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2:无罪

HD

主演:田中敦子,大塚明夫,山寺宏一,大木民夫,仲野裕,平田广明,寺杣昌纪,武藤寿美,藤本让,龟山助清,仲木隆司,立木文彦,木下浩之,平野稔,堀胜之祐,榊原良子,青羽刚,岸田修治,保村真,朝仓荣介,原田正夫,仁古泰,望月健一,福笑子,木川绘理子,杉本优,渡边明乃,日向奈奈美,竹中直人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2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3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4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5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6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3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4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5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6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7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8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9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攻壳机动队2:无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草薙素子之后,巴特与侦探出身的陀古萨结为搭档。近期发生多起机器人偶杀害主人继而自杀的事件,由于受害者家属均无公诉,且死者中有政客与公安官员,于是公安9课派出巴特小组调查此案。杀人人偶皆为荒凉地带公司出品的哈德莉机型,应部分顾客要求,该机型同时具备异性玩伴的功能,巴特从荒凉地带公司出货官遇害入手,卷入与黑帮的战斗,期间有人入侵他的大脑,使其自残。  巴特决定直奔荒凉地带总部,他与陀古萨拜访了择捉岛上的黑客基姆,后者布下系统陷阱,幸有素子提出警告避免陀古萨陷入控制。依靠基姆这条线索,巴特登上了荒凉地带公司设立在海上的工厂船,素子再次降临他的身边,与其并肩作战。黛洛维夫人内马尔:不完美的完美球星黑疯婆子的万圣节蓝色故事逆水寒昨日之敌红犬历险记命运之夜 天之杯Ⅱ:迷失之蝶伏藏师心理探险家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魔术师与消失的女孩异次元爱情故捉妖大仙爱与欲望的故事倮·恋吸血鬼日记第八季猪八戒·传说斗鱼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十六季歪星撞地球第一季画皮之阴阳法王粤语版最爱女人购物狂汉光武大帝平平安安女皮条客无声夜我们在躲谁?二十黑客狐狸的夏天第二季鬼面具:伤痕欢迎来到马文镇背离之爱冒险王粤语版大君主东京大震荡明星女友开挂吧赤裸与恐惧第五季大武师飞虎之潜行极战醉侠张三夏空外婆 Ajji檀香味的迷恋

 长篇影评

 1 ) 机械时代的迷思

(贴图版见日志://www.douban.com/note/308258003/

《攻壳机动队2:无罪》(简称《无罪》)的片头,瞬间让我联想到《反基督者》。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片头堪称经典。在莎拉·布莱曼的《请让我哭泣》的咏叹中,慢镜拍摄性爱与孩子坠地死亡的过程。除了在审美上达到唯美与残酷并存的效果,还隐含着性的欲念与“罪”紧紧相联的寓意。

在《无罪》里,亦是一组慢镜,机械组装的画面在星空前缓缓展开,充满机械时代的符号意义,而无数的连线飘零,暗合主题“傀儡娃娃”。

最先出现的是手的画面,颇有意味。手是人类使用工具的开始,而《功壳机动队》所探讨的正是愈演愈烈的工具化,进而人自身成为工具的一部分。在片中,人类已经实现了义体化,人手也就是机械手。

然后出现了傀儡娃娃,组合,一只,变成两只,相拥接吻。这期间,徐徐吟唱的是川井宪次的《傀儡谣:恨飘零》。

纵使无月照日夜

努威悲啼亦如昔

蓦然回首百花残

宛似心慰杳无踪

诸神集新世
 
夜明努威啼

花开向神祈

浮生空自哀

梦已逝

恨飘零

从剧情来看,《无罪》主要是关于“傀儡娃娃”即少女玩偶杀人事件。少女玩偶的仿真程度很高,极度似人。“玩偶型人造人的存在与功利主义或使用主义无缘,否则为什么是人形,而且有何必要造成理想化的人形?”这是本片的第一问,即玩偶机器人身上是否可实现或者是否寄托了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当即呼应片头字幕:“如果我们信奉的神,还有我们追逐的希望,只不过是科学的量化,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将科学化呢?——利尔亚当《未来的夏娃》”

两个玩偶的接吻,既吻合片中玩偶作为“异性陪伴”(即性玩具)的设定,亦是对片头主题的回应:如果玩偶机器人可以成为理想的女性,那么玩偶是否亦具备爱的能力?

如果玩偶具有灵魂与爱的能力,那么人类对于玩偶机器人的行为——购买、更新、抛弃,大约就会引起她们的怨恨吧,所以才有了这哀怨的《傀儡谣:恨飘零》。

但是,这并不是本片最重要的主题,尽管本片探讨的也不只是一个主题而已。

主题1:傀儡娃娃与人类儿童

《无罪》里,机器人玩偶与人类儿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谜底揭开之前,导演就予以不断地暗示。“孩子是在通常的人类规范之外的。拥有确定的自我,也就是说拥有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行动的人才能称之为人。那么作为人类的前阶段,在混沌钟生活的孩子称之为什么呢?很明显地,内在异于人类,却又有着人类的外表。”哈拉维的这段话,想点明的是玩偶机器人与孩子的共通之处。抛开这段话是否具有合理性不说,这段话本身在片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追查的过程中,在北方的犯罪基地里,在庞大的游行一系列金光闪闪的画面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个少女玩偶的面容在被火烧尽之后,成为了孩子的脸庞。

