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骑士1969

HD

主演:彼得·方达,丹尼斯·霍珀,杰克·尼科尔森,菲尔·斯派特,华伦芬纳蒂,卢克·艾斯丘,卢安娜·安德斯,小罗伯特·沃克,卡门-菲利普斯,迈克尔·帕塔奇,托尼·巴西尔,凯伦·布莱克,Lea Marmer,布里吉特·芳达,贾斯汀·方达,丹·哈格蒂,海伦娜·卡莲诺特兹,卡丽·斯诺格丽丝,Tita Colorado,Antonio Mendoza,Sabrina Scharf,Sandy Brown Wyeth,Robert Ball,Mac Mashourian,Ellie Wood Walk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2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3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4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5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6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3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4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5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6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7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8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9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逍遥骑士196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比利(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饰)和怀特(彼得·方达 Peter Fonda 饰)用一次毒品交易的钱骑着他们的机车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在路上,他们经过了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群落,短暂逗留的数天里目睹了他们自由放浪但也贫穷困苦的生活。在德克萨斯州,他们仅因为行为举止诡异就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们遇见了律师汉森(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汉森帮助他们逃离了牢狱之灾,他们怂恿汉森同他们一起上路。抵挡不住内心的骚动,汉森同意了。三人来到一个保守的小镇,在那里受尽了居民的白眼。不受欢迎的三人只得露宿荒野,夜里,当地的居民乔装袭击了他们,汉森被打死。比利和怀特虽然震惊,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到达目的地的两人并没有感到喜悦,有的只是无尽的空虚,沮丧的两人打道回府,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他的双杆猎枪使得他们的行程截然而止。  这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也是为数众多的公路电影的鼻祖。私人诊所第四季五女闹京城刘三姐衰女翻身第一季侠女1970性瘾者死亡露营现场三个月藏药令狼爱上羊古城童话猛禽小队与哈莉·奎茵的奇妙解放向着胜利前进继承人珍妮和朱诺无罪之凶画皮:情灭《魔法满屋》魔法成真演唱会翻开每一页征服007之太空城天桥骄子第一季自心奇迹粤语版999幸运星替身姐妹2021生命因你而美丽纨绔子弟第二季鬼迷心窍2009兄长大人解约吧夺命街头决战猩球2001英语冲击奥拉玛永恒的心送乡人诱惑出击轰天龙胶水弗兰克和洛拉X加Y我在大理寺当宠物我母亲的消失青幻记1973被解救的姜戈

 长篇影评

 1 ) 感觉外在却感觉不到内在

69年的片,美国文化表现尽致。嬉皮士,毒品,性,愤怒,当然还有自由
不同于一切音乐元素夹杂的片,easy rider 浪荡又真诚 自然又煽情
最终终于到达四月斋 牵起各自姑娘的手,听歌喝酒没有昨天和明天,存在的只是今天
要的只是你我的自由和不羁的性情不要那些包裹着的让人窒息
我们只爱如此的洒脱和那些去他妈的why not,no no no
若你想变成鸟
那试着飞飞看
别拒绝高潮
你长出翅膀时为何又套上脚链,你还没有用上它呢
别等待太阳出现睬飞向它

呆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如今对于任何人而言或许都变为了遐想
懵懵懂懂时也曾幻想过有个男孩子开着哈雷载我去远方
无论那个定义在何处的远方
有2句话记忆犹深
1.在自己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你该以此为荣
2.与你和合适的人到了合适的地方

你说吧,如此铁铮铮硬朗朗的典型公路电影中却还会刻意的用镜头在刻画男人的柔情内心
歌声,眼神,姿态,连死都死得那么莫名和清谈
带着一颗沉闷的心把片看完
我能感觉外在却不能感觉内在
有时像烈性酒 有时像葡萄酒 有时又是鸡尾酒
就这样!!!

喜欢的反复出现2次的一段歌词:

我更愿意旅行在钻石般的新月下
穿过圣山山谷,漫步走过森林
在树木有光泽的树叶的地方
把阳光反射成五光十色
无人知道名字
我愿潜入那白色小瀑布底
她会哀求,她会辩护,她会和理智争吵
她会明白我失去了什么
真的没有价值
最后她会明白我生来就不循规蹈矩

 2 ) they’re scared of what you represent

“You do your own thing in your own time. They'll talk to you and talk to you and talk to you about individual freedom. But they see a free individual, it's gonna scare 'em.
... They’re not scared of you, they’re scared of what you represent. What you represent to them is freedom.”

