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HD

主演:伊隆·马斯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2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3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4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5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6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3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4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5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6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7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8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19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奥斯卡获奖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首次将镜头对准天空,讲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历程,以及埃隆·马斯克 20 年来为重振美国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这是自 2011 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在美国本土执行载人任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 会,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功臣工程师和宇航员。《回到太空》记录了 NASA 资深人员鲍勃·本肯、道格·赫尔利和其家人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将带领观众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激动人心的旅程,并探访马斯克和 SpaceX 团队的任务控制中心,见证其如何以“海面溅落”的方式将太空人送回地球。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泰语暗恋99天爱如风过角斗士(粤语版)亚利桑那SUGA: Road To D-Day午夜逃亡古埃及:国王谷里的生命与死亡相对的幸福火车上的女孩铁马骝II之街头杀手国语黑猫2怒海劫运河曲马拜托了!别宠我第五季沉默的海湾一吻存档读心人第一季奔腾向海洋头号外交官路上2023新铡美案我的快乐家庭玻璃精灵水晶之恋于波版末世黑天使第一季十四天天生有福云中谁寄锦书来深渊1989顽主十八岁海街日记(粤语版)我的野蛮囧妃蛇欲复活节回到高中时 第一季深海探奇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沼泽地2014曼谷爱情故事之拜托鼓笛震军魂

 长篇影评

 1 ) 要么死得安然,要么活得绚烂

“SpaceX正在寻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我们是一个机会平等的雇佣关系,我们提供基础工资、全面的医疗和股份福利”

以上这段话出自SpaceX官网招聘页面头部

2002年3月14日,SpaceX在加州霍桑出生,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成本,进行火星移民,使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

2002年2月,伊隆·马斯克与吉姆,阿德奥3人去俄罗斯,尝试购买3枚由SS-18洲际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第聂伯运载火箭末果

2002年5月,马斯克与火箭发动机天才汤姆·穆勒(前TRW Automotive火箭发动机设计工程师,SpaceX第0001号员工)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贡多的一间仓库创建了SpaceX公司,准备自研火箭。

Tom Mueller推特头像

接下来就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猎鹰一号的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当同处管理层的员工都为公司捏一把汗,觉得要“就地解散”的时候

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能力就开始体现了,马斯克并没有层层问责,而是找出纰漏,尽快安排下一次发射

同年9月28日,在第三次发射失败仅仅两个月后,第四支猎鹰一号便被架到发射台上,这一次,SpaceX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发射约3分钟后,一二级成功分离,发射约六分钟后,成功入轨

一二级分离,一级蹭到了二级发动机,二级险些失控

12月,获得NASA高达16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巨额货运合同,这对处于start up的SpaceX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之后SX像开挂般发展

2010年6月,猎鹰九号首飞成功,

2010年12月,龙飞船首飞成功(早期的货运版,影片中为迭代后能兼顾运货和载人任务的龙二版)

龙飞船飞行在非洲沙漠上空

2011年,宣布开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同时启动蚱蜢试验。

2013年12月,成功从NASA手中租下人类航天圣地,卡纳维拉尔角39A发射场,把该发射场从被拆除的命运中解救出来(2011年7月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39A发射场就闲置了,而作为博物馆,则维护成本过高)

本片中的Demo-2载人任务便是从该发射场发射的

与立于39B发射场的SLS遥相对望

2014年9月,获得NASA的载人飞船26亿美元巨额补贴,与波音在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领域开启全面竞争

2015年12月22日,在一箭11星入轨后,猎鹰9号芯一级成功返回陆地,人类从此掌握了量产型运载火箭的可回收技术!