追踪到了最后的环节,原来犯罪组织locus solus是将孩子们的ghost(相当于未来人类的内存)注入到玩偶机器人中。

这里,巴特问的是:“没想过出现牺牲者吗?不是说人类,而是被注入了灵魂的玩偶会变成什么样,你们想过吗?‘

这里涉及到机器人三大定律。违背”不得伤害人类“准则的机器人只能选择自毁,所以杀害了人类的少女玩偶机器人也全都不得不选择自毁。但是巴特会有此一问,不能不说是因为哈拉维的点拨,巴特才把机器人置于和人类一样的地位。而机器人,是否可被视为混沌阶段的人类,是否享有人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与自主权?

在这里,被动被注入灵魂、被动被修改伦理程序的玩偶机器人才是”无罪“的,应该为玩偶机器人杀人买单的是人类,甚至是人类中的孩子。此为”恨飘零“。

主题2:人类的工具化

在追查的过程中,最为亮眼也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巴特与金的三轮对话。

第一轮  

金说:”人类在动作与姿态之美方面,本就比不上玩偶。人类认知能力的缺陷,导致了其现实的不完全。只有人偶或神才能实现意识的无限性。“

巴特:”所以你才为了这个把自己整成电脑化的废人?“

金:”雪莱那种云雀的境界……作为垂涎’认知‘这一果实者的末裔,做到这一点比变成神还要困难。“
  
巴特:”为了这个所以进入玩偶?“

第二轮

金:”外表活着的东西,是否真的活着?没有生命的事物是否反而活着?要问玩偶为什么让人感到不安,因为玩偶就是人的雏形,也就是人类本身。人类是否被还原成机构和物质的这一恐惧,也就是人类这一存在是否本身就是虚无的恐惧。“”从借助计算机使得记忆的外部储存成为可能的那一刻起,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生物机能,积极地延续着将自己机械化的道路,那是超越达尔文的自然淘汰说的。人们在企图用自己的力量摆脱生物进化论的束缚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同时表现出想要超越孕育自己的大自然的意志。

在这一轮体验里,巴特和陀古萨都被异化成机器人。

第三轮

巴特:在人像前写着”aemaeth“,即通过”真理“的文字获得力量,把”ae“抹掉,即留下”maeth“,即显示”死“方回归大地,意味着这栋房子里并无真实。

金:人类不过是编织名为生命的素材而已,梦和知觉,甚至连ghost也是,均一的矩阵中产生的裂缝和歪曲。

这三轮谈话是对人类对工具化的崇拜的深刻反思。攻壳机动队里,未来人类已经实现电脑化和义体化,尤其是主人公素子(”少佐“)和巴特。为了强化身体机能,以强大的机械义体来取代人体。

不仅如此,金对玩偶的推崇上升到人类无法企及的完美只有玩偶与神可以达到,而人们在玩偶身上实现人的更理想化的形象,则是对玩偶注入人与神的双重禀赋。在那个时代,是玩偶,成为了神。因此才有片头的那一问:难道我们信奉的神,还有我们追逐的希望,只不过是科学的量化?

进而有了金的一问:“”外表活着的东西,是否真的活着?没有生命的事物是否反而活着?”全部电脑化如金,是否还算是个活着的人?被注入灵魂的玩偶机器人就真的不是人?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与机器人的区别在于何处?

而把人类推入这个伦理困境的,是人类的工具崇拜和创造欲。

在回到哈拉维与陀古萨、巴特的对话中:“养儿育女是创造人造人这个古老梦想的最快实现方式”,她说。

人追求超越自然极限的强大,人在生育之外创造人,是否都可被视为取代神的努力?

有作者详考了Ameath一词的来源。在犹太教传说中有一种用粘土做成的“人兽”,名字叫Golem,它不会说话,但是听得懂人话,在家中担任仆人,它的额头上就写着Ameath这个字,代表它神的真理的见证产物。上帝用粘土做成了亚当,人们也学着用粘土做出Golem。人效仿神,欲取神而代之,这便是”罪“。

在《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最初不过是蒙神点化的类人猿,但人类拥有智慧后,对于同侪的猜忌、冷酷和求生本能,都与百万年前的类人猿没有区别。当人拥有智慧,却不能摆脱秉性中的狭隘、贪婪和欲望时,强大就成为一种悲剧。人创造工具,却被工具所役(义体取代人体,电子脑取代人脑);人创造”人“(机器人),却为机器人所杀。

悲天悯人的科幻作品,都从这个角度对人性和科学伦理进行了反思。这也是《无罪》最深刻之处。

主题3:企业帝国化的噩梦

在赛博朋克里往往会出现政府的腐败或企业集团成为权力的中心,并衍生出黑暗的犯罪地带。《攻壳机动队》在这一设定上真是典型。《攻壳1》直指政府官僚系统的病变,而《无罪》则指向企业帝国的黑帮化,除了生产玩偶机器人的企业与黑帮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甚至出现了类似于sin city那样的非法基地。用大量俯视镜头和平视镜头展现sin city的庞大和可怖,是全片画风最恢弘之处。相比《攻壳1》,《无罪》不只是在主题上展现了更深的哲学层次,在动画上也可谓是巨制。