 3 ) 百无一用是自由

        1969年,那一年,尼克松上任,波音747原型机首飞,阿姆斯特朗和那个被遗忘的英雄巴慈奥尔德林踏出了人类的一大步。那一年,爱德华诺顿还是个毛都没长全的小屁孩,凯瑟琳泽塔琼斯离带着小礼貌倾倒众生还有整整33个年头,王菲和窦唯在各自的襁褓里用哭泣奏起生命里的第一篇乐章。那些年的美国,动荡喧嚣,成为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面对着一个有着众多可能性的未来,一部分美国人陷入了迷惘和疯狂。那些年,有一种精神叫嬉皮士,毫无置疑的改变了美国一个时代甚至是整个未来的思考方式。
    那一年,一部叫《逍遥骑士》的电影像一颗被投放的原子弹,其涉及范围之广威力之大教人始料未及,它的辐射带有时光倒流的魔力让和这一切隔了快半个世纪的我,产生被击中的阵痛。
    电影的情节十分简单,Billy和Wyatt,两个在那个年代特殊又普通的年轻人,骑着造型夸张的机车,远赴新奥尔良参加狂欢,他们途径嬉皮士聚集的群落,不知名的狂欢队伍,民风保守的小镇,在一条黄土飞扬风景一成不变的公路上骑骑骑骑最终到达目的地,而之后扑面而来的空虚和挫败感却让他们始料未及。而当他们再次上路后,却被两个突然出现的农民射杀在荒野之中。“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就是对本片最精准的概括。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局,同墓地里那段迷幻的蒙太奇一起让电影完全陷入一了种空虚绝望的古怪的伤感之中。而这种伤感由于它的精准和广泛性,像一场感冒一样很轻易的就在当时的青年人之中传播开来。就如同至今都没有一种能够治愈感冒的药物,这种伤感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的困惑和质疑,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解答。

    自由和爱,是嬉皮士们背井离乡头戴鲜花企图找到的真谛,但是这种寻找和希冀在遇到柴米油盐的生活打击之时唯有以失败告终。Billy和Wyatt途径的群落里,儿童和成人一样的面黄肌瘦,人们在贫瘠的沙地里播种,向上帝祈祷只求付出的努力能有回报,他们打扮成埃及艳后、卓别林、耶稣、凯撒等等怪异的形象,而结果却只能是以精神上的放荡不羁来代替被降到最低限度的温饱。镜头从他的脸上慢慢的挪过去,没有快乐,那是一张张被生活的贫穷和生命的困惑折磨得面无表情的脸孔,如果寻求自由是必须要以牺牲生活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快乐为代价,那么自由的意义何在?
    谈论意义,就是在谈论一件悲伤的事情。《逍遥骑士》是一部存在主义电影,而存在主义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指出人生没有意义。意义,是一道界限,一些人看到了界限所在,但他们选择转过脸去,选择在毒品烈酒音乐和性中回避关于它的困惑;一些人触到了这界限,于是他们因为酗酒、因为过量吸|毒,死在饭店里疾病中旷野下。

    影片中,尼克尔森饰演了一个叫Hansen的律师,他与Billy和Wyatt两人在狱中结识,随后跟随他们一同前往参加狂欢节。Hansen的内心渴望自由却受困与种种现实,可悲的是,当他终于能够抛开现实羁绊自由上路后,不日便死在了排挤与歧视的棍棒下。这些蓬头垢面特立独行的骑士们,他们抛弃社会孤身上路,可以没有亲人爱人的牵扯挂念,没有左邻右舍的虚伪寒暄,却也没有能够让他们哪怕蜷缩一宿小小屋檐。到处都是异样的眼光和明显的敌意,“本分”的人害怕他们,害怕他们所代表的自由精神,更害怕这些自由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挑战他们墨守成规的道德人伦。当骑士们潇洒的抛弃的社会奔向自由的康庄大道时,社会也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他们,这就是代价,在电影里这种代价以生命的形式体现显得实在过于惨重。
    “如果你还记得60年代发生过什么,那你就根本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确,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一个总是被现在的年轻人念叨在嘴边的时代,嬉皮士们,不是老了就是死了,再没有嬉皮士了,有的只是人们对嬉皮士放荡生活的猎奇幻想。也再没有自由了,如今的自由,不过是一枚废物。
    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只有虚无,而自由,在获得自由的那一瞬间即破碎殆尽。当Billy一遍遍重复着“we blew it”时,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具困在躯壳里的灵魂,也许只有肉体的覆灭,才是解放灵魂的唯一途径。

