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岁月

HD中字版

主演: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罗什迪·泽姆,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光荣岁月 剧照 NO.1光荣岁月 剧照 NO.2光荣岁月 剧照 NO.3光荣岁月 剧照 NO.4光荣岁月 剧照 NO.5光荣岁月 剧照 NO.6光荣岁月 剧照 NO.13光荣岁月 剧照 NO.14光荣岁月 剧照 NO.15光荣岁月 剧照 NO.16光荣岁月 剧照 NO.17光荣岁月 剧照 NO.18光荣岁月 剧照 NO.19光荣岁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永远追求自由的国度

法国版《拯救大兵瑞恩》,但我觉得这部片除了战场效果外比 《大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身为非洲亚裔,导演大胆的对法国人高傲的建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提出强烈质疑与拷问,黑人和阿拉伯人就不是纯种血统?殖民地的人就该为解放“祖国”而无偿牺牲?非洲籍法国人就不是法国人?其实,诸如阶级矛盾、种族歧视、宗教仇恨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出于私欲和政治需要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根本谈不上正义与否,优劣与否,片中这一群被国家和历史遗忘的男人带给上层建筑里的人们只有反思、反思、再反思!

 2 ) 《光荣岁月》:来路与迷途 文/司马平邦

 [色,戒]因许多原因档期滞后,北京上海院线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的[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但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光荣岁月]提前为[集结号]在诸多方面设置“标准”,而从它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历来看,这部在中国内地低调上画的非洲电影的诸多方面,都与[集结号]非常相近,大到反思式的主题,小到一声爆炸和一幅画面。

    坐在电影院,听着阿尔及利亚兵团攻占德国阵地的炮弹爆炸声,不禁替冯小刚导演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

    看[光荣岁月]这样的电影,最让人愉快的是可以找到许多种角度,而反过来某部电影能为观众带来观赏观角的多少,可能也会左右它在商业或者艺术上的成功与否,现在,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带来观众越来越多元,也促进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尤其是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兴起,它们在市场上或多或少会模仿好莱坞的方式,但在艺术风格及内容上,许多电影更能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就像[光荣岁月]之于[拯救大兵瑞恩],它们没有拿到奥斯卡奖(5个主角共获最佳男主角奖),并非因为它合乎奥斯卡话语中的优秀电影的标准。

   出品国籍上,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其实,看过的人,人人都会承认这是部纯粹的法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漫长的婚约]的姊妹篇。

     法国电影,我个人认为,比好莱坞电影更接近人性,即它们更喜欢在人本层次上展示故事,而不是先把电影中的世界正邪划分足够清晰之后,再来探讨人性。正像在[虎口脱险]之后,你找不到另一部这样的电影,一个曾被亡国的民族能以如此可爱可笑的视角来叙述一件当年几乎被灭种的屈辱事,法国电影和它们的艺术家的脑袋里的零件似乎由太多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组成。

     在[光荣岁月]里,那些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而又加入法国反纳粹军队的法国殖民者后裔,他们的种族似乎早被“正宗的法国人”所遗忘,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但他们同时又身兼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身份,不管现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对阿拉伯人与极端主义者的相似度的偏见有多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对北非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争夺来看,阿拉伯文明中的正义、真理和文明的一面确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正义战争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这一点正是[卡萨布兰卡]和其它反映北非战事的好莱坞二战电影(如那些描述北非沙漠坦克大战的大量电影)无法替代[光荣岁月]的。我们很少像听到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或者蒋介石先生那样,在非洲反击纳粹的战士里找到某个大英雄的名字,在[光荣岁月]里,法国将军们把阿尔及利亚战士送上敌人阵地前沿地以换取德军火力点的战法,是阿尔及利亚籍的法裔导演拉契德·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对过去的这段“光荣岁月”最无情的剥露与批判,这样的剥露与批判同时又是矛盾的,导演又不断为电影中注入如“祖国”或者“正义”的符号,在进入法国作战后,独臂的赛义德(Jamel Debbouze饰,之前是个小偷)向着天上的法国飞机高呼“法兰西万岁!”时,那股真诚仍然非常打动人心,非常非常。

