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特快车

正片

主演:让-马克·巴尔,巴巴拉·苏科瓦,乌多·基尔,Ernst-Hugo,Järegård,Erik,Mørk,Jørgen,Reenberg,亨宁·詹森,埃迪·康斯坦丁,马克斯·冯·叙多夫,Benny,Poulsen,Erno,Müller,Dietrich,Kuhlbrodt,Michael,Phillip,Simpson,Holger,Perfort,Anne,Werner,Thomsen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 / 法国 / 德国 / 瑞典 /语言:英语 / 德语年份:199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2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3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4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5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6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3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4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5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6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7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8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9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战争

如今的年代崇尚和平 战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黑暗 去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会发现更多的不一样 战争的残酷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偶然看到这部电影 起初觉得没有懂其中的含义 后来逐渐的去体会电影的涵义 我们身在和平年代无法感同身受战争的可怕 所以我们只能感到可惜 有时候分不清旁白和台词 就像我们很多也分不清战争还是和平 也始终觉得和平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回报

 2 ) 特快

虚幻的月光,演奏着华丽的死亡之歌一点点的沉没…它充满着泯灭了的人性,痛苦的失败,麻木的人群,从此灰头土脸地进入新的时代。任凭你用枪炮,用爱情都唤不回它的回转。繁冗的纪律,刻板的章程,旧时代的仇恨和纷争都被炸碎沉没,而你也跟着沉没,随波逐流,看着一座座浮夸的新城市迅速建起,底下却是无根的炮灰和腐烂了的泥土。

 3 ) 自我毁灭的温柔主体

三天时间,断断续续,总算看完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复杂性可能多余作者的意图,起码在看导演点评字幕的时候,我觉得他自己(或表面上掩饰真实意图)只是在不停谈论那些场景向哪些电影致敬。当然,我并不否认导演自身的创作姿态,但是我想谈一下我个人视角下对作者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对作者意图的解读。

电影所呈现的应该是一场催眠状态下的自我探索的历程,即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反思。在导演开头释放出的大提琴急促的颤音中,导演开始数数,十,九,八……一,你来到了欧罗巴,来到了1945年的德国,然后你是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如果你看到这场,你应该明白,你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现代欧洲人精神的年轻人,通过催眠回到残酷的战后德国。这个青年,确实如一些影评所说,是人道主义的温柔主体性存在。但是恰是这个温柔的主体性,他目睹了美国人报复性掠夺而无能为力,看到纳粹余党而袖手旁观,遇到被纳粹精神所感染的女友而甘愿堕落,并最终处于内心的良知,或者偶然性,最终达到了自我毁灭,并在死亡中被导演再次唤醒。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确实有太多值得探讨的内容,特别是放在今日堕落中的欧洲。今日回看这个欧洲,不仅不能再输出有价值的思想,反而堕入了自我封闭和自我戕害,不仅无法帮助它者,无法自拔。或许我们也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代,代表着温柔主体性的那个老欧洲,已经伴随着这部电影,一起死去了。现在的欧洲只是一个功利的、躁动的、失去目的的共同体。

 4 ) 那些被美化和简化的记忆

       反思欧洲二战的电影,战胜者冷漠倨傲,不甘心的战败者疯狂对抗,从内到外都是一片荒凉废墟,在疯狂的对抗者看来,所有人都直接间接地参与了罪恶杀戮,用同样的方式对抗是理所当然,善意的参与者终于被相对的价值观压垮,甚至爱情也是可供利用的工具。今天的欧罗巴就是在被遗忘、被掩盖的记忆上建立起来,更不用说来自美国的功利主义、技术至上处处渗入,作为《欧洲三部曲》之一,影片是强烈的自我质疑,执着地寻找着不同方向。

 5 ) 冯提尔的游戏

像一款第一人称游戏,随波逐流地沿着任务线推进,主角是玩家,那么地清醒、安全、抽离、上帝视角,无论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还是主角本身的身份都几乎是可恨的置身事外。他是美国人,他一直有选择离开的权力,他可以回美国,所以他才那么淡然,举重若轻。他没有经历过德国人的痛苦,自然也不会理解凯的一家。吊死的狼人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列车窗外残酷的景观,而对于凯和其他德国人,窗外吊着的是他们的同胞、手足、未来的自己。

这部电影没有一秒钟是浪费的,没有吃爆米花的空闲,我也舍不得离开视线。在电影情绪比较高涨的时候,画面会从黑白切到彩色,有时只有人,像是彩色报纸剪贴到了黑白报纸上一样,有一种粗糙生硬的美。

