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2019

HD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普,彼得·施耐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201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双重约会劳动日一夜惊喜女巨人复仇记不义之财:十年不晚第一季星际迷航:发现号第二季麻雀沟男校女生相棒第十四季银驹(原声版)她的一生(国语版)跨国追逃最近有点烦一球成名金沙别墅黑雾禁忌之子女人花1994我的WiFi女友两个灵魂两种爱赤道系列:丰富的珊瑚礁大人物2021人生最棒的礼物小偷家族(国语版)那年夏天索命逍遥楼暴力的冥想日落家园第一季赛勒斯荒郊疑云第三季红野菊幸存者:泰国 第五季无声的爱摇摇欲坠2015谁说我不靠谱月球陷阱:地球危机他和她 第二季金装律师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到最後一刻都沒人能真正懂她

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资历陪护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儿童机构”从头到尾在做一些无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时候(她妈妈说幼儿园就开始了)就接受正规有计划的心理治疗和疏导,不会继而演变成这个样子。说什么“不够年龄”去某些治疗场所,将其妖魔化,想“用爱发电”,认为她只是“失控和发脾气”,纵容她做出的极端举动(她在溜冰场打了那孩子后,那老阿姨不仅没跟她阐明道理而是告诉她那孩子没事了,还马上转移话题给她庆生,她自己便也表现得毫不在乎)。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闯祸后用更极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后还不是眼不见为净地把她送走。

导演并不是想反覆用同一个手法去“恐吓”观众,而是作为没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所有激烈的应激反应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极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纸尿裤捂住脸”那么简单,这是长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视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很多细节(记忆片段闪进梦境里导致尿床、每次被吓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实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赖,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负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来亟需的帮助。

B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懒惰成性的无能母亲连在怀孕期间都是Benni在伺候她给她做鱼条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纪,Benni照顾怀孕妈妈的年纪应该才五六岁,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们或者根本就没关心过她。

母亲频繁更换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赖着各色垃圾伴侣,分手后被赶出住处只能再找下一个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从她另外两个小孩身上有伤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从小遭遇家暴,而且什么样的家长会把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弟弟暴力抢夺遥控器的行径是家长教的,像她男友回来后只顾着看电视让Benni滚开一样。

弟弟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是Benni带来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她母亲的执迷不悟,不责任,愚昧无知,将会继续伤害那两个小孩。就连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应该看动画片而不是暴力恐怖电影。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将来,弟弟妹妹也会像她那样,一跃而下。

 2 ) 系统破坏者:儿童的愤怒与疾呼

这部片子获得了今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将代表德国角逐明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萝莉大暴走”是该电影的主题,动感十足的元素必不可少,而实际上这个发生在冬日的故事,也强调了寒冷致命的一面,故事的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贝尼很酷,但也很危险。

《系统破坏者》海报

小女孩儿贝尼是一个十足的破坏王。摔东西大吼大叫是她的拿手好戏;在班级里面只要有人敢嘲笑她,她可以单手操作,把人撞得头破血流;男孩们也不是她的对手,她踩烂大家心爱的玩具激起众人不满,却没人跑得过她,一溜烟的功夫就不见踪影;愤怒的时候她甚至直接在教室门口撒尿;在商店里摔小孩儿、抢包包,无所不做,老爱破坏规则的贝尼简直就是一个混世小魔头。

《系统破坏者》剧照

她令小孩恐慌,令大人头疼,就连她妈妈也怕她。贝尼欺负同学,砸坏学校东西,被各所学校拉入黑名单,将其交给了儿童保护组织看管,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逃跑就是撒泼,几经周转弄得所有人都筋疲力尽;而她每每有机会便会跑回家找妈妈,却因为三番五次的情绪失控,连妈妈也敢砸;就是这么一个小女孩天不怕地不怕,落到了成年男子的监管视野下,她也会拼劲全力,弄个鱼死网破不罢休。

《系统破坏者》剧照

无敌破坏王贝尼令人如此不安,可她是否真的很讨厌?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她也是一个会笑会想要拥抱的小女孩。原来贝尼患有C-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这一症状是在经历过情感、战争或者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一旦接触到刺激神经的相关事物,患者就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摧毁相关事物,应激状态频发。

