞍华导演的专访

《好好拍电影》是对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现年73岁)的生活和工作的深刻的个人化的观察。 对于许鞍华导演的影迷来说,这部纪录片让人了解到她个人生活的挣扎,令人感慨。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中,一位香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终于得到了她早就应得的关注。《好好拍电影》深度观察了许鞍华导演的生活和工作,该片也是导演文念中的处女作。文念中曾在2002年上映的电影《男人四十》中作为美术指导与许鞍华第一次合作。

作为六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的传奇人物,许鞍华虽然在经济状况上不算富裕,但自1970年代末开始执导影片以来,她的职业生涯可谓漫长而璀璨。

许鞍华的作品数量众多,但文念中在纪录片的前半部分却给了观众相当容易消化的介绍。他将许鞍华作品的节选与业内资深影人简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避免了陈词滥调。

文念中在2016年开始拍摄《好好拍电影》,当时许鞍华正在制作香港历史剧情片《明月几时有》,所以这部纪录片让人有机会看到这位电影大师在拍摄现场的艺术性情,这样的纪录内容在拍摄电影人的纪录片中是很少见的。

这之后,文念中和他的摄制组断断续续地记录许鞍华的生活,直到2020年9月左右,那月她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下了终生成就金狮奖。 尽管许鞍华的电影比她低调的个性更为人知晓,但这部纪录片更多描绘她非同寻常的个人魅力。文念中知道何时打开摄影机来捕捉许鞍华的本质,从各方面来展现这位古怪的天才。

有一次,在《明月几时有》紧锣密鼓的中国放映宣传时,摄像机拍摄到许鞍华独自在灯光暗淡的阳台上静静地抽烟,远离她身后嘈杂的媒体群体。

对于许多几十年来喜爱许鞍华电影的本地观众来说,了解到这位导演的个人挣扎十分令人感慨。

这些挣扎包括她在80年代末转型商业导演的失败尝试,以及她与日本母亲关系矛盾重重、后来逐渐达成和解,还有许鞍华对把整个生命献给电影而放弃建立自己的家庭的遗憾。 许鞍华因身体状况原因在考虑慢慢结束她的电影生涯,所以《好好拍电影》更应是影迷的必看之作。这部纪录片是香港最受欢迎的电影代表人物之一的人生画像,其中更是夹杂着坦率、幽默和无法想象的凄美。

文章来源://www.scmp.com/lifestyle/entertainment/article/3124088/keep-rolling-movie-review-ann-hui-documentary-must-see-hong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 ) 因专注而美

如果仅仅通过作品来了解一位导演,即便作品暗藏有多少创作者本人的影子,感觉也是隔了一层的。就像欣赏一幅油画,再逼真也是在画框里,有失自然与亲切。而一部真实记录创作者的电影,得以让人走进其真实生活,好像把画框揭开,直接面对一幅画,甚至进入一幅画。有一种抽象变成现实的亲和感。看完关于许鞍华的纪录片,感觉尤其如此。

我被其中第一个细节打动,是他们拍摄一场雨中的戏。跟助理走在一条泥泞小路的时候,助理提醒她小心。她爽快地说,没关系,专注走路不会有事的,要是脑子里在想别的问题就不行。然后到了拍摄现场。男女演员出于情节需要,要在身上特别沾满很多的泥。她一边在背后帮他们整理,一边在小心翼翼说对不起。并且说出演员的名字。我无从得知其他导演在他们的拍摄现场会是怎样一种个人风格,但是在这个纪录片中的许鞍华,此时此刻的这个细节,让人感觉到一种她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感受的关注。

一种很明显的魅力,对我来说,是她身上的中性气质。她的优势是在做事的时候,可以像男性一样雷厉风行,快人快语。可是在一些细节的把控,及对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的敏锐和感性上,又呈现出属于女性的优势。但如她所说,自己并非多愁善感,而只是感性。不过我想,感性在很多实际工作场合,有可能会是一种障碍。尤其作为一个需要跟很多人沟通的导演职业来说,可能更是不易。但她从小生长的环境如此,在一个浓郁的有人情味且有艺术浪漫的氛围中成长。那是她生命的底色。人一辈子无论走出多远,刻在骨子里的底色终究很难改变。所以她的作品总是离不开对人,对人流离辗转的命运的关注。