主题4:大善之道

少佐从攻壳中消失了,即使不是从九课里看不到她的身影,也可以从巴特冷峻的脸上看到。这个男人再也没有可以轻轻为她披上衣服,站在身后为她镇定掩护的人。

片子开始不久,陀古萨与巴特谈到少佐的失踪,巴特说”本来那家伙的一切也只是脑浆和ghost,甚至怀疑本人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在人类义体化、机器人人型化的年代,人与机械如果真的难以区分,那么唯一可以定义我们为人类的是什么?在这冷酷的钢铁城市里穿行,在机器人与血肉之躯中搏斗,世人尽皆不义,早已远离神而独行(《诗篇》14:3、《罗马书》3:10),那么为善之道是什么?

巴特只问了一句:”告诉我,你现在幸福吗?“

素子回答他:

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林中之象。

别忘了,你联上网,我就在你的身边。

这是一个全部义体化,只有脑浆和ghost的女子的回应。

 2 ) 巅峰之后,看轻了观众

[全文载于我的blog: http://blog.donews.com/yasker/archive/2005/12/17/661344.aspx]

这部片子押井守更加强调了自己的思想,而看轻了观众的感受。所以越发难懂,越发像文艺片,但是应该说是更有价值。

《Ghost In the Shell》,几乎一直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日本动画巅峰之作。有三大监督之称的押井守(另外两位是宫崎骏和大友克洋),在1995年的这部作品,让习惯于消遣型或者娱乐性动漫的人们无所适从。而2004年《Innocence》更是将押井守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进入了嘎纳竞赛单元,创动画片之先河!
攻克系列目前包括两部电影版和两部TV版,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杰作。《Ghost in the shell》是最早的一部,也是迄今为止评价最高的,最令人疯狂的。fans们对这部片子的追捧到了"如果我认为你不够格,我就不会给你"看的地步。
从故事上,两部电影《GIS》和《Innocence》是故事连续的。相对于2004年的《Innocence》(进入嘎纳竞赛单元,且得到如潮好评,创动画片之史无前例,大家知道,相较于奥斯卡,嘎纳更注重内涵与深度),《GIS》更易懂,也就是说更好看。同样是探讨着一个主题:灵魂与肉体的关系,《GIS》基本上属于提出问题,但是没有明确解释与探讨,而《Innocence》使用大段的独白与对白和数不尽的典故引用来表明探索的过程。《Innocence》让人极难跟上它的思维逻辑(我已经看了三遍了,还是一知半解),《GIS》则基本处于那个临界点上,对我来说,还算可以理解。
《Innocence》中所体现的哲学色彩和深刻底蕴让人几乎觉得那是挖不尽的,个人觉得《Innocence》并不是押井守向做出来给观众看懂的,和很多文艺片导演一样,他所努力的是用自己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他自己的思想,基本上不想顾及观众的感受了。虽然《Innocence》有着几乎是最先进的令人赞叹不已的CG技术,但是这个外壳丝毫不能掩盖内核发出的光芒……
而《GIS》之所以经典得无法超越,不仅是因为它的思想,而且因为它的表现力。为了更清楚地说明,《Innocence》的表现力很多都给了台词,而《GIS》用画面和简洁的语言(至少比《Innocence》好懂多了),使你能够从各个方面去看清楚,去喜欢它。你可以作为一部纯粹的警匪片,或者 SF,或者是文艺片。《GIS》给了一条似隐似现的线索,让善于思考的人能够基本跟上,让你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而不是纯粹的感观乐趣。这是《GIS》不朽的地方。
而《Innocence》与《GIS》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同样采用了极力铺垫与一朝迸发的方法,将你的情感调动起来——不知道有谁在第一次看到素子姐姐独立抵抗机械战车或者巴特对素子骑士般的保护时,眼里不会含着感动的泪水。这不是煽情的片子,但是是从深处可以触发你的感情的。这也许算作押井守的妥协,但是也是押井守的特点以及我们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
由于这两部作品都过于高深,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意见而已,欢迎探讨。

顺便说一句:
TV版的攻克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和《GIG》也是经典作品,有一篇分析《SAC》中典故的文章:《攻壳机动队中的典故解密》,原载于popgo,但是我没找到原贴,手上的版本是《动漫贩》2004年1月号和一周年纪念本上的。这篇长达万字的文章详细解释了《SAC》中的很多典故,极好的文章。而攻壳机动队这种作品也是 otaku们最喜欢的挖掘的。