《系统破坏者》剧照

实际上电影并没有交代贝尼的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从一开始就呈现她的病态,另一方面电影强调了她的失衡点——一个刺激她的动作:除了她妈妈,她不准任何人摸她的脸,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一旦触碰到她的脸,她就会开启歇斯底里的模式。别看这个现象很奇怪、甚至令人迷惑,致命性也在此,就连刚与她建立友好关系的小伙伴也因此差点被贝尼杀死,血流不止险些丧命。

《系统破坏者》剧照

然而致命之处也是她最脆弱的地方,该症状会让患者时常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是梦,贝尼也如此。她的笑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就被自己的失常破坏掉,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敏感、激动,她奔跑砸玻璃,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全穿越马路,倒头来梦里全是妈妈抱着自己的幻影,她也曾渴望一份宁静,病患却不允许她过上正常女孩应有的生活。

《系统破坏者》剧照

然而面对这么一个凶猛的野小孩,整个社会真的拿她束手无策吗?是父母的失职?还是儿童组织的冷漠?贝尼作为系统破坏者,她的“一触即发”又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困扰?当观众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导演拍此片的目的也浮出了水面。

《系统破坏者》剧照

这是一个受到精神困扰的小女孩不听指挥,四处搞破坏的故事,而电影聚焦贝尼的同时,也对在她身边的成人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贝尼的母亲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面对女儿,她的眼光总是充满了抱歉与恐惧的双重神色。她对贝尼感到抱歉,不仅是因为无法给予女儿过多的爱与关心,她甚至还有两个更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另外她与现在的男友关系也不稳定,每当贝尼见到母亲的男友,也会即刻间爆发。所以无法独自承担患病的女儿,母亲也一直处于恐惧中。

《系统破坏者》剧照

其实初为父母的人,对孩子们高分贝的哭喊声,都会在心里有一层不设防的恐惧感,那声音像有一种魔力,激烈的嘶吼让成人的精神也变得异常脆弱。精神恍惚使这位单身母亲倍感无力,就连答应过女儿的承诺她也做不到,对贝尼每一刻都呈现出不同的感情状态,可以说忽冷又忽热,最后她只好不断将其托付给儿童组织与周边的社区管理。 生而为父母的失格,让渴望亲情关爱的贝尼逐渐变得愤怒,这导致了她与人沟通充满了怀疑与攻击性。接收贝尼的儿童组织其实很同情她,大家想方设法让她融入其他孩子们之中,又是给她定期检查治疗;又安排不同的社工照顾她。

《系统破坏者》剧照

一直负责看护贝尼的巴法内夫人,每当贝尼遇到麻烦都会选择继续帮助她,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发生,一向耐心的巴法内夫人也忍不住流出了挫败的泪,她替贝尼着急,也为再一次的失败告终深感压抑。

巴法内夫人

另一位注意到贝尼的社工,学校护送员米查也试图想要带给这个小女孩宁静。这位成年男子在自己年少时候也曾有愤怒管理障碍,每当他忍耐自己即将失控的情绪时,都会握紧了拳头使自己冷静下来。就是因为看着小女孩在愤怒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有着同样的惨状,米查慢慢开始接触她,成为她的教导员,并带她前往小森林放松。

《系统破坏者》剧照

这位成年男子也许带给了贝尼片刻父亲的温暖,但看着米查拥有的幸福家庭,本尼的落寞使她再次发作,她还是选择了继续奔跑。

《系统破坏者》剧照

不与自己、不与所有人和解是这个女孩的真实写照。而她的“不听话”也一再打破社会的秩序,她接受指导,却仍旧不愿意被规训。在她刺耳的吼叫声中其实蕴含着孩童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唯有成长才能真正抵达成人世界,但显然贝尼拒绝成长,这也成了问题真正所在的地方,就如同社工们集体开会,突然一人表态称“其实我们可以送她去肯尼亚”,一旦当所有人都失去了耐心,贝尼便成了真正的异类。

《系统破坏者》剧照

可见即便是一向重视儿童福利的德国社会也依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而这就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创作的初衷。

导演诺拉

实际上《系统破坏者》也是诺拉的首部长篇处女作,关于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她在拍摄一部被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的过程。一名14岁的女孩儿,被无数家孤儿院拒之门外,正因为这个女孩也是一个《系统破坏者》,那是诺拉首次听到这个非官方术语词,她难以忘怀,于是开始了大量的调研考察。