人们说她是全香港每天走路最多的导演。光是看到这样一位走在路上会留心很多细节,会噔噔噔跑上阁楼,眼睛放出光芒,去实地感受下一部影片可能用到的场地,就给人很亲和的感觉,没有距离感。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专注于创作的人,都不难理解那种激情与执着。对自己喜爱的事情的关注,甚至超越于对自己本身的关注,是一种真正令人佩服的忘我状态。

影片中同行评论,许鞍华本身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型导演,有很深厚的人文积累。可是不知道为何,她的那些优势在影片中总是很难体现出来。其实我想,她的优势一直都在,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耐心,有资历,有足够的积淀去欣赏。影片中,许鞍华说,如果电影是我的老婆,或者老公,那文学就是我的情人。她的影片纵然题材广泛,可最后看来,归总回到一种文学性的对人的悲悯。

她似乎一直在尝试用一种文学的语言和视觉去拍电影,几乎成为一种不易察觉且难以更改的习性。但这并非易事。因为文学与电影即便有相似内核,但形式终究不同。这样一种方式,它对观众的审美、理解能力与耐心,都是有要求的。它会考验并挑选观众。否则很有可能就是在影厅如坐针毡,是无法带来感官刺激的冗长与乏味。最后浮皮潦草一带而过,得出粗率且不负责任的印象与评论。而显然,这对一个真正专注于创作的实干型导演并不公平,并且付出与收获也很难对等。所以我看到了她的孤独,孤独的坚持。像是义无反顾孤注一掷。

喧嚣浮躁一切追求效率的时代,坐下来细细琢磨一部电影的内涵与深意,已经是一种奢侈。习惯性快速以浮于表皮的感官反应,来判断一部电影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成为趋势。并且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习惯性用非黑即白,夸张且二元对立的评判方式来博眼球,带节奏,充流量,更会直接混淆一部经典给人的印象。不过终究是一些无聊的游戏。岁月漫长,经典作品仍自端然存在。所以不妨可以将她的作品置于一个更为深远的时间维度去看。

许鞍华说,认为自己一直在尝试用电影去呈现人在绝境中的超脱。至于大家若只在其中看到很悲剧很丧的一面,那可以不必去看。确实如此。并没有一部电影会有泾渭分明的悲喜。正如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因为一部真正的经典,说的是人生。人是复杂的,复杂的人组成了复杂的人生与社会。这其中,多的是难以刻画难以描摹的灰色地带。悲与喜是杂糅在一起的,生命是悲欣交集。所以,越是能用平淡的方式去讲述复杂的人生,越是文学或电影艺术的美学所在。贾樟柯说的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说许鞍华那样的才华不应该屈就于市场,她的才华应该被用来去做一些真正体现她个人风格的东西。

张爱玲的作品她拍过不少,可见她对张的情结之深。于是连带她自己,看完这部纪录片,感觉有时也会给我一种苍凉的韵味。尤其是在七十岁的时候,一个人仍在极力奔走,仍想为她毕生热爱的电影事业做一些什么,为生她养她的香港去做一些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也仍然要坚持,绝不肯屈服低头。一生坚持纯粹委实不易。人在老的时候会越发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尤其作为一个具有知名导演身份的公众人物,大概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我偏爱影片后面的一部分。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一个人一览无余自然展现工作中的疲倦,忙中偷闲的片刻愉悦,一个女儿与母亲日常平凡的相处,对母亲的责任,把用不着的包送给妹妹。种种。这个时候的许鞍华跟导演无关,跟作品无关,跟名头无关。她也只是芸芸众生其中之一,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并感受着一切人间悲喜。

无关其他。一个人若能用心专注,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总是值得敬佩,更是美的。就像一尊散发威严光芒的雕像。尤其如此坚持了一辈子,付出百分之百的热诚,用精魂去铸造她毕生热爱之事。

公众号同步:拾粒

 3 ) 许鞍华导演真是太可爱啦!

