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HD中字

主演:Gary Hustwi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城市化 剧照 NO.1城市化 剧照 NO.2城市化 剧照 NO.3城市化 剧照 NO.4城市化 剧照 NO.5城市化 剧照 NO.6城市化 剧照 NO.13城市化 剧照 NO.14城市化 剧照 NO.15城市化 剧照 NO.16城市化 剧照 NO.17城市化 剧照 NO.18城市化 剧照 NO.19城市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城市之心

20180917看过。

关注建筑是因为我喜欢美的东西,喜欢光影艺术,喜欢设计,希望有生之年能真正接触到这些东西。在BJ,在“铁盒子”一般的公司里上班下班难以接触到这些。

关心城市规划是因为在生活过的城市过的不幸福,无论是回不去的家乡,往任学校所在地济南厦门HK,BJ都没有彻底爱上一座城的感觉。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成为实现阶级飞跃的重要资产(从无产到中产需要一套房,从中产到资产需要N套房),如何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配置资产,我相信国家城市历史城市变迁能够多少告诉我一点答案,至少你能感受一下她历史的脉动吧。

总之,城市经济学很重要,如果想找到让你更适宜生活的城市国家。

如果我们不关注新移民是怎么融入城市的,那城市会被贫民窟化。
参与式贫民窟改造工程,做出毛坯房?剩下的由家庭自己改造。 改造贫民窟的促进作用,人们超着中等收入的方向努力。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古典建筑林荫大道引入城市,提高城市自豪感。
花园城市构想,同心环设计。
巴西利亚,简单具有现代设计的城市。
波哥大市长,人民的基本权利里面不包括停车权利。限制停车限制出行。
新兴城市市中心不断转移,花重金我修地铁是不理智的,中心转移到地铁不方便的地方,快速公交车道更高效。
哥本哈根:不要看多少人穿梭行走在城市中,要看多少人要为城市停下脚步。
简雅各布,社区功能与城市之心。
美国二战后基于郊区化发展模式,搬离拥挤的城区,美国梦与家庭住房紧紧联系。
Defining sprawl is liking defining ponorgraphy, you know when you see it.定义城市扩张就像定义三集片,一旦你看过你就明白了。即使是美国郊区,每一幢大开发商开发的房子也像是cookie cutter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把人们撒在郊区,侵蚀了田园风光。凤凰城成了城市扩张的反例典型。
底特律:从一个昔日的全球工业生产大城市衰败到今日的农业自治特色城市,200万人口只剩70万。
建筑行业,一个大量才智被浪费的行业,80%的设计规划不被采用。
新奥尔良:没有灾后重建规划,无数的建筑师在这里设计一通,让真哥哥地区看起来更像灾难。

 2 ) 城市的自发性

时隔七年再次观看这部纪录片,仍然感到非常惊异与感动。这是一部让我大开眼界的纪录片,开启了我对纪录片和城市规划无尽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影片中展示的非凡建筑,还因为城市规划所蕴含的精妙的哲学、无尽的想象以及带给我的感动和希望。

城市是现代生活的中心、是资本与公共利益的博弈场,也是一种现代性景观;它一面活力无穷、激动人心,包容着多元的文化与艺术,一面却喧闹、拥挤,贫穷与犯罪在其中滋长;它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又因为其高度的复杂性让许多看似理所应当的设想变为适得其反的尝试。规划能让空间更为有效的利用,能够让破败的公共区域重焕生机,但是傲慢而自我封闭的设想却会带来失败,而这在城市中往往意味着社区被摒弃、人口流失、犯罪滋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的空间太过广大,城市的活动十分活跃,设计师在图纸上雄心勃勃地画出细细线条,考察设计的可行性、与周边建筑的相称性,这些是宏观的、静态的;而在实践中,他们会变成街道、高楼或者其他建筑,会影响周边居民、行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影响是具体的、动态的,由上至下、单向的规划是难以完全包含此类内容。简·雅各布斯在批评城市规划者对整齐秩序的痴迷时就指出,成功街区具有的精密的复杂性并非城市规划者所认为的失序,它代表着一种弹性极大的、精巧的秩序,而这种秩序往往不能被城市规划者所完全了解。因此,由下至上自发性的公众参与是必须的,城市的自发性需要被纳入城市的规划中,甚至在来自官方的关注处于缺位状态时,自发性便成了自救的指南。贴在墙上供人自由书写的贴纸传递出人们对自己街区的期待,种在荒地上的蔬菜成为社区重振的希望之一,协同参与建造公共住房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的需求……自发性给予了城市参与者无限感动。