主创在柏林

“对我来说儿童暴力是一种呼喊”。诺拉在调查期间也遇到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辗转了52个德国福利机构,而那时诺拉意识到她必须要去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她自述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动机是让人们对像本尼这样的孩子更加关注,因此电影主要是从她的角度来讲述的。与此同时,本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狂野、不确定、充满幻想的世界,一个孩子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 这位年轻的女导演,通过小女孩儿的主要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别样的故事,她也坦言,她并不想通过本片试图表态,而只是希望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揭示德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应的是,诺拉以动感的视听元素赋予了这个本来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故事一抹儿童应有的纯真色彩。

《系统破坏者》剧照

即便是寒冷冬天自带一些灰暗阴冷的气息,当灵动的音乐伴随奔跑的女孩儿出现,暴走何尝又不是一个小孩儿最渴望的某种东西呢?它实际上也暗示了本尼的坚持是在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消解愤怒,获得自由与快乐的感官。同样闪动的观影也点缀了那份梦幻性,这是贝尼对于爱曾有过的幻想。

《系统破坏者》剧照

也许我们能在本影片中,找到儿童电影熟悉的影像,一如很多观众在本片前20分钟,会一度认为这个小女孩儿一举一动之间都有“假小子”(Tomboy:2011年也有同名的一部女性导演之手的成长电影)的风范,而导演诺拉对这个问题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的确希望她有一点男孩子气,因为她一直处于一个战斗者的状态,为了存活她不得不厚脸皮,但我也有意在她身上设置了一些明快的色彩,如红色、粉红、橘色和黄色。并非因为粉红是属于女性的颜色,而是因为电影本身需要这么一个易于辨别性别的概念,让人们能快速明白这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系统破坏者》剧照

因而某种程度上说来,《系统破坏者》关注儿童问题,它的独特之处也在于,银幕上那个不与世人和解的孩子,那个具有危险属性的儿童,不再是爱冒险的少年,也并非是被性别困扰的假小子,而爱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儿同样在暴走。 作者|西西缪编辑|王施澳 孙胜男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官方首席合作伙伴

宝马即时出行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3 )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电影,我两遍以上后,才体会到它想说的事情远没有看到的那么表面。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光顾着生气了:这是什么样的熊孩子啊?这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啊?电影看完,我希望熊孩子的结局是倒在雪地里的那个。

可是回看了电影的名字:系统破坏者。这个跟熊孩子完全无关的影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是这么单纯的爽剧。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汗颜:这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是被大人们炼出来的熊孩子。

初看的时候,我想的是Benni就是现实生活的破坏者,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以暴力相待,即使儿童中心、领养的父母有多么地为她着想,她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要不顺心如意,那就带着大家一起毁灭。

再看时,我意识到,那么多儿童中心的人,为了让Benni融入正常生活,一次又一次为她破例,漠视中心的规则,他们也是规则的破坏者;Benni的母亲,不自立自主,将自己的人生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身上,她是自己生活的破坏者,还破坏了几个孩子拥有完整家庭的机会、破坏了他们原本可以很美好的童年;收养儿童的父母,持大爱失小爱,为了所谓的善良,只一味地纵容发火的Benni,然后在给了她希望后,又一次将她打入冰窖,他们是爱与信任的破坏者......此时的Benni,还是个孩子,她就这样被架到了命运的面前,走向了极端少年的结局。

再回味电影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另一层不一样的意味。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的情绪失控是受内分泌影响的,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有精神病,情绪难以控制,但没有人遵循有病就要看的规则,单方面地认为用爱可以感化Benni,这才是最大的系统破坏者啊!就像用爱是无法治愈绝症一样,Benni的身体自己有了缺陷,她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虚无缥缈、无法固定下来的爱。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我想的庸俗电影,它的架构和反讽值得大家多次回味,Benni的疯,是一帮自以为是的大人带来的,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还要背负上加害者的罪名,因为大家都在嫌弃她、抛弃她,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过:宝贝,这不怪你,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帮助。

于是,我希望Benni可以走向另一个结局:她不要走向那片雪地,她可以属于自由,放弃这个城市所谓的所有的爱的羁绊,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打磨出来的。

 4 ) 蓬勃而倔强的色彩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5 ) 一个“熊孩子”的愤怒故事

