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怨

HD

主演:克莱尔·布鲁姆,理查德·伯顿,玛丽·乌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5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少妇怨 剧照 NO.1少妇怨 剧照 NO.2少妇怨 剧照 NO.3少妇怨 剧照 NO.4少妇怨 剧照 NO.5少妇怨 剧照 NO.6少妇怨 剧照 NO.13

 长篇影评

 1 ) 萨冈影评《约翰·奥斯本应该喜欢莎士比亚》

我们又一次思考为什么look back in anger在法语中会被译为《野蛮之躯》。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庸俗的题目,故作诱人却可能使人们没有兴趣去看这部精彩的电影。

我没有看过约翰·奥斯本的戏剧,我不知道电影在多大程度上遵从了作者的意愿。那个“带着愤怒回首”的人,是一个心痛欲裂、暴力的年轻人,他什么都无法忍受。既无法忍受不平等,也无法忍受一成不变,他无法忍受冷淡,也无法忍受谎言。按照这种逻辑,在他的生活中显然没有什么可以接受的事情,这便导致他攻击别人。(我应该说,如果没有非常令人震惊的真挚时刻,如果不是那个绝妙的理查德·波顿来扮演主角,这个人物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危险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他和一个彼此爱慕的女人结了婚,但是他不断地折磨她,因为,正如她所说,“她已经习惯了”。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所以咬着牙不做声,一直保持这样。这通常使人想要打她丈夫一对耳光。这一对耳光最终由他妻子的朋友克莱尔·布卢姆“执行”了。克莱尔·布卢姆在他妻子离开的时候喜欢上了他。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他的妻子回来了。她失去了他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敢告诉过他这个孩子的到来。他们一起离开。

除了紧凑而优美的视听效果之外,这部电影的优点还在于完全不落俗套。丈夫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是人们怜悯他。两个女人并不互相讨厌。当妻子的朋友说他的妻子在待产时,他并没有哭泣也没有立即冲向电话。他只是回答说他喜欢的一个老妇人在同一天死去了。其他的一切对他都无所谓。人们的情感中充满了吃惊、震撼、怜悯。人们理解。人们理解这个人的愤怒。一个有文凭的聪明人,沦落到卖糖果的地步,他的岳父家不承认他,他看着他的朋友在市场上被驱逐,只因这个朋友是印度人。“那么你到这个腐朽的城市来做什么?”当另外一个朋友被禁止走进市场时,他这样喊道。“在我的家乡,我是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另一个朋友说。此时甚至都没有像传统电影所演绎的那样,会有人给恶警一拳。只有一张憔悴的男人的脸,他无力地与大地的腐朽斗争。他只是一个愤怒的男人。

约翰·奥斯本一定喜欢莎士比亚。大场景和理查德·波顿的狂怒中都充满了谵妄、暴力和幽默,这些我们更多地都是从戏剧中看到,而非在电影院里。这部电影演绎得非常精彩,体现了英国演员偶有的天分,这种天分轻易地征服了其他人。“伙伴”的角色演绎得也非常出色,同样绝妙的还有伦敦的美景、雾气和小号的呻吟。尤其是,如阿丽亚娜之线一样,有一个刺痛人心的、残忍的真相,电影之中突如其来的温柔并没有试图去粉饰这个真相。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快报》1960年10月13日)

 2 ) 一个万人迷的自我修养

伯顿的一位朋友说,伯顿在50年代总是来往于好莱坞和伦敦西区之间,所以对于好莱坞的最新变化不能实时掌握。但他在泡妞方面的功课做得非常用心,每次来到好莱坞,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问他,好莱坞最近新签了哪些女演员,叫什么名字,大致履历,相貌如何,性格和爱好如何?