当我看到电影中,70岁的许鞍华导演的精神与体态都还那么好,还那么干练地工作,优雅地出席活动,我想到的是,我70岁的时候是否能保持成这样。所以当听说有营销号用“丑”来形容许导演以哗众取宠的时候,真是令我大跌眼镜。你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有多自以为是又目中无人?

我在看电影前对许鞍华导演有一点点的了解,以前看过一点书,看过《客途秋恨》,我知道她身世复杂且富有传奇性,不知道的是,原来她自己也是16岁的时候才知道妈妈是日本人,谈到自己曾经反日觉得很讽刺。看她面对屏幕自己讲自己的身世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原来“鞍华”的“鞍”源于她出生的地方鞍山,所以她拍萧红,大概也是源于她对故乡东北的寻根。

我知道她给胡金铨做过助理,她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我不知道的是,她没有签公司,没有自己的山头,所以她随时面临找不到人投资的情况。

我知道她的电影富有人文关怀,现实思考,她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她在业界的声望,我不知道的是,原来她在香港的住所是那么小小一间,原来身为大导演的她经济状况却很一般,深处名利场却对物质没有太强的欲望。她一边说自己不会赚钱,一边又说我就不信自己赚不到钱,穿着“钱不够用”的文化衫的样子真的是好可爱!

我知道她电影里表达的思想与价值观,我不知道的是她在电影之外也将其一以贯之,做到知行合一。她非常的真实且勇敢,以她的处境,还可以坚守自己的心,不去说违心的话,违心的去站台,唱赞歌。

在《好好拍电影》里,我看到她在片场工作的风格,她发脾气的样子,也看到她对女演员的亲切与温柔,她往周迅身上摸泥水的时候还要道歉:“阿迅,对不起了”,她在汤唯旁边摔倒,她还要安慰汤唯:“汤汤,我没事”。

我们喜欢看名人传记是因为我们好奇别人的生活,我们希望能从中有所领悟来为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如果我有足够的天赋,足够的努力,我最希望的就是成为许鞍华这样的人——有知识,对世界有关怀,对物质很淡泊,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找到了一生的热爱,并有所成就,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

我自己对恋爱、婚姻生活其实是燃不起太大的兴趣的,所以我很想听听许鞍华对自己一生没有结婚生子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其实她这样的经历对我这样的女性是会有一定的鼓舞作用的,我会觉得她一个人不是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吗,人生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与方向的。

一开始我以为电影不会涉及这个比较隐私的部分,没想到中途还是小小的讨论了一下。总结原因的话,一方面她也是对婚恋的问题上没有太大兴趣,她还是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电影上,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她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那她自己也讲,对长相不自信的人其实很难去谈恋爱的。那其实这一点还蛮可惜的,因为她年轻的时候真的蛮可爱的,如果脸再瘦一点,就是很漂亮了。

但是她是真的不满意自己的外型,她觉得自己鼻子太大,有法令纹,还有眼袋,我想说那好像是卧蚕,我和她有同款的堪比眼袋的大卧蚕/(ㄒoㄒ)/~~,但她年轻的样子比我可爱多了。因此,她最后也没有穿那件红色的礼服出席颁奖礼,我和张艾嘉同款遗憾,因为她穿那件红色的礼物真的更靓。

从影片中也能看出导演对许鞍华的尊敬与满满爱意,她抱小猫的样子,她坐着轮椅还烟不离手的形象,她喝醉酒会念莎士比亚的习惯,她刚说完自己想健身,镜头就切到她吃着美味的菠萝包的一脸满足……

还有她同学说她思想悲观,她撒娇地反驳:“我还以为我充满阳光呢。”

哈哈哈,许鞍华真的是太可爱了!

