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HD中字

主演:海伦·米伦,麦克·辛,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汤姆·汉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快递高手再见夏天2019永远的白羽毛暗夜行者勇闯大都市潇洒先生受害者新呼啸山庄助理2019国社无双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我看到了光金装律师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萌姑也疯狂月亮心愿24:逆转时空恋上你的床国语巅峰拍档第二十七季蓝色月光第五季德扑女王2:双面鬼王燥热人鱼王子:The Beginning谎言背后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大学时代豪斯医生第七季爱很复杂追踪者第一季主播日记目莲救母我的家人喜欢你列神记Ⅱ拳霸少年共情光影:埃及剧院百年传奇发穷恶我的WiFi女友一念重生多罗罗2007狄仁杰之幽兵借路飞吧!骚年

 长篇影评

 1 ) 女王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国国内更是哀声一片。悲痛欲绝的民众对以伊丽莎白女王为首的英国王室表现出来的 冷漠和回避态度十分不满,一时间群情激愤,反王室的情绪高涨不下,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而首相托尼·布莱尔刚走马上任就面临这 样一个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愤怒的英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竭力维护传统、避而不出的英国王室。身处峰头浪尖、压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莱尔必须尽快找到解 决办法,抚平民众的不满与怨气,让女王与人民的关系恢复往日的和睦,同时确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威信

真正的英国女王拒绝观看该片,因为她不想看到别人扮演的自己重温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影片的目的是想展现黛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内,王室中各个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交流

《女王》除了在对布莱尔的善解人意上实在有些谄媚外,基本上还原了事件的原貌。无论是对过着低调生活的女王的性格刻画,还是对戴安娜的认知,都是用极度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表现。

 2 ) 民曰不便

  徐老师走马上任山大校长,适逢05级童鞋毕业之际,关于新扎校长是否一如展校长与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测在坊间四起。种种迹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长为毕业生送上握手+合影温情套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于是那些很受伤的童鞋纷纷追思亲奈的展校长,那阵势,十足追悼会的派头,小桥头,池塘边,大树下,展哥他在丛中笑…展校的个人魅力是有几分--年轻有为,担任校长的时候才30多点儿,会上发言不打稿,出口成章,关注童鞋课里课外等等,尤其是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套餐,更十足收买了人心。展校确实还成,但是总校分校加起来上万人,近距离见过展校的人应该不多吧?跟展校说过话的童鞋应该更少了吧?能称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那我问一句,你们瞎遗憾个屁?你们瞎腹诽个屁?
  前阵儿到学校某科室办手续。跟一老师闲扯,那老师很困惑地问,校长过来握个手就那么重要么?我说,就那样,证儿赶紧领到手才是王道。君不见,每逢毕业大典,人山人海,拿个证儿就像领救济粮,童鞋们苦等的艰辛估计早就超过抓住展校小肥爪儿那一瞬的兴奋了,此为活罪;展哥那边也不好受--济南仨校区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脚趾头算都算不过来--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再碰上那种色情狂抓着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儿,这得多少时间?鄙人时常悲天悯人的想,脸笑僵了事小,握这么一圈儿下来,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两层皮,顺便还能染上手癣,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至少这种群p式的握手带来的健康隐患就挺让人担忧的。更不要提握手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意义--没啥意义,就个形式而已。
  握手这种煽情的事儿,以我愚见,不应成为一校之长的义务。说白了,就是给咱点儿实惠的--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学习娱乐环境,多谈妥几个交流项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进几个更像老师的人类等等。至于握手这档事儿,充其量点缀了某些蠢蛋失败的大学生涯而已,其激励作用,微乎其微。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这应该不是个问题。
  至少,这样一个无聊的事情,学校犯不上讨好学生。
  