他回答之后,伯顿就直接把这些信息记录在餐巾纸上,然后折叠放进口袋里。这样可以保证他在遇到这些女星的时候,互相自我介绍之后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话题,立即熟络起来。

伯顿在记人名方面简直有一种强迫症,不但在每进一个剧组,每到一个剧院就会立即记下所有他见到的人的名字,哪怕随便一个群演,一个打杂的。甚至在没有和别人见面,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面的情况下,就提前做好功课,把别人的路数完全摸清。

很显然,他认为能够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让对方认为自己得到了尊重,这是社交的必修课。

他的记忆力非常强大,在欧洲上流社会的宴会上,来自欧洲各国的不同宾客,他都能在简单的交谈之后,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对方的言行举止,他可以用英、法、德、意、西这五国语言轻轻松松地模仿他们,因为这对他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 在58年的伦敦拍摄《愤怒回首》期间,他同时和希比尔、布鲁姆、玛丽乌尔、苏珊斯特拉斯博格这四个女人周旋。

其中玛丽乌尔是主动追求他的,她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点,哪怕她是这部戏的制片人兼编剧约翰奥斯本的妻子。

伯顿的弟弟格雷厄姆当时也在剧组,他目睹了全过程。

“她毫不掩饰她对里奇(伯顿的昵称)志在必得的决心,这让令人很难堪,因为她已经嫁给了约翰奥斯本。我不止一次听到她提到她对里奇的渴求,她说里奇的魅力几乎没有人能抗拒。”

伯顿对此不屑一顾,对他弟弟说:“这是一种职业危害。”

后来,玛丽乌尔说:“理查德不只是想和女人做爱。他喜欢酒、美食、朗诵诗歌。你明明知道你只是在短期内他的露水情人罢了,但他会让你觉得,你在他的生活中占有最特别的位置。”

伯顿后来还是没有拒绝她的求欢,和她发生了关系。她明知道他另外还和三个女人同时保持关系,但她一点都不妒忌,反而可以做到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在这部戏结束之后彻底结束,他们藕断丝连。十年之后,在瑞士拍摄《血染雪山堡》期间,她再一次成为伯顿的女主角,两人再次上床。

当然,伯顿同时也在睡着女配角,波兰女星英格丽特皮特。在泰勒偶尔不在片场的时候,他会开车带她去伦敦玩,一个一个酒吧厮混过来。期间有人认出了他,问他是不是理查德伯顿,他坚决否认。 放几张《愤怒回首》里他和玛丽乌尔的床戏图吧。

玛丽乌尔,伯顿,布鲁姆

作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男性象征”,很多导演想让他在电影里脱,尽量露肉。然而他非常憎恶这一点,在《蓝胡子》时更是坚决拒绝脱衣服。

因为这些男人不明白,他的性感不是因为身材,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来自于他的气质,内涵,以及对女性的用心,他的语言和人格魅力。这些是靠脱所不能展现的。

而好莱坞那些以性感著称的男星,没有一个是他的这种性感类型,所以思路早已被好莱坞造星业和明星人设模式化了的导演们不能理解他。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天微博上总有人不解,认为伯顿的脸并不帅,哪里有那么夸张的异性吸引力的原因了。

只有亲身接触过他的人,才会明白他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他的熟人很多都是那个巨星时代的名人,好莱坞和英国戏剧届的大明星,大人物。个个阅人无数,美丽的脸庞不知道见过多少。

但他们无论男女,无一例外不在夸赞伯顿的脸,伯顿的眼睛,伯顿的魅力,伯顿的学识和内涵,伯顿的为人处世。他们被他迷倒,喜欢他,欣赏他,爱上他,能说这些人都没有眼光,都是在说谎吗?

像欧洲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那些可以上达王室的著名交际花,国王的情妇,真的很美吗?真的肉欲横流吗?并不是。她们穿着保守严实,打扮得和贵妇没什么两样。但上流社会的男人迷恋于她们的聪慧、学识、机敏的谈吐,善解人意的性情,高品味的艺术审美。综合在一起,就是一种高端的风情。

同理,伯顿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万人迷也是如此。

他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明明是个风靡西方的万人迷,却一点也不会膨胀,也不会摆架子,一副拽了吧唧的样子。他对于每一个女性都很用心,看他做的这些功课就知道了。即使他心里对她们不屑一顾,但他绝不会表现出来,他会让每一个和他交谈的女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美的,最值得被爱,最值得交谈的人。

 3 ) 大男人长了娘们嘴;装愤青实际窝囊废!