    影片里有首歌是这样唱的:“我愿潜入那白色小瀑布底,她会哀求,她会辩护,她会和理智争吵,她会明白我失去了什么,真的没有价值,最后她会明白我生来就不循规蹈矩。”
    真的没有价值,最后我们会明白你们生来就不循规蹈矩。


                                                   文/张立达

 4 ) 自由,和美国梦

恐怕不会有另一个国家能孕育出这种贴着美国标签的公路片了。这是独属于垮掉的一代的记忆,嬉皮士的人权乌托邦,反叛者的自由宣言。关乎毒品,关乎性,关乎梦想。看似颓废和堕落的生活,却充斥着对虚无和存在的真诚思考,对自由最现实的追求,对生命最深切的质问。然而,他们终于发现这条路永远都没有尽头,所以,谢幕,离场。退出这个糊涂不仁的世界,丢下这个难解的谜题,鞭打着这些虚伪而惧怕自由的人们。
   
说到美国的公路电影,这部1969年出产的片子可以算是鼻祖级的人物了。正是它开启了新好莱坞发展的大门,从此让公路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而存在,这部片子用不到40万美元的投资神奇般地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票房,得到奥斯卡7项提名。成为了公路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绝对经典。
   
然而这部有关性,毒品,摇滚和公路的片子,到底为什么能拯救衰落的好莱坞市场?这部一度大众的片子又为什么在今天成为了只有小众和所谓艺术青年才会欣赏的佳作呢?
   
首先,从影片的内容来讲,这部纯粹的公路电影包涵了当时社会“垮掉的一代”盛行生活的几乎所有元素,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全景式展现和哲理性思考。其中对自由不顾一切的追求,对美国梦的笃信,对种族和性别的开放态度,无疑迎合了当时“已然上路”或者“将要上路”的年轻人心里的悸动。而片中随着两人上路而变幻的迷人开阔的风景,主人公一个内敛忧郁,一个简单快乐的形象,更是使它具备了一个商业片的潜质。然而这部片子显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片,它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思考,对世俗绝望的谴责,让每一个观影者都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沉思。
   
为什么要上路?因为要逃避,因为要寻找。逃避什么,寻找什么?逃避麻木的生活,逃避看似自由实则处处受阻的现实,逃避虚伪的“卫道士”们敌意的侧目;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寻找梦想的自由,寻找平等友好的乌托邦。虽然是代表反叛的夹克和哈雷摩托,上面却飘扬着星条旗,每一个“颓废”的年轻人其实都怀揣了一个“美国梦”。以堕落反抗堕落,他们不甘于国家的衰落,信仰的缺失,英雄的死亡,所以他们想要通过毒品、性这种身体上的“短期疗法”来达到精神上的涅磐。这种颇有些宗教意味的关于存在和虚无的冥想则充满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真,注定了每一个主人公悲剧的命运,注定了那一代人宿命一般的哀伤。所以我们跟着他们天真快乐地上路,伴随着轻快的西部音乐,仿佛生命如风般美好而清新,却被二流的汽车旅馆拒之门外,露宿荒野,在夕阳无限美景之余,一再地看到人类凄惨破败的景象;所以我们加入他们虔诚的祈祷,以为信念真的可以将沙土变成谷粮,生活真的可以无拘地快乐下去,男女之间真的可以心无芥蒂地单纯快乐;所以我们尾随他们在游行狂欢的队伍后面随性地张扬,却被无理地抓进了牢狱;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他们以大麻酒精和迷幻药来释放对现实的不解,拯救对生活的希望。然而,我们震惊地看着这些无害而善良的人被生活中那些所谓“正直”的“君子们”以道德的名义杀害。这种突然的死亡,无论是夜晚野外无端的偷袭群殴,还是白天卡车上不以为然的放枪,都让我们的心随着那个飞起的轮胎而隐隐作痛。不要在心里问一千个为什么,“骑士们”心里其实早已经预见了这条路的尽头会是什么,在他们的心里一次次闪回;“因为你代表着他们惧怕的东西—自由”,他们知道“他们会用杀戮和作恶来向你证明他们的自由”,他们可悲的“自由”!所以他们将生命结束在了路上,结束在自由的奔驰中,留下那些可怜的人们在真正的自由面前惧怕地颤抖,留下他们卑微的灵魂在虚伪的强大外壳下恐慌地逃避!死亡,在这里是一种最终的逃脱和新生,是这些梦想追寻者最后的解脱。这样说来,导演对最后主角命运的安排诗意而温柔,在这种宿命的忧伤中,我们一遍遍回味着Waytt 对伙伴 Billy 说的最后一句话。“we blew it .” 是的,我们把一切都搞砸了。
   