 3 ) 你离开了九科,从此只有巴吉度陪我说话

你走的时候说,只要连上网络,你就在我身边。
网络无限广大。你成了整个世界。

你无处不在,你无所不是,而你却不会在一具躯壳里永远栖息。
宇宙赋予人类有机的身体。即使是全身义体的我,依然作为有机体爱着你。

爱是束缚。如果时间回到那一刻,我还会眼睁睁看你潜入“它”的灵魂吗?
爱是纵容。我想,大概会吧。毕竟我没办法阻拦你的决定。

可是,对你的思念,却令我再也无法爱上另外的人。
孤单置身于这金属质感的世界,你的声音还在电子脑里回响。

我想,我仍然需要有机体的温暖。


他光着脚走来,蹲下身子把食盆放在地板上。牠热切地摇着尾巴转圈,在他面前坐好,然后一头扎下去,开吃。他颇有经验地及时托住牠的长耳朵,轻轻放到食盆外面去。我忍不住轻轻笑出了声,下个瞬间,眼前却突然模糊。

也许是之前那首名为Crystal Memories的歌,也许是再之前石川提起了少校,名为寂寞的病毒,分成片段侵入我的大脑,直到看到巴特和巴吉度的温馨有加的互动,延迟时效的病毒这才汹涌发作,让我一边微笑一边泪流不止。

或许是自己也养宠物的缘故,看到巴特那样溺爱巴吉度,感到格外会心。不管是性格多么坚强、脾气多么火爆的人,面对宠物的时候,多半都温柔卑贱得不成样子。难过的时候,抚摸着牠就能得到慰藉;无人倾诉的时候,会对着牠说话;因为被牠依赖着而感到安心和温暖。就在我敲着键盘的此刻,我家的猫,正安静地靠在笔记本电脑屏幕后面睡觉,待会等我写完去睡觉,牠也会立马跟过来。不管是猫还是狗,宠物就是这样一种温暖的存在。

很久以前,恐怕得是十多年前了,还是在表哥家的电脑上玩过一个改编自同名电影的游戏《银翼杀手》。现在这会儿想来,那游戏的世界观设定也算是Cyberpunk了吧。还清楚地记得,主人公养着一只名为麦琪的狗。每次完成任务回到safehouse,可以跟麦琪互动,抛去狗饼干牠会兴高采烈地跃起来接住。对于当年还是个小女孩的我,那是整个游戏里最轻松有趣的桥段。然而,随着剧情发展,有一天回到家,等待着主人公的竟是麦琪冰冷的尸体。当时我简直像是自己的狗狗被人杀掉一样伤心愤怒。后来是什么剧情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有那只叫麦琪的狗,永远凝固在记忆当中。

对于巴特而言,在经历枪林弹雨、血腥搏杀之后,回到自己漆黑安静的小窝,欢快地扑上来迎接的那只巴吉度,也是同等重要的存在吧。全身义体化的他,巴吉度意义恐怕更多。牠那有机体的身体,永远热哄哄的带给人温暖。让他时刻想起,自己也曾拥有过同样热哄哄的、能使人温暖的身体,让他时刻记得,他还有想要去照顾和保护的事物。

一直很喜欢巴特。九科里面,他的脑袋不算最聪明的,身手也比不上少校,偶尔粗心大意,偶尔莽撞闯祸,却是数他最有情有义。SAC里,他用拳头打醒从前尊敬的拳击手;落日计划那集,他以无比强大的意志力战胜永生难忘的梦魇。2nd GIG,柏林抓天使之羽,他的正义感让他无法对一个小女孩编造白色谎言。

巴特爱着少校。他爱,却不纠缠。

  “什么时候一起看个电影怎么样。”
  “特别想看的电影我会一个人去看。”
  “……那,不那么想看的电影呢?”
  “不那么想看的不去看。”
  “……嘛,也对。像是你的作风。”

巴特爱着少校。他爱,却不逾矩。
SAC最后,即使是气氛刚好的落地窗旁边,却连个拥抱也不去强求。自己开口打破沉默,然后从裤兜里掏出那块几乎是他用命取回来的手表。只因他知道,那是对她极其重要的东西。

巴特爱着少校。他爱,而不放弃。
每一次剧情发展到最高潮,这个忠犬属性的大块头男人总是大吼着“Motoko!!!!”,拼了命的赶去救人。从第一部剧场版到2nd GIG无一例外。他以宽阔厚实的臂膀,肩负起以爱为名的十字架,纵然沉重,决不轻言放弃。

然而,她还是走了,或许早晚会走。她属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她独步天下,无欲无求。她说,只要你联网,我就在你身边。可果然还是有什么东西和过去不一样了。很重要的东西。他知道,他永远失去了某种可能性。

大概因为自己也爱着永远得不到回应的对象的缘故,我知道那是怎样的感觉:无处寄放的思念在胸腔里持续发酵,直到变为强酸,把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一点一点腐蚀殆尽。倘若知道那个人已经拥有快乐与幸福,自己多少能得到些宽慰,便能够从这无休止的思念牢狱中得到解脱和救赎。可是偏偏那人却明确无误地回答:“幸福?多么令人怀念的价值观啊。”如果爱的人压根不在意幸福那种东西,那么是否自己也不能再去渴望那种东西了呢?

巴特比我惨的是,我爱的不过是个普通人,只是这庞大母体矩阵中的一个点。可少校却已经化身为整个世界,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她的残影、听到她的回音、闻到她的气息,这样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存在,却不会在他身边停驻。世上恐怕没有比这更深重的寂寞了吧。

“如果我们信奉的神,还有我们追逐的希望,只不过是科学的量化,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将科学化呢?”