 4 ) 后悔这么迟才遇见许鞍华

这部片是在CUHK读文化研究时,老师在纪录片课上推荐给我们的,当时没想着认真来看,几个月后的线上毕业典礼的今天,回想起在香港的那段日子,突然就有了看这部片的mood,看完就后悔了,后悔这么迟才遇见许鞍华导演,在此写一点感想。

好好拍电影这部纪录片带观众走进了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或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记住了一个爱抽烟的,对电影特别热爱投入的,坦率承认自己害怕票房不好,想证明自己的、对容貌不自信的,跑宣传体力不支的…有着种种“小缺点”的许导,如此可爱。片中许鞍华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坐地铁、吃菠萝包的镜头,让人感觉她就是一个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但是她又有这么不普通的对电影的坚持和热爱。

片头描述妈妈的故事,片尾讲述年龄的老去、做宣传的时候体力不支。身世与变老,人的来历、人的归途,生与死这两大人之必经路,在这部片子里能看出导演的结构安排,也是许鞍华电影里的常驻命题。

在片尾许鞍华导演在的士司机上提出的本土的矛盾,此本土非彼本土「到底香港的local culture 是什么?」或许香港的全球化之于本土性,就如同许鞍华妈妈日本人身份之于许鞍华,没有纯粹的本土,混杂即是香港的本色面貌,非要抽出这层关系,香港便不再是香港。许:「如果不讲这些(外国输入),就更加定义不了自己」。

片尾中秋的片段,不禁马上联想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中秋场景,很温暖。

关于女性主义。戴锦华教授曾说过她最为敬佩的女性主义的导演,或者最能称之为女性主义导演的,就是许鞍华。纪录片中未曾过度渲染凸显女性主义的一面向,但是犹记得有一幕是许导在车上说了一句(大概)「都拍到六七十岁了,还有人觉得你是个女的不会拍电影」结合片中有被采访到的朋友说,许鞍华导演是孤军奋战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能见到的女导演真是太少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创作、女性的话语体系、具有女性的真实生命经验的荧幕形象,更需要的是女性榜样,如同许鞍华导演一样。

 5 ) 许鞍华,见证香港电影“黄金时代”

最悲伤的生活不过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此,所以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波澜壮阔。
——许鞍华

只有在这部纪录片里,我才知道许鞍华与侯孝贤原来是同岁。当侯孝贤以满头白发、略显沧桑的面容出现在镜头前,许鞍华还是那个留着蘑菇头、喜笑颜开的大姑娘。谁能想到,许鞍华已经过了“古来稀”的年纪,但她看起来实在比真实年龄年轻太多。如果不是有人特意告诉你许鞍华的年纪,你大概还会以为她只有五十出头。这倒真是应了那句话:女人想永葆青春,那就不要结婚。

许鞍华一生未婚,原因当然是多样的。但我们可以把它解释得俗套又显得“高大上”一些:许鞍华嫁给了电影。是的,电影让她永葆青春。从影四十余年,许鞍华拍摄了不下三十部长短片。这些电影题材多元,风格迥异,既有艺术性,又兼具商业元素,有些改编自文学作品,有些则由专业编剧撰稿,实在让人难以一眼辨清个人的风格。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疯劫》往往被认为开山之作),许鞍华为何没有走向更远?个中缘由,《好好拍电影》这部纪录片或许能给出答案。

1.