  然后说说这部《the queen》。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见戴安娜的。不为别的,《触龙说赵太后》里有言,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誉,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查尔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颠?所谓时尚icon这样的头衔儿其实都言过其实,随便翻翻图像资料,你也不难发现早年的戴妃脸上的两坨高原红还没退去…时尚界都好犯贱,喜欢所谓“血统”“身份”这些个莫名奇妙的东东。按王朔的说法,贵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穷人,当然,戴妃的家谱也不禁翻。慈善大使这样的虚名更是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很多人在饱暖之后实现淫逸的手段--马斯洛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渴望尊严与声望的体现,说白了,让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伪善。据说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专门写了本书揭短儿,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显不是个省油的,但话说能跟这种人交往过密以至留下许多话柄,想必戴妃也无辜不到哪儿去。反观卡米拉,更像个正室,热情奔放,即使深陷电话风波亦不失一友--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误闯皇宫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却不招人喜欢。片中女王和密友电话聊天时有一段儿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说,戴安娜死后比生前还让人讨厌--我私下揣测,这恐怕也是导演的心声,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探讨君主立宪制兴废问题的电影来看。
  傻姐儿陈鲁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陈同学那档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两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拧灯泡式的招手,小布尔乔亚式的对权力与地位的谄媚溢于言表。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戴妃与皇室的纠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无那种对皇权的奴相。电影假借布莱尔之口,说出了女王很受伤的事实--她也很悲伤,但她犯不着在旁人面前重复表演一遍悲伤,她tm也是个正常人也tm有不喜欢一个人的自由。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访中表达愤怒的群众,戴安娜你了解几分,“不过电视上看过几眼的人”吧?于是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愤怒了傻逼了发作了要挟人了?!戴妃走得也没多荣耀--和她姘头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扫地出门,又不是捐躯赴国难,降半旗这样的呼声实在是有点无理取闹--你暗恋十年的同村儿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闹腾降个半旗?不过暗恋这个翠花的人太多,你们于是就组团搭伙耍起了流氓……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特可怕,扎堆儿的时候更骇人,队伍一壮大就开始扮演正义,绑架你没商量。片中女王做电视声明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个人意志向集体意识低头感到悲伤--就那么轻易地、被一句“我们不爽”给欺负了,而且竟然是这样的一件,破事儿。
  其实我们很多群众也这样,把正事儿当逼,把逼当正事儿。也难怪,要不他们怎么叫事儿逼呢。

  (外八卦一则,饰Blair的sheen后来出现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惊悚,有点儿布莱尔穿越时空跟尼克松谈心的意思…)

 3 ) 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君主立宪制

在我这个喜欢历史的人眼里,《女王》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微妙地位。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君王也好,皇帝也好,都是近百年以前的事情了,距离我们实际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近些年来风行戏说中国皇家历史,但好象还没看到过戏说中国皇帝穿越时空到了中国当代的科幻片。其实当年中国确实有不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力挺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制的,那个范本就是从英国拷贝来的。所以,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女王》也可以作为一部戏说帝王在当代社会的科幻片或者现在流行的“架空”小说来看的。

 

其实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她所讲述的故事距离我们还很近,十年前,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刚刚在大选中战胜了18年来牢牢占据执政党地位的保守党,并当选为英国首相。不幸的是(对布莱尔幸运的是?)他上台没多久,就发生了戴安娜在巴黎因车祸身亡的重大事件。王室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这是一件家庭私事,况且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妃了,就让她静静地去吧;所以王室在这件事情上面不想发表什么哀悼的公开声明,更别说什么白金汉宫降半旗、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隆重葬礼此类异想天开的事情了。或许在王室心里,戴安娜之死其实让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老是抛头露面不安份的女人,给王室惹的麻烦已经太多了。

 