从城市乐观主义者的角度看,城市就像一个大型的试验场,潜力无穷因此魅力无限,小小的改变便能够带来人群的聚散,为城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气质。在原本空旷的纽约公园中放上一些移动的椅子,允许人们自由的选择最为舒适的方式度过自己的时间,就像拨动了放置在静止的、光滑的平面上小球,让原本空旷也无效的公共空间“活”了起来。问题意识同样重要,了解一座城市的问题与需求比简单的照搬有效太多。正如在波哥大,选择修建快速公交而非地铁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契合了新兴城市的发展趋向;反之如巴西利亚,漂亮而规整的城市设计却让居民承担着通勤不便的苦恼。找到正确的问题以及合适的解决方式就像是在施展魔法,有时看似简单的举措却能创造出惊人的效果。

思考城市也是在思考我们的生活,以及生活的可能。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其本身代表着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也代表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因此城市规划往往也会有一定惯常的倾向:朝向更为高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城市服务于生活,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能够给予的生活而不是它本身。或许拆除高线公园能够让出地块给商业发展,或许砍掉百年老树能够挪出空间建造新的住宅,但是无尽的发展的终点又是什么呢?

 3 ) 《城市化》: 后现代城市交响曲

【把影评作业放上来什么的 >.< 我是业余的 纯粹分享】

一、Gary Hustwit 和他的设计三部曲

对于设计爱好者来说,Gary Hustwit 应该不是个陌生的名字。这位现年48岁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因其2007年的导演处女作 Helvetica (中译《传奇字体》,由 Helvetica 这款经典的现代主义字体出发涉及了平面设计的诸多议题)而被设计圈观众认识。尔后他又在 2009 年拍摄 Objectified(中译《设计面面观》),介绍和讨论有关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理念。2011 年讨论城市规划设计的的《城市化》 (Urbanized) 是其设计三部曲的终篇,至此三部有关设计的影片构成完整序列,成为 Gary Hustwit 的代表作品。

三部影片有着统一而鲜明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在整个序列下来愈臻成熟:影片无任何解说,完全由业界人士的访谈和蒙太奇组成,以冷静、客观、叙述性的基调,讨论各种不同议题,呈现不同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观点。在这三部影片中导演的身影几乎完全被隐藏,仿佛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受访者带领着观众一起审视着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设计。 而在零散的访谈片段中,却隐藏着导演安排的一套叙事主线,传递着一种理念,告诉观众设计不仅仅是美学和艺术,它在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的今天扮演着重塑世界的重要角色,并阐述设计在面对人类共同的未来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抱负和担当。这既可看做对大众的设计启蒙教育,也能为设计从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更新的思维方式。

二、当设计成为领航世界的力量——设计三部曲的创作背景

总体来说,Hustwit 的三部曲充满着一种宏观的抱负,一种对现实世界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关注,以及用设计改变世界的决心。几十年来,设计人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前,设计是美、是艺术、是时尚,设计师执迷于创造更美的造型,并且似乎也满足于此。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设计师在对自身的不断思考与定位中,认识到了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在今天越来越从锦上添花的陪衬转化为一股生死攸关的力量,一种能够领航世界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好明天的力量。

在设计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小成本的 Helvetica——世界上第一部以一款字体为题材的纪录片诞生,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开创了「设计电影」作为一个纪录片类型的先河。有趣的是,Hustwit 在拍摄这部电影前并非设计爱好者,也从未当过导演。他在1980年代作为音乐制作人,为制作一本手册初涉电子出版与平面设计。1990年代开始尝试制作字体,21世纪初才开始意识到字体的强大力量,并开始关注 Helvetica 这一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的经典字体。从此,Hustwit 在他开创的纪录片新类型中展开了他的设计之旅。

从 Helvetica 到 Urbanized ,4年的时间世界面貌也已发生巨大改变,在 Urbanized 的拍摄过程中,新技术的身影随处可见,借助技术发展,影片制作被更多地「众包」出去:拍摄融资在众包融资平台 Kickstarter.com 上完成,筹得12万美元;Hustwit 在拍摄时也在向他的 Twitter 关注者征询意见,甚至在 Twitter上邀请业余电影制作人员为他拍摄一些他自己无暇拍摄的片段。拍摄过程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推动下的「众包」,或许也是技术和设计使得个体力量和价值得到放大和重视的一个隐喻。