我喜欢下载电影,动不动就从字幕组网站上下几百部电影放在移动硬盘里,梦想有一天能看完。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下载的时候我知道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等我半年后的某一天终于打开它,其实早就忘记了它到底是部什么电影了。

比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这部德国电影,只看名字似乎更象某款烧脑动作片喜欢起的,然而内容颠覆了我。

什么是系统破坏者?系统,在这里也可以解释为规则。我们每个人从随意哭闹和大小便的婴儿成长为知道如何使用厕所、知道如何开启学习能力,进而从家庭走入社会的每一步,都和它息息相关。我们的某些行为在一定年龄段是正常的,并不会成为一种对系统或规则的破坏。但这类行为持续下去,会导致一个人难以适应社会正常的生活,难以和他人建立正常社交互动,并形成心理障碍。

本尼,本片的主角,是个九岁的女孩。她患有我们称之为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任何规则的破坏性,还有对他人的严重攻击行为。她辗转于德国的各类儿童教养院,因为行为乖张,经常被教养院拒绝。

破坏性行为障碍是以儿童为主要诊断对象所得出的,他们在其他孩子都可以进行自我控制以完成某些行为的情境中无法做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冲动、自毁、攻击他人等等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形式。它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多动症,另外一个是品格障碍。

自我控制是一种能力,在人的早年可以慢慢被发展起来,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如果这部分能力因为种种原因被阻滞了,无法正常发展,不但进入社会系统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遭到社会系统的拒绝,也会导致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发展缓慢。对有此类问题的儿童,如何战胜这种心理障碍,是他们巨大的挑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也需要社会愿意为他们这种孩子付出巨大的耐心。德国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在本尼身边,有她的辅导员,还有各种持续就她的问题进行商讨的各位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的专家们。她只是来自贫穷家庭的普通孩子,她的母亲是个虚弱的、不负责任的母亲,亲生父亲根本没出现过。但人们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一直就她的问题在努力。

此类行为障碍的孩子,也很难和其他同龄人进行正常的互动。影片一开始,本尼就和孩子们吵起来了,并激烈的攻击他们。老师们赶紧将他们隔开,本尼还是愤怒的用工具砸门。

社工和她交流,告诉她,她需要停止这样的行为,不然就要换教养院。本尼说,她想回到母亲身边。可是,她的母亲根本不想她回去。然而她那个虚弱的母亲却从不告诉她这点,甚至一度还表现出愿意改变自己,重新找份工作并打算接本尼回家的意向。然而,这只是母亲的一时兴起,很快她就象以前一样,继续逃避本尼。

本尼只会通过愤怒来表达自己,也会转换成逃离教养院后的短暂快乐。她没有办法恨她的母亲,于是把对母亲的恨全部投射到想帮助她的社工身上。她的智商完全没有问题,为了偷到商店里她喜欢的一个包,她将某个顾客的很小的孩子推倒在地,引起混乱而将包抢走。为此,她没有任何愧疚,反而是得手后的沾沾自喜。因为很难告诉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她讨论这些只会招致她的撕打和唾沫。

我们认为有这类问题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是分不开关系的。很多孩子搞破坏是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而在家庭中也往往成功了,父母的妥协强化了他们这一行为的合理性。当父母希望孩子能去做些什么,而他们不想做的时候,他们也会通过破坏和攻击行为来迫使父母放弃对他们的要求。从心理上,这是对孩子破坏行为的奖励。这种情况在家庭中可能还未必特别凸显,等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就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学校是需要孩子有一定服从性的。当这类孩子继续希望通过破坏行为来迫使他人,比如老师的妥协而失败后,这对他们就会形成困扰。

本尼的母亲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不同的糟糕男人交往,生了三个孩子,本尼是最大的那个。有一次本尼又从教养院偷跑出来,回家看到弟弟和妹妹窝在沙发上看色情电视,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这个时候,本尼变的和之前的她完全不同。她告诉年幼的弟妹,不许看这种电视,给他们换到动画频道。然后给他们准备吃的,虽然冰箱里几乎空空如也,她也努力弄了点食物给他们吃。

母亲回来了,本尼很高兴的上去拥抱母亲,母亲也亲切的回吻和拥抱她。但母亲的某任男友突然也走进了房间,本尼立刻本能的退了一步。行为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体现,特别是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而且本尼也让这个男人离自己的妹妹远点,似乎这个男人做过些什么。当她坚决要求这个男人离开他们家的时候,母亲只能用为难的表情告诉她,对方要在这里住几天。