对于一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来说,这部片子对蒙太奇的实验性尝试可以说是非常超前,镜头间忽然的跳接,近远景迅速的切换,给了影片一种奇异,利落的个性化氛围。有如那一段边缘化的青春。其最有特色的,真实和主观臆想的交互以及正常叙事下忽然的闪回,更是营造了一种超现实的气氛。不仅贴合了影片主人公“荒诞”的生活和挣扎的内心,而且给这种宿命性的悲剧蒙上了一层哲理性的思考。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影片接近尾声时两个男主人公和两个妓女在墓地里那一段。相信这是所有观众都会印象深刻并颇为费解的一段。影片使用一种近乎没有逻辑的方式将四个人物的内心通过抽象的镜头外化并拼接在一起,佐之以刺耳的工业朋克和一个女孩儿祈祷赎罪的声音,有一种宗教仪式的氛围,更像是一场异教徒的超度,让观众真切地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混乱、痛苦和挣扎。神圣与污秽纠结不清,快乐与痛苦复杂难辨,也许这就是导演希望观众体会的。大脑超负荷地运转也跟不上视觉的一再冲击,在工业噪声的逼迫下你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你想要大声惊醒这个梦魇,你想要痛哭宣泄膨胀的情愫,你终于感到这种宿命一样强大的绝望!当主人公们再次上路,而你也终于从这个可怕的梦中醒来,除了庆幸自己不必真的感受这一切外,你更是折服于导演高超的技巧和非凡的想象力。
   
最后,音乐在那一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本片中也不例外。无论是民谣,乡村还是摇滚,音乐在影片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主角。从一开始主人公们上路时的轻松快乐,以乡村音乐为主的明丽色调,到后来日趋压抑,大段的说唱、死亡哥特式的摇滚,发泄着对社会的控诉,对生命的不解,还有对自由歇斯底里的追求。除了曲调,每首歌的歌词也像是影片的旁白或注解,是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从歌名就可以看出来:《born to be wild》,《if you want to be a bird》和 《the ballad of easy rider》……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这种“上路”的冲动又一次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成为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悸动。然而,这次的自由主义回潮却明显地少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浪漫,少了一种不顾一切的激情。物质富足,理性泛滥的今天,我们用一种“聪明”的方式节制地上路。所以,放逐变成了旅游,行走变成了观光,抹去了那一层浅浅的忧伤,忘记了那一味淡淡的苦涩。然而,我们仍然手捧着《在路上》,我们还是会念叨着迪安 莫里亚特,我们时不时看着DVD封面上彼得 方达忧郁的侧脸,幻想有一辆哈雷摩托,在摇滚的节奏中旁若无人地驶去。也许有一种自由精神自始至终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也许有一种本能让我们总是渴望上路。如果是这样,《逍遥骑士》足以成为每一代人的公路圣经。

 5 ) 我呼啸而来,嘎然而止——逍遥骑士

本来给这篇针对逍遥骑士(Easy Rider)的短文起了个很做作的名字,叫做68年的符号,不过IE崩溃让我对巴黎街垒和嬉皮士的联想统统作废。

还不如谈电影本身。


丹尼斯霍普,谁他妈还认识他,97年的生死时速不过是捧红了基努里维斯小生而已,谁认识那个搞炸药的疯狂警察?杰克尼克尔森,谁他妈还认识他,每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上那个戴着墨镜咧嘴大笑包庇罗曼罗兰斯基诱奸的老家伙?彼得方达是谁?