看了一部愤怒的电影《愤怒的回顾》,越看越生气。很少有一个角色能让人如此讨厌、鄙视,本片的男主人公吉米做到了。吉米是个卖糖的小贩,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自然愤怒不堪。他每天挂着一幅臭脸,不停地对着身边的人叫嚣、挖苦、咒骂,骂人家虚伪,骂人家为富不仁,骂社会不公,骂朋友伪善,他随意羞辱自己的老婆,对她没有一丝温情,甚至老婆怀孕了他也置之不理,逼的老婆回了娘家。

吉米即使这么的讨人厌,却还有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男人、女人像苍蝇一样围着他转。老婆走了,曾被他百般侮辱的老婆的闺蜜竟然马上投怀送抱,跟他同居在了一起!真是贱皮骨头啊!吉米这回有所收敛,看得出他的色厉内荏,虽然嘴巴成天BB,但却只是嘴把式,他其实狗屁能耐都没有。管理市场的官员多次找他麻烦,他也不敢对人家怎么样;一个印度人因为卖货太便宜,被其他小贩挤走,吉米还替他出头找人理论,结果也没人鸟他。吉米这种愤青,说白了就是窝囊废,他的愤怒没有任何用处,只能伤害身边真正爱他的人。这样的人真是可恶至极!

吉米的老婆回娘家后流产了,却对吉米还抱有幻想。她找到了闺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实就是想让人家腾地方。闺蜜识趣的走了,吉米和他老婆竟然和好如初。愿他们两永远相爱,为民除害吧!

吉米的扮演者是理查德·伯顿,就是那个伊丽莎白·泰勒最爱的一任老公。看这部电影我才发现,他们俩真是太像了!尤其是大吼大叫的时候,真是drama queen附体啊!伯顿演的话剧味十足,以现代的标准来看他的表演真是过火到了极点,怪不得他6次提名奥斯卡都未能如愿。

本片导演托尼·理查德森和伯顿一样都是英国人,从事舞台剧、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值得一提的是,托尼·理查德森曾与著名演员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在1962年结婚,之后于1967年离婚。他们的两个女儿娜塔莎·理查德森(1963——2009)和朱莉·理查德森(1965年出生)都是著名演员。他们离婚是因为法国女演员让娜·莫罗,但两人之后却并未成婚。托尼还喜欢搞同性恋,但他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之前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1991年11月14日,他因艾滋病并发症去世,终年63岁。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和她的女儿娜塔莎、朱莉。幸好和托尼早早离婚,而没被传染艾滋!朱莉演的《查泰利夫人》非常经典。

 4 ) “愤青”一词的诠释

此片是朋友介绍说让我找的,电驴上找到的,看之前看了下网上相关的零星介绍,说,本片的原著堪称世界愤青运动的第一声号角,毕竟“愤青”一词来自该书名。

怀此先入为主的介绍,当看了一个小时的时候,我跟朋友说,你要看的话肯定会跟你的预期会不一样的,,你应该想看这个是冲着这是一部愤青的电影,愤青一词就出自此电影的原著为由,,但我看了一个小时看到的净是说一个人的心理落差所导致表现出来的语言 行为 思想等的种种,跟我认为印象中的愤青还真是没什么太多关系,,里面所说的跟实指现在概念上愤青的概念相关联的是少之又少,,。。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个电影拍得挺棒的,从心理到表演到镜头的画面和调度什么的都挺棒的。

99分钟的电影结束快结束时,我想说这个电影挺棒的,绝对是一准五颗星极力推荐之作。慢慢的我觉得时代背景 人物性格的形成 故事的发展都在环环相扣之中,让人可理解了。所诠释出来的“愤青”一词虽然更多的表象还是由于本片主角的自己或者他人认为的“生不逢时”而产生的“厌世”情绪,但已不仅仅如此了。

“伙计,你想不想看看什么叫公平?”
“我对公平最感兴趣,不过我不习惯它运用到我头上。”