     我甚至怀疑,导演之所以对这个作战能力一般,出身小偷,呆头呆脑,最后又瞬间死去的赛义德如此偏受,多多少少是将自己的灵魂化身到赛义德身上。

    那是个充满光荣梦想又无力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想,这倒正合乎一个殖民或者移民后裔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

    2005年日本最上座也是最好的电影是[血与骨],导演为日籍朝鲜移民的后裔崔洋一,崔洋一历经奋斗,现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的巨擘,但当他拿出这部带着无限诚意的[血与骨]之时,人们并不是都被电影的艺术价值或者故事情节感动,而是被隐含在电影深处的那种移民后代复杂的矛盾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所打动,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感佩,也许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感。

    [光荣岁月]里的赛义德及其连队兄弟,让我想起了[血与骨]里的北野武。

    [血与骨]表现的是一个边缘族群在另类奋斗史,[光荣岁月]又何尝不是——电影的最后,一心想要升职的下士,背对着死去的战友,而又面对着许过重诺又不肯兑现的法国上校的背影,重新迈上战争的征途,亦给电影外的观众,甚至整个人类历史都留下了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

     人生下来,奋斗,终点,却只是寻找到从前的来路,但有些人的来路到底在哪里呢?

     [血与骨]的最后,北野武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进了朝鲜的土地,曾经大富大贵过的他死在萧条的故土,你无法说清他的一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光荣岁月]的最后,2005年,那场战斗60年之后,年迈的下士重回埋掩着战友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看着墓碑上60年前消失的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最大的悲剧是,从60年前,这个特殊族群浴血寻找的来路,现在仍然没有结局。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其实这个政客只说对了一小半。

 3 ) 原来这不是我的祖国

    得奖与否是我们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观看的重要指标,我选择观看阿尔及利亚电影《光荣岁月》的原因正是它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员竟然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法国影片《八美图》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获得过法国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过恺撒奖还无法同金棕榈奖相提并论。看过电影我们发现,这奖杯,与其说是颁发给这些演员,毋宁说是颁发给影片中的那群士兵,这更像是法国人迟到了60余年的道歉与认同。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与牺牲、危险与团结、英雄与无奈的史诗之作(《纽约时报》对此句有莫大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来自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投身到法国军队中,希望解放“祖国”——法国,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与尊严。然而事实告诉他们,除了他们自己,几乎没有法国人认同他们,他们同样付出了生命,收获的却只有苍白的精神鼓舞和空头的许诺。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与他们无关,美丽的法国姑娘不属于他们,看书识字的权利不属于他们,探亲假不属于他们,甚至连新鲜的西红柿也没他们的份。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对他们一视同仁的事物的话,那恐怕只有德国人的子弹了。

  他们终于发现,这个“祖国”与他们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他们无法从“祖国”身上获得荣耀和归属感。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一生也无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他们就是亡国奴。也许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远的缘故,他们竟然忘记了这一点。

  一个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却不属于自己,这个认知是极端痛苦的,失望与无力感油然而生。也许孙基桢能够体会他们此时的痛苦。(孙基桢是朝鲜人,1936年作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参加柏林奥运会,并获得马拉松冠军,在领奖台上,他低下了头,用鲜花挡住了胸前的日本国旗……)

  终于,这些士兵决定为自己而战,他们渴望世界记住他们的光荣岁月,他们希望让世界知道,有一群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成为第一批踏上阿尔萨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法国人”。然而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光荣属于法兰西,不属于他们。那些战死的人也许才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地开下去。

  在影片中,每当这些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战士牺牲的时候,就会响起那悠远苍凉的北非民歌,这歌声仿佛是在接引这些逝去的人们魂归故里。与这歌声相比,雄壮的马赛曲在影片里显得暗淡无光。