女王没想到的是,英国社会已经不是她任命丘吉尔担任她的首任首相的年代了。当布莱尔建议她降半旗时,女王生气了,她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她说英国人之所以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是因为他们静静地但尊严(quietly, with dignity)地做自己的事情。这一次英国人果然仍是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的鲜花很快就阻塞了白金汉宫的南大门,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他们都是静静的来静静的走,即便对王室冷漠态度的不满,也只是通过伴随鲜花的小卡片上的文字来宣泄。布莱尔是通过竞选上台的民选领袖,怎会不敏锐感受到在这安静潜流之下的巨大民心呢,他立即发表了顺应民意的演说,并将戴安娜称作“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顿时执政不久的布莱尔成了英国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但是保守固执的王室依然对作出妥协心不甘情不愿。根据英国宪法,首相名义上是国王/女王任命的,内阁成员也是由首相提名由国王/女王批准的,所以影片中女王在首次接见布莱尔时会教导他说:我授权你组建我的政府。但实际上,根据英国的不成文宪法,首相是赢得下议院选举的政党领袖,他及他的内阁并不对国王负责,而是对下议院负责,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制政府”。从英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实际来看,首相才是真正代表了民意的权力中心。布莱尔的妻子,那位精明强干的现代女律师,对君主制是不屑的,王室的成员也一眼看出来,这位女士行的屈膝礼是“敷衍”的。当民意对王室的沉默极度的不满,甚至布莱尔的幕僚都说出了“革命”的字眼关节口,布莱尔反而坚定地站在了同情理解女王的一边,他说我们已经身处现代社会,女王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形,她需要学习如何处理此类事件,虽然在她六十多年的女王生涯中面临过许多比这严峻得多的情形。因而布莱尔成为了那位在人民和王室之间的调停人。英国人的理性可见一斑,当年为何独独在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实在不能说是偶然的。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证明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是有弹性的,能够长期存在的。归根结底,女王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但仍然要受惯例和英国民意的约束。在民意和惯例发生冲突的时候,女王最终向民意妥协了。英国又一次恢复了平静。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虽名为天子,但何时向沸腾的民意负责过呢。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民意才在理论上成为了执政的基础。

 4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互联网海纳百川,但大脑却远远没有那个容量。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来,只觉得翻电影比翻书还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却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东西涌进来,又照样涌出去。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还有过多如今过于迷恋技术效果的风气,以及编剧对于人性先入为主的“伪挖掘”,看了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觉得影片风格正像摄影师对于英国平原的处理,不是《理智与情感》中那种绿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阴郁的天空下苍茫的绿,有种纪录片的写实态度。

编剧无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与新任首相布莱尔的关系为主线,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过是考验两人关系的试链。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带着夫人切丽拜见女王。女王对以改革派面貌出现的布莱尔毫无好感,礼貌却傲慢地坚持称呼他为“MR BLAIR”而不是tony。在宫廷礼仪上,布莱尔被她摆布得很是有些“下马威”了,然而一切不过是女王为了掩饰她的不安。布莱尔的改革口号、切丽明确的反君主制态度,都让这位在位2500个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时候恭维的用语)、历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宝座的威胁。

时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废立成为掌权者一念之间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权者不是她。女王不掩饰对丘吉尔为王室尽心尽力的怀念,与布莱尔抢夺“任命”还是“请求任命”的主动权,嗤笑切丽笨拙得摇摇欲坠的屈膝礼,她无非是借此提点布莱尔她所拥有的传统——当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过是传统而已。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个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亲王)对戴妃的死表现得相当漠然,布莱尔坐不住了。一周之内,首相与女王之间三个电话,将英国这个古怪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表现得淋漓尽致。女王开始是打定主意不回应,她的理由很正当,Diana已经不是王室成员,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应,于是布莱尔开始补白,发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谈话。然而正像布莱尔所说,人民希望听到的是他作为首相所不能给予的,铺天盖地的媒体质问“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张伯伦也在众人压力下被迫决定为戴妃举行国葬,王太后愤怒“这本是为我准备的”,女王呢?忍了。她带着一家人去温刹堡避风头,也不想看见白金汉宫门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卫兵从北门换岗的悼念鲜花。然而对于群情激愤的民众来说,这还不够。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个具有压力的电话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从来没有为任何王室成员逝世而降落的旗帜降半旗,女王发表电视讲话并亲自出席戴妃的葬礼。