出生于中国旧式书香门第的许鞍华,有着离奇的身世。她出生在辽宁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则是一名日本人。2岁移居澳门,后又随父亲定居香港。幼年在祖父的教诲下,许鞍华熟读古典诗词,奠定了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田壮壮就称她是中国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色彩的导演。与此同时,许鞍华也有着扎实的西学功底,早年在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她自称喝醉酒后会背诵莎士比亚,屡屡成为别人打趣的段子。许鞍华的成长经历反映在《客途秋恨》(1990)这部半自传电影里,《今夜星光灿烂》(1988)、《千言万语》(1999)、《男人四十》(2002)等作品也有涉及。

许鞍华把胡金铨当做自己的导师。她在英国求学时,经人介绍认识了胡金铨,两个人一起工作三个月。因为父亲的缘故,许鞍华离开胡金铨回到香港,进入电视台工作。胡金铨为此还给许鞍华写了一封信,勉励晚辈。信中写到,“希望你能宁静致远。如果有一天在外国的影展里,我们不需要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或古董来吸引外国人,而是拍一些水准很好的戏,我觉得我们中国电影就成了……”许鞍华把这封信一直留在身边,督促自己拍中国人的电影。

在电视台期间,许鞍华拍摄了一系列反映社会问题的短片,《狮子山下:许鞍华导演系列》是这一时期的结晶。也是在同一时期,许鞍华把视角投向越南难民。当时正值越南战争结束,大批越南难民偷渡入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议题。许鞍华先是在“狮子山下”系列作品里执导其中一集《越南来客》,后又拍摄《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三部电影组成了“越南三部曲”。《投奔怒海》包揽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奖项,让年轻的许鞍华一举成名。

用许鞍华自己的话说,“电影是她的妻子,文学则是她的情人”。许鞍华有大量作品改编自文学名著,既有古典文学(主要是武侠小说),也有现当代文学,前有《书剑恩仇录》(1987)、《笑傲江湖(1990,合拍),后有改编自海岩小说的《玉观音》(2003)、讲述现代中国女作家萧红生平的《黄金时代》(2014),以及正在着手制作、改编自白先勇同名小说的《永远的尹雪艳》。许鞍华似乎尤其热衷将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像《倾城之恋》(1984)、《半生缘》(1997)和《第一炉香》(2020),几乎在每个创作阶段都会有一部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这无疑与个人趣味有关。

2.

虽然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但许鞍华从不自己写剧本,这是让我们颇为惊讶的。因为不自己写剧本,似乎就与“作者电影”有了一些距离。照许鞍华自己讲,有些剧本是别人觉得好,推荐给她,她觉得也不错,就拿来拍了;有些剧本则是她自己的点子,找合适的编剧一起合作。很多人都说既然你是学文学出生的,文学功底应该不会差啊,为什么不自己写剧本呢?许鞍华倒是有一套辩词:她对写剧本感到害怕,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既然如此,不如找专业的编剧合作,自己专心在导演这块。

我们会发现,许鞍华其实与张艺谋还挺像:两人都不原创剧本,而且都愿意尝试不同的电影类型;如果有现成的好剧本,他们也愿意拍。就像接“行活”那样,把“拍”放在第一位,“原创”是第二位的。这也许与许鞍华对自己的定位有关,她从不自诩为艺术家,而是把自己牢实地定位在导演这一身份上。拍电影成了许鞍华的毕生事业,而且她只会这么一件事。譬如关涉名与利的事情,许鞍华是极不擅长的。

许鞍华与爱猫

我们在《好好拍电影》里实在见到了一位生活素朴的老者形象:许鞍华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居室,屋子里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只有简单的日常物品相伴,那只圆滚滚的大猫成了她唯一的陪伴。很难想象这就是堂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导演的日常生活写照,名声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反差。许鞍华对名利的不关心,同样表现在《明月几时有》上映后,她在内地跑宣传的经历上。文念中捕捉到了许鞍华如何厌恶无休止的通告,同时又不得不为票房无奈接受采访。最终她只能要求工作人员尽量缩减媒体的采访数量,不要让她反复回答相似的问题。从中也体现出许鞍华毫不掩饰的真性情。

许鞍华不是没有过瓶颈期。有长达十年的时间,她觉得自己“迷失”了,支撑她挺过来的还是电影。她开始想着拍一些偏商业化的电影,于是打电话给刘德华邀请他拍新片,因为就像刘德华自己笑称的“我代表商业嘛,我就去了”。虽然这些电影最终被证明不成功,但至少许鞍华尝试了新的东西。许鞍华从来不是那类故步自封的导演,她也从来不将电影标榜为艺术,愿意为其献出生命。没有电影拍的日子,她就一个人逛荡香港街头,美其名曰“选景”,如她自己所说,她是“步行最多的导演”。