那么,永远啃噬着灵魂的寂寞感呢?

 4 )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

晚上很突然想起了INNOCENCE,灭世的傀儡谣,荒凉华丽的魔都之祭。巴特也像素子一样幻灭般战斗,一直到素子出现,整部片子才有了灵魂。有人形容巴特用的一个词是骑士,看他把马甲披上载入素子GHOST的傀儡娃娃肩头时,真的觉得是很温柔的好男人。可惜他想保护的女神太强悍了,素子太冷酷太决断了,没有了素子的世界,巴特留在九课还有什么意义呢?巴特这个人存在于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对他来说,她是上司,是搭档,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TV1结尾,巴特唯一一次叫出MOTOKO,很动容。对于素子来说,巴特又是什么呢?只是唯一,让她有牵挂特别的人,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一直很想找个机会好好说说攻壳,可惜DOUBAN不是一个适合说ANIME的地方,姑且一置吧。

 5 ) 有誰注意了那只手?

在QQ群里和人聊天的時候,別人說:新EVA劇場版的那些強烈對比反差的畫面,緩慢靜止的鏡頭,都是向庫布里克老爺子的2001學習,最大限度的裝B。我的回答是,庵野痞子就是想騙錢而已,在日本動畫片里,其裝逼程度遠遠比不上押井守老小子的攻殼機動隊。無論是1還是2,其幾乎都要實現每一個鏡頭都有其含義的野望。從這個程度上來講,押井守這家伙恐怕比庫布里克老爺子更有野心,至少庫布里克老爺子還有一點正常人的幽默和想要講完一個故事的想法,而押井守在Innocence里,這兩者是完完全全的消失了的。
GIS1里,整個影片尚算完整;而在Innocence中,這個故事就已經被支離破碎的意向所取代。可以說押井守是想要給我們最大程度的驚悚;這個故事所講的,似乎只能叫Cyber而不能稱為Punk了,因為他講述的不再是一個標準的CP的個人對抗龐大系統的故事,而是一個人是如何融入這個系統。似乎有誰有這樣一句名言:如果你打不敗他們,就加入他們。而在GIS這個故事的系列中,其中的驚悚元素就是人,如何改造自身來迎合機器?
你們注意了那只手沒有?
事實上人改造自身迎合機器是一個很古老的故事,古老到瑪麗雪萊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可以說就是如何改造人的故事。而所有其他的故事都沒有帶給我們GIS這樣的驚悚,在于,GIS的故事和我們的現實是幾乎沒有疏離感的。無論是看過多少類似核戰或者環境污染后人不得不改造自身而迎合環境的故事,我們都沒有現在這樣的驚悚:因為那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另外就是其中的必然性。人在某種環境下“不得不”走到某種地步,這樣的故事對于我們自詡的自由意識來講稍微安心一點。而GIS的恐懼在于,我們是通過自由意志來走入這個必然王國的,這個誰也不能怪罪。一個必然的抉擇,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陳茜同學在她的那篇《迅行十載》中寫到,時間減緩藥物是一種未來的必然,這是整個瘋狂前行的技術列車所必然指向的方向,這也是GIS的悲哀。
誰注意了那只手?
GIS的世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映襯。GIS1一開始使用英語、日語、漢語三種語言播報的警方廣播,GIS2船只潛入時船只上的壹貳叁価伍陸所講的粵語是指什么?Innocence通篇出現的廣告牌就沒有日語全部是漢語的招牌又意味著什么?那個完全的西洋化的類似哥特教堂建筑前為什么要豎關公像?這些有意造成的混搭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必然么?
有誰注意了那只手?
“我們為了能在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存下去改造了我們自己”。克拉克老爺子在《2001:太空漫游》的第一章最后寫道:人被他的工具所改造了。沒錯是這樣。這幾百萬年來,我們由于有了火,所以牙齒退化了,頜部向后縮;手也變得越發靈巧。但是,我們的下一步是什么?主動的改造我們自身?這是一種量變還是質變?我們已經被我們的工具改造了幾百萬年了,接下去又有什么不可以?那個女性法醫(姑且這么稱呼好了)將整個臉上半部分掀開來接入微觀儀器,還有巴特干脆就將眼睛替換成機器眼,而不愿改造的德古沙仍然有直接的脊椎鏈接,這算是個什么說法的“不愿改造”?
到底誰注意了那只手?
 