三、《城市化》:「人」的回归

三部曲对现世的关切在《城市化》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与 Helvetica 和 Objectified 相比,《城市化》讨论的不再是单独字体者工业制品,而是我们切身生活的城市,一个生态系统——目前超过半数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到 2050 年城市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我们不得不关注更多设计以外的东西,比如环境、社会关系、政治,而最核心的是关注「人」。因此,与前两部影片不同,《城市化》中的受访者不仅包括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也包括了政客、社会活动人士、异见者、普通市民,涉及的话题也不止于设计本身,更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民主政治,使得其关怀更为广泛。影片用蒙太奇带着我们看过遍及五大洲的各个城市,用这种类似「城市交响曲」的方式,清晰地传递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影片中,现代主义用巴西利亚的规划建设给出了它自己的回答。1950 年代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建设是城市规划的典范,是现代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它是极简主义的、有序的、完全理性的、将不同功能区域合理分隔的,在现代主义者的眼中是堪称完美的,然而它真的带来更好的生活了吗?当你乘坐飞机从高空俯瞰,你也许会觉得它是完美的,但当你真正站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你会觉得它的规划是一场灾难——功能区域被「理性地」分隔而缺乏联系,以至于你不得不一直驱车在一条条完全笔直的大道上颠簸,这将带来交通大规模拥堵的挑战。巴西利亚的失败之处在于,城市规划者俯瞰视角的理性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许并不适用,真正站在城市的土地上,脚踏实地地关注「人」,让城市改变他们的生活,才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本来出发点。

于是我们看到,从对现代主义的执迷中走出的设计师、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开始真正地「站在地上做规划」,让城市对居住在它其中的人来说更为友善——不仅仅为人们提供生活设施、卫生条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发展机会与个体尊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在丹麦哥本哈根,自行车和行人的专用道彰显着这种尊重;在智利圣地亚哥,城市黄金地段的经济适用房体现了为贫困居民提供均等机会的理念。而城市中的「人」也在发挥着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自己城市的建设中来。 被全球化浪潮席卷后的世界,却有更多人开始向「本地化」着眼,意识到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的飞速发展与建设,更是「社区」的延续与发展——如果你把人们都放进高楼大厦中的格子,人和人之间就会变得冷漠而没有联系,然而当这个庞大的城市是由一个一个有活力的「社区」细胞组成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化产物,而是有着自己的血脉和独特的 DNA 的有机体。我们在片中看到市民如何用自身的力量在衰败的底特律创造新的生态农业;看到艺术家 Candy Chang 如何利用城市规划与街头艺术的结合让新奥尔良的市民在风灾重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看到开普敦黑人区如何利用「协商式规划」减少犯罪 ;看到英国布莱顿的街头艺术家如何通过一件作品唤起一个社区的节能意识并促成行动。你会发现,让城市居民开始「参与」到规划的协商过程中来而不是「被规划」,带来的更多会是沟通、责任感、行动的改变,减少的是分歧、冲突与戾气。而这种改变是自下而上的,而非居高临下地「规划」出来的。城市规划者,在站到地面上之后,还要走到社区中,让规划接通城市的血脉,而不是用「理性」把人规划进格子。


四、后现代城市交响曲:乐观地面对城市的未来

前面已经说过,Gary Hustwit 的影片表述方式是类似「城市交响曲」的。然而城市交响曲传达的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崇拜:片中大量的特写镜头给了机器,火车、电车、钟表……人们行色匆匆,操作着机器或者让自己的生活适应着城市的工业化节奏。尽管片中有很多人物,但他们都没有机会与观众对话。于是我更愿将《城市化》看做《柏林:城市交响曲》以后现代主义形式的转世化身——当理性作为被审视批判而非崇拜的对象,80年后它带着更多对「人」的关注转世而来,折射出的是城市化的理念从机械与几何化的理性、高空俯瞰式的规划,向充满人文关怀、脚踏实地的设计的转变;从设计者掌权、工业化安排一切,到人们广泛参与、「协商式」民主化设计的转变。