今天,逍遥骑士成了小众电影,1969年此片刚刚上映时,却是名副其实的大众电影。那岁月,詹姆斯迪恩已经死了不止十年,也就是说没有英雄了,丹尼斯霍普吃吃的笑看风云;那岁月,西部往事中的亨利方达尽显老态,也就是说,他儿子吸了大麻,也开始拍电影了;那岁月,还是张扬的年代,肯尼迪死了不久,马丁路德金也死了不久,越战还在打,尼克松回到了白宫,也就是说,专制还没开始,飞跃疯人院还没开拍,杰克尼克尔森还是寂寂无名的小编剧。

于是他们三人拉了40万美元的投资,无意中拍出了一部时代片。

《逍遥骑士》是代表那个时代的影片。主人公贩毒,主人公开哈雷,主人公抽大麻,主人公斜穿美国,主人公在南方露宿时被当地人打的头破血流,主人公造访嬉皮士们自力更生的土地,主人公幻听,主人公死的莫名。

《逍遥骑士》是一部音乐片,潇洒浪迹的歌词,高亢狼藉的曲调,配合主人公漠然的表情;《逍遥骑士》是一部风光片,激荡的音乐不断与西部狂沙荒野,南方丰盛水草结合在一起,与蓝天,与落日,与路路路路路路路路,交织在一起。

逍遥骑士,关于自由,又关于自由被一击而碎的瞬间。


本文写于2005年4月4日。

 @陈灼

 6 ) 一年前写的美学作业

  影片简介
        今天,让我们回到60年代末的好莱坞。假设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你手头已经有了40万美元的预算。那么,用这笔钱,你能拍出一部多少票房的电影?提醒一下,那时的好莱坞正面临著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1960年的年产量只有151部,七大影业债台高筑,裁员/并购不断,到1968年,来自电视台的收入已占好莱坞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面临艺术枯竭和经济停滞的双重威胁,区区40万美元,究竟能有何作为?     
        夸张点,把这个数字乘以10,得到400万美元,是不是不可思议?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400万美元,连那部影片的票房零头都不到--它的实际数字,是2500万美元!!     那部影片,叫做《逍遥骑士》。     
        1969年,《逍遥骑士》横空出世。这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描写的一样,……我与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疯狂的人,他们为疯狂而生活,为疯狂而交谈,也疯狂地寻求得到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东西。这些人从不抱怨,出语惊人,总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传说中那些闪著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影片中两个留著长发,奇装异服,带著毒品,骑著巨型摩托四处游荡的主人公,最后也像蓝色烛光一样骤然熄灭。在参加完一场公墓上吸毒者的聚会之后,向弗罗里达州进发途中,被一个路过的卡车司机莫名其妙的开枪打死。     《逍遥骑士》不仅是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逍遥骑士》的成功,在当时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好莱坞。各大公司和制片商纷纷请来顾问研究这一现象及对策,发现这一时期48%的观众是16岁-24岁的年轻人。调查的结果竟使好莱坞几乎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管理人员,而换上了新一代的年轻制作者,利用年轻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把革命制造成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     
         而从根本上说,《逍遥骑士》这部没有明星的低成本影片(片中的三位主角,丹尼斯·霍普(身兼导演),彼得·方达,杰克·尼科尔森,当时还都是无名小卒),是60年代B级片影响下的产物.     本片导演更荣获1969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新人奖】。