GIS1里敲鍵盤的那只機械手是我見過的最驚悚的隱喻之一。我個人認為,GIS里的設計,沒有哪個要比這只手的設計更成功。手是什么?是人類最早的工具,所有的工具都是手的延伸。鍵盤是什么?是計算機的輸入設備。人類為了和機器對話,發明了鍵盤;鍵盤是手的延伸,在發明打字機以后的幾百年來其基本設計就沒有變過。那么,GIS中人改造了手,這樣一種元工具來適應鍵盤這樣一種幾百年來就沒有變化過的機器的輸入設備,這意味著什么?人類放棄了自身的優越地位,承認機器是更高級的存在么?巴特又為什么要義體化?為什么用機器之眼?因為機器所構成的視覺器官能夠看得更清晰?在小店里,他被干擾了然后自己打了一槍又差點殺掉店主,這是怎樣的隱喻?在船上那些守衛們全部摘除了眼球換上了成像儀,這又是為了什么?進入黑幫總部那個專門用來殺人的非法改造人,人類都已經機器化到那種程度了么?我又想起了戰錘40K的某些設定了,機器之神是比人更高等的“物”,那個裝在電梯里和奴工身體內的人體,人就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你們注意到那只手沒有?

 6 ) 漫谈《无罪》

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林中之象。 ——《尼波多经》第十四章“憎恨”。

“这居然是我创作的动画吗”,看过了业已制作完成的《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攻壳机动队剧场版2:无罪》以下简称《无罪》)之后,导演亦瞠目结舌。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制作团队竟做出了让他——号称“动画五巨头”之一的押井守也不得不慨然喟叹的作品,亦不枉出品方投入了高达20亿日元的制作费用。

出生于1951年的押井守,76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位于东京的“龙之子”动画制作公司工作至今。随着《福星小子》、《天使之卵》、《机动警察》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独树一帜的动画作品在日本广为人知,作为这些作品导演的押井守亦备受瞩目。四年前,《Ghost in the Shell》(下称《攻壳机动队》)的创作团队找到他,希望能由他接手制作《攻壳机动队》剧场版的动画电影。押井守欣然应允,并对作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然而,让彼时的押井守根本无法逆料的是,此后在日本公映的动画电影《无罪》(2004年3月6日),因未能达到预计的销售额,让出品方“Production I.G.”濒临破产边缘。他更不会想到,这部电影能入围当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此前他曾公开表示,因为文化隔阂的缘故,浸淫在西方文化中的外国人恐怕很难理解作品中诸如“轮回”、“傀儡”、“悟”等东方文化观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押井守曾谢绝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好莱坞的邀请。

《无罪》的剧情承继前作,讲述的是“公安9课”调查人形智能机器人暴走杀人事件的始末。吊诡的是机器人是为人类服务而被生产出来的,在“机器人三原则”的约束下,根本不可能会发生机器人杀人事件。在拍档素子失踪后,主人公巴特与新拍档陀古萨追查机器人暴走事件的隐情。在历经黑帮枪战大杀四方、潜入机器人制造公司等危险事件之后,巴特终于揭开了机器人暴走事件的内幕——所谓的“暴走的机器人”事实上是通过牺牲无辜孩童制造而成的,而这些孩童是被黑帮诱拐来的。

《无罪》确实是充满神秘感的作品。电影中大量使用宗教仪式、迷宫与雕塑作为叙事背景,人物对话亦多引自名言、名著,禅语、偈句随处可见。跟随剧情,导演借助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深入地探讨有关记忆与自我、人性与意识、死亡与永生、宗教与科技等哲学问题。

影片开篇不久,借助巴特与陀古萨讨论失踪的素子,导演向观众抛出了自己对有关记忆与意识、自我与存在的思考。“脑浆”(脑)和“ghost”(灵)与“那个家伙”(自我)并不是一回事,意在探讨身体、意识与自我的关系。

在影片的剧情设定中,人类可以通过手术用机械制造的部件代替躯体上原有的肢体和器官,是谓“义体化”。那么,当身体所有的肢体和器官皆被更换为机械部件之后,自我的存在是否还在延续呢?这时的自我与未更换机械部件之前的自我,又有何不同?这正是“忒修斯之船”的核心议题。

紧接着,影片继续讨论物化后自我的归属问题。如果经由义体化后的自我成为了物,那么在私有之后,能不能被收归公有。如果无主财产可以由国家收归公有,那么储存了记忆的义体——即物化的自我,为什么不可以。

接着,导演通过剧情把我们带到了机器人解刨室。解剖室的工作人员在向巴特、萨古陀解释解剖结果时,“顺便”讨论了人类制造人形机器人的初衷,由此将有关人与机器人区别的争论引向伦理领域。在剧情上则暗示了“暴走的机器人”与孩子有关。

如果说至此导演对于哲学的讨论还只是停留在人物的语言上,那么随后出现的剧情“超市夜战”,则是在用人物的行动探讨有关记忆、幻觉与意识的关系。夜晚,回家途中的巴特来到一家路边的超市购物。进入超市后,他感觉到周围的氛围有些异样,随即察觉到自己正身处“修罗场”中。巴特迅速行动,拔枪与歹徒对射。一阵硝烟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不禁令观者讶异。

稍后通过剧情我们得知,巴特不仅是“义体人”还是“电子脑”,即大脑被电子原件所替代。与歹徒枪战,乃是因电子脑被病毒入侵而产生的幻觉,观者心中之疑惑似乎得解。然而,仔细思忖,此时一切平静似是暗示彼时激烈之枪战乃是“幻觉”。如此想来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导演正是想借用此段落,向我们展示当记忆转化为幻觉时,我们内心产生的“缺失感”——仿佛我们刚刚失去了一部分记忆一般。