不是如此,英国将有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废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传统将被连根拔起——她所执着的不过是作为女王的自尊与脸面;然而不放弃自尊,连女王的位置也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女王在温莎的日子绝不可谓轻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将吉普车开到爆胎,心情差到极点。看到女王在河边哭泣,对比到王太后关心的葬礼,菲力浦亲王关心的麋鹿,还有查尔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两端——原来女王的同盟者,还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莱尔当然有私心,虽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团的热衷来表现出来,唐宁街刚开始对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观的,因为两相对比唐宁街会赢得更多尊重。然而之后,当人民开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权力真空造成的动荡也并不是这一届守成的政府图谋之中的事,布莱尔的态度堪称鞠躬尽瘁了。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丽不以为然的手,小布说“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赋予的荣誉和地位扔在她脸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切丽很迷惑,责问他十个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边?——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相同的都是政客,他们都号称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彼此理解在这个口号背后的风险和牺牲,所以他们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态中每个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两面的角色是查尔斯王子。在戴妃死的问题上,他倒是表现出了与我们印象中的负心汉截然相反的悲伤,而且是第一时间,——应当是真心的吧?然而说到戴妃的葬礼,绝不是像他所宣称的“为未来英国国王的母亲举行国葬”那样堂皇,那场戏相当讽刺,查尔斯王子坐在一旁,秘书看着他的脸色挤牙膏似的与布莱尔通电话,暗示两相合作——很明显,他也想通过戴妃的死从母亲的阴影后面走出来——她不是一个一贯为人民爱戴的女王吗?这一次,他们不喜欢她了。我与她不同,应该会喜欢我吧。——何其笨拙与无奈的政治空间啊!历史给予了他的舞台这样狭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赢得尊严,然而他却要笨拙地玩弄权术,难怪连小布都要鄙视他了。

影片带来的反思实在太多,除了权力,还有身为女王的哀伤。菲利浦亲王是个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着苏格兰短裙,活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他不能成为女王在政治上的参赞,但起码是一个同盟者,他有着老一辈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对媒体的煽风点火表示愤怒。女王要面对属于历史的母亲和丈夫,还有表情闪烁的儿子,以及只手操纵存废的首相,还有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的“人民”。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爱戴他们的,她“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他们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感到了被抛弃的惶惑。

媒体,人民,反而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立面。他们口口声声要废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王室的存在。他们作为普通民众蝇营狗苟地生活,唯一的乐趣是通过爱戴传奇来体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民主,是不是类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十年前还没有“捧杀”一词,Diana如此善用传媒提高声望,却不得不以与保守的婆家鸿沟渐深为代价;她赢得人民的爱戴,同样的人民悼念她却也为女王献花。还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王室的存在,伊丽莎白女王照样可以凭产业养尊处优,Diana却将不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为大众的偶像。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惨的人生道路上,又何来八卦的乐趣,何来是非的争辩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过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女王经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恶言可以听,为什么不能让卡米拉嫁进来呢?怪只怪自己卖与帝王家,打着一份世间最特别的工……

好久没有这么罗嗦了,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容量丰富的电影了。

 5 ) 一段漫不经心的八卦

《女王》这部片子早就下了来,但是一直放着没有看。前两天翻出来看了,才发现这片子到也不是随便那么就能够看懂的,原因是这里面的背景极深,竟然也需要预先习得种种的英国王室的恩怨情仇才会看到很多地方,知道导演的别有深意,当然,你可以把它当成八卦来看,但是实际上,那应该叫做“历史”
  
  
  
  偏巧的是,正好在之前的不久偶然在电视上看了戴安娜的传记,我忘记了那是英国的哪个电视台做的,只是除了大量的事实报道外,戴安娜当年在电视上做的访谈以外,还访问了戴安娜很多的生前好友,这样串起来的一个叫做戴安娜的女人的人生,突然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然后再看这部名为《女王》的电影,更是感慨,可以说,不对戴安娜有多一点了解的人,是不会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只是他们并不知道。
  
  
  
  1981年,和查尔斯王子举行世纪婚礼的时候,这个叫戴安娜的灰姑娘只有20岁。当时有多少女孩曾经羡慕她的好运气,很多年后,事实证明这是她人生中最错误的选择,然而当你在二十岁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特别强烈的爱着其他的某个人的话,又有几个女孩能够有力量去拒绝大不列颠帝国未来的国王的求婚的。当年的卡米拉和查尔斯正热恋的如火如荼,女王为了拆散这两个人,责令查尔斯成婚,那就结婚吧,查尔斯最后选择的戴安娜。有一种说法是,连戴安娜都是卡米拉替查尔斯选的,因为比起那些绯闻满天飞,风情万种的贵族家女孩来说,戴安娜像一个纯洁的洋娃娃一样不谙世事,将来会很好摆布。这样,即使查尔斯王子结婚了,对于卡米拉来说,他也是牢牢被自己抓住的。  
  