从另一个维度上,如果将《柏林:城市交响曲》看做一部实验电影,那么《城市化》就是为这种实验式风格赋予更多意义的的成功应用。城市交响曲中蒙太奇的剪切有其内在关系,形成一个个乐章,而《城市化》则是把这种关系更为明示出来,并通过访谈使这种对城市的凝视有了更多的意义。你既可以说城市蒙太奇是访谈的陪衬,也可以说访谈是城市蒙太奇的旁白,总之《城市化》不是一个干巴巴的访谈录,而是一种借由受访者的视角在不同城市中的巡礼;而受访者视角编排的内在逻辑又体现了导演的观点与立场。导演的角色在这部片子中是不存在的——它无旁白,视角是纯客观和记叙性的;然而导演的角色又是时刻存在的,他所展示的城市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和关注焦点。

概括来说,《城市化》作为设计三部曲的终篇,它是前两部的总括,将设计对现实的关注升华到更高层次,使开创「设计电影」类型的这个三部曲有了更宏大的视角;也可将它看做「城市交响曲」的转世,是一次更具启发意义的城市巡礼。此外,这部片子使我对城市化的未来更有信心。如片中一位规划师所说,「不乐观的人不可能进入这个行业」,当专业人士的创造力与「人」的自发力量相融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城市——人类自己的家园——将成为全人类在这星球上共同留下的最伟大作品呢?

 4 ) Notes

Elis 之前提到的 Participatory Design。
Bogotá 的市长好可爱。
Parked car lane between bike lane and traffic @ Copenhagen.
喜欢 Tidy St 的 InfoViz。

Hustwit 这种很泛的说话方式感觉并不太适合 Urban Planning 或者 Industrial Design 这种过于宽大的主题。比起走马观花地讲一堆城市,不如就挑一个城市好好讲。比如 NYC。Highline 和 Jane Jacobs 这两个很有意思的点都只是随便带过了。还是更喜欢 Helvetica 这样挑一个主题来讲开的故事。喜欢从各个方面来切入正好可以把 Typography 里一堆谁也不关心的点给带出来。

忽然想到这样泛泛地讲的一堆例子大概会在 GRE 作文里十分好用。可是某人已经考完了~

 5 ) 有感

半夜刷微博不经意看到的片子,想着要对城市化多点了解,拓展知识面,便看了。影片由很多个城市案例拼凑而成,相互之间感觉没有关联。

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节电行动,并在公路上喷涂用电量变化图;以及德国斯图加特公民反对S21项目抗议行动。

印象深刻的话说,城市不在于它的人口有多少,而是有多少人驻足,流连于某处。差不多的话吧。

 6 ) 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在伦敦旅行,凑巧遇上,今天在Barbican Center看了这个片子终于。之前想去看一直,但都没赶上分别在波士顿和纽约的首映。

电影跟我的预期不太一样,看完后的感受跟当初第一次看Helvetica和Objectified时完全不一样。片子不是单纯说建筑,我一开始觉得他这片应该是重点采访知名的建筑师和事务所,但不是。片子讲城市化,建筑当然还是占很大比重的谈,可片子不是单纯只讲建筑。导演的题材越拍越大了;从一种字体,到近几年的产品设计,到讲城市化。问题大了,线路就多。从采访选人看,导演这次有加入了自己一定的出发点。纪录片的感觉没有像前两部那么来的客观和记叙性强。

整个片子是一个个城市的讲下来,然后每个城市由采访的对象来讲述他们当初的构想和他们居住的感受。片中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是丹麦:最靠里是自行车道,然后是停车道,然后才是机动车道;说这样就是停车道保护骑自行车的行人而不是自行车总是擦到撞坏停泊的车辆。只是转一下思路,一切都解决了。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中国在片子里的例子选的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是很正确的选择,因为北京的城市发展确实有太多问题了,上海也有,但是北京确实更加严重。采访的人是豆浆兄,访谈有讲到点子,但是不够深入。我一直期待他可以讲几个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例子,可惜他没有...OMA和库哈斯在这个片子里被拎出来的例子就是CCTV楼,所以他就被归进来讲北京的问题。

我觉得谈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找本土的人(LOCAL)。你可以在北京出现一个CCTV楼为了证明一些上层群体迫切希望他们的城市可以去拥有的标签。但是谈一个城市的规划,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是当地的。你可以去采访有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但需要本土(LOCAL/风土化)。我一直以为中国要采访建筑师会找马岩松,结果并没有。一直觉得马岩松是国内建筑业界接下去很多年轻建筑师想要走的道路上很典型的例子。