 4 ) 非版“狼牙山五壮士”——一群没能得到应有待遇的非裔法国军

《days of glory》(《光荣岁月》)是一部需要被铭记的电影,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虽然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而是那段历史和那些荣耀的岁月中,为法国乃至为全世界人民自由,尊严和兄弟之情而战的北非士兵们。本片没有紧凑详实的情节,但它却能以五名北非战士的鲜明性格和他们在山地战,丛林战和巷战中的表现来表达那段历史,一种精神和一种理想。当然,除了那段历史需要我们铭记,北非士兵的不公正待遇更值得同情。

非版“狼牙山五壮士”

虽然情节并不一样,性格更有差别,但是战争的主题,同样数目的士兵和为自由为理想所表现的精神不难让中国人将这5个北非士兵和狼牙山五壮士联系起来,故名“非版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性格迥异,参军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祖国”——法国能胜利。虽说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深层次上说,为了自由,尊严和兄弟情谊而战是一致的。

“小子赛义德”
(年轻 责任 知恩图报 尊严)

说他年轻,我们从外表可以看出,一副涉世不深缺乏经验的样子。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士马丁内兹接收新兵那天,他将手雷套在赛义德身上让他拔出来,结果他把保险环也给拔了,差点害得战友们炸飞天。

说他有责任,知恩图报,在这么一个年轻人身上的确是相当难得。为了不让母亲再忍受贫困,明知去参军意味着可能和爷爷一样有去无回,他还是别了母亲应征去了。对他来说,参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家庭摆脱贫穷,这出于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后来在阿尔萨斯支援美军的任务中,他可以拒绝,但为了自由和尊严的这份责任,他参加了。即使途中遭袭,队长受伤可以放弃任务时,他还是和战友一起肩负着那份责任。最后,为了救病床上的马丁,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对他救命之恩的报答,两人双双被炸死。知恩图报还表现在他主动跑到中士房间感谢救命之恩,并倒咖啡以谢。在随后的生活中,不断地为马丁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说他有尊严,表现在他发疯似的要杀马苏德。因为经常帮马丁做事,马苏德视他不是男人,还给他取了个女人的名字——“特丽莎”。为了挽回男人的尊严,他把刀贴在马苏德的脖子上逼他道歉。其实他根本不需要证明甚么,征兵的号召“是男人就参军取,为了祖国,将德国人赶出法国”已经证明了他的尊严,更何况北非士兵为了法国而战的事实本身就在不断地表现着他们的尊严。

“神枪手马苏德”
(爱情 责任)

为了爱情也许不是他一开始参军的理由,但是爱情确实他战争的动力。在马赛认识了法国姑娘伊莲后,他们相爱了,他喜欢她美丽的外表,也顾不上祖国拒绝和法国姑娘来往的现实。他们相约再见,承诺回来再续情缘。马苏德在军中不断的写信给伊莲,但是由于军中对北非战士的信件审查,他的信没有一封被寄出去,当然也就不会有回信。他虽然怀疑过伊莲的忠贞,但还是相信伊莲在等他,还想方设法像回去见她(但没成功)。

他的责任体现在对伊莲的一夜之情的负责和对写信给她并回去见她的承诺的坚持。信是写了,可没寄出,甚至想偷跑去见她,也没成功。要是最后的支援任务完成,他一定能回到伊莲身边,可惜他在巷战中牺牲了。他的责任更表现在作为一名北非士兵为了法国解放而战的事实上,那种精神,那种责任和尊严...

“下士卡德尔”
(上进 自由 尊严 兄弟情谊 平等)

卡德尔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他的上进。他一出现就是在军队的考场,通过考试他成了下士。当然他并不满足于下士,他一有空就拿着《陆军军官条例》读,希望能当上中士,甚至更高的头衔。

其实,我们在深入的思考他上进的原因时会发现,他要证明北非士兵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从而表达一种自由平等的愿望同时挽回他们的尊严。一次就餐,他们被拒绝享用西红柿,气氛之下他将一箱西红柿踩个稀巴烂。这里有句经典台词:“我们与法国本土的战友们并肩作战,在同一战壕里,抵抗共同的敌人,也应该有西红柿。子弹可不看人下菜碟。”为了平息骚动,上尉答应给每个人一个西红柿。卡德尔不断的通过语言,行动表现着他们追求平等的要求,他认为北非士兵可以当将军,没甚么不可能,至少可以试试。最后他选择支援美军的任务,并在只剩5人,且马丁受伤的情况下,担当其指挥任务。这是响应戴高乐将军的号召,为了世界人民的自由,为了尊严,为了兄弟情谊。可悲的是,最后只有他幸存,而且并没有得到事先的晋升承诺...