本文关键词:公路片 垮掉的一代 嬉皮士 音乐 好莱坞的新时代
  
  个人对影片的解析
       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的、精神上的探求和实践,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我们人类从一个阶段的自由走向新的,更高一个阶段的自由。但什么是自由?学院派的观点如哈耶克说:“自由就是强制的不存在,是对人类文明的状态的或者说是过程的描述”。无厘头的说法如:“有一天你觉的特孤独、特无聊、特无奈、特感伤,想做一切事情又懒得做一切事情,没有人给你电话或是来看望你,你也不想跟任何人联系……那么恭喜你,你获得自由了”。
       鲍伯·迪伦在他那首著名的摇滚歌曲《答案在风中飘》里唱道:“一座山能存在多久,在它被冲刷入海之前,人们能够存活多少年,在他获得自由以前”。对自由的向往和探究,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究目的,披头士、猫王、毕加索、达利、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福柯、崔健……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出一大摞。在电影里,《野性骑手》、《四百击》、《搏击俱乐部》、《我心狂野》等等都在向我们的心灵发问:自由,你到底在哪里?
        1969年,我记得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1970年颁发)是《午夜牛郎》,但若论对后世电影工业的影响,则不得不提由丹尼斯·霍普和彼得·方达主演的《逍遥骑士》。这部讲述美国60年代嬉皮士生活的电影是好莱坞“公路片”的始祖,不仅影响了维姆·文德斯等一大批电影导演,更引导了无数在迷惘中挣扎的年轻人的心灵。影片上映后,片中最著名的道具——哈雷摩托更是声名鹊起,吸引了全世界前卫青年的目光。
        我们的“逍遥骑士”是两个打扮得酷酷的嬉皮士,披散的长发、怪异的服装、锃亮的高把摩托车,怀特和比利两位“逍遥骑士”就以这样的形象在《寻找美国》的歌声中穿越了南部未拓的荒原,进行了一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长征。他们是毒品贩子,又是在夜幕的星空下大谈自由和外星人的哲学家;他们是嫖客,又是在“自由公社”里颇受欢迎的纯洁青年;他们是善良的“假行僧”,又是受人们厌恶与诟病的“社会败类”……这就是60年代的美国,战争与博爱同在,虚幻与现实互相抵触,精神与物质正在进行无休止的博弈。
        整部影片就是怀特和比利的一段公路之旅,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令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那部著名小说《在路上》,又令我想起了崔健在《假行僧》中的唱词:“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我是谁”。影片开始于一场毒品交易,二人狠赚了一笔,将钱藏在摩托车的油箱里就踏上了旅程。导演没有交代他们的职业、家庭和一切有关于他们的背景,路上的风景是证明他们存在的证据,“上路”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和意义。电影一半篇幅都在拍摄他们沿途的“路况”和风景,并且铺满了动人的乡村音乐和摇滚乐。总之,这部电影足够的公路,足够的摇滚,足够的乡村,足够的迷惘,足够的垮掉……
        影片的前半部分,二人的口上说的目的是去新奥尔良参加“四月斋”的游行,但到了之后,却被莫名其妙地抓进监狱,幸得由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律师出手相救。这也是个玩世不恭的主,放着好好的有头有脸的职业不做,偏要跟我们的主人公一起做嬉皮士,后来被一个小镇的人趁黑给乱棍打死。至此,二人大概也觉得人生无常,遂拿着律师留下的钱一起去嫖妓,带姑娘们到墓地嗑药、鬼混(这时导演的镜头好像也是嗑药之后拍出来的,经典啊!)。待二人再次上路,迎接他们的是毫无来由的死亡:一个看他们不顺眼的卡车司机向他们每人身上开了一枪,影片在《寻找美国》的歌声中结束。
        怀特和比利为什么要“上路”?他们是愤青还是隐士?米沃什在发出“召唤什么东西,召唤什么人?”的问题之后说:“全能的上帝,盲目地穿过羊毛般的烟霾的地平线,朝向那永为话语所遮蔽的不可企及的小山谷,我们两人在那儿裸体跪着,被一个虚化的春天所净化……”看来,全能的上帝尚且盲目,更何况我们普通人。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所描述的理由则相对简单: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象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影片中有一段深夜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律师说:“这个国家以前是个好国家,我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错”。比利道:“人人有鸡了,就这么回事,我们甚至进不了一家二流旅馆”。律师接着说:“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比利不解:“我们代表的只是人人都需要有个性的发型”。律师道:“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这就是症结。律师又说:“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上买卖时,所以别告诉人们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做恶来证明你错了”……恕我引用这一大段的对话,但它们实在是太精彩了,三人在大麻的催生下谈这一段话,也需要我们在陷入幻境之时才能够理解。只是这是律师的最后一次高谈阔论,几个小时后他就死得不明不白。
        人们再一次用杀戮和做恶来宣布我们错了。清醒的人死于非命,而昏噩的人始终掌握着话语权,他们用虚假的道德审判将我们一次次逼上绝路,于是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始终“在路上”。这就是答案。影片中除了律师,还有一大批逃避现世的虚假的逃逸者——同时,他们又是最勇敢的探求者——这是对60年代西方“嬉皮运动”最生动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源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那时,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
        为了躲避现实世界中的“不利局面”,嬉皮们通常会逃往荒野地带,以便享受自然带来的“愉悦”、“深入”观察生活并尽享“自由之爱”。这些嬉皮们的生活聚集地被称作“公社”。“公社”就是人们分享财富、住所、共同劳动(或根本不劳动)的社区。他们居住的地方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房屋或帐篷,在辛勤耕作一天之后他们会在那里“栖身”。影片中,导演(也就是扮演大胡子比利那位)用大量篇幅描绘了这一场景。这里的建筑打扮得就像一个剧院,到处是“装置艺术品”和美国的星条旗,孩子们在自由地玩乐,大人都是快乐得一塌糊涂的喜剧演员。间或,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种子,渴望着最简单的饮食。导演用一个平移镜头依次展现了20多个嬉皮士的“光辉形象”,他们大都眼神深邃,留着马恩、卡斯特罗式的大胡子。他们既是满腹经伦的哲学家,又是逃避世俗的隐逸者。
       《逍遥骑士》的伟大之处除了它代表着公路片、嬉皮电影和摇滚电影,它还是第一个用毒品镜头强烈地刺激我们神经的电影。在60年代,嬉皮运动、摇滚和大麻的关系如同亲兄弟般亲密。就像在奥立弗·斯通的电影《大门》里,大门乐队在演出的时候,观众扔上来的大麻卷烟几乎埋掉了脚面!