或者我们可以说,许鞍华是极少数未被资本改变的华语导演,这是她与张艺谋相似的另一面。两位导演都不约而同给我们展现出一种“匠人”姿态,即对电影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无论是电影类型,还是电影数量,两个人都如此相像。当同龄的侯孝贤可能十年磨出一部个人作,许鞍华已经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部新片了。《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开启了许鞍华新的阶段,她似乎找回了当年聚焦社会议题、表现香港小市民生活的创作热情。其后是数部佳作:《桃姐》(2011)、《黄金时代》(2014)、《明月几时有》(2017),还有那部我们尚无法看到的《第一炉香》(2020)。虽然差不多三年一部新片,并不是多么迅速(比较另一些香港导演的话,比如邱礼涛),但考虑到年纪,这已实属难得。

3.

许鞍华既有强势的一面,也懂得让失序的场面平复。她很清楚,导演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电影拍好,而“好好拍电影”离不开创作团队的通力协作。早年曾当过许鞍华副导演的关景鹏在纪录片里透露,他其实在片场做不了太多事情,许鞍华多是亲力亲为。确实,在《明月几时有》的拍摄现场,细雨迷蒙,许鞍华穿着雨靴,迈着疲惫的步伐在淤泥里指导拍摄,一边督促工作人员给演员后背多抹些泥,一边拍拍演员后背低声“抱歉”。

许鞍华也会对失职副导演破口大骂,那也许是她少有的动怒时刻。厉声斥责完工作人员后,许鞍华会像小姑娘生闷气那般一个人气呼呼走到门口,独自抽烟。许鞍华可不是暴脾气性格,生气只是因为她对电影有高要求,见不了工作人员不专业,于是转化成了怒气。当然,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自知过分的许鞍华第二天总会买好菠萝包之类的零食安慰被骂的工作人员,请求他们原谅。这也是蛮可爱的一面。

许鞍华与母亲

许鞍华的真性情还表现在对家人的态度上。别人送的东西凡是自己用不上的,她统统送给亲人。当家人商量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许鞍华非常不高兴,但最终也不得不迫于现实。纪录片里有一幕是许鞍华送母亲去养老院,到那儿才发现大门紧闭,原来养老院周二不开门,周四才能过来。扫兴而归的许鞍华提议与母亲一同去喝咖啡,从中我们见到了许鞍华可爱、率性的一面。完全没有大导演的牌子,活像生活里的邻家大妈。

在片场烟不离手的许鞍华

抽烟是许鞍华留在众人心中的至深印象,年轻时的刘德华也不例外。当年在《投奔怒海》片场,从不抽烟的刘德华看到剧组里人人烟不离手,也开始抽起烟来。“烟不离手”也是吴念真对许鞍华的印象,在某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吴念真要模仿数位入围导演,轮到许鞍华,他演的便是腿部受伤的许鞍华一边抬着受伤的腿、一边疯狂吸烟的画面。场面一度失控,让人啼笑皆非。

不少大导演作为采访嘉宾出现在《好好拍电影》里,徐克、施南生、关景鹏、侯孝贤、吴念真、田壮壮、贾樟柯……但略微可惜的是,这些导演的发言只截取了只言片语,我相信肯定还有更多精彩的言论未能呈现在成片里,这只能成为某种遗憾了。“好好拍电影”,Keep Rolling,这是对每位电影人的期许,我们都相信“Long Live Cinema”(许鞍华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颁“终身成就金狮奖”时发言最后一句)。是的,电影万岁!