本尼本身就有破坏性行为障碍,那个男人对她也毫无耐心,她愤怒的拿起一个雕塑就狠狠砸向母亲。接下来是一片混乱,男人把她塞入了壁橱,一直到警察出现,又将她带回了教养院。无论她在壁橱中如何哀嚎,请求母亲放她出来,都无济于事。就象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社工说的,每次她回到母亲身边都是同样的情况。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母亲之后告诉本尼自己和这个男人分手了,找到新的工作并可以很快将她接回去时。本尼兴奋的把刚买好的薯条全部推倒在餐厅的地板上,然后跳上桌子发疯似的跳舞,母亲根本没有阻止她这个行为。餐厅的服务员皱着眉头打扫卫生,而母女就纵容她——一个已经九岁的女孩——用明显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快乐。甚至,母亲还牵着她的手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站在餐桌上跳舞。

对孩子的纵容和爱无关,和父母自身的虚弱感有关。而对孩子而言,无法建立良好的和他人沟通的正常渠道,会让他们很难发展出友谊这个东西。更可能,存在这一类问题的孩子在成年人后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因为人格的发展是连续的,早年在应该发展许多正常的能力的时候,比如爱的能力、自控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的时候受阻带来各种生活问题,之后从这些问题里恢复是不容易的,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些发展性适应的受阻,又会导致他们的学业被破坏,使他们成年后也很难象其他同龄人一样获得一份工作,这又给他们适应社会带来许多困难。

以上种种原因还不是本尼变成今天这样的根源,我们发现,遭受虐待的儿童发展出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从本尼对母亲男友的那急速退后的一步可以看出她在母亲的各种男友当中遭受过什么,她的养育员和负责她这个项目的社工都知道,本尼不能被碰脸。据本尼的母亲说,因为她在婴儿时期曾经被尿布糊住了脸。显然,专业的工作人员并不相信,一次糟糕体验不会让一个孩子在九岁还为此奔溃。本尼对于被碰了脸后的反应是极度的尖叫,各种闪回的画面。从跳跃的画面里,能依稀看到一个纹身和一些让人害怕的碎片。这是属于本尼的被深深压抑的恐惧,也是导致她无法象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总是遭遇身体上的体罚、各种虐打的时候,他们也会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

本尼在新的教养院遇到了她的陪读,一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男性。当他在楼下打电话,并愤怒的踢旁边的植物时,本尼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陪读也是心理工作者之一,他们为本尼这样的孩子不但提供教养院,还有专门的辅导员,以及为了让她的学习跟上进步的对他们实行特殊教育的老师,以及陪读人员。

Gewalt,本尼的陪读,之前面对的都是男孩。的确,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多发人群一般是男孩居多,比例甚至远超女孩。一种可能性是男孩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本来应该得到鼓励的一些行为,比如勇敢、无畏、行动力等被病理性的夸大了,男孩的这些行为在传统上收到奖励的可能性是比女孩更大的。另一方面,男孩受到体罚的情况也比女孩更多,故此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人做同样的肢体上的破坏和攻击行为。Gewalt之前应该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会通过拼命捏自己的手来控制自己的愤怒。当本尼指出这点的时候,他告诉本尼,控制愤怒是一种能力,难道你想让自己的愤怒随意发泄,然后得到一个不可收拾的后果吗?

愤怒的发泄当然会让一个人觉得很爽,尤其是别人会对自己的尖叫和摔东西妥协的时候。但并不会让你和别人的关系变的更好,更不会让你的生活变的更好。

所以,Gewalt相信本尼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她身边的心理工作者们都相信。故此,他们才愿意为这个孩子不断努力,希望能够改变她。

当本尼提出一个企图打破规则的要求时,Gewalt通过游戏让她学习如何和规则共处。社会规则不是只具备惩罚性的,甚至惩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它让我们每个人可以顺畅的和他人相处,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得到回报。

在得知已经没有新的教养院可以收留本尼后,Gewalt决定冒险一试,毕竟他在这个孩子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把本尼带到森林里,一个没有电、没有网络的地方。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砍柴生火煮熟食物,也需要向农场主讨牛奶做早餐。