2016年4月8日,猎鹰9号运载火箭芯一级成功实现海上回收。

一级成功降落在大西洋中的驳船后,由拖船拖回港口

2016年,成功与美国空军签署军星发射合同,打破 波音和洛马联合而成的ULA长达十年的垄断。全球太空发射正式进入低成本高性能时代。

2018年2月6日,重型猎鹰运载火箭首发即成功,成为人类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火箭。

此时SpaceX员工数已从最初的三人增长到约七千人,公司估值迅速超过300亿美元,累计订单收入超过120亿美元

七千人对一些老牌航天企业和举国体制的航天大国来说,确实有些“寒碜”,而根据马斯克本人的说法是:雇佣很多人去做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是不明智的。数量永远难以弥补质量上的差距。人多了还会降低效率,增加任务成本。

2020年,星链计划低轨巨型星座进入快速建设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运营商。一同竞争的还有英国的OneWeb公司,其公司的卫星组网任务由俄罗斯火箭发射完成,3月份后由于东欧战争和政治因素,与俄罗斯撕破脸皮,后续发射任务交由SpaceX完成

同年4月30日,NASA选择了SpaceX参与其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SpaceX将会为NASA建造一款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着陆器。

在这里补一个小常识,阿尔忒弥斯计划(英语:Artemis program)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进行中的一项国际合作太空探索计划,目标是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科研点,并且最终登陆火星。该计划以希腊神话女神阿尔忒弥斯命名,她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此前美国的登月计划叫阿波罗计划。

接下来再把时间调回到2019年,SpaceX的重头戏:星舰(StarShip)发布会

这个似乎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Starship Troopers》保罗·范霍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马斯克带到了现实之中

starship样品机MK1

自从猎鹰九号横空出世后,SpaceX实现了火箭一级和整流罩以及飞船回收循环利用,而二级火箭无法回收一直是SX的痛点,拿到NASA巨额飞船研发费用后,SX依旧延续自己的大胆风,设计了一二级均可回收的星舰发射系统,支持后续的返月和登陆火星的任务

两年间,秉持互联网快速迭代思维的SpaceX持续“炸机”,收获数据后更新实验机,再炸。截止到今年年初的星舰更新发布会,已建造了20只星舰实验机

右为发布会更新的星舰发射系统(星舰+超重型助推器)

因为FAA环评结果迟迟不出和发动机技术原因,星舰的轨道首飞被拖到了今年五月底,到那时,大家可以共同见证,承载人类登陆火星愿望的是一枚如何特殊的火箭!

左为波音承造的载人登月火箭系统,与SpaceX的星舰同台竞技(幻想图
超重型助推器底部并联29台发动机,SpaceX的暴力美学
星舰宣传片截图

又水了一篇影评,谢谢各位,晚安

 2 ) 关于国家矛盾的个人理解

最近看了几个纪录片,一个是这部马斯克的,一个是美国对外战争和金融霸权的,这两部片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不输出情绪。

很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个人对国家的敌视,其更本原因在于个人把本该是一群人的组合理解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结果就是当这个理解成一个人的组织或国家或企业,做的坏事是很可恶的,做的伟大的事是有不轨之心的,无论做什么他本质就是坏的,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并无二致。

其实,无论是国家,组织,企业,都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便于理解和对话及凝聚力量而打造的虚拟名词(可参考人类简史)拿一个国家举例,国家里有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进而转化为政治诉求,侵略伊拉克可能就是能源企业的政治诉求,这对于当地平民来说很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是恶魔,因为一小部分资本家不能代替所有美国人。

同理,美国债务高涨,运用金融霸权印钞票,你能说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华尔街的资本家应当承担责任吧。

马斯克搞的火星计划,计划实现火箭的多次利用,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伟大的,而他一个公司也不能代表美国就是伟大的,马斯克只是国家的一个个体,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当看待一件事物时,不能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这样很幼稚。当美国在做坏事时,你要看到不是美国这个人在干坏事,以至于联想到,美国这个人有很多企业都是坏蛋,美国人都是坏蛋。

而应该清楚做坏事的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借用国家这个工具在干坏事,发射火箭,是马斯克在用公司这个工具实现他的太空梦,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在用国家的资源和机构在进行真理的探索,你在读书是你利用学校这个学术机构过去知识,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而作为主体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无疑的,但在旁观者看来,你做的事可能损害了我的利益,矛盾和阶级利益就此产生!