结语:
     据说“逍遥骑士”的出现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在万籁俱寂中从石头里面蹦了出来,也巧了这只叛逆的猴子也正适合这帮所谓“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的宗旨,总是反叛传统就是胜利。唯一缺憾的是他们没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本领,这就导致了在他们身上烙下了一些“消极悲观的”标签:消沉,迷茫,堕落,自毁。。。种种种种。他们在逆向地抗争,旅行或者沉醉于毒药,摇滚或者离奇的死亡。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随时都可能死在路上。影片在拍摄最后一段时很荒诞的表现了他们的死,卡车上一个人试枪,像打鸟一样打死了一个,另一个追上前去也被打死。比之前“尼科尔森”被打死更加无动于衷的镜头,很冷酷地说着这一切,无声无语地说着。
   2012.6.12

 短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俩哥们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主演,捣鼓出一部私人化自由抒情诗,共鸣了许多骚情青年。谁说这不是个好结局?在尚年轻的时候,一个死于对未来的期盼,一个死于满足后的惆怅,他们所错过的只不过是生命的持续下滑期。

7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气氛很棒,特别是行走在公路上的时候,还有一些和女孩有关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很故弄玄虚。尼科尔森那个时候还很帅,但是他的表演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荒诞,但是内心其实却很纯真,而且想要的也不过是自由而已,并没有妨碍到别人,但那个时代的人们却无法理解他们。

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真正意义上美式公路片的鼻祖,从西到东的旅程注定是美国精神的一根反骨,美国梦的破碎。1969象征着一个乌托邦幻象的倒塌,自由注定不可企及。看嬉皮士年代的尾巴反思美国六十年代,其中包含的怅然与空虚是新世纪后的回顾无法感受与重现的。Hopper自导给自演带来很大自由空间,活了人物。各种插入、跳切、毫无章法的越轴和每次场景变化时的快速反复切,片子的剪辑与60年代精神一样自由不羁。(Billy与Wyatt名字分别取自美国西部法外之徒Billy the Kid和Wyatt Earp。