影片中诸如此类讨论哲学问题的段落比比皆是。在巴特与陀古萨调查机器人制造公司时,遇到了一个全身“义体化”的人。导演又通过他的口表达了在科技介入后,人类实现永生的可能性被大大提高。

如果全身皆被义体化,大脑亦变成“电子脑”,甚至人格作为数据被上传在数据云——这样拥有“不朽之躯”的人生是否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永生”呢?人格被数据化之后,被上传至茫茫的信息海洋中的我们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人格确实能被数据化,那么舍弃具有“活着的感觉”的血肉真的是明智之举吗。事实上,巴特失踪的老拍档素子正是抛弃了身体,将自己变成了数据,上传到了数据云中。素子在数据深处,窥得世事流变。素子得知巴特有难,化身机器人从天而降,相助巴特化险为夷。

就电影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导演并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确切答案。然而他似乎在用配乐《傀儡谣》和偈句——“生死来去,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告诉我们,失去“ghost”的肉体不过是一具飘零于世的空洞“傀儡”。而如同素子一般失去肉体即使来去自如,于她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种缺失。

导演正是想通过这部电影向我们传达他关于“ghost”(灵)与“shell”(壳)的思考。“当我的宠物死去时,我感受到内心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押井守在影片上映前曾在采访中公开谈及《无罪》的创作动机,“即使是亲人去世时,我也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导演感觉到的“空洞”,正是情感的缺失,是身心不平衡的产物。

“ghost”与“shell”的关系,事实上就是近代日本哲学家汤浅泰雄所提出的“身心关系”,也就是这部首涉哲学思辨的日本动画电影的主题。押井守说,“那时我明白了,宠物正是我们身体的延伸”、“正是宠物的逝去让我明白了什么,基于这样的动机,我制作了这部动画”。押井守认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日本人“心”与“身”是不平衡的,如同自己饲养宠物的行为正是这样一种表现。而宠物的逝去,让他深深明白了“心”的缺失是怎么一回事。《无罪》中“ghost”与“shell”之间的矛盾,正是当代日本人内心中“身心失衡”问题的缩影。

押井守接手制作之前的《攻壳机动队》绝非是这种充满禅语的神秘作品。它的故事充满现代感,讲述的是在公元2029年,电脑、AI和网络主导着人的生活。人类的躯体和思想最终发展为机械义体和电子脑。人类和机器融为一体,界限也变得模糊。

《攻壳机动队》以对于未来科技的精细描写,灰暗阴沉的作品基调,与当时流行作品的气氛格格不入,寓意深刻的剧情更是震撼了读者的心,很快就成为了当时漫画界最热门的IP。日本动画界嗅到了商机,制作了TV动画和第一部剧场版电视动画。

与第二部中素子从人类变成数据不同,第一部讲述的是作为数据的人工智能AI脱离了人的控制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并想方设法要成为人类的故事。《攻壳机动队》第一部讨论的正是“ghost”的问题。人类是唯一拥有意识的存在吗?拥有意识之后的AI是人类吗?

早期的日本机器人动画并不是这种喜欢探讨深刻哲学问题的动画。1953年出现在日本大众视野中的《铁臂阿童木》,其中的机器人“阿童木”不仅拥有孩童的外形,还拥有一颗如同孩童般天真、善良的心。

直到1963年由横山光辉导演制作的《铁人28号》,机器人被巨大化,且有一人手握控制器,操控之。“巨大的机器人正是大和民族的情结所在”,押井守意识到这巨大的机器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日本对有着巨大力量的现代科技的盲目崇拜,“当时家家户户都添置家电,仿佛被家电包围就进入到了现代生活”。

巨大机器人的形象在日本观众的喜爱中茁壮成长,甚至出现了“高达”这种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机器人形象。日本动画中的机器人形象应该是如同铜墙铁壁般保护着人类不受邪物侵害的守护神式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出现转折,正是从动画导演庵野秀明制作的《EVA》(下称《新世纪福音战士》)开始的。

“日本的动画电影是精美的工艺品”,在公司会议中,同事庵野秀明的发言让押井守深以为然。对于押井守来说,庵野秀明是为数不多值得钦佩的人。如果日本动画是工艺品的话,那么像宫崎骏、庵野秀明这样精心制造工艺品的人,应该被无愧的尊称为“匠人”了。

庵野秀明令人钦佩之处,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庵野秀明的动画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日本动画界公认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自1995年上映以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动画依托《圣经》讲述了公元2015年,名唤“福音战士”的3个孩子驾驶“泛用人形决战兵器”即巨型机器人,对抗宇宙外星怪物“使徒”入侵的故事。

庵野秀明使用“意识流”手法叙述故事,并在动画中大量借用宗教、哲学意象,在日本社会掀起“现象级”的巨大回响与冲击,因此日本动画界将《新世纪福音战士》誉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动画之一”。

从《铁臂阿童木》到《铁人28号》,从《新世纪福音战士》到《攻壳机动队》,日本动画中的机器人形象不断转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动画中机器人形象的转变呢?村上春树曾说,“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对日本人的影响很大。恐怕就是从那时起日本民众开始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阴暗面。