“谁让你来这个血腥的国家的?”
“我来,是因为在印度我是个被驱逐者,一个贱民。”

 5 ) 释然的回顾 (私语体影评)

当Jimmy Porter搀扶着重归的妻子走过蒸汽弥漫的铁道天桥时,标示完结的字幕出现于荧幕之上。画外似有一无声的叹息。也许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更适合这部用苦涩作为底色的英国新浪潮电影。

四个年轻人,他们在青春的顶峰,恰到好处,脱了稚嫩,却还没有世故,不过是开始有了些愤愤不平的样子。理查德.波顿 Richard Burton 饰演的市场糖果小摊贩---Jimmy Porter 态度不羁,好像时刻怀揣着一把利刃,像一头年青的豹子,行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

他出身低微,但受过高等教育;他厌恨时下普遍存在的对时代的冷漠:“没人思考,没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不过是又一个星期天晚上。”

他傲慢、执拗地昂起骄傲的头颅,内心却游离、孤寂、自卑,好像是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他用愤怒去藐视他眼中的不平,他用拳头和无礼去伤害他的爱人。但是当与母亲相处时,他的眼睛却卸去了所有的盔甲,丢掉了所有的利器,湿润而柔软;当他悲伤地倾述自己无助孤独的童年时,他的双眸,哪怕轻轻一碰,都会让暗涌的波澜顷刻汪洋,淹没时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只造就了一个物质享受而精神懒散的无聊时代。Jimmy Porter这类人是作者对城市的一种想像,确切地说,是城市边缘生活的想像、城市阴暗角落的想像,跟着工业化社会的人性心理,跟“二战”后的心灵幻灭都有关,是经历动乱的一代青年。很难把他们用简单的思维归纳为好人与坏人的哪一列。

Look Back in Anger 舞台剧版1956年上演时,曾轰动了整个剧坛。同年英国新浪潮电影名导托尼·理查德森将它搬上了银幕。犹如苏格兰荒野砾石的理查德.波顿,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全世界最原始、最著名的“愤青”提升到一个令他的同行们都难以触及的高度。他绝不是阿兰德龙那样精致如牧神的男人,他好像从来就没有年轻柔软过,他在雨夜孤寂的背影像是悬崖上一头绝望的狼,他笑得粗犷,冷得如冰。虽然他用愤怒掩住了眼睛,而爱和希望终归要洞穿心房,洞穿所有因背叛带来的失望,洞穿所有孤独无助的夜与黑暗。
英国的电影常带着一种清教的简约,理性与感性的对峙,还有在看似宁静之下的一种“潜”暴力,黑白也好,炫彩也好,所以当我读到你对于这部电影感慨时,心底的涟漪悄然复生。

You grow up quickly, try not to be bitter, embrace opportunity and if you’re lucky you move on and blossom. As to the future we’re all guessing and hoping.

你对我说,“你买了这部电影的碟片,真的令我受宠若惊,希望你不会觉得它太沉重太压抑。I know...sorry!”在你的心里,真的以为我是一个只喜欢粉红爱情故事的那个叫琥珀的女生吗?
不,不是的。在黑暗的梦里醒来的她,也想划一枚火柴用它的微光去照亮记忆的暗夜,告诉自己不要害怕未知的未来,给我所爱的人许一个幸福的前景。

 一幕电影,一段心潮

衰老、孤独、背叛、无望的爱还有微小的善良,日复一日地在周遭上演,生活看似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愤怒与悲伤静静浮现。我想之所以我会去想要了解这部沉重且非愉悦的电影,也许其实是更想了然——是什么样的情节让你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能有这样一种欣然承纳眼前命运的态度,能让生命不再有不能承受之重。

 谢谢你细心的体贴。当粉红的浪漫逐渐褪色之后,作为生命底色的失落与悲哀却纷约地不请自来。虽然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记忆和感觉,却不能遗忘,无法复原。