————致所有在用狂热的思想抨击一切的国人,多看点书吧,这样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3 ) 火箭和我——不是影评的影评

片子其实早就看完了,有感而发把以前一篇没写完的随笔改一改就当影评了吧,其实和片子没多大关系。

说起与SpaceX结缘,还是在2019年的某一天。那时候的我忽然迷上了火箭发射的视频,于是在B站闲逛的时候,我一眼就盯上了当时如日中天的SpaceX,那时猎鹰重型的热度达到了航天届的顶峰,好像所有的人都在谈论SpaceX与马斯克。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猎鹰重型的发射:两发助推器的回收就好像从宇宙降临的礼物赠送给人类,以庆祝人类新的太空探索时代到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世界上现有的科技,但主推降落时不稳定的直播画质、箭身上烧黑的色块、以及马斯克以及全体SpaceX员工在指挥室的欢呼,这些不完美的小细节和研发者对于这一成功的激动,提醒着我这一起都是真切的科研成果,并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 从那时起,这位和我父母差不多大的中年人——马斯克,以及这家年轻火箭公司——SpaceX,就吸引着我燃起了这个对航天和火箭的“小爱好” 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去看一些有关航空航天的视频和文字:火箭发射锦集、每月发射报告、航天科普......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期间不断地自行百度和维基查找那些不懂的名词解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去了解这些知识,尽管我知道它们对我的应试毫无帮助,而且我并不能记住和理解那些复杂晦涩的参数和资料,因为我仅仅是一个成绩很拉跨高中文科生。 那一年年末,长征五号遥三发射成功,我国的重型航天任务便从2020年开始激增。那一年起,全球航天最闪亮的两颗星无疑是SpaceX和中国航天。有很多场发射都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印象:高考出分那天中午发射天问一号、半夜四点爬起来看发射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的飞速组装,当然还有影片中的龙飞船发射,简洁到极致的内舱和宇航服展示着世界上最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研制者spacex的高技术力与美学考量。 其实至今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对航空航天有这样“叶公好龙”一样的兴趣,我尝试着去解读自己:或许是人类基因中对太空的向往?或许是对终极科技机械的崇拜?或许只是纯粹的无聊,搞不明白……不过看着火箭升空喷吐的尾焰拉出一串漂亮的马赫环,一级一级解体的推进器,以及点火那一刹那的轰鸣和入轨时人们的欢呼,不知为什么都让处在学习焦虑和生活迷茫下的我感到一些治愈,对于成人世界不习惯和逃避的我,也许有一天也会像小王子那样“回到太空”吧。

 4 )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看了SpaceX的纪录片《回到太空》🌟🌟🌟🌟🌟

之前一直觉得特斯拉作为马斯克的重要产业之一已经算电动车届的Apple了。这次看完SpaceX的发展史,甚至想要消费一些马斯克的产品(可能目前只有特斯拉了)或者贡献一点力量

和乔布斯一样,马斯克也是满腔热血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几点从纪录片里知道的:

1.这个旅程居然持续了18年(2002-2020)才终于有了期望的结果(演示任务二号实验成功)

2.作为私营企业与NASA合作,双方都克服了许多争议的声音

3.🇺🇸漂亮国在几次毁灭性的灾难后一直是通过俄罗斯送宇航员上太空的,所以SpaceX的成就意义非凡

4.马斯克从PayPal挣钱,在SpaceX花钱,尤其早期完全在为爱发电

5.SpaceX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大量的试错、极限实验获取成功的宝贵经验

6.美国在上一次登月后未再次登月的原因之一是月球旅行的高额费用,同理火箭发射的费用也是航天领域的难题之一,SpaceX的目标是通过回收节省成本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人类征服火星 👀 摘抄片尾马斯克的这段话作为结尾:

“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像古埃及这样伟大的文明创造了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机会的大门正向我们敞开,但我们不能指望他能敞开很久。我们得趁它敞开的时候好好利用”

 5 ) 《回到太空》:励志的公司宣传片

《回到太空》是由美国导演金国威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追踪了伊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过去二十年里不可思议的崛起过程。在疫情期间看这样的片子,相信许多人会受到鼓舞或感动,并由衷地感叹自己的活动范围与片中那种宏伟梦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反思正是这部片子想要取得的效果之一。它成功地把一家公司的宣传片拍成了一首献给理想主义的赞歌,燃情又励志。