本尼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没有和Gewalt这样的人相处过。Gewalt对她的各种撒泼打滚根本不妥协,无论本尼用什么难听的话骂他,他也不在意。同时,他让本尼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信任她可以完成。当农场主说本尼是有病的孩子,他气的紧紧压住自己的手掌才没让脾气发作出来,这些本尼都看在眼里。

Gewalt有天早晨叫本尼起床,开玩笑的把毛巾扔到她脸上,引发了本尼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本尼大声尖叫,Gewalt过去紧紧的抱住了她。不管本尼怎么在他耳朵边失控的嘶吼,拼命踹脚,Gewalt都不放手。他就这样死死的抱着本尼,在她耳边不断的说“对不起”,一直到她安静下来,虚弱的瘫倒在他怀里。

Gewalt并不是完美的。当本尼尿床了,希望能和他一起睡,他粗暴的把本尼赶了出去。但半分钟后,他就缓过神来,可是本尼已经在树林里跑没影了。幸好,她在森林里过了一夜,早晨去了农场主这里。不情不愿的,本尼被Gewalt拽出了农场主的屋子。在那之前我们只在她被母亲的男友关在壁橱里的时候,才哭过一次,那次哭也更象一只困兽的哀嚎。而这次,本尼居然跟在Gewalt身后委屈的抹眼泪。虽然很委屈,但也会紧紧跟着他回家,因为她知道这个人真心的爱她。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冲突,而冲突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习做父母,面对冲突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有些时候处理的并不好。但孩子都知道最爱他们的人,就在哪里,并不会因为和父母有冲突而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挫折。

Gewalt将本尼的破坏力,通过更合适的方式流淌出来。他带她在田野里狂奔,让她拆掉废弃的木屋,一起听摇滚乐一起疯狂摇摆。我们都有破坏性,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部分,就和我们具备爱的能力是一样的。破坏力可以转换成一个人的突破精神,攻击性也可以成为创造力。当它们有了能安放的地方,被扭曲的情感就能疏解,本尼就可以哭着对田野呼喊“妈妈”。

本尼很想永远和Gewalt在一起,甚至在两周时间到了后,通过自残拒绝回到教养院。无奈,Gewalt只能打破设置带她回了自己家。但这也是暂时的,最终她还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没有Gewalt的生活。

一切似乎开始走上正轨,Gewalt觉得自己打破了设置,对本尼的情感卷入太深了,希望可以退出本尼这个项目。她的辅导员同意了,但同时他们也协商了如何就本尼的情况做好后续衔接工作。

本尼去了新的家庭,之前她曾经在这个家庭里待过一阵子,感受很好。他们也带她去溜冰、学习拳击,在课堂上她已经能完成写作的学习了,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将自己的文章念给同学听。

当所有为本尼的改变而努力的心理工作人员和社工们坐下来,就本尼回到母亲身边进行协商的时候,本尼的母亲迟到了。这是个明显的回避行为,显然母亲并不急着想接她回家。果然,母亲哭丧着脸说了一些理由后,面对本尼愤怒的指责,她逃开了。

本尼的辅导员,这个一直对她付出了许多耐心和爱的社工追了出去,询问本尼母亲突然变卦的理由。最后,甚至请求这个虚弱的母亲,哪怕亲口告诉本尼现在无法接她回家,亲口告诉她而不是这样突然说个“不行”就跑开。结果,这位母亲居然直接从辅导员面前逃走了,连重新走进会议室面对本尼的勇气都没有。

我想,泣不成声的辅导员难过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好的孩子,要遇到这样的母亲?为什么他们都愿意为本尼的情况而努力,本尼的亲生母亲可以如此轻易的抛弃孩子?但人生没有为什么,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特别是因为你摊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而迷惑的时候,这种疑问是无解的。

本尼马上就出事了。

她故意拿走和她一起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小男孩的冰激凌,并在小男孩无意中碰到她的脸时,她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了这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不得不赞叹一下德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之完善,看起来他们在一个孩子身上可以花费那么大的精力,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带给一个国家更长足的发展。同时,专业人士的团队协作也的确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无论孩子还是成人的心理疾病上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最后本尼的结局怎么样?这里我就不想剧透了,或者说其实也并不存在什么结局。这是部没什么跌宕起伏情节的小众电影,也许在刚开始观看的最初十来分钟你还会觉得厌烦,觉得本尼是个可怕的熊孩子。但我相信,细细品味,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悲伤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裹挟你,让你最终带着复杂的感情看完整部影片。