 谢谢你的真诚。“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世事无常,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实、丰富,来赢取更多的掌声。当他释然地回顾昨日的痛苦,用真诚来回应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自赎了自己,也启迪了他人。

想着某个冬日夜晚,一杯简朴的茶,碧绿的叶子在玻璃后飘摇变形,白色的水汽氤氲了对面那双凝视的眼睛,也氤氲了两颗瞬间回望的心灵。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谁也不曾预想,因为这部暗色的电影,让我们各自的心潮暗涌,在太平洋的北端与南端如潮水般遥遥相应。爱的涓流在寒夜里渐渐温暖了曾经回顾的梦魇。

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ba58b0100yvnr.html

 6 ) 一部最初被制片人毁掉了的佳作

58年5月,奥利弗在纽约办了一场200人的游船派对,游船在午夜的哈德逊河上巡游时,身穿红色T恤,在甲板上为乐队的奏乐打着拍子的伯顿是最醒目的一个。他这引起了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注意。

他需要为他的剧作《愤怒回首》的电影版寻找一个主角,这是一个名叫吉米波特的愤怒青年,一个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他聪明、紧张、叛逆、愤世嫉俗,却对中产阶级妇女有着强烈的性吸引力。毫无疑问,伯顿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吉米波特。

伯顿一听说这个角色,立即感兴趣了。

奥斯本告诉伯顿,他目前还没有拉到投资,但只要伯顿答应出演,以伯顿的名气,马上就会有人投拍。

伯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伯顿的两个经纪人听说此事之后,认为伯顿太轻率了,甚至认为这部电影将会是一场灾难。

然而当时伯顿着实被吉米这个角色迷住了。他想要重新测试他作为演员的能力范围,这是个不容错过的巨大挑战。 奥斯本果然对圈内宣布,伯顿签约了,这部电影将于9月开拍。这导致中间这四个月伯顿接不到别的工作,甚至菲利普想要作为独立制片人给他拍《科里奥兰纳斯》的电影版,也因此不得不计划流产了。

伯顿因此同时承受了来自经纪人以及养父的压力和怨怼。但他绝不让步。

最终,奥斯本从华纳兄弟公司引入了65万美元的预算,雇佣了英国新浪潮导演托尼理查森执导该片。这是天才编剧+天才导演的组合。

谁也想不到的是,华纳老板杰克华纳派来的知名制片人哈利萨尔茨曼却最终给伯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伯顿的传记作者认为,从48年到现在,十年间,伯顿真正蜕变了,“他脸上胖嘟嘟的婴儿肥已经消失了,那种孩子气的魅力看起来已经被抛弃了。他现在是一个成熟、刚毅、聪明、英俊的男人。具有慷慨豪迈的气质和不可捉摸的危险。”

伯顿认为,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该片是伯顿的经典之作,英国新浪潮电影中的翘楚。

他写信给菲利普说,“我对整个经历非常满意,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我期待着看我的电影。” 女主角是克莱尔布鲁姆,女配角是玛丽乌尔。伯顿带着希比尔去伦敦的片场之后,同时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第四个女人突然出现在了片场,因为她实在熬不住对他的刻骨思念。她是苏珊斯特拉斯博格,她已经有几个月没有见到他了。

当苏珊兴高采烈地扑进他的怀里,和他进行一场热烈的长吻时,化妆间的门突然被推开了,布鲁姆出现在门口。

愣怔片刻,她大骂,“你们,混蛋,给我滚!”然后掉头跑掉了。

这场意外,让他同时失去了布鲁姆和苏珊。

布鲁姆这次离开他之后,再也没有回头,很快嫁给了罗德斯泰格尔,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初恋情人,他在遇到泰勒之前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个打击。

下一个打击接踵而至。作为加拿大人的萨尔茨曼不能理解这个英国电影,他认为将会失败。为了维护他在美国的声誉,他竟然在首映之前就开始唱衰它,将矛头全部对准了伯顿。

他对记者说,“伯顿不是第一第二的角色人选,我一直在努力对抗对伯顿的选择。把这个角色交给伯顿是个巨大的错误,他看起来太老了。”