他的兄弟情谊也是相当令人敬仰的。在军中,他就像是一位老大哥一样照顾着其他士兵,帮助其他战友。当赛义德因误拉手雷被马丁痛批时,他在旁边说情;当战友伙食上受歧视时,他出面抗议,获得了西红柿;当赛义德和马苏德发生口角,他出面劝架;他站出来表示晋升方面北非士兵的不公,他建议赛义德识字...

卡德尔虽然没能晋升,但是在观众面前,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认可他的成绩,认可他的才能,他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将军了!

“中士马丁内兹”
(善良 两面性)

从头到尾这个长着阿拉伯脸的非裔法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善良。虽然一开始训练新兵会给人一种严厉甚至不讲情面的感觉,但是这掩盖不了他默默的关心这些北非士兵的事实。我们听到他告诉士兵要勇敢,害怕时抽根烟;我们看到他救下了赛义德;看到他不但没有训斥卡德尔踩烂西红柿反而向上尉反映该给北非士兵同样的待遇,尊重他们,不歧视他们;我们看到积极向上反应北非士兵的英勇;看到他建议他们放弃任务返回军中...很多很多不外露的关心。

不过在现实面前,他也只能适应,只能隐藏他作为非裔的事实。法国军队中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很现实的。虽然士兵们为了法国的解放,心甘情愿的战斗着,但是现实是他们总是处在不公正的待遇中...为了在那样环境中生存,马丁也只能隐藏他非裔的事实,当赛义德发现他的身份是,他甚至威胁说要杀了他。他的两面性不是他本性的表现,而是现实的逼迫,我们从他关心那些北非士兵和为之奔走疾呼中可以理解他,这样一个无奈的中士。

“虔诚的亚西尔”
(金钱 虔诚 好哥哥)

个人除了卡德尔,比较喜欢的是这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也许他为了金钱而参军的目的很狭隘,也许他夺取战利品的手段近乎强盗(拿走手表,竟打算撬嘴找金牙),也许他告诉弟弟参军目的很不高尚,但是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哥哥,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金钱而战的参军目的出于家庭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为弟弟争取更多金钱找个好老婆的一份责任,当我们看到他在雪地里脱掉弟弟拉比的鞋子为之取暖,自己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弟弟林中阵亡时,他哭天喊地,撕心裂肺的叫着“为什么,真主,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心灵难道不会受到一股暖流的冲击?

我说他虔诚不仅仅是他对真主的虔诚,更是他对耶稣的尊重。当他和弟弟进入一间教堂时,弟弟发现了教堂募捐箱准备将钱据为己有时,亚西尔阻止了弟弟,并告诉他那是犯罪,是羞耻。他还指着耶稣的像说“他们的神受了很多苦”。他对基督教的神的尊重和理解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真主是多么虔诚,对伊斯兰教是多么的信奉。

一群没能得到平等待遇的非裔法国军

作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为了宗主国心甘心愿战斗的例子,估计在整个世界史上都实属罕见。这群招募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北非士兵却为了“祖国”——法国的解放冲锋陷阵,表现出的不仅是他们的尊严,更是为了人类自由而战的精神。可是法国人是如何对待呢?——当被问及伤亡人数时,上校说道:“一场伟大的胜利。我们祖国法兰西沦陷以后,第一次打败了德国人。法兰西不仅恢复了荣誉,也获得了同盟国的信任。”他们的战争居然为的只是荣誉和信任!实在是令人气愤。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共同的军队中,北非士兵和法国士兵却是极不平等的生活在两个世界。观影时我所觉察到的不平等程度远没有写这篇文章时所深深体会到的甚。“不平等”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愤慨,简直就是“歧视”,文化上的歧视,如病毒般的存在,如此之多。