片子里采访了两个城市的市长,最后的例子终于还是挡不住的掺进来了政治。这个片子的主题本身确实有一些需要讨论的议题是(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控的,但是我猜导演的初衷还是以这些人为主。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深刻,但是不应该放进来这部片子,因为所有城市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这样很徒然无力的例子,像我之前所说,因为政治不可以不存在,所以它的发生就是不可控的。

Gary Hustwit的纪录片一直给设计师带来思考。我是学产品设计的学生,看Objectified超过14遍,觉得每次从不同受访人的话里都可以获得多少的收获。以上是看完Urbanized第一遍的一些浅见。

 短评

挺有意思的纪录片,讲述了城市设计的一些粗浅内容。如今设计如上海,东京,孟买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难度已经远远超过发展数百年的欧洲城市了,如何保证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提高舒适度,是每个设计师都必然面对的挑战!

8分钟前
  • Riobluemoon
  • 推荐

干货没有多少,但是看了以后还蛮有感触的

12分钟前
  • 上将文丑丑
  • 力荐

喜欢elemental的贫民窟改造和波哥大的慢行系统案例,但一个多小时要讲urbanized这件事,总有一种电影刚开了头就结束的感觉:p

16分钟前
  • i
  • 还行

道路权;快速公交,自行车道,高线公园,有机菜园。分散资源挤出人口,还是集中资源满足新移民?社区精神,郊区化。

20分钟前
  • 头头儿
  • 推荐

对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理念颇为赞赏!以及,我真喜欢底特律那个说话很直的种菜小哥😆

23分钟前
  • kido🖖🏻
  • 推荐

我真的是怀着去学习的态度去看这个纪录片的....结果在讲纽约格林威治的规划那段镜头竟然拍到杰西和巴沙了!!杰西戴了红帽子,巴沙戴了个墨镜,他俩真的就只是路人无意间被镜头捕到!!我估计他俩自己都不知道!我当时整个人都石化了!!我发誓,真的是他们俩!!

27分钟前
  • Iberian
  • 力荐

城市化的常识:贫民窟自下而上的自演化、交通出行模式面向个人尺度、隔离导致的街区和城市衰落、群众参与规划、民主和分歧、创新。

28分钟前
  • reneryu
  • 力荐

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也看了一部叫The Humn Scale,後者更完整清楚。但對完全不了解城市設計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入門電影。

32分钟前
  • Hajime
  • 力荐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see different things in this multidisciplinary topic

33分钟前
  • 绿小草
  • 推荐

虽然我不见得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案例都挺有意思的~

36分钟前
  • leoglory
  • 推荐

行人/自行车/快速巴士道路权,人口,能源,治安…具例:孟买=贫民窟、巴西利亚=纸上完美、智利圣地亚哥=廉房、波哥大=BRT+自行车、哥本哈根=自行车、底特律=坍缩+城市农业、北京=飞速发展、凤凰城=郊区蔓延、Brighton=省电、纽约=高线公园、新奥尔良=灾后重建、里约+开普敦=治安、斯图加特21=新旧冲突…

38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设计面对图纸,终究要在现实社会中使用

43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力荐

清熵B站“稍后再看”列表。边做卫生,边松散地刷完。

46分钟前
  • 严冬
  • 推荐

虽然依旧是个泛泛的城市化入门片,但还蛮喜欢哥本哈根做的一些尝试的,里面也提到我很喜欢的高线公园,底特律城市退化之后出现的有机菜园,智利的参与式设计保障房也还有些意思,选浴缸选热水器的问题。http://open.163.com/movie/2015/9/3/H/MB0JQR6IL

47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简直是业界项目和名人大巡礼 绝对适合课堂推广

48分钟前
  • 糖烘烘
  • 推荐

开头动画不错,后来就是听一群人balabala,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等等,所谓的民主,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就是听大多数人的啊,也不全对吧?#20220504

49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基本上可已算是城市规划的科普片。

53分钟前
  • 遗忘以后
  • 力荐

IFC看的too, 之前卖票的信誓旦旦说会满座,结果成了Furman Center的包场。好片子,又给人旅行的冲动,特别是孟买。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ers应该会喜欢这个片子,或者不喜欢,因为举的栗子planner都应该很熟,highline, B

55分钟前
  • 杜大队长
  • 推荐

城市节能很重要,能源浪费太厉害

60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推荐

道路权;BRT;自行车道;城市退化之后出现的有机菜园;废弃铁道改成高空公园;闹市区的豪华廉租房。很有意思

1小时前
  • Ta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