美国记者把他的话报道出来之后,英国记者也开始跟风,一起唱衰。

当萨尔茨曼在华纳的放映室里给杰克华纳审阅这部电影时,华纳也被他灌输了这些概念,以至于才看了五分钟就问,“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

萨尔茨曼回答,“英语。”

华纳说,“这是美国。”然后走出了放映室。

他告诉宣传人员,不要在这部电影上浪费宣传资源了。

伯顿非常恐慌,他不顾一切地试图挽救,他在发布会上说,“这部电影有性方面的信息,性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冲动和驱动力。”

然而继这部电影在美国因为媒体和影评人的恶评影响下票房失利之后,甚至英国的影评人也纷纷说33岁的伯顿太老了,不适合演愤怒青年。他们让普通观众不去买票,让这部优秀的电影票房惨败。

这似乎又印证了萨尔茨曼的先见之明——看,我说伯顿不行果然他就是个票房毒药吧? 在英美两国票房全部失利之后,伯顿还受到了萨尔茨曼的当面斥责和怪罪。他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伯顿身上,让伯顿背黑锅。

杰克华纳认为伯顿是个赔钱货,根本不可能在电影方面取得成功。他下令雪藏伯顿,不再给他任何的宣传。

这是伯顿在好莱坞职业生涯的低潮期,又被公司雪藏,他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这部他满心期待的优秀作品,不但在拍摄过程中他失去了他心爱的女人,在上映前后又让他遭受了大量的侮辱和污蔑,最后他的电影事业也被连累了,这个跟头跌得他头破血流,但他无处诉苦,只能默默吞咽。

伯顿后来回忆说,这件事让当时的他“伤心欲绝。”

能让他亲口承认的痛苦,那必然是真实存在,而且只会比他说的更为严重。如果不是60年时的《卡米洛特》让他自救成功,真不知道他会沦落到什么地步。 时间最终证明了真相,还给伯顿一个迟到了的公道,虽然他已经看不到了。

 短评

看得我是心情沉重。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个Helana怎么就突然爱上了Jimmy呢?alison怎么还那么大方的忍受她的好友和她的丈夫呢?那个cliff对Alison是什么感情啊?好错乱……为什么直到Alison失去了孩子,Jimmy才肯同等对待她呢?难道人都见不得别人没伤没痛的……

7分钟前
  • veganwitch
  • 力荐

或許得歸功於最初的舞台劇劇本,角色關係變化合理而深刻,主角的憤怒、階級意識、厭女情結,都很有意思,Richard Burton的表演也有加分,但相較下,導演的電影語言平凡了點。另外,我不太喜歡圍繞這可惡男人的過量包容及憐憫,及他(自以為的)革命家浪漫對劇中女性所向披靡的魅力…

10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剧本把男主的讨厌性格渲染得很足……

11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推荐

英国新浪潮代表作,号称第一部愤青影片。剧本写实,台词犀利,伯顿对于台词的掌控能力非常强,表演相当棒~

16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看得我是心情沉重。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个Helana怎么就突然爱上了Jimmy呢?alison怎么还那么大方的忍受她的好友和她的丈夫呢?那个cliff对Alison是什么感情啊?好错乱

21分钟前
  • C c
  • 较差

7/10。吉米对资产阶级的愤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受国家的恩惠完成了大学教育,借助高知识背景与富家女完婚,另一方面,他工人阶级的出生无法真正获得妻子家的优厚资源,沦落到街边摆摊。他抱怨缺乏理想的物质社会,甚至在购物时宣称,货架上既没有西班牙和法西斯,也没有大规模失业,但突破身份局限的道路变得更加渺茫,这种迷茫转化为了对别人的愤怒,行事上刻意违背妻子的意愿,待人性情不定,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尖酸刻薄,郁郁寡欢的态度激化了夫妻矛盾,一次次争吵中深陷对自我行为的谴责,更令人厌恶的是妻子在闺蜜的怂恿下伤心地回娘家后,吉米随之与海伦娜发生了关系。这个偏激的青年形象指向的愤怒显然焦点模糊、有些无状,虽然结尾杰米痛改前非,请求身孕不保的妻子原谅,夫妻在火车行驶的浪漫浓雾中依偎在一起,但更像一出短暂忘却现实的童话。

2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英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约翰.奥斯本的本子和理查德.伯顿的台词功底都很强悍。伯顿曾公开表示他最想要亲吻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伊丽莎白泰勒,另一个就是克莱尔.布鲁姆!这个女人不寻常!