  
  据说戴安娜知道这个真相后完全抓狂,是可忍,孰不可忍啊。我个人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当然很多人可以不相信,但是卡米拉从头到尾都横在查尔斯和戴安娜中间,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很多人都对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吧,在王室,在政坛,这样的三角关系,绯闻韵事,不过是花边点缀,按照“潜规则”,你理应维持婚姻以及面子,保持沉默,当然,作为交换的条件,你也许也可以拥有你自己的“奸情”。然而戴安娜开始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她要爱情,也要婚姻的忠诚,比起那些皇室的成员来说,她太真实,太单纯了,也太要强了,她无论如何也夺不回查尔斯的心,在这段婚姻里,身为英国的王储妃,竟然数次试图自杀。另一方面。她又要强得一定要和女王抗衡,并把一切的真相说了出来,公开给查尔斯难堪,所有的人都恼羞成怒了,特别是女王。最后戴安娜也找了一个自己的情人,但却不幸的很,这件事被媒体曝了光,英国人在一夜之间知道了他们的王储妃的情事,女王当机立断做了一个决断,一脚把戴安娜踢开。下令查尔斯王子与其离婚,这场离婚大战,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离婚。
  
  
  
  一段错误的婚姻不应该毁灭人的一生,妓女尚可弃暗投明,从头来过,然而戴安娜却不可以。离开查尔斯之后,她爱上了她的牙医,那是个中东人,留着一脸络腮胡子,看上去普通平凡,面目模糊。她的朋友们也这么说,完全看不出那男人到底有什么好来,但是她就像一个小女人一样爱上了那个男人,给他写热情洋溢的信,打电话,送礼物,跑到那男人的诊所去“看牙”。但是她想做一个普通女人,过普通女人的生活,又普通女人的爱情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记者们不放过她,对她进行围追堵截,牙医男朋友要藏到她汽车的后备箱里,才能躲过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这样子的爱情,结局会是什么样子的,可想而知,牙医男朋友最后抛弃了戴安娜,他的确太普通,没有力量给她她想要的支持和保护。后来,好像戴安娜还交过一个普通人做男朋友,记得好像一样是个中东人什么的,也是一样的全情投入,一样的被抛弃的结果。
  
  
  
  再后来,戴安娜的绯闻对象几乎就都是非富即贵了,从前我总以为这是她的选择的结果,现在才知道。不是她不渴望平凡的爱情,是平凡普通的男人都没法要她,也保护不了她,她已经没有了平凡幸福的可能,但是她太想幸福了,努力抓住生活的浮木,不让自己沉下去,她善良,真诚,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努力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希望自己对别人有用处,希望能为人们做有意义的事,她不顾危险的去探访艾滋病人,走进雷区,希望做个好母亲,希望被爱,也努力的去爱别人,在后来,她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出于她自己自愿,而不是身为王妃的一个任务。但媒体永远关注的是她的绯闻,她和英国王室的关系,却从不像她希望的那样,关注她所做的其他事情。从她的谈话里,你就知道她一直活在王室的阴影里没有真正走出来过,因为她知道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幸福的在一起,她知道女王高高在上,一言不发,在冷冷的看着她,看着她将怎样自暴自弃,怎样的自甘堕落的沉沦下去。这样的一场在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她实际上是无论如何都输惨了的,直到她死的那一天。
  
  
  
  作为威尔士王妃失败的一生,最后得到了无上的荣耀,这荣耀来自人民,人民爱她,是因为她除了是威尔士王妃以外,她还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活生生的女人,一个有爱,有恨,却依然从不虚伪,相信善良却饱受伤害的女人,还因为,她与人民的亲近,是出于她心中的爱,而更多的王室成员做这些,是出于身为一个王室成员的责任。在政治的世界里,她是最不政治的一个人。人民不是傻瓜,人民的心,体会得到。我们当然不能说女王做错了什么,查尔斯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做了身为他们会做的事。只是也许直到女王走到白金汉宫悼念的花海前的那一天,她才真的明白,她实在低估了她这位前儿媳的魅力,她并没有赢,且永远也不会再赢。
  
  
  