日本民众意识到科技并非万能。面对自然灾害和人性的恶,渺小的人类与科技一样无能为力,甚至科技自身亦有无法改变的弊端。在日本文化中有遇到挫折即“向内”寻求解决之道的东方精神传统,这种传统被嵌入日本动画艺术的内在语言中。所以,日本动画中的机器人形象不断“内化”,从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孩子式自动型”到“外在遥控操纵型”,又变为“进入式的内在操纵型”,直到《无罪》中的“人类自我改造型”,日本动画中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越走越近,甚至融合在一起。

事实上《无罪》中,人与机器的矛盾本质上被认为是人与自我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在素子禅式的自我“舍弃”中得到了暂时的解决。然而,素子舍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更是人的本质——“人性”,这也是追求“永生”的必然代价。

 短评

重看的体会是:1、经常切换半跪与全跪的姿势。2、八年看的时候我的电子脑肯定烧了这都不年度最佳?3、并不难懂,只不过是好字幕与坏字幕的区别。4、深刻阐明了装逼的重点在于谷歌名人名言。

3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画面实在是太精致细腻了,炸裂无比的作画,整部片子精致的就像一个虚无的梦境,正契合片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虚无缥缈之感。看完后被强烈的虚无感和孤独感所包围。不过还是觉得片子引据太过了,还有我真的不是很喜欢这种CG虚无感,还是更倾向第一部的那种有机质感。 8.1分★★★★

4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老子这辈子看过的最伟大的动画片!比第一集还伟大,我日啊!押井守不仅仅是日本最牛逼的动画导演,他根本就是一个牛逼的导演,Period。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片子里面看到如此深刻的关于生命与生死的思考。那一句反反复复出现的“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也包含了无限广阔的佛家禅意。押井守作为导演对于画面与速度的拿捏让人折服。GIS的音乐也是永远让我心醉的。

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名言警句的高级讲法。

8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这部影片的奇景更加辉煌富丽。还有音乐,配合这样的瑰丽诡异的氛围很精彩。但是探讨的问题,只是深沉配音的旁白而已,其他的过分可以深刻显得有些做作。我觉得人物的艳丽中带着一股风尘味儿,之前的那种空洞和未知感减少了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画面色彩豪华炫丽,极具视觉美感。但内容空洞乏味至极,对白几乎全靠引用名言警句来凑数,装深沉扮酷主要也靠它。

13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人类唯有积极寻求自我机械化,才能拓展自己作为生物的上限,要摒弃达尔文的进化论,要以自己的力量战胜进化的洪流,亦要拥有超越给予自身生命的大自然的意志,以完美的机件去装备生命的幻想,就是这噩梦的源泉。

15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如果能大屏幕看一次该多爽啊

20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互文稍微有点过了跟滕王阁序似的更像在写一篇课程论文满满地乱引用..ww狗狗任性的自然态 狗成为商标广告;教堂面前塑四大金刚 时间-记忆的城堡-像致幻剂 日式人偶命题+机器 现实与幻觉的循环老梗了 系列都预设了具身认知的可超越性而将存在信息化,也即机器无需拟人而要成为超人的途径,同超验骇客

2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拿漫画原作第六话改的。押井你熊的,每次都能把原作掰成那样……

28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力荐

雀血惹人憐,魚傷無人問,有聲者幸也。

33分钟前
  • 力荐

巴特喂狗的时候帮狗狗把耳朵放到食盆外边的小细节好喜欢。

38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8/10。《盗梦空间》虚拟迷宫+《黑客帝国》莲头傀儡+《银翼杀手》颓魅都市,更慑人心魂的音乐,更浩大畅爽的打斗,刻意放缓的基调才让人有时间更好体会到风格化奇想华耀的场景设计,虽然结局略仓促,我对电影中创作者密集的掉书袋招势也司空见惯而且毫无兴趣,但终于对押井守有了一点期待。

3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华丽,奇诡,哲理,作为续集电影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开启了更加深刻的新世界——隐约感受到了玛丽·雪莱在写下全世界第一篇科幻小说时的心情。作为日本人押井守对中国文化的熟谙足以让99%的国人都自惭形秽啊...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42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陀古萨养着女儿,女儿养着娃娃,巴特养着猎犬,这荒凉的世间,总需要豢养点什么形成牵绊。人造性爱的娃娃呼唤救命,克隆灵魂的孩子呼唤自我,灵魂游走的少佐呼唤幸福,能够发声的呼唤还算幸运。何为生,焉知死。漫天飞絮的祭典上,戴上假面是否就换了灵魂;信息海洋的网络里,换了义体是否就换了生命?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看了多少遍。男性魅力不需要眼神啊,两个瓶盖就够了。

46分钟前
  • 力荐

典型的鸭子式装逼……画面很漂亮,片尾有大量粤语~~(下次请拍部《有罪》、《疑罪从无》、《死缓》、《无期徒刑》、《劳改》…………)

4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真想在大屏幕把两部连着看一下,17寸电脑屏幕和廉价的2.1音箱有点对不起这画面和OST

5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好孤独的片子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