2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DT号称John Osborne是他最欣赏的剧作家(除了RTD)

28分钟前
  • Mlle.61
  • 还行

#LFF4# 好聒噪,男主演得太用力过猛,完全没有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的那种共情,这么演,导致感受是邻居吵架的戏码,而且还是不好看,连饭后八卦都懒得说的烂戏

32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很差

英国五十年代kitchen sink式情节剧的杰作。对工人阶级的刻画丰满而具有批判性,对两性关系的白描又令人唏嘘时代的局限,情节算是于无声处惊雷。喜欢。

34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同性恋罪化时期的深柜们果然是一群强调雄壮阳刚的厌女恐同者,最后克莱夫要走了,吉米小心翼翼措辞又急切表意那段确实gay到不行。影史上说英国新浪潮的愤怒青年反叛是和美国迷惘垮掉一代遥相呼应的,哈哈,呼应得好啊,海明威可不正是大男子主义深柜的领军代表人物!这片简直完美勾勒深柜一词含义。另外反映底层工人阶级和社会厌倦,我大胆猜测诺有缸也挺喜这片,Don’t look back in anger!

39分钟前
  • 推荐

对于男主的刻画,令人咬牙切齿,不仅是因为他的盛气凌人、歇斯底里和易怒体质,还因为就这么一个男人竟然还有两人女人爱他爱到无法自拔,匪夷所思。两个女主的行为莫名其妙,简直无语。勉强3星送给克莱尔·布鲁姆这个演员表演时的灵气与美貌。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6.3/10,叨叨叨,叨叨叨,一部毫无意义、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片子

46分钟前
  • 扬科夫斯卡娅
  • 较差

啧 观感奇差

47分钟前
  • 七侠镇旅游大使
  • 较差

7.厨房水槽先声之一。影片将工业化发展进程当中的英国,渲染的多少有些阴郁、幽闭。为这一时期英国电影当中那些具有阶级意识的“愤怒的青年一代”提供了环境上的心理支撑。

49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男猪脚是心理变态吗。。。。

52分钟前
  • Swiss★
  • 还行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一个愤世嫉俗、无所事事的男人(男主:吉米),先后俘获两个女人的芳心,并束缚两人甘愿为他天天做着熨衣服的家务活。影片中的吉米堪称“愤怒的青年”的典范,出身社会中下阶层,做着贩卖糖果的小贩子,对着自己心中的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愤怒的咒骂社会壁垒、教会和统治阶级。影片还存在着“殖民歧视”“移民歧视”,设置和吉米同为贩卖摊主的印度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巡查官时刻保持的对于印度摊主的敌意,直至将其逼走,或是对于英政府50年代移民政策的不满以及种族关系紧张的一种控诉。

53分钟前
  • 青绿纽扣
  • 推荐

理查德.伯顿为什么要演的像另一个白兰度?这真是影片最失败的地方,虽然伯顿也是舞台剧强人但是他骨子里没有这种“愤青”的气质而这种东西靠演是很难演出来的,整部片子就感觉伯顿在使劲的演,多少有点假。。。PS写这个剧的人一定恨死女人了片里两个女人完全是女人中的败类。。。

55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难看。

60分钟前
  • haihai
  • 很差

1. 愤怒的理查德森,完全不想让观众感觉到舒适。2. 男女主但凡有一点改变的想法,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自我安慰。3. ——"something is gone wrong somewhere isn't it?", ——yes! but nobody dares to change. 4. 老人去世后面马上接一个孩子们嬉戏的场景,也是够狠。5. 台词精辟,值得细品

1小时前
  • Theodor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