I 倒咖啡
中士的咖啡由普通士兵乃至下士倒,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在军中可能也存在,但是,这倒咖啡的角色总是那几个北非士兵

II 伙食
好的伙食是给法国兵的,而北非士兵的伙食就差了点。甚至连伙夫都欺负人,不给黑人西红柿吃,他还理直气壮。

III 炮灰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是北非士兵。都说战场上挨枪子的机会是平等的,冲在前面的真的和冲在后面的,甚至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平等吗?显然不是。一场战役后,一具具的尸体,裹着白布,很显然是阿拉伯传统的葬礼,我们明白很多北非士兵阵亡了。虽然纳粹令人憎恨,但是他们在心理战中运用的传单上的话实在有理:“政客们让你们(北非的士兵)充当炮灰,替法国人送死。穆斯林士兵,你们并非天生的奴隶…”

IV 晋升
除非你相当出色,像马丁内兹那样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否则作为北非士兵永远没有法国士兵晋升快,甚至没有晋升机会。同样为下士,迪里厄没有多少战功,却和马丁一块晋升,马丁为上士,迪里厄为中士。然而卡德尔最后在任务中幸存,上尉却没理他,甚至将他编入了另一个中士的队伍中,还是下士,而那个下士是他努力考试得来的。想想,如果他没有去考下士,不知道需要多久,他才能晋升为下士,可能一点机会都没有,牺牲的那几个士兵就是很好的例子。

V 信件
当兵的写信是他们和家里联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们的信件居然是要审查的。OK,也许是为了军事机密,那么审查后是不是应该寄出去呢?马苏德写的三四封信没有一封寄出去,害得伊莲以为他阵亡了。原因很简单,他是北非士兵,法国人不放心,那些法国士兵的信可没搁置呢。

VI 劳军演出
军队中的劳军演出对于士兵来说是身心的一次放松和愉悦。法国人给这帮北非士兵的劳军演出是甚么呢?两个芭蕾演员的芭蕾演出,原因可能是军中有部分法国兵。法军根本不关心他们,要是真的重视对这些士兵的慰问,即使没有阿拉伯文化特色的节目,至少也得安排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只可惜他们不在乎,随后士兵们一个个都走了,北非士兵不是没品味,而是文化差异导致的。

VII 回家
挽回荣誉和信任的一仗后,有很多士兵回家了,这里面没有北非士兵,全是法国士兵。军队的回答是,没有船可栽他们回北非...

VIII 支援任务
上级告诉卡德尔,美军在阿尔萨斯遭到攻击,需要支援和弹药补给。这么艰巨、危险的任务交给了北非士兵来做,说是他们是最勇敢的,最有经验的。是吗?还是他们好欺负?其实对于这次行动的原因,我有一点怀疑,等到他们到阿尔萨斯,根本没有美军,只有一群不知情况的法国人。一个老人说:“法国人吗?大部队呢?”我感觉居民知道会有大部队来解放他们,但是确是一群北非士兵。我估计美军需要支援只是借口,目的是要他们去冒险拖住德军,然后大部队可以顺利进攻。最后,等到法军来的时候,就只剩下卡德尔一人了。以上校名誉保证的嘉奖和晋升呢,已然…不仅卡德尔没有得到晋升,甚至连对他的安慰都没有...

IX 忘却
法国人令人气愤的地方,不仅仅是他们没有知恩图报,更是他们歧视北非士兵,忘却那段历史。忘却的不仅仅是卡德尔的晋升之允,更是战后对北非士兵养老金的支付,他们居然可以赖了士兵的养老金!

这就是一部北非士兵光荣岁月的电影,这就是需要我们记住的那段历史和那群战士!