我曾经问一位研究传媒的美国博士,“回到太空”“开发火星”这样的口号真的对美国公众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原因在于,美国一直是科技的受益者,这是美国人“用科技解决一切问题”思路的延伸。比如,如果地球上的环境污染失控,变得不适于居住,那么如果已经在火星建立了殖民地的话,就等于留好了一条退路。在美国,有一群像卡尔·萨根那样的科普作家向公众宣扬科学家的理想主义精神,激发人们探索太空和未知的兴趣;阿波罗登月、挑战者号爆炸等标志性事件都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再加上《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的大量大众传媒的渲染,太空不仅是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也强烈地存在于普通人的想象中。多数美国人会觉得去太空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所以,这样的口号在美国很有影响力,能够牵动普通大众的神经。

美国人确实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回到太空。自从2011年7月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退役后,美国就丧失了从本土想太空运送与航天员的能力。之后几年,美国宇航员只能坐俄罗斯火箭往返太空,还要付给俄方高额的“路费”。这当然让一部分充满国家自豪感的美国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一边怀念六七十年代美苏太空竞赛的峥嵘岁月,一边骂当今美国的政客没有远见。片中一位宇航员难堪地回忆,她从太空回来后参加电视节目,许多学生观众问她成为一名宇航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好俄语!”她回答。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诞生了。他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一个有点特立独行人,经常发表有点古怪、耸人听闻的言论。虽然他的两家主要公司今天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是即使在美国,人们仍旧对他褒贬不一。在一些中产阶级眼中他是有点“邪恶”的富人,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一样,利用法律漏洞逃税,苛刻地对待工厂工人;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他是“骗子”,通过迎合政府的环保政策获得补贴,骗取纳税人的钱。

虽然有这些争议,但马斯克在商业上非常有决策眼光,且知道如何包装自己公司的卖点。美国国会之所以砍掉航天飞机项目,主要是因为太贵了,据说平均每次发射的费用高达5亿美元;而且出事故的概率也很高,五架飞机就爆炸了两架。太空项目主要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已经证明了自己在空间科技方面的领先;加上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近年来渐渐加大,当时许多穷人质疑仅仅为了科学研究花这么多钱是否划得来。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等国在太空技术方面逐渐追赶上来,美国人的心态又变了。片中一位NASA官员担忧地说,未来太空中我们将落后于中国,“甚至落后于印度”。

马斯克敏锐地觉察到,在美国的体制之下,要说服美国政府支持自己的私人公司,必须证明它更有效率,发射成本更便宜。这也符合美国右派的信条,认为私人公司一定会比NASA这样的政府实体更有效率。凭借20年来持续不断的研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地研发出了火箭和太空船回收利用技术。按照片中的宣传,这样可以将发射成本降低到NASA发射费用的十分之一。很显然,帮助美国人“回到太空”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科学家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实际的基于成本控制的商业计算。此外,虽然这是一家私人公司,马斯克本人进行了大量前期投资,但它主要的客户是NASA,它的发展仍旧离不开政府支持,最终要由纳税人的钱来买单(虽然更便宜),这就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虽然这些背后的因素是很明了的,但是这部纪录片有意回避了这些,它也回避了比如“太空技术掌握在私人公司手里是否是件好事”这样的普遍担忧。它把镜头对准了充满抱负的企业家,富有科学精神的研发人员和奉献意识的宇航员。它强调了太空探索的科技挑战和风险,克服这些挑战所需要的毅力和勇气。它回顾了美国在太空取得的历次标志性成功和灾难性事件,甚至“过时地”展示了乘坐龙飞船到达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的生活细节——玩具恐龙如何悬浮在空中,宇航员在空间站健身,太空行走等等——仿佛这些都是第一次发生一样。这些充满怀旧色彩的镜头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美国属于这里,美国在这里不能缺席。

 6 ) 回到太空 有感

2011年nasa做了最后一次航天飞机的飞行,后续美国的宇航员都乘坐俄罗斯的火箭去往空间站。唏嘘和感慨,时代变迁,这群万里挑一的人才在2011年也感到无比迷茫吧。

看完它才知道马斯克的space x成长有多艰难,当他们这类新兴势力闯入这个行业时。旧势力(波音)带着阿姆斯特朗等往届宇航员+国会议员来阻挠和否定他们,其中充满了金钱交易和旋转门,理想?no,生意。