 6 ) 冯提尔酷炫狂拽吊炸天的25年

25年前的电影,现在看还觉得是技术派,酷炫狂拽,一眼就知道是那种拍了就能进影史的片子。此冯不吃素,拍了《欧洲特快车》这部欧洲三部曲的终曲之后,他加入了所谓的dogma95党,宣称与现代电影决裂,严守手执摄影机、不打光、现场收音等匠人原则,并依此拍摄了《白痴》《破浪》《在黑暗中舞蹈》良心三部曲。美国三部曲现在完成的有《厄夜变奏曲》《忧郁症》两部,中间还花插着拍了《狗镇》和《女性瘾者》。甭管剧本是荒腔还是走板,主题是晦涩还是迷幻,观念是先锋还是凌乱,人格是神经质还是反社会,拉斯·冯·提尔总能在形式上一剑封喉。这篇刷成了冯的小传,因为一直惊惧以上片目全是他在这25年的作品!25年,一个人的青春的长度。MD ,这老小子!

 短评

拉斯冯提尔以相对传统叙事方式颠覆好莱坞类型手法:女人在爱与意识形态之间选择了后者,颠覆了间谍片;火车最终被炸、倒数十秒后依然无法打开的铁栅,颠覆了灾难片……

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依托类似于上帝视角的旁白组织起全片结构,使用黑白和彩色影像交织;将主人公身份设置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后段列车上任务的戏份更添两难境地;最后凯说,你的罪就是哪一方都不支持,体现战争给人带来的残酷性。拉斯的电影依然是形式上非常强烈,旁白就像催眠师一样迫使观众进入故事层面。

9分钟前
  • RYZ
  • 力荐

战后的德国在[欧罗巴]里断裂成两层图景:一边是前景里头脑中的理想主义画面,另一边是背景中僵化颓废的现实主义惨状。美国青年最终在这片大陆上越陷越深,而观众也被冯西多催眠的解说引诱到这趟列车上去死掉。冯提尔这部早期作品最佳之处在于在经典的悲剧故事线上加入了情节剧元素,让整个电影呈现出法斯宾德式的病态美感。

1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神作,五体投地。视听效果充满未来感,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上帝视角的第二人称旁白,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奇异并置与流畅转换,旋转自如并能如蛇一样曲折穿梭的镜头,都特别令人着迷。本片思想内涵也很强大,主要体现在选材角度上。我看过的几部拉斯冯提尔片子在风格上还没有重复的,真是天才。

11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希区柯克(对观众的挑逗,被卷入的主角)+伯格曼(精神的梦魇,影像的重构),冯提尔在大师的阴影下的习作,他需要一场猛烈的成年礼仪式——“道格玛95”

1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看完欧洲特快车,拉斯冯提尔全部作品至今全部标记,心中只有无法描摹的伟大。拉斯不是疯子,也不是自恋狂,更不是纳粹,他是世界等待多年的超级天才,他是欧洲上百年精华的继承者,他是电影的教科书,从装置艺术到私人日记,到史诗,到受难曲,到社会实验,到微缩模型,到末日奇想,到影像论文,他的词汇脱胎于始祖塔可夫斯基然而又开辟了自己全新的语境,无论是剧作之大胆,伦理观之独立,方法论之独特,视听语言之奇瑰,文本之丰富,野心之惊骇,母题之久远,他都是90年代后始终被低估,错读和轻易处置的导演,正因为他一早就把住了20世纪的动荡在政治和道德生态里深入人类集体无意识骨髓的命脉和底线,由此遥遥领先了数十年的公共语言。

19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二战结束后,80%的德国民众依然支持纳粹

2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战争已经结束,伤痛仍在蔓延,废墟中的豪门夜宴,玩具旁的生死缠绵。列车已经出发,理想未曾抵达,隧道里的深情谎言,怒火中的恐怖童年。宁静的家园残破不堪,天真的理想一去不返,枪声与阴谋此起彼落,绝望和残酷何日终结。这是一辆开往死亡和毁灭的快车,即便是上帝也无法让它停下,泪水淹没欧罗巴。拉斯冯提尔成名之作,果然是大师手笔!凝滞在半空中的鲜血,倒悬于空中的死亡,被列车所抽离的手,人物与背景的间离式转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冯提尔的影像调度几可封神,列车考试一场戏,男主气喘吁吁的入画,本以为打破第四面墙,结果镜头一转,空间立刻被填满,随后通过车窗,车门的视听延展,让情绪张力达到顶峰,技惊四座!上帝讨厌中立的人,所以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竟成为原罪。象征死亡与仇恨的列车在旁白的深度催眠下脱轨,最终落入历史冰河。