 5 ) 从《光荣岁月》里的两个女性说起

周末佳片有约播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合拍的《光荣岁月》。本来我不爱看战争片,但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很有味道,在情节中慢慢把你融化。《光荣岁月》讲的是1944年到1945年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入侵。几个北非法属殖民地的小人物受军队征召,为奴役自己的宗主国而战,进行着一场以解放法国为目标的战斗。而实际上,他们与法国籍的士兵不可能真正的平等,所谓的自由、民主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不可能惠及他们所在的殖民国,因此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玩笑,并且是一个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不允许撤退的玩笑。

一样描写战争,《光荣岁月》选取了几个小人物的视角,另辟蹊径。比之于宏大的叙事,也许就是小人物的生活才让我们觉得这是最真实的历史。豆瓣上的网友已经写了很好的评论,我只须看就是,写不出更好的东西。只是我想说说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少有的女性。

一个是赛义德的妈妈。几十年前,法国人杀害了这些阿拉伯人的亲人,焚烧了他们的家园,而现在他们却会扛起枪,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似乎根本没有爱过他们的宗主国而战,这是为什么呢?不同的人对入伍怀着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希望摆脱贫困的命运,有的人希望在军队里得到晋升,成为法国人认可的主流。而赛义德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他决定要入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就是要解放法国。赛义德的妈妈哀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参军,就陪在自己的身边。而赛义德告诉她,哦妈妈,没事的,他们一定会解放法国,他一定会平安回来的。年迈的母亲不需要财富,也不需要所谓的解放祖国的荣光,对于女性来说,家庭远远是高于所谓的国家的。她只希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唯一的儿子能守在自己的身边。有谁知道一个即将送儿子上战场的淳朴农妇的心酸呢?或许他将一去不复返,留下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故土痴痴地凝望北方。

另一个是马苏德的法国女朋友伊莲。在一次庆贺战争胜利的狂欢中,马苏德遇到了伊莲。在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禁止阿拉伯人与法国女子来往。对于单纯的马苏德来说,在战争中能遇上一个和自己相爱的人,并且是比他有着更高社会等级的法国女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爱情突破了禁忌,他以为现在他已经参了军,是法国战士中的一员了,只要他胜利凯旋,就可以和伊莲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实际上,他和伊莲之间的书信,被军部审查扣下,因为他是阿拉伯人,没有权利和法国女人相爱。伊莲一次次地探问,却总是杳无音信。终于在解放阿尔萨斯的时候,马苏德在一场艰苦的巷战中牺牲了,他头上的钢盔里,还藏着伊莲的照片。如果你决定要爱上一个人,不要去爱一个战士,因为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会让所有的爱恋消退,死亡的残酷也让恋爱的乐章戛然而止。“你会等我回来吗?”在清幽的石板路上,马苏德仰头问窗台上的伊莲。她在两株艳丽的花朵之间,那样地美好。“会的。”只是她真诚的回答,再也等不回她的爱人了。

电影轻描淡写这两个女性,其实也是突出男性世界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贾樟柯在接受《城市画报》对他的采访时说到,男性被体制奴役的程度更高。更多的男性太认同于体制和主流,首先在意识上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维护地更加用心。而即使在高级体制化的国家和年代里,女性显得更加本能和自我,还能保持很多非体制化的一面。这点我很赞同。不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女人更加偏向于陈述自己的情感诉求,因为这比所有的以高尚和庄严为名的政治需求都更加重要。

法国人拍的电影让我爱不释手。另外一部《漫长的婚约》也写到战争,却让人看到坚守、可爱、调皮和明媚。再残酷的事,它也不会刺痛你,不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而是让你觉得辛酸就好,点到为止。甚至百转千回之后,还给你一些启发和带有些许乐趣的感悟。

 6 ) 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

这样的电影看了很多
但是在昨天凌晨还是被感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战争面前。都是万念俱灰。都是扯淡,那又如何呢,就像好男不当兵最后改编的歌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子让我想起狼牙山五壮士
只是想表达的东西还不太一样,感觉法国和意大利的这类片子有更强的自省
现在一天一部片、一张唱片、本来想一本书来着,但是智商太低看不完
不过还好了。。。。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