 6 ) 从杨德昌到许鞍华,好好拍电影

最近看完杨德昌早期的两部电影,又开始莫名疯狂的刷《十年,再见杨德昌》,看到那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各种吐槽杨导当年如何暴君式的拍片,有笑有泪甚至带点气,曾经的争执与误会,最终都化为了理解和感谢。

他的超高要求和严苛的变态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接受或消化,被飙到怀疑人生成了常态,甚至频临决裂,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因此营造出一种超强的凝聚力,一种未雨绸缪的预判能力和理工科系的风格,严谨到一丝不苟,极致的完美追求,和库神有得一拼。

或许就像张震和陈湘琪说的那样,杨德昌的表达能力远不及他的绘画能力,所以达不到他的要求,情绪往往会先行,不行就走,不行就换,态度决定一切。而他这种过分严厉的要求,看似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和压力,但事后大家都会发觉从中获益良多。

从他们的采访中就能知道,想要拍好一部电影,一部能够载入史册的电影有多难,投入的人力、精力、时间和金钱,以及需要克服的难关非常人所能想象。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杨德昌的漫画水平,曾让杜笃之赞不绝口

吴念真说过:“杨德昌以‘外来者’的身份观察,比起从小生活在台湾的他们来说,更具有清醒和客观的意识。“他电影的视角与核心思想其实都非常的犀利、尖锐,在新旧交替或是时代洪流中有着一种超前的预见性。

唐从圣也曾惊叹于杨德昌的未卜先知,开始他并不太认同杨导在《麻将》里貌似有些离谱的设定,没想到多年后竟在现实中神奇上演。

电影《青梅竹马》中侯导的那番话让人记忆犹新,很多人沉溺于短暂并带有些许希望的转变中,自欺欺人,以为会越来越好,而随着“真相”慢慢的浮出水面,越发的迷茫、困顿、颓丧……始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电影《青梅竹马》剧照,年轻的侯导,演得很好

又会想起小明说的:“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包括震撼到哑口无言的《恐怖分子》。杨德昌真的就是一个能透过富有艺术性的镜头语言来充分证明自己是个相当牛逼的社会学家的高手。

怀旧的无用,过往的逝去,迎新的虚无,渺茫的希望,无奈的蜕变,人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和彷徨的状态中,而杨德昌很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点,片中角色在特殊时代和背景格局变化的影响下,起到一种放大式的呈现和反思,现在再看依旧相当厉害。

写了太多的杨德昌,主要是最近沉迷于他的作品。讲到拍片,关于许鞍华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是近期我个人觉得很值得一看的新片,诚挚而感动。

太喜欢这张海报了,可爱的导演,难以想象许鞍华已经七十四岁了

许导可以说也是一位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电影的导演,谈及曾经对于感情有没有过遗憾或者悔意,对于分手,她反倒乐呵呵地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感叹可以专心拍电影了,从许鞍华的言谈间就能发现她是一个特别真切而有趣的人。

杨德昌对于台湾不像起初的侯孝贤和吴念真那样,有不少情怀或者感念的成分在里面,但香港对于许鞍华来说,不单单是一座城市那么简单,黄金年代的消逝,换来的是不得不北上寻求资金与合作的必然结果,但许鞍华电影的核心背景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过香港。

纪录片《好好拍电影》海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猫猫已经去世了(字幕)

杨德昌和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轻易妥协,例如《麻将》中一镜到底的执着,而许鞍华的执着便是对于投射进电影里对于香港的认识与察觉。就像片中提到她一天要走很多的路来深入市井记录周遭,很多地方不拍就没得拍了。

记得曾经听一位大佬说过,好的导演在作品里都会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许鞍华曾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就如刘德华说的那样,她不过是想假借商业片的壳来表达其中偏于艺术的深刻思考。”在看似变化的探寻过程中,“灵魂”实际从未动摇过。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去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许鞍华

在香港这么现实(被侯导的精彩描述逗乐了)和商业化的大环境中,许鞍华始终没有被名利所裹挟。从胡金铨的“徒弟”,到电视台的吵与泪,再到后来“新浪潮”时期的一鸣惊人,源于生活的灵感,比男人更有掌控力的女人,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拍出自己独到的影像风格。