27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催眠的画外音帮助面对银幕的观众完成短暂的”镜像阶段“【说话的人是上帝?抑或仅仅是组织本片故事的”上帝“——导演】得益于背景投影与精彩的镜头语言调度赋予影片意识流般的迷幻色彩。另一视角(存在主义的自我毁灭)审视二战,色彩仅在爱与死亡时出现,它们是摆脱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的庇护所与出口

3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拉斯·冯·特里尔一直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他的作品,我基本都会看,因为他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导演中确实出类拔萃。这部1991年的二战题材作品,他便拍出了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镜头运用方面,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北欧电影独有的冰冷与阴郁,该片中也有痕迹可寻,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德国。

3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A+】冯提尔最炫技的一部片子,估计也会是我最爱的一部。在电影里,火车永远都是造物主的具象化体现,而这位“造物主”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种信仰。在虚妄中层叠出无限荒芜,在迷茫下凝望着无尽荒诞,最后在癫狂下将理想与和平同这辆“造物主”一同毁灭,缓缓沉入遗忘之河。当然,更值得被探讨的是“形式引导故事”的成功范例,从类型片中萃取出无限的视听魅力。更何况还有哪个人能像冯提尔这样,让背面投影焕发出这般魔力,大胆而决绝的背离“自然主义”,在迷人的人为痕迹之下,粘合空间,撕裂景别,拉扯透视,复古而优雅的迷醉。

36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拉斯冯是个真正的电影革命者。他属于那种具备颠覆性特质的导演和艺术家,在其作品里也时常能见到对叙事语言的大胆解构和创新。如果只看故事《欧罗巴快车》是个闪耀着黑色风格的普通谍战爱情片。但在他极具先锋和实验气息的镜头下,理想主义之死变得丰富,梦幻而充满魅力。电影史正是这样的电影推动的。

41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如果三部曲的核心概念真如拉斯所言,那麼相對於另外兩部這一部明顯走岔了

46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拉尔斯·冯·提尔的成名作,果然是一鸣惊人!布景、摄影、构图、剪辑、叙事风格都很独特,艺术性很强的电影。黑白和彩色的运用也让人啧啧称奇。画面非常美!让人回味无穷。催眠式旁白也把观众带入其中。火车的戏份非常棒。剧情上也很独到,关注二战后的德国。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但爱国不能作为战争的堂皇借口,导演探讨了种族党派战争和平的种种矛盾,讲述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变成暴力狂人的过程,彩色黑白交错的镜头创造出奇妙的观影效果,非常特别的风格,结尾让我给足5星,爱

53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力荐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s a sin not to take sides. it's a sin to be lukewarm. so he is forced to be evil, supposedly less evil than evil.

54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在“反思”,他根本就是站在nazi一边的,而后的“无心快语”才是暴露本心吧。讨厌美国简直是他一生的主题。

5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那个年代的技术胜利,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Lars von Trier肆无忌惮炫技的同时也畅快淋漓地彰显出自己丰富的才华!催眠式的旁白、奇异的影像重叠、大胆的黑白与彩色运用、俯瞰旋转镜头、起架机操作的摄影长镜……哇!真是应有尽有!真是大开眼界!

5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9/10。我从没想过拉斯·冯·提尔的片子我也能给五星,我一向反感他的道格玛95,反感他的极简主义,鄙视他的自恋,唯独这次被他无处不在夸耀的炫技模式给迷倒了!德国战后纳粹危害和崛起隐患的反思之作,故事性强,这摄影技巧、这色彩转换、这愤怒迷茫、这催眠暗示,简直是东欧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大爱!

1小时前
  • 火娃
  • 力荐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1.阴暗压抑的黑白影像与战后德国的遍地疮痍相得益彰,而零星的彩色元素则围绕着爱情与死亡,面孔与鲜血,还有一个紧急刹车把。2.催眠术引导语贯穿始终,将观者一道拉入银幕之中,宿命而迷离。3.大量俯拍旋转长镜头,透现出上帝视角下的眩晕无奈,两周环绕餐桌镜加上厚重配乐,如泣如诉。4.火车与轨道成为隐喻复合体,既是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技术工具,其倏忽的转向与封闭性又喻指迷茫的人心与个体的狭隘。5.交叉剪辑:造爱时碰翻蹂躏的火车模型vs浴室的雾气与血泊。6.不断复现的背景投影——巨型大特写同质于[假面]。7.对随波逐流与虚弱无力的人道主义的反思,以及对“狼人”的同情都足够震慑人心,一如因罪疚感自杀的老总裁与射杀亲美市长的小孩。8.溺水段落绝望感似[黑暗舞者]。(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