非常写实的一部电影,却并不是纪录片那种过度真实的表现形式。真的建议心理咨询师们都找来看一看,相信可以对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

 6 ) 这个“系统破坏者”是人为的

影片前半段只是觉得这孩子是个“问题”儿童,情绪容易失控,拒绝一切,紧闭心门,怕受伤害,想取得她的信任非常不易。

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细枝末节的感知。因为常年的居无定所漂泊无依,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聪明世故,知道怎么和大人迂回周旋,诡计多端。

在所有机构人员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拿这个麻烦怎么办时,她遇到了她的男伴读。在森林小屋里的时光,我一度认为能够让她的心安定下来,但我还是低估了童年阴影和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毁灭性的影响。她的心从没有一刻安定过,通过在一个个尿床的深夜熟练的更换裤子的镜头,就能知道她已经很习惯这种痛苦了,它们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

一切从被男伴读将她带回家开始发酵,她疯狂的想占有男伴读,当她说如果杀掉男伴读的妻儿就能占有男伴读时,我真的相信,因为那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我怀疑一切人和事,却总愿意无条件的相信一个孩子说的话。其实她真正想占有的不是谁,甚至不是她的妈妈,她想被爱,想要安全。

她总是在一次次失望后哄自己,大叫大笑,疯疯癫癫爆粗口,因为她要平衡,不平衡她早去死了。同时她又像男伴读说的一样,是个战斗小孩,她无条件的原谅接纳她的妈妈,无论她妈妈背叛她多少次,她都选择原谅,这种原谅是期待是希望是潘多拉魔盒,仅存的眼巴巴的奢望。所以我相信孩子,因为她们的爱是真的去爱,不像大人,嘴上说着爱你,背地里盘算怎么扔掉你,一边哭一边说着对不起。

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她一个人走在森林里,又看到了那条她曾经恐惧咒骂的狗,她不在那么粗糙的对待它,而是趴在地上以狗的姿态接近它。然后和狗一起回到了狗窝,蜷缩起来相拥而眠,那一刻她没有尿床,她的心安定了。我觉得那只狗代表她阴影层的投射,投射出的是她的不安和恐惧,最后她与不安恐惧拥抱后,心才得以安定。所以,我们要的不应该是别人给予我们的爱,父母也不行,而是自己先爱自己,拥抱自己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自己选的。

就像有一个镜头,小女孩为了去男陪读家过夜,用头撞车挡风玻璃,满脸鲜血,清洗伤口时吃痛呻吟了一下,男伴读说,都是自己选的。她从来都是敢作敢当,在世界里跌跌撞撞一身伤,也无所谓还能笑出来,因为那相较于寻找爱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她一直在找爱。

折腾了一大圈最后还是要去非洲,过安检时不肯把她最爱的玩偶放进安检机器里,以不惜一切的架势带着她的“玩偶孩子”逃跑,这一点,她比她的母亲更称职,我又要说倾佩孩子了,有多少大人有孩子的真善美呢?

她抱着男伴读孩子时,我是捏着冷汗看完的,因为她让那孩子摸她的脸了,她允许了,她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为什么呢?我想那是刻意证明爱。你看,我爱他,才肯让他越线。我为他打开底线,他就只需要我。最后她没有伤害那孩子,我的心重重落下了,可又带着一丝心疼。不像她第一次伤害滑冰那个孩子一样的心情,她有很多机会能够致人重伤或死亡,但我很感激导演没有让无辜者死亡,死亡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要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的,我总觉得她还有机会,还有光照进生命的时候,凋零不要那么早的发生,那是大悲剧。

零零碎碎的观影记忆,让我胆战心惊的结束了回忆。如果她生活在我身边,我也不会插手她的人生,我只希望她能像一只雏鸟,自生自灭。足够幸运就展翅迎接太阳,实在不幸,就像结尾,挂笑一跃而下,骂一句狗屁世界,老子走了。

 短评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5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7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8分钟前
  • 山頂公仔波板糖
  • 较差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18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1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24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还行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2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3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36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37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39分钟前
  • 芊啊芊
  • 推荐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41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42分钟前
  • iMcFlurry
  • 较差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4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5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5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