有过成就,有过低潮,至今依旧过着十分简单甚至有点清贫的生活,拍着有上部没下部且不怎么赚钱的电影,但她还是那个留着波波头戴着眼镜随性自在有着爽朗笑声爱谈笑风生的许鞍华,还是那个懂得变通妙语连珠烟不离手常出现在颁奖礼上的香港导演。

除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实际与年龄差,时间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太多刻意的痕迹。东北、澳门与香港;电影(老婆老公)与文学(情妇);和母亲的生活;聊电影可以,“祝福”免谈;出发点的不同;不注重物质需求;拍片,获得价值的唯一途径。

人生起起落落,时过境迁,却没有带走她对于电影和香港的那份挚爱。即便脚力跟不上,眼神不好使,会有心无力,在只喜欢拍片和不再适合拍片中纠结与徘徊,但我依然坚信未来还能看到不少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作为一个影迷,希望能拥有这份幸运并期盼着。

欢迎关注 | 首发公众号:yuchishangjiu

 短评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5分钟前
  • Q
  • 力荐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9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10分钟前
  • 劉咳暝
  • 力荐

这个级别的导演,可敬可畏的不稀奇,可爱才是最难的。

1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1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22分钟前
  • HALHYUN
  • 力荐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26分钟前
  • bitterlemon
  • 力荐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31分钟前
  • 才华有限
  • 力荐

long live cinema

32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33分钟前
  • 还行

许多人未必同意,许鞍华是香港最好的导演,或者最有影响力的香港导演。正如她自嘲的,害怕下部戏没人投资,票房失败不成功。她的不安,她依赖别人写的剧本,或多或少,都反映在她四十年,起伏不定的创作中。但几乎可以说,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导演。电影同仁确信,影迷观众也应该知晓。许鞍华人生由电影所组成,许多人借助电影了解香港。当人无可奈何地老去,历史重演烦嚣城中。不同时候,念及“好好拍电影”几个字,Keep Rolling,不要喊停。这需要信念,也需要奇迹。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37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丰富的拍华人导演的纪录片,水平接近当年阿萨亚斯拍侯孝贤。正、反、侧都拍到,不回避不仰视不煽情不狗血,立体生动真实,叙事手法也不呆板,以时间的来回拉扯代替线性铺排。

39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43分钟前
  • Simon。
  • 力荐

中国最常见的知识分子(被歪曲成)有两种,一种精致利己(严格不算),一种追求出仕想当国师(古往今来)。他们喜欢“为民请命”获取崇高感,或者常指责抱怨所谓“人民”愚、蠢、支;他们沉溺于视听和技巧的花哨,或者从来没真正尊重和重视自己的观众。李樯说许鞍华是知识分子,但许不是这两种,许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时代中的个体有体恤,有理解,有尊敬,而这些构建自她对周遭的观察,对他人的观照,尤其是对自身的省悟。可惜,中国有许多许多技巧上比许鞍华好且好很多的导演,但许鞍华的良心,仅此一颗。

4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今天的早晨,我关上窗户,关掉空调,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你的声音。十五岁起知道你,好好看电影,已有二十年,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永远都要和你在一起。

46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看的过程一直傻笑,片尾的颁奖典礼一出来,直接泪目。不仅是好的纪录片,更是好的影像论文,既有同行们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导演自己大段的剖析,通过自己的作品脉络梳理,串联起导演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结构非常吸引人。在镜头前,她是如此真诚温柔,但是在片场又是一个完全投入其中毫无二心甚至充满执念的艺术家。最后,出于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即便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藏在她的哽咽里,也藏在她的每一次行走中。讲真,这种干货满满的纪录片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哪怕大导演们众演员们只是坐在一起吹吹牛话话家常就已经足够有料了。Long Live Cinema,Long Live HK!

5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53分钟前
  • 单鱼Apple
  • 力荐

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