12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直到尼科尔森进入故事,这部散漫的电影才终于获得了向心力。现在再来回看这部所谓的公路片鼻祖,68一代年轻人的许多设想都被证明是天真的乌托邦。自由不是被世俗社会所绞杀,而是坠落于自身的虚无。无论嬉皮士多么致力于瓦解一切,美国这个政体从未被质疑,大西部的自然盛景成为了新的宗教。

1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这部电影简直了,我想我能理解当时观众对它的狂热。越到后面越迷幻又迷茫。杰克尼克尔森也太棒了吧。看过这个让我悲伤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青春。虽然上路了也未必有答案,但去他妈的答案。。。

1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所代表的东西——自由”

2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不谈政治,不议宗教,不看风光,不听音乐,不嚼那些关于自由存在与否的探讨,甚至可以不懂剧情,我只看老嬉皮,透过鼓噪而迷幻的画面去试着感受我们不能经历的60年代风情,那一群群善良又风骚的男男女女们,他们播种他们吸毒他们群交,还要记得,这一年,我们有woodstock,注定载入史册。

2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犹如注入一剂兴奋剂般畅快淋漓,摇滚乐拉扯着灵魂沸腾。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哈雷、吸毒群交、摇滚、嬉皮士、自由、宗教...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元素应有尽有,如同在一场激烈的暴雨中狂奔,那是青春,不顾一切的日子。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他们不是怕你,他们是怕你代表的东西。”“他们眼里我们是需要剪头发的人”“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怎么了,就该自由啊”“对,这就是问题所在,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是案板上的一坨肉时。所以别告诉别人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来证明你错了”——此片台词

2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典型嬉皮士公路片,从头到尾都在路上。一路扯淡、吸大麻,看得很舒心。结尾让人怅然。杰克·尼科尔森浑身是戏,比主角更出彩。“不要告诉别人他们不自由,他们会用杀戮和作恶证明你错了。当他们见到自由的人,他们会害怕,会变得危险”这几句台词让我难忘。真有摩托骑士来看片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1.新好莱坞分水岭,"垮掉的一代"标志性符号,存在主义式"在路上",摩托公路片鼻祖,经典buddy film。2.高速重复对切转场,突兀闪回与墓地嗑药主观蒙太奇,先锋而酣畅,祈祷与朋克/耶稣和妓女并置,荒诞,痛苦与迷茫尽显。3.直视太阳的摄影机,是否感到了自由的眩晕?4.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8.8/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嬉皮,摇滚,60年代的气息,很郁闷的结局。喜欢一句影评:“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35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推荐

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40分钟前
  • 她还没有死
  • 力荐

结尾单独加1星。被轰掉的车轮子,燃烧起来的机器。有什么东西,飞向了太空。拍法并不特别,大段大段的MV画面、行旅风光和散文电影,说灵魂洗涤太夸张,但很清楚为什么那个年代看到这种电影会觉得身上着火。自由多可贵啊,不激荡放浪一把,真的会感觉没有活过。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所谓自由,曾经引领了全新的一代人

4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他们不断地和你谈论个体自由,可一旦见到真正自由的个体他们就变得恐惧",废旧立新,蔑视一切,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丹尼斯·霍普用大胆的,反传统的,甚至是半业余的方式鼓捣出了一部牛逼的公路片:直摄太阳,毫无预兆的剪辑,他无视规则,于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规则。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尼科尔森在片中的自由宣言,真是一语中的,大多数人爱自由,都是嘴上的自由。对于真正的自由,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恰如叶公好龙,雕龙画壁,寤寐思之。一旦真龙至,抱头鼠窜之。片尾墓地嗑药,可称神来之笔。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嬉皮公路片太烦了

60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想起一个演员朋友,哈雷党,喜欢雪茄咖啡和大海,梦想着61岁开画展。解救五条腿的流浪狗,陪伴漂泊在车墩横店。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当代唐璜,不过他独自漂泊在路上,没被名利牵挂,姑且是自由的。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骑士的交接,嬉皮的呐喊。看来丹尼斯霍珀也是中了雷乃式乱剪的毒,但这种剪辑在前半部并不有效,长段的金曲串烧也是比较容易审美疲劳的,好在杰克·尼科尔森成功拯救了整部电影,在他出现以后似乎整部片才找到自己的意义。

1小时前
  • TWY
  • 还行