Space x的早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创始团队来讲,这就是一场赌博,虽然行业政策是鼓励的,但造火箭这件事基本没有容错率,而且还是从零开始,失败就意味着失去绝大部分。我想压力是极大的,同样,选择这么做的人,想必拥有着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极度渴望自己梦想的画面,好比小时候无比渴望玩到游戏机。

紧接着是连续3次失败,账户资金吃紧,顶住压力,在失败中学习,不容易太不容易。第一次成功进入轨道后,拿到NASA15亿美金合同。然后解决火箭再回收利用,精准落地的问题。然后我好奇为什么NASA都没能做到的事他们这个初创公司搞定了?官僚的保守的,成功过的但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住的NASA,注定搞不定。而充满着信念,“追求”失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加上我推测市场化的薪水招募到有能力来解决问题的员工,这些是space能成功的原因。

这是一场持续的,不断地突破新的挑战,参与的人需要持续保持紧张的努力的状态

另外,这个纪录片也提醒我,不能只关注他们的政府,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先进的领域。

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物种的进步,是需要不断的有前行者,前行者影响后来者,不要停滞,技术和科技不是随着时间就会进步的,金字塔、长城我们都已经忘记如何去建造了,很多年前我们能登上月球,但后来我们也忘了。趁着还没忘太久,赶紧去做!

 7 ) A giant leap for mankind

2019年艾美奖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联合美国太空总署和国家档案馆联合拍摄了纪录片《Apollo 11》,2019年正是阿波罗登月整整50年,而2022年又恰恰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的50周年,因此,这部《回到太空》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2022年发生太多事,一方面是马斯克雄心勃勃殖民火星的太空计划继续推进,体型惊人的重型星舰第一次实现了地面点火并将在近期首飞;另一方面是NASA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实现了第一次实验发射;于此同时,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也完成了首个空间站的构建。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上,2022注定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50年前是人类太空梦想的终结,50年后的return to space恰恰又是一次重新开始。

心潮澎湃之际,脑中回想的依然是阿波罗登月那段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尼尔阿姆斯特朗缓缓走下登月舱的舷梯,仿佛是有感而发,说出那句举世闻名的话:A small step for man,a giant leap for mankind。面对浩渺的黑暗,看见蓝色的地球从地平线缓缓升起,那么小,那么脆弱的一个小小的蓝点,却是庇护我们所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家园。

期待人类能在本世纪的太空探索中取得更大突破!感激每一个在太空探索中做出牺牲的宇航员与科技人员!

 8 ) 我们又有多久不曾仰望星空

与其说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类乌托邦式的纪录片。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logo好似特步,但尾巴却好似一条长长的流星。说其这是一部描绘马斯克个人理想的电影,倒不如说是描绘一群人追逐理想的电影。

太空飞行商业化这个看似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的想法,如今却在逐步成为现实,并且成为了航空发展的关键理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一路的爆炸走来,再到如今,一身星球大战趣味十足的航天服,极富未来感的载人火箭,很难不让人觉得,未来其实就在不远的将来。

丰硕的成果绝非一撮而就,《回到太空》篇幅或许不长,但在现实中横跨的时间却并非一朝一夕,其中的前车之鉴也好,后车之师也罢,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站在2022年这个特殊的节点,明明在地球上我们属于个人的生存压力就在眼前,个体户的磨难,上班族的无奈,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但我们还是需要乌托邦,需要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有人在帮我们去完成这种幻想的话。

我们都需要属于自己的幻想。

 短评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11分钟前
  • Crepuscule
  • 力荐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15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17分钟前
  • 可真豆
  • 力荐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20分钟前
  • 撒野
  • 力荐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21分钟前
  • Jaguar@sh
  • 力荐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23分钟前
  • 差不多查理
  • 推荐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27分钟前
  • hansglz
  • 还行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32分钟前
  • Sanders03
  • 推荐

片尾曲赞

34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3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39分钟前
  • 左右
  • 力荐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46分钟前
  • Novichok
  • 力荐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47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51分钟前
  • 陈以泉
  • 力荐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55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6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1小时前
  • xTnis
  • 推荐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1小时前
  • 鹅岭懒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