  回到电影之中,最好的结尾,应该是戴安娜最后那一回眸的瞬间,而后面女王为自己做的解释实在是有些狗尾续貂。我觉得老太太其实什么都不用说。当然,谁让这部电影叫做《女王》呢,死者已逝,生者还要为一切解说。其实你很难说到底谁是错的,然而至少我们必须承认,只有在了解了那些尘封的往事之后,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你才会懂得英国人对待戴安娜的感情,才会懂得,为什么人民会指责王室,会觉得王室对黛安娜的悲剧,是负有责任的,才会懂得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女王的表情,其实是多么有趣,多么的意味深长。
  
  
  
  杜拉斯曾经说过,“女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爱。”那晚看戴安娜的访谈中,她的一个生前好友最后说了一句话,“也许她这一辈子,唯一真正爱过的人,只有查尔斯王子。”。
  
  
  
  联想起戴安娜的一生,这句话听着,真是让人郁闷极了。
  
  
  
  现如今,小王子们都长大了,查尔斯和卡米拉终成眷属了,当年戴安娜的保镖啊管家啊都可以出书了。还有一部叫做《女王》的电影,女主角得了奥斯卡。那个叫做戴安娜的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呢?我想,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年头,就这么来了,又走了,做王妃,生下两个儿子,然后离婚,然后暴毙。她的人生,可否有过更长久一点的幸福的时光?她的人生,竟然和所有的普通人的人生一样无法自主,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也是来打酱油的吗?
  
  
  
  答案,也只有在风中飘逝了。

 6 ) UK, dignity and calm.

That is why i am so keen on UK. Here a kingdome comes along with dignity and calmn.

But the queen drived herself and the castle seemed a little small, decoration isn't that grand. What is worse, the prime minister actually lived in such a flat instead of a mansion? ( UNBELIEVABLE \O/ )

 短评

传奇的女人 突然对英国王室产生浓厚兴趣

5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绝佳的小切入点,以女王一周内的困境,写尽世道人心、时代变迁。将并不算有趣的一件事拍得拉扯人心到窒息、环环相扣的精准,笔笔皆时代。极度工整下的是惊艳的演技,似乎感觉不到任何人的一丝微差,戏精海伦·米伦,演得真叫不可思议。“不要混淆谦卑与屈辱。”

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不太能理解拍这个电影的意图。

1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镜头前的戴安娜看着很做作

15分钟前
  • .
  • 推荐

甚至可以给更高的星,很好的娱乐电影,故事紧凑,主旨明确,很干净,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007.9.6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活动

24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被舆论绑架的王室。 个人觉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对旧时代贵族精神的缅怀而不是阶级压迫,然而人民以悲伤为由,逼迫女王违背内心。职责第一,个人第二的女王也蛮可怜,但是所有王室纠纷比不过死人的力量。“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27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演员太赞了

32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来自伦敦的投资银行家暗指布莱尔吧。从雄鹿身上,女王看到了自己,所以才会立刻去看死去的雄鹿,而迟迟不去看戴安娜。

36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也不容易的说

41分钟前
  • 渭川
  • 力荐

演伊丽莎白的老女人演技非常好。但除此之外无看点。

44分钟前
  • 川总
  • 还行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发的那番话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众甚至要废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讲的是天人两隔,却不得不继续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构了危机框架讲故事,工整却别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见的那只鹿,以为赶跑它便可予其自由。这与她的处境何其相似,无人能懂最凄凉。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Helen Mirren的演技,让人叹服!

49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52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这么boring的题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5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58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尊严、理智和克制是如何输给了狂热的娱乐情节,输给了大众媒体渲染的群体性情绪。不管跟事实是不是一致,这部电影本身的逻辑挺好看的。

1小时前
  • 荞麦
  • 推荐

只是像纪录片一样的静静展示了这一段历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

驾驭一段敏感的历史,喜欢这种写实风格,不给观众灌输任何观点,只是把事实展现出来你自己去判断。

1小时前
  • fomalhaut
  • 力荐

蛮触动于片尾女王对布莱尔说的一席话。作为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是自小被培养出来的一种操行。可是这个操行不适合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的人喜欢大惊小怪,喜欢公开表态,喜欢作秀,喜欢表演,就连女王,也要适应这个时代去演一场戏。你说这是进是退呢?

1小时前
  • A-su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